本集介紹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hte3h02thw0905cvg2rvk5?m=comment

德風師兄為我們口述解釋.
由印順導師所編輯的成佛之道

分為一集半小時.慢慢解說.內容精彩歡迎訂閱

四 心為行為善惡之決定者
行為,且指人對人對事的一切活動說。依佛法說,包括了身體、語言(及文字)及內心的活動。身語的動作,有善的,有惡的。另有無所謂善惡的,叫做無記,如舉起這杯子的動作,就是不可記別為善惡的。在對人對事方面,有善與惡的差別。凡與人有益的,受到國家獎勵的,社會所稱讚的,則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如與人有害的,則是惡的、不道德的。行為的所以成為善惡,必由內心來影響它。我的故鄉,如稱人為老太婆,這是不尊重的、輕蔑的話。但在川貴一帶,稱他一聲老太婆,那是恭維他,使他高興的。同樣的一句話,因輕蔑或尊敬的不同,意義完全兩樣。有時,同是一句話,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經善意或惡意的引發而出,聽來便有好與壞的不同感覺。所以善與惡,不單在這些語文上,如將語句分析為單字單音,每失去善惡的意義。可是在善意與惡意的引發下,字語連結成句而表達出來,就成為善的、惡的了。身體的動作也一樣,如打人,當然是不好的。但慈母訓子,不得已而打他,實在他自己比兒子還要痛心。所以限度內的管教,不能說它是惡的。又如孩子們,模倣性很強,聽見別人罵,他也學著罵,但毫無惡意,即不能說是惡的。故法律對未成年的童犯,不加處罰;處罰,也極為輕微,而且是教育性的。故意去作的善事,定得善報;故意去做壞事,必受到法律的制裁、來生的惡報。若無心作惡,雖有過失,受的懲罰也輕微;無心作的善事,道德價值也低。所以行為從內心而引發,一般的要經兩個階段,先考慮,其次決定,然後發為動作——動身、動口或動筆,便有善惡的價值。行為的善惡,主要決定於內心,所以法律對於犯法者,必審查其動機為預謀還是偶發,這與佛法的見解,大體一致。更要知道,不但內心有善的惡的,行為的本身,也就是善惡的。因為,語文及身體的動作,已有心為因緣,有了心的成分,滲入了善心成善事,惡心所引起的成惡事。這可見行為的善惡,都由於心力;所以要勸人向善行善,要教人從心地改造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