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鶯歌陶瓷博館的Podcast! 在本頻道的四個單元中,你可以聽到當期展覽、藝術創作、文創產業經營及生活美學等主題。目前每個月初更新一次,請準時於週三晚上7:00收聽喔。
【展覽說故事】
當期展覽分享。邀請參展藝術家和相關領域來賓暢談展覽與作品背後的精彩故事。
【米博士的藝術診聊間】
藝術創作分享。探索藝術家的作品、創作與內心世界,並從藝術家的創作人生、藝術觀點與職涯建議,吸取多元養分。
【探索三鶯】
三鶯在地故事分享。從三鶯風光、藝術與產業、私房景點、美食及未來展望等內容,帶領聽眾探索在地風景,品嘗人文藝術。
【陶博任藝門】
以英語的方式進行國際交流分享。邀請來自世界各國前來陶博館駐村創作的藝術家,分享各自的創作文化背景、對陶瓷藝術的熱愛,以及在臺灣駐村的獨特經驗。
想聽見更多內行人的想法與故事嗎? 歡迎訂閱追蹤或留言告訴我們!
FB:鶯歌陶瓷博物館
IG: yinggeceramicsmuseu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藝術家#佐藤雅之 與 #黃婧,獲得本屆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首獎以及銀獎,在66國1,216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這一集的展覽說故事將帶領聽眾們窺探國際級得獎藝術家的參展心情。日本陶藝家 #佐藤雅之Masayuki SATO,現職為日本茨城縣立笠間陶藝大學特聘教授,他的創作圍繞「水」與「空殼」的主題,透過「殼之巢(殻の巣Shell Nest)」系列作品,將情感轉化為具象形體,創造出空間的對立元素。在成形過程中,他捕捉粗獷的原始能量,並將其燒成後轉化為靜寂,僅留存下堅固的殼,再透過拋光呈現無痕的寧靜之美。中國大陸陶藝家 #黃婧Jing HUANG畢業於美國阿爾弗雷德陶瓷藝術研究所,目前專職創作,旅居加拿大與美國11年後,回溯家鄉桂林的山水、文人石以及童年學習書畫的記憶,創作「回(Loop)」系列作品。作品融合自然、身份歸屬與文化漂移的主題,探索「回歸」的概念。黃婧擅長運用多層次釉藥與柔和色彩,創造出流動且富詩意的陶瓷雕塑作品。這兩位重量級藝術家參加雙年展有甚麼體悟呢?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分享! #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即將於2025年4月6日結束,歡迎把握機會欣賞作品!⭐️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為觀眾引介最精彩創作!.作品名稱有什麼樣的特殊意義?.創作最困難的是記錯作品編號?!.陶藝創作並非僅是2D轉3D的線性過程,而是一種生命探索。.第一次體驗駐村是什麼樣的心情呢?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藝術家#楊雅晴 #卓惟,為本屆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的參展者,主修陶藝的她們將在這一集分享學習創作與參賽的心情。#楊雅晴的作品《綿延》使用加入纖維的泥條,創作出抽象雕塑,試圖關注情緒的面貌。曾於2023年赴美國Arkansas大學陶瓷學院參與駐村計畫,她在出國期間開始挖掘在異國生活的生活趣事,並嘗試新的創作方式。#卓惟的作品《定風波》,靜觀像是安穩的海浪,實際上可以透過雙手的推動使海浪擺盪。卓惟與陶博館的緣分自兒少陶藝生肖展開始,在2023年入選臺灣陶藝獎,並在本屆第一次參賽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就獲得評審推薦獎的殊榮。這兩位具有潛力的新銳藝術家參加雙年展有甚麼體悟呢?讓我們一起聽聽她們的分享!有空時也到 #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看看她們的作品吧!⭐️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鼓勵所有勇敢挑戰的年輕人參賽!.如何搬運比自己身體還巨大的作品並在雙年展展出呢?.創作者期待透過作品給觀眾們什麼樣驚喜呢?.捏泥巴的小女孩從兒少陶藝競賽、臺灣陶藝獎到國際陶藝雙年展的成長歷程.把國際頒獎典禮當作粉絲簽名會是甚麼體會?.出國交換就是要把心胸打開,也是I人的闖關挑戰!#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藝術開麥拉#展覽說故事#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邀請 2024陶博館駐村藝術家林榮華 Jason Lim,分享自己從青年時期開始,如何走向國際舞臺的藝術旅程,以及個人在創作上的各種探索。林榮華18歲接觸陶土,從此愛上這個能直接呈現想法的媒材。為了追求藝術,他背著爸爸飛往英國留學,靠著媽媽的鼓勵與兼職教學還清學費。回新加坡後,他開始利用回收材料創作,即使沒有窯爐,他也樂在透過拋光未窯燒的坯體,賦予作品獨特生命力,努力延續自己的陶瓷創作。今年在陶博館駐村,林榮華靈感源自印尼甘美朗音樂,以陶土製作鐘形裝置。透過機械敲擊與音訊剪輯,將陶瓷媒材延伸至跨領域藝術形式,探索具有療癒效果的音律。駐村對他而言如同創作冒險,透過挑戰極限,不斷激發新的靈感與創作手法。⭐️在今天的節目裡,你會聽到:-當年出國念書就是學習陶瓷創作-回新加坡後,開啟10年的兼課人生還清學費-打破師生界線的教學模式-沒有工作室、沒有窯爐,我也能從事陶藝創作!-為了威尼斯雙年展精心打造一盞龐大的陶瓷吊燈,竟然只為親手將它摧毀?!-去挪威駐村的唯一條件是什麼都不能帶?-為何駐村「失敗」能激發更多創作動力?-矇眼如何作陶?-一不小心就在故宮耗了四個小時!!!★個人網站:https://www.jasonlimartist.com/★個人IG:jasonlimartist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邀請陶藝家林宗誼,他是林窯二代。林窯由林敏明與余淑麗於1976年創立,專精於大型手拉坯陶瓷,早期仿製中華傳統青花、鬥彩、粉彩、廣彩,後期則轉向日本伊萬里燒、薩摩燒的製作,廣受外銷市場及收藏家青睞。林宗誼雖然出自窯場世家,但他的創作風格不斷演變,近年來特別專注於實用陶肌理質感與釉色的探索,展現創作的自由與無限可能。一起來聽聽他如何在陶藝創作的路上,找到自己獨特的藝術語彙!⭐️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80年代爸媽的陶瓷工廠外銷闖出一片天-鶯歌仿古系列的產品熱銷到人人都賺到錢-搶窯搶到送到國外的客戶手上作品竟然還是熱的!-移民加拿大的英語大挑戰!!-在國外唸書藝術的氛圍讓自己的能力瞬間UP!!-參加「新百壺計畫」半年完成700支茶壺,竟然被退一半-精準到連破損的壺蓋都可以重新做一個補回去-茶壺製作的靈魂是?-紅玉才是茶藝界的大魔王阿-來聽聽近期陶藝市場發展吧!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展覽說故事邀請到薛瑞芳老師來分享灰釉的歷史與應用的技術,以及他自數學系畢業後由航空業的品管工程師到研究窯爐進入陶瓷領域的人生經歷。作為國內釉藥領域的權威,薛老師繼2003年出版《釉藥學》後,在2020年又出版《灰釉-植物灰的故事與應用》一書,都已成為陶瓷工作者及陶瓷相關科系學生的重要參考書。而這本書也是陶博館2024年「流光-植物灰釉特展」的發展依據,薛瑞芳老師鼓勵聽眾多閱讀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也歡迎大家把握展期到陶博館欣賞灰釉之美!在今天這集節目,你可以聽到:-灰釉悠久的歷史及其在陶藝中的應用-火燒眉毛的經驗也能推動陶藝技術的發展?-小時候跟父親說絕不當老師,想不到現在成為大家的釉藥老師-因為喜歡動手做,當兵時幫忙修戰鬥機,意外獲得外商高薪工作-從事教育就像做陶,需要根據個體特性進行調整-不管是修飛機、窯爐還是調配釉藥,安全第一!-期許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釉色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pm2ndkb9nwg08201sq8o67c/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