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烏俄戰事不斷,地緣政治引發國際原物料短缺、物價和物流成本急速攀升。2018年美中貿易戰延續到美中科技戰,為分散風險,產業被迫轉移生產基地或調整生產線。除了戰事,COVID-19新冠疫情爆發後,產業這幾年更在意的是供應鏈的安全性和韌性。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全球產業該如何與動盪共存,在驚滔駭浪中前行? 科技是國家權力的要素之一也是各大強國競爭的場域,更是美中科技戰的重要武器,誰掌握了半導體產業就成了致勝關鍵。台灣兼有關鍵地理位置與關鍵産業,就政經層面而言,半導體産業的製造環節,例如:護國神山「台積電」是樞紐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未來十年的黃金歲月,台灣科技產業該如何布局?贏得先機? IC之音與 DIGITIMES電子時報共同企劃節目「國際凌界點」,主持人DIGITIMES電子時報總編輯烏凌翔,每週二邀請學者深入地緣政治與全球科技業的對話,30分鐘帶您聽見全世界。
張忠謀與「晶片戰爭」一書作者Chris Miller在16日進行對談,張忠謀也在同日首度公開表示:「美國祭出相關晶片法案政策,讓中國發展腳步緩下來,我支持這樣的方向,支持美國政策。」被外界全面解讀為正式表態支持美國制裁中國。張忠謀雖然從台積電裸退,但一言一行仍牽動各界神經,發言背後的意涵值得玩味,到底張忠謀此番言論背後透露什麼訊息?面對詭譎的國際情勢,台積電又該怎麼做呢?
日前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前腳訪鄭州、後腳去印度,讓外界備受關注。這是否代表者鴻海的佈局重⼼將逐漸從中國轉往印度呢?印度對鴻海、對台灣的製造業者來說,是美夢、還是惡夢呢?
總編日前前往印度參訪,見到許印度官員和企業主,把所見聞的第一手消息以及有趣的觀察,都帶到「國際凌界點」節目上跟大家分享。印度為什麼要建立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呢?它的動機是什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獨步全球,台灣要幫印度一把嗎?
美國封鎖中國發展半導體先進製程,為什麼要拉上荷蘭、日本? 為什麼有人說中國製程將倒退到 40/45 奈米?中國在哪個環節最有可能突圍? 中芯的實力究竟到哪裡?中國轉頭發展成熟製程,會不會把台廠拉進紅海? 這些問題,我們邀請到 DIGITIMES 資深分析師陳澤嘉,一次為您說清楚、講明白!
⾃從印度總理莫迪(Modi)2014 年上任以來,「印度製造」就⼀直是他強調的政策,印度政府也推出了許多的激勵措施吸引全球廠商到印度設廠。今天的節⽬,我們就來討論⼀下印度推出的政策,有沒有辦法吸引到供應鏈業者前往印度,這背後⼜有什麼國際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