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好POD」為中央通訊社所設立的PODCAST平台,2021年9月開台。
‧【文化普拉斯】雙週一上架。
‧【特派談新事】每週三上架。
‧【好POD+】不定期在週二或週四,推出特別節目。
▶意見信箱:cnaonpodcast@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主持人:周永捷/中央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 與談人:黃韻如/中央社駐阿根廷特派員 主題:主張關央行美元化救經濟-阿根廷「狗派」總統米雷伊 阿根廷總統大選日前落幕,最終由阿根廷在野「自由前進黨」(La Libertad Avanza)領導人米雷伊(Javier Millei)勝選,也創下由經濟學家擔任該國總統的首例。 米雷伊從搖滾樂團主唱以及足球守門員轉行成為經濟學家。從政之前的他,曾是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直言不諱地批評歷任政府,犀利的言論吸引不少選民的愛戴。米雷伊支持自由經濟,主張廢除阿根廷央行,並提出阿根廷應全面美元化的政策。 米雷伊透露將採用休克療法拯救阿根廷國家經濟,具體的作為有哪些?他被稱為阿根廷川普,兩人有哪些相似之處呢?本週節目將由駐阿根廷記者黃韻如分享阿根廷目前的經濟狀況,並介紹新上任的總統米雷伊,以及他與愛犬們話題性十足的互動! 後製團隊:中央社影音中心 剪輯:黃信源|文字:鄭惠文 【相關報導】 1. 米雷伊當選阿根廷總統 高喊自由萬歲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11200046.aspx 2. 米雷伊將採休克療法救經濟 力求阿根廷2024年財政平衡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11230015.aspx 3. 極右翼米雷伊當選阿根廷總統 主張美元化關央行救經濟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11200041.aspx 4. 阿根廷年通膨率達140%何時和緩?總統當選人:可能得花18至24個月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11210272.aspx ▶「特派談新事」IG圈粉/廖漢原:搜尋 @correspondentnewsinsight ▶「特派談新事」IG圈粉/周永捷:搜尋 @plo1223 ▶ 意見信箱:cnaonpodcast@gmail.co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r5rwe5o9zaj0812nm4bz3a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主持人:廖漢原/中央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主任 與談人:江今葉/中央社駐華盛頓特派員 主題:美中關係與台灣大選分析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峰會日前在舊金山落幕,值得關注的還有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習近平藉此機會舉行的雙邊會談。 美中關係近年因台灣議題及中國在南海軍事擴張等問題緊張升高,今年1月底中國氣球飛越美國領空事件也讓雙邊關係進一步惡化。這次拜習會選在舊金山灣區的費羅麗莊園(Filoli),針對一系列美中雙邊和全球性的議題,進行長達4小時的會談。 這是拜登與習近平繼去年11月在印尼會談後,再次面對面會談。除了會談內容,拜習會地點的選擇到兩人在會中的互動也相當耐人尋味。收聽本週節目,由駐華盛頓特派員江今葉分享她作為記者,對於美中關係的觀察。她也在節目中一同討論關於中國是否介入台灣明年1月選舉,並分享蕭美琴作為前駐美代表任內的影響力。 後製團隊:中央社影音中心 剪輯:黃信源|文字:鄭惠文 【相關報導】 1. 拜登灣區迎接習近平 雙方會談擬緩解緊張關係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11160008.aspx 2. 習近平否認擬2027或2035武力攻台 專家:中國在等待時機 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311190023.aspx 3. 談拜習會 外交部:肯定美國對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立場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311160114.aspx 4. 拜習會同意恢復軍事溝通 學者:確認美中護欄存在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11160113.aspx ▶「特派談新事」IG圈粉/廖漢原:搜尋 @correspondentnewsinsight ▶「特派談新事」IG圈粉/周永捷:搜尋 @plo1223 ▶ 意見信箱:cnaonpodcast@gmail.co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r5rwe5o9zaj0812nm4bz3a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主持人:邱祖胤/中央社主任記者 與談人: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主題:陸海世代交界下的台灣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出版「臺灣的未來在海洋」一書,他對於台灣的現狀提出了深刻的見解,以1987年為分水嶺,將台灣劃分成兩個不同世代。而在這兩世代的衝突下,他聚焦於關於居住、工作、教育等層面,年輕人所面臨的壓力與困境。他也從小說家李琴峰、漫畫家高妍、音樂系畢業學生溫約瑟等人的例子,聽他們如何跳脫陸地思維,走出屬於年輕人的海洋世代。 郝明義認為換個思維,會發現海洋並非圍困與隔絕,而是能讓台灣四通八達通往世界各地的一種通路。而台灣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其危險從來沒有消失過,我們該如何轉念並將這樣的危險視為轉機?郝明義將在本集節目中談論他所出版的「臺灣的未來在海洋」一書,書中精華內容,以及關於台灣未來的希望,海洋給出的啟示。 後製團隊:中央社影音中心 剪輯|文字:鄭惠文 開場音樂演奏:邱景珩 【相關報導】 台灣的未來在何處 郝明義:接受海洋思維才有希望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310060197.aspx ▶「文化普拉斯」FB圈粉:搜尋 文化普拉斯 ▶意見信箱:cnaonpodcast@gmail.co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r5rwe5o9zaj0812nm4bz3a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主持人:周永捷/中央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 與談人:陳韻聿/中央社駐倫敦特派員 主題:漂流海外150年 英國返還台灣原民遺骨背後的那些事 11月3日,愛丁堡大學返還4具近150年前死於南台灣戰場的台灣原住民遺骨,創下台灣自海外迎回歷史遺骨首例。 原住民遺骨漂流海外近150年,歸因於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當年日本以琉球漂民在台遇害為由,出兵台灣,與今天屏東縣牡丹鄉所在位置的台灣原住民激烈戰鬥。日軍隨後取下超過10名原住民的頭顱做為戰利品,其中4具輾轉來到蘇格蘭,自1907年開始便被收藏在愛丁堡大學。 在遺骨正式移交前,族人在愛丁堡大學舊醫學院的解剖學博物館川堂舉行傳統祭儀,迎接先人。本集特派員陳韻聿也親身參與這場與祖靈溝通的傳統儀式,她將在節目中分享舉行的過程,以及返還遺骨對於雙方的意義。 後製團隊:中央社影音中心 剪輯:蔡明珊|文字:鄭惠文 【相關報導】 1. 特派在現場/台灣原民遺骨返還 巫師揭儀式有淚有笑「祖靈很想回家」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311050061.aspx 2. 台灣原民遺骨漂泊海外150年 愛丁堡大學返還5日抵台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311030312.aspx 3. 原民會率團訪英考察 3日迎回台灣原民遺骨創首例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311020340.aspx ▶「特派談新事」IG圈粉/廖漢原:搜尋 @correspondentnewsinsight ▶「特派談新事」IG圈粉/周永捷:搜尋 @plo1223 ▶ 意見信箱:cnaonpodcast@gmail.co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r5rwe5o9zaj0812nm4bz3a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主持人:廖漢原/中央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主任 與談人:潘姿羽/中央社財經記者 主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凸顯美國職場女性百年不平等 那台灣女性呢?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戈丁(Claudia Goldin),這是首次女性獨得經濟學獎。戈丁從勞動參與率、所得差異等面向,揭開勞動市場性別差異(gender differences)的關鍵驅動因素。為什麼女性在職場的收入比男性還低呢?過去早有許多針對女性職場的研究,為什麼戈丁能得到諾貝爾呢?她的研究有什麼特別之處? 不僅是美國面臨勞動市場性別差距,反觀台灣的現況,性別差距議題也相當嚴峻。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台灣的女性主動退離職場、成為非勞動力的原因,主要為「做家事」以及「照顧家人」。有別於韓國、日本、美國,台灣的女性勞動參與率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本週節目邀請記者潘姿羽分享來自哈佛大學、主計處、國發會等研究,不僅分析國外職場女性的情況,也能了解台灣的現況。 後製團隊:中央社影音中心 剪輯:蔡明珊、鄭惠文|文字:鄭惠文 【相關報導】 1. 諾貝爾經濟學議題上演 台灣33萬女性為照顧家人退離職場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310220019.aspx 2. 女性勞參率走向高原曲線 學者憂以不婚不生為代價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310220020.aspx ▶「特派談新事」IG圈粉/廖漢原:搜尋 @correspondentnewsinsight ▶「特派談新事」IG圈粉/周永捷:搜尋 @plo1223 ▶意見信箱:cnaonpodcast@gmail.co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r5rwe5o9zaj0812nm4bz3ak/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