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向台灣社會傳達氣候議題與節能減碳的永續生活概念,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自2010年起攜手IC之音竹科廣播公司,合作開設《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每週邀請各方專家為聽眾剖析最新的環境、能源與氣候議題,並且提供可行的創新概念與解決之道,是台灣最早倡議氣候意識及能源議題的頻道之一。 2020年起《氣候戰役在台灣》跟上最新傳播潮流,節目型態從廣播電台轉向更多元的Podcast網路平台(Apple、Google、Spotify、KKBOX),更方便以行動裝置及數位頻道隨選收聽,每季更鎖定不同系列主題、邀請眾多利害關係人深入訪談,多層次解析環境議題的複雜構面,在最新趨勢中帶領聽眾理解危機、看見轉機。 歡迎您加入氣候戰役的行伍,與我們一同凝聚低碳轉型的變革能量。 本節目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播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你知道台灣烏魚業有著超過400年的歷史嗎?在台灣,每個漁業故事都是一個世代的縮影。台灣漁業過去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十年前的年漁獲量可高達130萬頓,但如今隨著漁業資源稀缺、風力發電與淨零轉型等影響,年漁獲量僅剩不到90萬噸。#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邀請到前農委會副主委、漁業署署長胡興華,用五個你我不可不知的魚貝類故事,見證台灣百年漁業潮起潮落、三大挑戰及轉型。▋烏魚:橫越黑水溝討海溫飽荷治時期,台灣每年有大批中國漁船循著烏魚洄游路線靠港捕魚,年獲量可高達30萬尾。豐厚的收益不僅讓漁民足以溫飽,也引起荷蘭人的注意,對漁民開徵漁業稅。▋虱目魚:養殖漁業與明鄭傳說明鄭時期由於糧食不足,當時掌權者鼓勵來台軍人開墾屯田、發展魚塭,造就虱目魚成為台灣重要的養殖魚類,也催生出許多虱目魚與鄭成功的傳說故事。▋牡蠣:台灣的第一個海洋養殖物種清朝時期有許多移民來台開墾,因此引進不同漁法,其中一項便是養殖牡蠣,而牡蠣也成為台灣第一個在海洋養殖的物種。▋鮪魚:台灣邁入漁業現代化日治時期配合日本南向政策發展殖民式經濟,好處多半由日本拿去。在此時期,日本也將漁業制度、新技術以及動力漁船引入台灣,帶著台灣正式跨入現代化漁業。▋吳郭魚、遠洋三雄(鮪魚、魷魚、秋刀魚):養殖與遠洋漁業的發展光復以後,在農復會的支持之下,人工繁殖的技術成功促成養殖漁業的發展,台灣不再單仰賴捕撈與進口。而戰後由於漁港、船隻毀棄、日本漁業技術人員離去、糧食不足等壓力之下,台灣政府與民間在農復會與中美基金的資助下自行造船,向日本船長、大副學習捕魚技術,重建鮪魚捕撈並逐漸超過日本。★本集重點:- 台灣漁業發展五大時期:荷治、明鄭、清領、日治、光復- 台灣人必須認識的五種魚貝類:烏魚、虱目魚、牡蠣、吳郭魚、遠洋三雄- 台灣漁業發展的三大挑戰與轉型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海藻 在海洋碳循環中扮演關鍵角色。科學家發現,大型海藻死亡後沉降至深海,能將二氧化碳長期封存於海底,成為具潛力的自然碳匯。為了探尋海藻的儲碳力,中研院與水試所、台大團隊現於台東成功外海,利用定置漁網技法,藻網養殖本土大型海藻。不過海藻養殖可沒那麼容易,除了須仰賴水體流動與營養鹽供應,同時受季風與海洋暖化等因素影響。#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東垣解密海藻與碳封存★本集重點:1. 深海海藻如何實現碳封存?2. 破解迷思:飼養海藻就一定能封存碳嗎?3. 海藻飼養環境與氣候影響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台灣位處航海要道,是人類遷徙歷史的中繼站也是終站。周邊布滿暗礁的澎湖成了船難頻繁發生的地區,也成為眾多歷史遺物出水的地方。直到近代,水下考古才逐漸受到關注。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 #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鼓勵各國保護水下遺跡、大眾接觸與認識水下遺跡。台灣也在2015年通過《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保存我國周遭海域豐富的海下遺跡⛏️#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臧振華,從水下考古窺見人類從古到今文化。院士也搶先預告,今年八月將舉辦沉船講座與活動,帶著民眾自海下考古認識大海。★本集重點:1. 台灣水下考古緣起2. 陸上考古 vs 水下考古,哪裡不一樣?3. 台灣4000年前最大的兵工廠在澎湖?!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台灣位居海上十字路口,商船往來頻繁,但為何少見海下文物與遺址?文化部文資局現列冊的歷史沉船 共有六艘,包含西式大帆船、台灣與中國東南沿海間往返的運輸船、二戰時期軍艦等,拼湊出台灣的時代面貌。不過數百年來的人為活動、變動的海洋環境,讓缺少海下直接證據成為考古的一大挑戰。#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用沉船故事穿梭台灣的各個年代。★本集重點:- 出水、不出水?淺談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與調查- 從歷史沉船看見台灣與世界的接點- 救援與修復 無動力橫越太平洋的「自由中國號」#水下文化資產 #OceanDacadeHeritage #沉船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為彌補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KMGBF)目標19鼓勵私營機構以多元創新的融資管道,支持生物多樣性守護行動,其中包含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2023年,瑞典銀行購買首個於歐洲建立的生物多樣性額度。這項嶄新的金融市場工具正於全球迅速發展中,然而,其方法學卻與人們熟悉的碳信用額度有著極大的差別。原因在於不同地區的生態系、物種大相逕庭,考量的因素更多了。A國瀕危的物種,不代表在B國也瀕危。也因為如此,有別於碳信用額度,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Credit)不僅複雜、缺乏一致的方法學,也更加強調在地性。專家提醒,在方法學與指標的建立上,基線設定應以「在地>國家>區域>全球」優先排列。此外,也應將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IPLCs)納入參與,並將資金回饋給第一線的自然守護者。#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台大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深入解析生物多樣性的國際趨勢與發展,台灣企業又該如何迎戰取得先行?★本集重點:1.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機制與方法學介紹2.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國際發展與現況趨勢3. 台灣企業可以怎麼加入?有哪些需要留意的地方?#BiodiversityCredit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評論或留言給我們鼓勵!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