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 儒釋道法音宣流 (蔡禮旭老師)

成德法師 儒釋道法音宣流 (蔡禮旭老師)

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 儒釋道法音宣流 (蔡禮旭老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所有集數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42_成德法師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42_成德法師

🄴 成德法師 儒釋道法音宣流 (蔡禮旭老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53ydpa6ubt0803k75plz54/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41_成德法師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41_成德法師

🄴 成德法師 儒釋道法音宣流 (蔡禮旭老師)

成德法師: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陳校長:阿彌陀佛。成德法師:我們四月很重要的節日有清明祭祖,等於在這一段都算是清明的節氣,都可以祭祖。我們各地,我們極樂寺,包含雙溪小築,各地都在辦祭祖。這也是《論語》當中提到很重要的教誨,「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透過慎終追遠,人心淳厚、仁厚,因為他不忘本,知恩報恩。人假如忘了本,那就談不上有人格,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站在我們學聖教的角度上,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我們是因為遇到聖教,好多事情我們才會思考、才會觀察,不然還是順著社會的一個認知、一個風氣。比方一般的人會覺得作人很稀有嗎?可能不會有這種感覺,但是佛法裡面談人身難得,我們也聽師長說三惡道是老家,三善道是觀光旅遊,上來幾天就下去了。以前我在學校教書很喜歡自然科學,研究樹木、鳥類(台灣藍鵲)、昆蟲。一個比方說我們高雄的壽山,它螞蟻就有多少?整個台灣高山裡的螞蟻又有多少?很難計算,全世界的螞蟻有多少?螞蟻只是昆蟲的一種,昆蟲有太多種類,光是螞蟻的總數就不知道是人類的幾倍,那畜生道呢?所以人身確實是難得。他好不容易得人身,而且還做了炎黃子孫,他有機會可以傳承五千年的智慧,結果我們沒有把他教成人的樣子,這樣父母、老師甚至於是政府有罪過,我們以前稱官員稱父母官。人生每一個角色都有他責任在的,這一點我們得要用心去體會。因為現在,記得以前讀書都說權利、義務,可是好像不知不覺這個風氣強調都是我的權利、我的權利,茶餘飯後誰在談我的責任、我的義務?所以利不能談,沒有談人就很難放下了,假如統統在談,那人就愈來愈自私了。就像師長講經有提到,一個地區出現了一個殺害父母的人,全中國震驚,他那個城撤掉一個角,全國的恥辱,那個縣市長撤職查辦,這個地區是你管教化的,怎麼可以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人民出來?聽完師長這個例子,拉回自己是小學老師,我得要盡力教倫理道德因果,尤其愈小可能對孩子的影響愈深,他比較單純。我們也擔心改天打開報紙,某某人犯罪了,我以前教過他,這我有罪過了。師長語重心長,為什麼一直強調辦一條龍的學校?就是為了把孩子教成材。三才者天地人,你沒把他教成天地人三才,還讓他以人身行惡道之事,他的祖先多傷心!他的父母多難過!我們看《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從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體會,祖先都在關心著我們,有機會在夢中都會點化我們。所以一個好的老師得到學生祖先的護佑,這個老師很認真教,這些學生的祖先很欣慰,可能冥冥中都在當護法。這個道理不難理解。我以前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大我五歲,他也是博士。他到一個學校教書,那所學校旁邊墳墓,都是當地的這些長者去世了。他教書很認真,他說他走過那個墳地,他都可以感覺這些祖先都在給他行禮,因為他現在教的就是他們的後代。所以師長的這一分用心、悲心也是我們當弟子的要體會到的。《格言聯璧》說「竭忠盡孝謂之人」,這句話已經點出人格裡面最重要的忠、孝二字。百善是孝為先,首先要知父母恩。而我們看盡忠,我們受國家的照顧,我們對國家要盡忠。更何況我們的祖先是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這樣來教導我們的。國家、社會,乃至於我們服務的單位有那麼多領導在栽培我們。包含像成德修學,也是我們高雄淨宗學會很多法寶,而且還曾經邀請像我們悟道法師去講課,我們都有機會聞法。後來我到台南師範學院讀書,就找到我們台南淨宗學會,我們來拿法寶都有看到悟行法師跟幹部們在討論事情。都有這個印象,背後都有他們的努力,我們才有這些聞法的機緣,才得以增長我們法身慧命,這都是恩德。我們要報恩,對國家我們就要盡我們的本分,讓國家社會更好、更安定,這是竭忠。尤其現在各個行業最需要的就是振興道德,在教育界要振興師道,商業界要振興商道。其實不振興人都在墮落,不管在哪一個領域,只要道德淪喪了,人這麼尊貴的人身都變成墮落,都變成造很重的罪業。所以黃念老說三途一墮五千劫。師長也都是期勉我們要做榜樣,在各個行業做榜樣,在醫學界要振興醫道,甚至於做家庭主婦也要振興太太的道,三太就是很好的榜樣。這個太根本了,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多次提到,天下太平之根本在女子,有好的女子,她相夫教子,才能成就賢德的子孫,沒有好媽媽,很難培養出社會的棟梁人才。我們要竭盡我們的力量,忠,盡己之謂忠,我們不一定能看到開花結果,但但求無愧我心。各行各業是這樣,回到我們佛門,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提到,菩提心「必有因緣,方得發起」。在因緣當中第十個因緣是念正法久住,他提到:「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這個話是四百年前左右講的,我們現在比剛剛那個敘述可能有過之,大眾「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佛門衰敗到這個情況,我們因為佛菩薩、師長還有道場對我們法身慧命的滋養,看到佛門這麼衰敗,我們也得盡忠,依教奉行來報這個恩。師長語重心長,「我們得把他教得像個人」。師父雖然只是一句話,我們用心去體會,這句話對孩子好重要,這句話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是一個很重要的指導,不是教成考試的機器,而是教成人。而教成人首先就是教孝悌,教孝道。而老祖宗的智慧,他有教學的方法、手段,祭祖教孝道,祭孔教師道,祭祖教倫理,祭孔教道德,城隍廟教因果。城隍廟一般都有十殿閻羅,師長也是回憶他小時候跟著母親到城隍廟,產生對因果的敬畏心,不敢作惡。這些手段我們當父母老師的都要懂得、都要善加利用,不懂的話,要去祭祖,孩子不用去了,那他怎麼學?有時候現在疼孩子反而害了孩子,這些機會點他都沒有了,甚至於都不讓他多鍛鍊、多承擔,什麼事都不會做。人很多事不會做他很難有信心的,看起來是愛護他,你讀書就好了,其他都不用做了。所以當父母也得要學習經教,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其實我們每一個角色都得學習,就像我們到師範學院讀書,一到學校人家就叫老師,但到底老師要盡哪些責任?傳道、授業、解惑。我們要懂道才能傳道;我們要懂得怎麼經營家業、事業、學業,我們才能授業;我們人生還有一些迷惑解不開,我們怎麼去解別人的惑、解學生的惑?所以每個角色背後,他要盡那個責任都要下很大的功夫。不能是孩子生出來,爸爸媽媽了,要把它扮演好都要下一番功夫。所以當學生稱自己老師,我在小學教書,不只是學生稱我們老師,尤其他的奶奶來了給我們一鞠躬稱老師,那個感覺終生難忘,要對得起老人家的尊重。而教化能不能大行其道,護法很重要。一個社會的護法就是地方官員。為什麼孔子要周遊列國?當時候國家那麼多,可能現在一個縣市就是一個國,就是希望找到真正願意護持的國度,護持孔夫子復興周禮。方東美教授是大儒,他跟師長有說,假如周朝的子孫還遵守《周禮》,那現在還是周朝。這一部憲法太好了,能夠依照這部憲法來治國,長治久安。孔子很深信周禮,可是眾生福報不夠,沒有一個國家願意來護持孔子恢復周禮。拉回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多年後,現在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是一年不如一年。最大的危機,師長是因為去了聯合國參加多次的會議,把老祖宗五千年治國的智慧供養給全世界的大使,結果大使們說是理想,做不到,所以師長說現在是信心危機。現在哪一個社區、哪一個鄉鎮、哪一個縣市,甚至哪一個行業的哪一家企業團體,願意落實五倫八德、傳統文化來做榜樣,對現在這個時代是最大的貢獻,因為它立住了,大家一看到它有信心了,有信心才肯學,沒信心根本不會去重視。假如真的哪一個地方縣市長帶頭做,我想我們所有修學的人能幫一些力都要盡力去幫,這樣他能真正做起來,那就影響全球華人,進一步又影響各民族。其實師長老人家對台灣是寄以厚望的,假如真的有這樣的緣分出來,我們真的要不分彼此,把這些緣給成就。這樣的榜樣出來,他會不斷的在這個因緣當中培養出人才,各地都能來這裡參訪。相信世間還是善良的人多,有榜樣出來都會增長他們的善根、信心。我們學了佛,我們的清明祭祖就比一般沒有學的人可能考慮得更深、更遠。沒有學佛,他不忘本,每一年掃墓。更重要的他們在祭祖前,前幾天都要齋戒沐浴,觀想祖宗之德、父母之德,這樣他祭祀那一天很虔誠。而且祭祀是吉禮,為什麼吉祥?你看清明節,人什麼時候會腦子很清楚、很清明,不會被物欲沖昏了頭?就是他想到離去的父母、祖先的時候,這個人就會清明了,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緬懷父母、祖先,這一念心就是有福之人。我們說福田心耕,大分三種,恩田,不忘父母、祖先的恩;再來,父母、祖先留下來的教誨很恭敬,依教奉行,《孝經》說的「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這就是敬田。師長給我們的榜樣,他念念不忘老師給他的教誨,章嘉大師教導他六個字,他終身奉行,「看得破,放得下」。師長也善學,還問說從哪裡下手,有理有事,看得破放得下這個道理很重要,事上從哪裡下功夫?大師說布施,師長就做了一輩子。所以師長也把老師教須敬聽、父母教須敬聽表演給我們看,當孝於佛,常念師恩。老師叫師父,師徒如父子。《孝經》講「無念爾祖,聿修厥德」,不忘祖先的榜樣,我要效法他。師長講到,老師的一言一行是他的榜樣、是他的模範,他常常想著要怎麼效法、學習。這是恭敬父母、祖先、老師的教導,這是敬田。祭祖為什麼是吉祥?因為他所用的心都讓他得福。我們學了佛,知道還可以念佛、誦經、做功德迴向給祖先,師長有提倡我們做三時繫念,這是專門依淨土宗編的法事,超拔祖先的力量非常大,尤其都是以念《阿彌陀經》、念萬德洪名。我們曾經看到做完法會,牌位焚化,在火焰當中有現西方三聖像,可見這個超拔的力量很大。我們跟隨老人家,那麼多各地的學會他們依教奉行,才有這麼好的法會因緣。當然我們要恭敬的來參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分誠敬心必然感通祖先來參與,祖先得到莫大的利益。尤其請的主法和尚都是很有德行、很有修持的,這樣的緣都不容易,我們都要感恩。我們學習師長的「十年因緣」,我們可以感覺到貫穿始終都是老人家對自己老師的信任、感恩之心。我們上一次是談到了師長「大專講座,海外傳燈」,這是知老師恩,把老師的道承下來了,接著要傳。《論語》裡面講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每一個老師都希望透過他把道統傳下去,當看到自己的學生在弘道,我想這是老師最欣慰的事情。我們看到師長在弘道的時候,他出必告、反必面,沒有說自己出名了、很有影響力了對老師恭敬的態度有減少,其實這都是我們重要的學處。像自己就回想,爺爺講過很多次,可能發生什麼事了,「莫大主大意」,不要自作主張。可能隨著自己年紀稍微長了幾歲,對長輩的恭敬心就不知不覺減少,就會自作主張了。我們現在弘法,為什麼師長說比他老人家難十倍百倍不止?因為我們的基礎不足,假如又沒有看到自己的不足,真的很容易被財色名利給影響,走偏。記得兩年前有人問師長,扎根還要扎多久?師長應該是從他的問題裡面就可以看到他的心態,就是他不是很重視扎根,甚至有點不耐煩,師長就說「我到現在還在扎根」。當然這個公案對我們教書也很有啟發,大家看師長在做Q&A回答問題,其實我們當老師的幾乎不可能一天不回答問題,小朋友每天發生的事會問我們。《禮記.學記》講:「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知其心,我們延伸開來,知其心然後可以長其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我們看孩子他有善根出現,我們能夠去勉勵他、稱讚他,他就增長了;他有過失我們發現了,馬上去提醒他,他的惡就止住了。甚至於有時候孩子做錯事,那只是一個事相,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比方說這個事他出狀況了,可是有可能他的動機是非常可貴的,可是不小心一下子給他批評到,他本來可能是為團體的心都被嚇回去了。所以老師其實定火,把火氣能夠壓下來在教學上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好心,可是不小心做壞了,這個時候他的心是惶恐的,我們老師先沒有責備,先去協助,然後最後還問他你這是什麼情況,他的動機很好,你又肯定他,可能他都感動到流眼淚,然後再提醒他,你這個動機很好,很可貴的心,怎麼這個事把它做得更好。所以李炳南老師說:「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人都有他的良知,做錯了他很不好意思、很難過,你不罵他還協助他,他一定很感動。很多生活情境可能都可以增長孩子很多善根。你的小孩看你進門,他可能心裡想爸爸媽媽今天工作好辛苦,他趕緊,太高興了,看到你很高興,就端一杯水來了。可是小孩畢竟是小孩,有時候動作還不夠沉穩,可能這個水倒了,甚至於杯子破了。你當下馬上火冒三丈,那個杯子多少錢你知道嗎?大家想一想,他看到你很高興,他要盡這分孝,他的內心是非常振奮的,突然你劈頭蓋臉罵他一頓,他會不會突然經脈堵塞?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生一件事你胸口悶悶的,比較敏銳的人就感覺到。其實我們有沒有時時能夠體恤到孩子的狀態,你能顧及到他的狀態就不會用言語、行為造成他的內傷,人心只要傷了,身一定傷到的。所以我們雖然是愛孩子,有時候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傷到孩子。我記憶很深,有一次到一個國家,哪個國家我也不說了,有一位同修來接我,在車上他就聊到一件事。他說我一個鄰居他的孩子十八九歲自殺了,他的父母不知道他為什麼自殺,突然自殺的。我當時候一聽就跟這個同修說,哪有人突然會自殺的,人會到了走上絕路,他的身心都不知道已經有多少的變化了,是當父母的人都沒有用心去體察。我們假如真的用心在孩子身上,你看一二歲的孩子他心情一不好馬上表現在臉上,甚至於他做了哪件錯事,你馬上可以從他臉上就看出來。只要我們的心真的放在孩子身上、學生身上,他有什麼情況都可以察覺。不要說小孩,大學生都是一樣的,都能察覺,怎麼可能孩子都走上絕路了父母完全沒感覺,甚至於覺得他突然變成這樣?佛門菩薩四德,「柔和質直攝生德」,我們要很柔軟的心,常常能夠去體恤到孩子、學生。而且我們不能忽略了我們的情緒對於孩子的影響,成德現在感覺父母不和對孩子的影響太深遠了,他很難開朗,因為父母是他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天地都是衝突的,他會樂觀嗎?很難。師長面對這些和平專家說,衝突的根源在家庭,這太精闢了。我們現在自己經歷過那麼多事,帶過那麼多學生,師長這個分析太有道理了。也跟大家舉過一個例子,我們一個同學二十多歲,很優秀、很善良,有一天突然覺得我媽媽不要我了。她自己也搞不清楚,她打電話回家,還跟她媽媽說,我怎麼會突然有這個想法?她媽媽說,妳這傻孩子,我怎麼可能不要妳?媽媽自己靜下來想到了,當時候懷孕是打算打掉,是被孩子的外婆阻止的。所以我們沒有言語,只有什麼?念頭,那個能量就影響小孩,種了種子。什麼時候起現行?二十多年之後。所以佛門講「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這個業有身口意,連念頭都是一個種子,「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一個念頭都可以影響孩子,他都可以感覺父母不要我了,更何況是我們的言語帶著情緒、帶著一種指責,甚至於父母在那吵,「都是因為你」,那個孩子理解不了,一下子真的是內傷,他就覺得都是我害的,我是多餘的,你說這個孩子能心理健康嗎?我們甚至於這些話說出去了都覺得沒什麼影響,根本都忘了,可是很可能像一把刀插在這個孩子的心裡,還在流血都不知道。所以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心要柔軟,不能發脾氣,不能粗心大意,忽略了自己心念跟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我們想到師長說的,我們的老師的影響超過自己的父母,因為周邦道校長,還有他們所遇到的老師,真的把他們當自己的骨肉一樣愛護,所以給他們多麼正向的影響。師長在提到周邦道老居士那種廉潔有守,不佔公家一絲一毫的便宜,這樣的風範哪可能不影響他的學生?我們看到師長提到了,老師一生的行誼就是他的榜樣、模範。我們聽到這句話,我們也要期勉自己的行誼能成為學生的榜樣、模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只要我們有這種教育的使命感,我們就能不斷提升我們自己的修養。印光祖師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關鍵就在有這樣的發願,有這樣的責任心,這都是跟菩提心相應。師長接下來提到「學習大經,弘揚漢學」,說到我非常佩服英國湯恩比博士,他一生研究世界文化史。《了凡四訓》裡面有提到「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年紀比我們大,他對家庭社會有貢獻,我們要尊重;「位高」,他位置高,對社會的貢獻大;德行高,「德高」;還有一個是「識高」,他人生很有見識,我們俗話說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很有人生閱歷。而湯恩比教授他是研究很多國家的文化史,包含文明為什麼會興、為什麼會衰,他很深入研究,很有見地。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非常了解,他居然能有這樣的見地說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中國的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看師長遇到這些有見識的人,他也很珍惜他們的見地。所以人能聽祖先的話、聽老人家的話,人生真的少走很多彎路。而湯恩比教授他講到孔孟學說、東方文明,他強調四個地方,韓國、日本、中國還有越南,這是漢文化的區域,這個區域能夠團結起來力量就很大,師長也都很重視。我們聽到了就有我們的緣分跟責任,大家有沒有親戚朋友嫁到韓國、日本,或者到那裡定居發展的?二O一九年德國辦祭祖,我們德國淨宗學會他們很用心,辦得很好,參加的人有一千三百多人,有一半都是越南人。他們很重視祭祖,感覺現在越南同修他們學習中華文明,那個恭敬就好像我們二三十年前那樣,我們看了真的自己也生慚愧。好像二O一九年,本來有安排師長到越南,越南同修很期盼,後來因為因緣不具足沒有去,可是這個國度學傳統文化非常積極。那一天成德在我們靈巖山雙溪小築,有一個女孩過來跟我鞠了一躬,很恭敬,她還跪下來,她是恭敬三寶跪下來。然後她說,法師你是我的偶像。她是越南的華人。當然她那個恭敬的態度成德也覺得是我的學處,不輕後學,她這個恭敬的態度很可能之後學得比我還好。所以我們要團結這些力量。師長說,在這些年來我們也是想到,孔孟學說從哪裡下手?大乘佛法從哪裡下手?這句話我們體會到師長什麼心境沒有?我們有時候說聽音樂要聽出弦外之音,我們聽課也要聽到文字背後的心境、義理,那可能收穫就不一樣了。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師長他看到這位同修問扎根要扎多久,老人家就從他的文字可以穿透到他的心態,然後給予他應機的指導,「我到現在還在扎」。他一聽師長都這麼重視,他不敢馬虎。我們當老師的真的要慢慢練練到聽思聰,一聽這個孩子講的話可以聽到他的心境。就像《了凡四訓》說:「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為什麼他看他的言動可以斷他的禍福?因為他這個言動就是很傲慢,那他鐵定要遭禍了。比方說一個公案,這個軍隊經過周天子都不是很有禮貌,有一個大夫看到了,「他們這一仗必敗」,結果就真的被打得落花流水、死傷慘重,驕兵必敗。包含一個學生來,可能他來打小報告,他的嫉妒心起來了,我們老師能不能洞察到,進而給他適時的提醒。當然不能錯怪學生,這個都是我們要很準確的判斷、感受到,應機來護念孩子的心。像我們看到師長孔孟學說要從哪裡下手,我們可以感覺到老人家是非常務實的人,他是特別強調體會到了就要落實。既然已經知道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可以救這個世間,我們得去做。要從哪裡下手?總要有下手處。我們也觀察出來師長講經理事圓融,師長講經是這樣,我們教小朋友也是可以效法。所以聽師長教誨,我們理明白了,事又知道怎麼樣去實踐、落實,這樣解行相應才能得力、才能提升。我們給孩子開解,像《弟子規》,每一句理講清楚了,事可以很設身處地的從孩子的家庭生活去開解,從他在學校的生活情境去開解,孩子很容易就理解,很容易他就知道我應該怎麼去做。師長說,大乘佛法我們找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找到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這裡面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全都講到了。我們看《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尤其三十五教我們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其實五戒是根本戒,這都是小乘,做人的基礎,要持戒念佛。持戒最重要的目的得清淨心,心淨佛土淨。持戒假如持得很傲慢,都覺得別人不如他,這個心境就已經得不到清淨心了。而我們看大乘佛法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又以般若為本。我們現在要修般若可不容易,大乘的核心是般若,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所以《大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江味農居士有提到,持名念佛就是行深般若,是暗合道妙,無異念實相。你看持名念佛無異念實相,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看師長講經、黃念老講經都開解出來,為什麼持名念佛是行深般若?因為念的時候沒有其他的妄念,是應無所住;又一句接一句,而生其心,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金剛經》境界很高,可是我們凡夫也可以老實念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這個方法是太巧妙了。能把淨土宗講清楚,《無量壽經》非常重要。《大集經》當中也說,末法修行,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大乘佛法就是要幫眾生了脫生死,度眾生,所以現在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淨土,帶業往生。眾生根性愈來愈弱了,甚至於還沒學佛以前造的業都不小,但是只要肯念佛,念阿彌陀佛是他力派果教門,可以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們業再重,只要肯上他的大法船,他都把我們托起來,五逆十惡臨終念佛都能往生。在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重要,師長他的智慧、他的慈悲,他給我們指出來,大乘佛法要從《無量壽經》會集本下手,把五種原譯本的精華都濃縮在裡面。我們假如讀原譯本也很好,但是有可能會漏掉某些重點。末法九千年眾生得度就要依這個本子,我們看九千年眾生要靠這一本,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我們佛門都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不能嘴上念的,我們也要為末法九千年眾生著想,所以我們一定要盡力把《無量壽經》會集本傳下去。我們自己依這個修行,身心輕安,家庭和樂,事業很順利,跟人相處很融洽,人家很歡喜跟我們交流,我就是依《無量壽經》會集本修行,人能弘道,這部經就供養出去了。不是說在講台上講經才是弘揚《無量壽經》,佛法是無礙的、圓融的,哪裡都能弘揚,哪個角色、哪個行業都能弘揚,只要我們用的是真心,我們是依照《無量壽經》來做,就達到為人演說的效果了。做事情很穩重,人家問你,你怎麼這麼穩重?《無量壽經》說「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所以做事不能倉促,心要常常定,觀照到自己的心念,不能慌張。這個本子是李老師傳給我的,他老人家的遺物就是這一本《無量壽經》給我,我要傳承這個法脈。師長對於老師的囑託不敢絲毫懈怠,所以講經不中斷,八十五歲以後一年給我們講了《無量壽經大經科註》,一千二百個小時左右。師長從八十五歲以後專講黃念老的註解,這都是在給我們表演,他在傳承李老的囑咐,傳承夏老、黃老這個會集本的傳承,時時把這些老師的不容易放在心上。能傳承這一部會集本太不容易了,你看黃念老老年身體也有病,不顧病苦把這個註解註好了。我要傳承這個法脈。師長還講了,不止淨土宗,中國大乘八個宗,希望年輕人發心,認真學習經典,能夠把八個宗都興旺起來。念本師恩,佛陀把大乘八宗教導給我們,斷了多可惜。主伴圓融,我們專修哪個宗是主,但是有力量,我們對於其他的宗派也隨喜、也讚歎、也支持,這對後世學大乘佛法都有很大的利益。我們看到師長也有讚歎索達吉堪布他們五明佛學院,我們都看到老人家在給我們表演僧讚僧,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而且接待的時候還特別交代弟子,人家是密宗的上師,要了解人家的禮儀,待客非常的恭敬。師長都是在這些處世待人一點一滴都在給我們表法,我們認真去觀察,善知識真的是沒有一時一刻不在教學、不在護念學生。當時候兩位高僧見面,剛好師長談到他不用手機了,索達吉堪布馬上把自己的手機拿出來,「我有手機」。感覺他是很有赤子之心,看到師長說他不用手機了,他自己就說我有手機。師長說:「你要辦事,你需要。」師長提到他講經六十年,索達吉堪布說我那時候還沒有出生。就是可以感覺索達吉堪布也是很恭敬師長他們弘法的人,他也強調,因為有很多毀謗師長的言語,索達吉堪布都有提到,這樣的高僧他產生教化的影響力那麼大,不能亂毀謗。我們能夠親自在兩位善知識他們聚會互動的因緣裡,那都是很有福報的。假如會善於觀察、善於體會,可能所體會到的都是終生難忘。我們要珍惜能親近善知識的機會,看他們怎麼把佛法、傳統文化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我們會觀察就活學活用。孔孟學說我們找到唐太宗下命令編纂的這部《群書治要》,這部書可以救世界。書找到了,現在需要培養一批老師,這些老師能把《群書治要》念通,把它講透,然後把它寫成白話文,翻成外國文字,在全世界流通,讓全世界的國家領導人都能讀這部書,都用這本書來治國平天下,衝突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我們想到這部書的因緣是非常難得的,集太宗當時的大儒才編出這部書。好像是一萬多部書在裡面選,選出六十六本,你說多難選!六十六選出來,再從這六十六裡選精華,而且它是真正成就貞觀之治的思想理念的基礎,是從這裡出來的。我們自己去看吳兢寫的,就是記載貞觀盛世的,叫《貞觀政要》,裡面記載的都是貞觀盛世實際的這些歷史,感受到就是把《群書治要》用出來了。這部書就失傳了,結果流到日本,在清朝嘉慶帝要登基的時候日本進貢,我們祖宗有德,寶典還是失而復得了。這一部書很重要,老人家知道有這部書,就在講經的時候提到,結果就有同修送過來,而且是完整的,這都很難得。我們從師長身上看到什麼叫至誠感通,老人家有這種承傳文化的孝心,寶典到他手上來了。老人家也印了一萬套,送給這些政治人物,希望幫助他們能把政治辦得更好,這部書可以救世界。書雖然找到了,現在需要培養一批老師,能夠念通,還能把它講透。我們看到師長在期勉我們發心,也在護持我們發心。而且這個心境是把天下都放在心裡面,希望能夠利益到全世界去。而且他都是帶頭做,我們佩服師長的地方就在這裡,他所強調的東西他都是自己盡力帶頭。所以在馬來西亞請弟子們在《群書治要》裡面選三百六十句,把它翻譯,白話翻譯完再翻譯成英文,再把翻的送給國家的領導人。確實我們的真心會交感,交感什麼?交感在政治界有責任心的這些官員。有一天,當時候成德在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看到一個人走進來,相貌不凡。因為那時候我有事,我就去辦事了,後來我在接待處就問,我今天看這個外國人來了,才知道他是巴基斯坦的一個部長。當時候他們的總理知道他要到馬來西亞出差,交代他到這個中心去拿一本《群書治要36O》英文版。所以師長在聯合國發這個書有起作用的,德不孤,必有鄰。我們這樣學習過來,可以看到師長他弘法的這些考慮,可是有這麼多項目,我們每一個弟子不可能全做,我們的因緣,我們個人的條件比較能夠在什麼因緣去發揮,我們就可以承擔起這樣的任務。比方說像成德現在很想承擔私塾,讓我從五六歲開始教,假如能選擇的話,我想這麼選擇。因為自己二十幾歲才學太難了,假如能把一個孩子從胎教,他的父母從胎教,我們接過來把他護好。人這一生不是要做很多事,能夠把重要的事做成一件就此生無憾。當然有一些因緣它是可以交錯的,比方說我發心深入《群書治要》,你深入了那一部經,比方說我深入《論語治要》,那私塾裡面十四五歲的孩子他剛好要學《論語》,你就可以到一條龍裡面去教學。可能這兩個任務相輔相成,這就沒問題了,因為我們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群書治要》能夠真的學通,學得活活潑潑,跟各行各業宣講,都能讓他們感覺《群書治要》可以用到他們的行業裡面去,而且馬上就管用,那哪有他不歡喜的道理?所以師長也是期許我們是活的《群書治要》,我們學通了,自己都用出來了,然後在團體裡面除了跟人家宣講以外,還用身教來帶動。包含可以把《群書治要》的精神變成一種團體的氛圍,這就是境教了。就像記載貞觀之治有一個公案,就是有大臣跟唐太宗說,你今天就假裝生氣,然後看大臣有沒有敢跟你進諫的。太宗就說,怎麼可以假裝生氣?要用真誠對待自己的臣子,不能是用假裝的。這種誠信的心境,領導者很誠信就會形成一種氛圍,大家都很真誠、很直心。成德感受一種信任的氛圍很能啟發人的善根、人的潛力。假如父母都不相信孩子,孩子一定很沒信心,甚至會很絕望。團體亦如是,這種無形的磁場氛圍潛移默化影響每一個人。所以當父母的可以靜下來想一想我的家庭氛圍是如何,當老師的靜下來想一想我的班級氛圍是如何,學校領導想一想我現在學校的氛圍、風氣是怎麼樣,這確實影響挺大的。「達摩祖師傳」那個電影裡面有提到,「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就是有時候那個看不到的影響更大。成德一開始接觸佛法就是聽老法師講《無量壽經》,就會覺得要報佛恩,要弘揚《無量壽經》。又聽到老法師說《群書治要》很重要,當時我們在馬來西亞的時候,老法師說兩百個人,有六十幾部書,三個人一組,變成《群書治要》的弘法團隊了。雖然現在因緣還沒成熟,萬丈高樓平地起,有三個人就三個人來幹,不在人多。真正大家志同道合,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就慢慢感召志同道合的人,現在有多少條件我們就盡力去做,就能慢慢發展起來。湯恩比先生晚年最擔心的事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什麼?因為很可能是核子戰爭,會毀滅地球。如何避免戰爭?要靠全世界統合。這是湯恩比教授的閱歷,他的智慧、見解。誰能夠統合?湯恩比教授說中國人能統合。講這個話的時候大陸在文革,我們當時候看到都很震撼,一個英國人怎麼對中華文明信心這麼強,都覺得有點慚愧,就好像別人在講你的爸爸媽媽很好,我們自己還看不懂自己的爸爸媽媽。而且統合世界不是靠經濟、不是靠政治、不是靠軍事,是靠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雖然我們處在文化的谷底,但從佛法的角度,末法還有九千年,所以中華文明是必定要復興起來的,不然怎麼可能還有九千年?所以大家不能擔心,更要有信心,更要看到自己在這個時代的責任、使命。前幾天在雙溪小築,本來是找我們在十幾年前至善教育基金會辦傳統文化課程,好多老朋友都好多年沒見,甚至有超過十年沒見的,想找這些老朋友大家來聚一聚,結果後來變成座談會,還直播了。道公長老就有提到,師長跟他說到,這個接力棒現在要傳到你們的手上。長老是一個代表,就傳到我們弟子們的手上,我們有責任要把它傳下來。《中庸》也說:「國家將興,必有禎祥。」雖然我們看現在很亂,因為傳統文化丟失了好幾代人,大家都不懂,不懂就會造惡業,現在這些果報都在呈現。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十多年來在師長的帶領下,我們弟子們對中華文化也都有盡力在做。有沒有效果?絕對有效果,功不唐捐。可是問題是外在誘惑墮落的力量太強,看起來好像社會風氣還是在往下墮,墮落的速度有減緩,我們繼續努力它會往上揚的。就像當時候在湯池,用《弟子規》的這些教導,離婚率下降了,犯罪率下降了,證明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為什麼說國家將興必有禎祥?現在大陸重視傳統文化,尤其把經典都編到教科書裡面去了,從小到大學都有,《三字經》《弟子規》這些經典都編進去了。這是從一個谷底要往上攀升,少不了我們的力量,尤其少不了我們台灣同修的力量。我們看李炳南老師,儒釋道都透過他老人家傳承,他是奉祀官府的祕書,也是孔德成先生的老師,跟儒家的淵源太深。我們看到老人家圓寂,孔德成先生寫的輓聯「雪廬大和尚」。和尚是親教師,自己親近的老師,不是指出家人。李老在台灣教化三十八年,他的弟子們稟承他的精神,到現在也沒有中斷,都在講學。你看這麼殊勝!師長也在我們這片土地講了六十多年,所以台灣應該可以做出各行業的樣板出來,包含道場的樣板,甚至於縣市的樣板。全世界華人想要學傳統文化到哪裡?到台灣來學、來交流。哪一個發展最沒有副作用?文化觀光旅遊,都不會造成環境的污染,而且影響很深、很遠。其實老人家二OO九年就全力在促成這樣的因緣,還把三民主義的精華挑出來,給這些政界的人做交流,用心良苦。這麼一過十三年過去了,我們得趕緊來承擔、來努力,因為統合要靠中華文化,所以我們炎黃子孫責無旁貸。師長講經的時候說,身為炎黃子孫,你這一生就注定是來救世界的,因為你手上有五千年文化的智慧法寶,別人還沒有這個機會。我們這一次在座談會的時候見到一位德國的年輕人,顧頡鋒先生,他講的國語比我還標準。他還做節目,「城隍廟巡禮」,介紹城隍廟,「尋找觀世音」,替我們介紹城隍廟、介紹觀世音菩薩。這都是根據師長的理念,城隍廟教因果。也透過這種媒體的製作來弘法,拍戲劇、拍訪談,對現代人來講比較歡喜,感興趣。我們團體都能把師長的教誨、理念變成一種現實,華藏團隊把它拍出來,都是我們弘法的資糧。師長給我們的指導,各自獨立,但還有另外一句很重要,相互支援。任何一個做法不可能都是全面的優點,一定有它的利跟弊。比方說一個團體中央集權,人力、物力、財力它要整合起來,然後去做一件事容易,可是假如團體很多,那你每一年誰當會長、誰當什麼,這也很辛苦。各自獨立、各自負責就沒有這些困難,可是又不容易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師長特別交代相互支援,只要是師長強調的,大家力量集中把它做好,哪裡緣先成熟我們就集中把這個地方做好。像我們極樂寺辦班教學,有不少其他地方來這裡講學,把一個地方教學為先興旺起來,大家就有信心了。好,台灣哪一個縣市說要做,成德一定飛回來。主伴圓融,人家發那麼大心,我們要隨喜功德,要盡一點綿薄之力。師長說了,所以我勸大家學漢字、學文言文,希望二十年之後,全世界的人都懂得文言文,文言文成為國際文字,把世界上古老文明應該流傳千年萬世的,統統用中國文言文來寫,如同佛法一樣,才能夠永遠傳下去。師長舉了一個例子,現在印度梵文很少人看得懂,那經典就傳不下去了,它們都是表音的文字,三十年就有一個變化,因為他們的語言跟文字假如沒有分開來,慢慢慢慢那個文字就看不懂了。但是我們老祖宗寫文章用文言文,所以只要看得懂文言文,可以直接向孔夫子學習,向古聖先賢學習。這是表意的文字,其他的古文明都是表音,都斷了。師長這個心量是我們的學處,他希望所有的文明都能保存千年萬世,可是要有工具才保存得下去。我們看瑞典的高本漢先生,他對漢學很下功夫,他提到了,漢字不能改,經書必須讀,文言不能廢,經書必須讀。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他一個瑞典的漢學家,他都知道漢字跟文言的重要在哪裡,有這樣見地的各國人士,那就真的可以把文言文供養給全世界來傳承他們的文明。成德覺得全世界的老祖先都在護持老和尚,這是感應道交,他們都在為他們的文明著想。《說文解字》這是漢學的根,首先要學習認識中國文字。中國的文字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流傳千年萬世,這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發明。對,沒有這個發明文明就沒了。我希望年輕人發心,用十年的時間學習漢字、文言文,這樣對《四庫全書》你有能力閱讀、你有能力翻譯、有能力講解、有能力弘揚。現在傳統文化迫切需要這些人,尤其《說文解字》文字學,尤其聲韻的部分那是要靠口傳的,這些老教授走了,可能學習就有很大的難度。現在年輕人發心,我們認識的這些教授們都很有責任,都很肯教。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年輕人好好發心,我們也有同學就是專攻這個部分。剛剛成德也說重要的事有很多,看看自己的條件因緣在哪些方面比較成熟。像成德現在讓我研究漢字文言文,可能有點困難,人得要有自知之明。包含師長也勸發願終身當小學老師,這都是重要的任務,陪伴孩子成長,成就他一生德行的基礎。當然我們看到真的響應老人家這些理念的年輕人,我們也要全心全意護持他,讓他沒有後顧之憂,他一沒有後顧之憂他全神貫注。所以護法重要,護法護得好,弘法的人非常的安定。不只是他弘法的時候安定,他學習的時候也要安定,他才能學好。所以弘護一體,甚至護法功德大過弘法。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39_成德法師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39_成德法師

🄴 成德法師 儒釋道法音宣流 (蔡禮旭老師)

成德法師: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一起學習師長跟隨李炳南老師十年因緣,我們對於每一段很重要的理念、很重要的這些行誼有沒有納受在心,進而去效法學習,就有我們的受用之處。就像上一次講到的「師徒如父子」。儒家常說知天命,天命具體來講也有本分的含義在裡面。人生有很多義務,家庭有本分,社會有本分,乃至國家民族我們都有我們的本分。再延伸開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也有我們的責任在,假如我們對這個世界都不關心,那也是沒有道義。「義者宜也」,《中庸》告訴我們,義是什麼?應該做的事。剛好我們剛剛座談,提到講學的人也是要幽默一點。所以當老師幽默也是必修科目,因為現在的人假如我們講話太嚴肅,他可能聽一段時間不想聽了,或者就有點要打瞌睡了。只要能夠利益學生、能夠利益他人,縱使我比較不會的能力我也願意來學。這個態度很重要,這就是修學的關鍵。修學的關鍵,我們第一念是為他人還是隨順自己。輪迴的根在哪?我執。我的個性我不願意,這一念輪迴心造輪迴業。為什麼說為母則強?她不想自己了。她為什麼能強?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不為自己潛力慢慢就能夠開發出來。包含真的能夠利益他人,我們也願意改變我們的個性,不幽默也變得幽默。我們冷靜觀察一下,哪一個菩薩很有性格?好像在佛經裡沒聽說過。我們既然要行菩薩道,那就要把稜稜角角磨掉,不然會傷到眾生。傷到眾生犯了殺戒,不惱害眾生是持不殺戒。而我們冷靜感受感受,你真正要去幫一個人一定會面對挑戰,所以要利益人不簡單。第一,你要幫助這個人,這個人有他的業力;再來,他為什麼有這些行為?他有他家庭的共業在裡面,重重無盡,再往上推社會也在影響他,還有他過去生帶來的習氣;再來,我也有業力,我在幫他的時候我的情緒控制不住了,我怎麼幫他?我們以前學數學,有X的二次方、X的三次方、X的四次方。我們看看現在影響一個人的層面有多少?所以佛門說「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而往往我們就是在堅持利益他人當中誰得最大的利益?自己,自己的我執愈來愈淡,這些情緒化愈來愈少,反而身心愈來愈輕安,真的是自他不二,利人絕對利己。其實假如我們想想,愈來愈少人事可以動我們的心也很輕鬆。假如常常又怕見那個人、又怕接這個事,也會有很多未來煩惱。不怪那個人,也不怪那個事,怪我們自己的內功不夠,都會被這些境界影響。我們能夠練到不被境界起情緒,我們不被境轉,我們就能用我們的真誠、真心去轉境界。但轉就是一個念頭,也不是很複雜。其實一個人只要守好了自己的念頭,他就可以利益所有跟他有緣的人。因為他們會接觸,接觸我們就給人家好的影響,哪怕那個影響不是立竿見影,因為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同,但是我們用的每個真心的言行絕對不會白費,功不唐捐。就像師長他不厭其煩教了我們六十多年,像成德善根福德不足,好多教誨學了二十年,二十多年,才哎呦,師父講這個很重要,原來他這麼表演是要這麼啟發我的,而不是當下自己能夠受用,但那個種子不會壞掉的。就像剛剛提到幽默,師長老人家說到,有人跟他初次見面,問他老人家你哪裡人,師長說我是地球人,我們同鄉。對方笑得很開心,老人家很幽默。不是為了幽默而幽默,當然有時候為了調節氣氛而幽默,但是我們觀察老人家的幽默裡面都有智慧,都有慈悲善巧提醒我們。真的,我們是同鄉,關係可密切了,現在是地球村,牽一髮動全身。所以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地球村,我們不能只為自己想,不能是自己的家,也不能是自己的國,不然這個地球村會有很多人事紛爭,甚至會感召災難。就像我們看俄羅斯跟烏克蘭打仗,整個歐洲有多少面積、多少人口受影響,那超市裡的東西都被買至一空,人心都在擔憂,影響多少人的生活,甚至都不安,歐洲這麼大一個土地都連在一起的。而所有的問題都是人心的問題,要解決也只有靠教育。而我們看到整個社會、整個世界被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影響那麼大。為什麼湯恩比教授這麼看重中華文明?功利的思想已經讓這個世界走到一個死胡同裡面去了,現在有很多人開始關注重視到東方的文明。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時代對人的影響,我們小時候看好萊塢電影哪有不受影響的?影響可大了,幸好還有一點家庭的基礎,不然兵敗如山倒。我認識這個馬來西亞的同修,他是做企業的,他有一個觀察很有意思,他提到馬來西亞的華人有一大部分是上華小,以中文為主;另外沒有上華小的是以英文為主,不會講普通話,可能閩南話、廣東話會講。然後退休之後,他觀察讀華小的人退休之後做義工的比例很高;沒有學中文為主的,以英文為主的,退休之後打高爾夫球,享受的比較多。所以諸位仁者看事要看得深,學學英文不錯,英文背後到底他所接觸的文化、價值觀是什麼?我不是批評英文,大家別誤會。我們現在很多有志之士編英文讀本,把東方文明編進去了,把《聖經》的故事編進去了,叫順勢而為。我不知道我的訊息有沒有誤差,現在台灣是不是要強調雙語,中文要強,英文也要強。但是這裡面我們可要記住,清朝末年有志之士有強調一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些都挺關鍵的,我們假如沒有重視到,等我們警覺到這些語言背後負面的價值觀已經影響孩子,那時候就很遺憾。所以師長才說身為炎黃子孫、身為中國人天命是什麼?就是要把中華文明利益到全世界,這叫見義勇為,見義不為無勇也。當然不是說大家很衝動的衝到街上去做什麼,還是回到知天命、知本分,每個人在盡本分當中就在為人演說了。每個角色都是行道,都是行菩薩道,都能為人演說、給人信心。就像我們上一次提的這一段,師徒如父子,當老師的我們要了解到我這個角色的天命、本分在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村學究語》裡面這個私塾先生他提到,人家父母把他的孩子交給我們,還行了拜師禮,這個孩子一生的成敗可能就繫在我們的教導上,我們要認真對待,要對得起我們這個身分。他還提到「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我們教的內容什麼為先、什麼為後、什麼為本、什麼為末都要掌握住,不然我們教學的人變成本末倒置、捨本逐末。從這個老師的角色再延伸到一切人,我們面對跟我們有緣的親戚朋友,我們所傳遞給他的思想觀念都是君子務本還是捨本逐末?這樣我們也對不起我們的本分,對不起我們這一分緣分。每個人話不能隨便講,都是要遵循道義去講話。我記得成德正式當老師了,剛好有遇到親戚朋友聽到我要當老師,你一月日趁偌濟錢?馬上問我一個月賺多少錢。我就笑笑跟他說,「你應該跟我說當老師責任重大」。這個時候不能太嚴肅了,笑笑的跟人家講。我也聽過朋友講,小孩有小孩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你毋通按呢講,你不能隨便這麼講,到時候聽你的話的人都不管他的小孩,你有因果責任。講話也要建立一個態度,要依據經典講話,這一開口就是功德無量。一開口隨順自己的習氣就造口業了。孔子說天下有五不祥,其中一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這整個風俗就快速墮落了,小孩子沒人可以管我了。你看我們小的時候行為不對,路邊的人都可以管我們,管了之後假如家裡人知道了,還拿個禮物去送人家,那種氛圍小孩怎麼敢造次?假如整個氛圍誰也管不了我,連老師都管不了我,你說這個孩子不是肆無忌憚?孩子的敬畏心是很重要的。孔子在《孝經》裡面講:「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一個人對領導者不會恭敬,對聖人的教誨不會敬畏,對父母也不恭敬,那就麻煩了,人完全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我們的中華文明就是從這些聖王對於子民的責任才傳承下來的,聖人有憂之,敷以五教,就是五倫大道。我們探討因緣是在師生的因緣上,但是這些原理原則應該是延伸到五倫當中都是一樣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五不祥第一個,「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孩子假如從小就知道損害別人對自己是折福,他就不會這麼幹了。「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孝悌為傳家之本。我們在台灣成長都學過「青年十二守則」,可不能因為背了有點痛苦就把它給忘記了,總結得很好,君子務本,「青年十二守則」可以做註解,每一句都講到本。所以家之不祥是棄老取幼,一個家庭裡首先想到爺爺奶奶、想到老人、想到外公外婆,這個家要興旺。第三,「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一個國家、一個團體,賢德的人沒有被重用,甚至被排擠,要名聞利養的人把持權力,這個國家就危險了。當然我們延伸開來就知道,國家團體成敗的關鍵就在人。《中庸》告訴我們的,「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要知人善任。就像我們在組織當中,你用對了一個人,這個部門安了,他很有責任。我們用人是要他真的能把那個事辦成,你假如用了一個人,每天他跟這個部門都有事發生,那你會一個頭兩個大。為什麼《論語》裡面告訴我們,「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用我們閩南話說,舜王為什麼可以曲跤撚喙鬚,這麼悠哉悠哉?他用人,他用了好像好多位聖人,教育用契,孔子的祖先;農業用稷,周文王的祖先;他可以用大禹去治水,這些一用就萬事OK了;還有皋陶管司法部。當然他自己以身作則,恭己正南面。為政在人重要,用人不能憑感情、不能憑義氣,要很客觀了解一個人。我以前是聽日本的公司要升一個主管,都會到他們家去家訪,這是很認真對待。大家要知道,一個主管用錯了多少人遭殃,他底下的人都遭殃,團體的向心力都會連帶影響,尤其我們還要接觸大眾,連大眾的信心都會被牽動。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修身齊家,這齊家不只是家庭,包含我們的團體,我們寧可做紮實,不要做快、不要做大,能做成,能做成表法這個貢獻就大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以一個領導者也要調伏好大喜功,這個習氣不調伏鐵定組織帶不好。我們看歷朝歷代,只要宰相或者元帥、或者皇帝好大喜功,這個國家就完蛋了,底下的人知道他的習氣,粉飾太平,好多問題都看不到了。為什麼師長一直在強調《群書治要》?《群書治要》就是教為政的。我們不能被為政又限制住了,「我又不是官員」,又死在文字相上。為政,我記得以前讀書的定義,管理眾人之事叫政治。一個團體不也是眾人嗎?所以《群書治要360》對於我們治家、治團體也是很重要,有時候一些鋩角,一些關鍵,沒有這些古人留下來的東西有時我們沒考慮到。這是第三個不祥。第四個是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第五個,「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師長講了,幼兒園就教競爭了,真正很敏銳的人就知道天下要不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論語》每句話都不能滑過去。我們是要把這個孩子教成君子還是小人?幼兒園就教競爭,那他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那不是把他往小人培養?小人不是沒有能力,很有能力,但是他都為自己。而我們整個五倫都是義,五倫十義,這五倫都是我們的本分。我們談到師徒如父子,我們看到師長談李老送他去火車站,我們也非常感動。有一位孔子的後代,老人家七十多歲了,他學這一篇開示學了幾十遍,學到李炳南老師送老和尚去台中火車站的景象浮在他的面前,他還敘述了。因為老人家對李老的長相不知道,他還敘述。我們也覺得至誠真的感通,這個時空突破了。我們以前是說智者大師他讀《法華經》,真的去參加靈鷲山法華大會。師長的這個開示,他的誠心居然能夠這個情景也現在他的面前。所以老祖宗留的這四個字,至誠真的可以感通。中華文明有很多絕學,比方說中醫,傳統的物理治療,整骨、整脊,那功夫好的,喀喀喀喀,腰不酸了。同樣一個人去找醫生,要開脊椎。你看這樣的絕學都要有人發心去傳承,都會感通。所以假如發現孩子有哪些天分比較高,都可以去傳承中華文明的某個部分。我們看到李老他怎麼帶師長他們這些學生的,生活點滴都在教。所以師長說的,在老人身邊,他經驗豐富、閱歷豐富,許多人情世故不懂,就在這一點一滴當中學,學會了,這種學習的場所、學習的機會讓人長見識、長智慧。我們當老師的人讀完這一段,我們當下能不能學生跟著我們,在這些生活情境也長見識、也長智慧?假如還沒有,我們得要趕快快速提升,我們愈快提升我們的學生愈有福報。也跟大家舉過例子,唐太宗跟他的皇子相處,早上吃飯,「孩子,你知道飯嗎?」他隨每一個生活情境就開始引導了,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出門要坐馬車了,你知道馬嗎?應該怎麼樣對待馬?怎麼對待人、怎麼對待事、怎麼對待物,可能每天都在發生,當老師的人有教育的敏銳度、敏感度,就隨緣講授了。為什麼說引人入勝?以前私塾老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們真的有這分心,說不定晚上孔老夫子就來,孺子可教也,突然隔天覺得好像變聰明了,都有感應的。我們《地藏經》裡面也有教,我們很有心要把大乘佛法學好,可是怎麼?讀過就忘了。《地藏經》教我們,我們真誠塑地藏像,或者是以自己的財物供養地藏菩薩,一杯清水放在菩薩像前,然後好像是一個禮拜戒這些葷腥,很誠心,地藏菩薩會加持,突然智慧大開,看書很容易領會、很容易記住。我講到這裡大家可不要起個念頭,真的還是假的?信為道元功德母,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真的疑是大病根。我們要建立一個信心,有佛法就有辦法,有傳統文化就有辦法,沒有解決不了的事,甚至於只要把法用好了,還可以用成事事是好事。當然首先我們自己要是覺悟的狀態,我們不被這件事、這個因緣動我們的心、動我們的情緒。我們是覺悟,我們就可以用我們的真心、用我們的柔和質直攝生德,去啟發這件事所有相關的人,對每個人來講都變好事。我們先不要掉進去這件事,他打人、他罵人、他不可理喻,我們自己已經被這件事動了情緒被它轉了,我們就不可能再去護念別人,我們自己可能都掉進是非裡面去了。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的孩子以後要面對的社會比我們可能更複雜,他需不需要在這些境緣當中擴寬他的心量?在這些境緣當中修他的忍辱功夫?懂的父母跟老師他就會隨緣妙用。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怎麼樣建立一個很好的態度來面對人事?一切法得成於忍。請問我們的孩子什麼時候開始修忍辱功夫?父母、老師知道就在培養他了;不知道,等到他性格剛烈都養成了,再培養就很辛苦了,容易跟人對立、跟人衝突了。遇到事首先自己要穩住、要定住。我們師長的墨寶:「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們要過上這樣的日子,這樣沒有白跟師長,也沒有白糟蹋了跟他老人家的師生緣。他老人家最常講的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個人能夠常居學位,這個人、這件事到底要教我什麼?他向內,他沒有向外。向外會著相,向外會跟人對立衝突,他向內。大家不要小看向內的力量,當對方很激動、很無理,甚至打你了,你完全沒有生氣,還包容他,等到他冷靜下來他的良心不安。我們的心態,這個境緣讓我不動心。師長有沒有提到他以前在單位上班,同事打他,他都躺在地下給他打,後來這個同事過兩天給他道歉,然後他在單位考績第一。師長說誰給他的?打他的人給他的,長官一看,這個下屬很有修養。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當然忍也要以大局為重,不要忍到最後連國家都沒了。這都要看情況辦,活學活用。不能學成鄉愿,大是大非面前,會動搖整個國家團體,該站出來要站出來;屬於自己家庭內的、團體內的,這些能夠包容,能夠容忍人家,忍讓,讓對方慚愧心自己生起來。「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這也是《格言別錄》裡面教導我們的;「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我們言語太尖銳了,還諷刺人家,雖然他真的有做錯,但是那聽了讓人家受不了,本來他還是有一些君子風範,被我們逼到變小人。而我們要了解,人的善根不是被逼出來的,也不是被控制要求出來,人的善根是觸動他的心靈深處自己流出來的。所以師長常常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這都是師長他老人家把佛法真實用在自己的心地、用在境界上,老人家都是現身說法,娓娓道來,他不是照本宣科。都是自己真實的感悟、真實的實踐,那個講出來攝受力不一樣。真的,佛法管用,真把它用了,真的可以過上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日子。我們在學這篇「十年因緣」,我們的心態都是李炳南老師可以我也可以,老和尚可以我也可以,要用這種心態來學。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我們要對自己有這個信心,我們的善根就會增長,信為道元功德母。而且什麼時候相信?什麼時候效法?當下。不能我可以明天再說,這樣不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們有效法的心,我們自己的提升會很快的。相信古聖先賢、佛菩薩,包含李老冥冥中都會加持我們,因為他們是同體大悲,我們的心跟他交感,他這分同體的大悲就會加持我們。就像成德看到這一段說,老師對我們太客氣了,沒有嚴加管教。嚴師出高徒,所以成德也期許自己要趕快提升可以嚴格的本錢,提升到了我就可以嚴格一點。「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以自己要嚴加管教,那我要先有這些優點,我要先沒有這些缺點,我才好去護持學生,人家也服氣。所以這句句都有我們的學處。下一段,求學趁早。這一段我們講過了,對,不好意思,有時候記性有點退步了,不過有同參道友就有好處,馬上就會提醒我。這一段就讓我們體會到,學習的時機要掌握住,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其實這一點應該我們每個人都有體會,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但是內心不要留下遺憾,遺憾也是負面能量,要轉煩惱為菩提。我們不要把這個遺憾再繼續發生,只要我能接觸到的孩子,甚至於是結了婚的父母他還沒生孩子,我們就把胎教的重要告訴他,我們這個人生的遺憾就變成一種力量、一種使命。師長有提到他學習的態度,分秒必爭。我們學完這一段,我們也要檢查自己,自己珍惜時光的態度有沒有提升上來?尤其早睡早起的人都有一種感覺,當你開始早睡早起的時候有沒有覺得那一天變長了?有。再來要道法自然,不能跟老天作對。你在那最關鍵的十一點到三點不睡覺,肝火虛火一上來,你整個內臟都會受損。現在觀察很多癌症,有的二十幾、三十幾就有了,幾乎都有什麼?熬夜的習慣。什麼最補?正確的時間睡覺最補,叫大補。林則徐先生的「十無益」都是務本,他老人家說「不惜元氣,服藥無益」,再吃再貴的藥都沒什麼太大的進展,因為我們自己把元氣耗掉了,熬夜是最傷元氣的。我們看佛門活到九十幾歲的出家人不少,他們都是早睡早起。鄉間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七十幾歲拿著鋤頭還在幹,海賢老和尚到一百一十二歲還在幹。接著師長講到誠敬受益,我們也要檢查自己的誠敬心有沒有提升。可不能說只是聽師長講的時候注意自己要提起誠敬心,那不聽師長講的時候的時間多,還是聽師長講的時候時間多?所以要提升誠敬心應該是在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個境緣,對事我們有誠敬心,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我們聽人家講話,對人家尊重。全修在性,所有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是修什麼?修恢復我這顆真心,恢復我這顆誠敬心。我們也有見到講課講很多年,大家圍在一起吃飯,吃完飯談話,人家在講話,他在那裡打瞌睡睡覺了,這樣對人就很無禮了。所以李炳南老師講《常禮舉要》,我們不能連一個最基本的對人的態度都不重視。其實這講再多的課或者是讀再多的書都跟他的心不相應,讀不進去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們要把失去的真心找回來,真心是慈悲,能夠念念為人想,哪有人家認真在講話我們在那裡打瞌睡,人家看了多難受。你假如真的是太睏了,你都可以進退得當,「抱歉,我昨天太晚睡了,先失陪了」,沒有問題。學傳統文化也是在學應對進退。六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讀了那麼多經論,都是在教我們恢復本心。我們讀了那麼多經典,在跟人相處、在當下的境緣都沒有用上這些經教來護念自己的心,那就學法無益了,因為自己自我觀照的力量愈來愈薄。觀照自己的力量薄了,什麼增強?看別人過就增強,工於論人察己就疏了。我們都要在一切境緣觀心為要,我是不是不斷的在恢復我的真心?我們看師長在配合李老教學,這一點我們要看得出來。面對來問他的同學,他也在護念所有的同學。我們都了解師長學習都是帶頭的,他記錄下來的東西都是供養給同學,因為他老人家可以記百分之九十五。整個學講經的,師長都以他的自身去帶動、去幫助,這不就是老師最大的幫手嗎?一個人成熟成熟在哪?不是指他的身體的成熟而已,他行為很成熟,處處會替人想,處處在境緣當中知道他應該盡什麼角色、本分,跟父母出去知道要配合什麼,跟領導出去知道要怎麼應對,跟老師一起在教學的現況,他知道怎麼做影響眾,顏回懂,曾子懂。師長看來問他的同學,他就幫他點出關鍵,你們都覺得你們還有時間,我是分秒必爭。而且恭敬心重要,所以我勸他們要珍惜,不珍惜、不恭敬、不真誠,你跟老師住一輩子,你什麼都沒學到,一生白跟了。我們假如用這一段話馬上反觀自省,我聽師長教誨很多年,我有沒有學到真東西?我有沒有恭敬心中去求?我不會白學了吧、白跟了吧?一向內人就理智,人就有善根,人就覺醒,所以傳統文化是內學。學習除了心態要對,方法也要對,真是缺一不可,萬法因緣生,這些緣都要具足。「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陳弘謀先生在《養正遺規》開頭就說了。我們冷靜看這一二代人,花在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的時間、金錢都遠遠超過五十年前、一百年前,可是我們冷靜看看,人才呢?現在企業要真正找到靠譜的、可以完全依託的員工都不是很好找,這難道不應該是我們全世界教育工作者要省思的地方嗎?總不能只是為了做事而已,還得總結,教學的方法原理有偏,教之道貴以專。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我們這一段學下來,父母、老師、領導者都要有堅定的教育理念方法的認知,這樣我們才護得了孩子跟下屬。教學的理念方法錯了,那不好心辦壞了事。這裡提到一門深入(貴以專),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提到這裡我們也得問問自己,我們一直深入的這一部經,哪怕是聽這一部師長的經教,我們自己有沒有讀到其義自見?聽到很有感悟,體會像泉水一樣湧出來,鐵定我們有專、有精進。精,不雜;專,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成德是有點lucky,比較幸運,因為師父指示的任務講《弟子規》。講了好幾年,遇到事情都會用《弟子規》思惟,甚至看到人事物都會把它歸整回來,這個跟《弟子規》哪一句可以呼應,這樣變成接觸每一個人事物都在幫助自己對《弟子規》更深入的體會。真的每一句經文無量義,你愈深入那個味道就出來了。結果後來再講其他的題目,講古文、講《群書治要》,好像也沒有離開《弟子規》教的,都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所以自己幸運到真的一門深入,我不是很乖,是剛好被逼到,這個任務在身,趕鴨子上架,但也體會到真的一門深入的好處,你專這一門,你接觸的一切人事物都在協助我們深入這一部經。當然師長這裡也提到了,我們悟入經典的深廣跟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願力有關係,慈悲願力愈弘大、廣大悟入的就愈深。所以學經教最重要的還是修心,提升自己的心境。有時候我們在學經教,因地假如不真,因地一定要跟清淨平等慈悲願力相應,假如這個出發點是要比別人強,比別人厲害,甚至是要超過別人,很好勝,這學不進去,接觸的經教再多,師長說的學到皮毛,學到名詞術語而已。曾經也是一位老師,他就批評《弟子規》不重要,還說是李老的學生,結果師長聽了很嚴肅的說他連皮毛都沒有學到。我們要了解,《弟子規》怎麼編出來的?根據孔子對於一個學子應該學習的綱領,「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甚至於他還去跟師長的學生講《弟子規》不重要,還影響別人學習《弟子規》的態度,這造口業可造得大了。所以不得了,人的學識愈豐富,假如不知道學問重在修這顆心,他會狂妄,學到他有一定的威望,他就隨自己的意思說話了,成德見過不少位了。也是警惕自己,也是希望護念好年輕發心的人,發心可貴,能發利益眾生的心,在我們長劫的輪迴裡面那是一道閃亮的光,多麼可貴,怎麼把它護持好。曾經就遇過一位醫師,他名氣也很大,但是他的一些理論已經偏了,成德也是當面提醒他,要以《黃帝內經》為標準,他沒有接受,他說我以病人為師。大家想一想,他的病人一聽激不激動?他把我擺第一位。我們幸好是跟師父學經教,師父強調他最佩服孔老夫子八個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都不能激動、不能搞情執,要理智。第一個,他的病人有多少?就從你的病人就下結論?第二,你現在的治療方法他可能一時間看到效果,有可能你那個方法已經偏執,他已經在消耗自己的陽氣了,你看他好像好轉了,可能他的短壽是因為你造成的。果然,慢慢慢慢他那個理論影響的人有出狀況的了。所以師長說,師長在應對,主持人問他,「傳統文化有沒有糟粕?」師長說:「有。」我坐在第一排也嚇一跳,瞪著眼睛看師長。師長說:「他們看不懂就說是糟粕。」這句話讓我們反思,我們不能看不懂祖宗的東西就說它不對。接著師長說了,古人的心比我們清淨,古人這些經典都不是從意識心出來的,他從定中,他入了境界傳承出來的。師長說了,假如有糟粕還輪得到你去改?都幾千年下來了,這幾千年有多少高人?還留在我們的經典裡面的一定有它的價值。我們不能懷疑古人,信而好古。我們也很惋惜,像這樣的醫生很有熱忱,誰生病了他真的是盡心盡力幫忙,可是認知偏了,捨身容易捨見難。我們也是經歷過這件事,體會到這句話可不能輕忽了,自己的知見不能出現偏頗。所以老師對我們最重要的愛護,幫我們建立正知正見,我們就會判斷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同時他的教導幫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接著講到相信老師。師長說到了,我初出家的時候非常辛苦,沒人供養。老和尚勸我們學經懺,說講經沒有收入,你怎麼樣活下去?把想學經教的人嚇跑了。這也是沒有信心。成德印象很深,剛學佛聽師長講經,講到「你一心為眾生、為佛法,你絕不可能沒飯吃,假如你沒飯吃」,師長講到這裡就稍微轉了一個身,「韋馱菩薩撤職查辦」。當時候體會到老人家對韋馱菩薩的信心,韋馱菩薩是總護法,求他老人家有感有應。師長說了,我是沒有被嚇走,這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真正發心講經,學釋迦牟尼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然有佛菩薩保佑你,你的一生當中佛菩薩替你安排,你什麼都不要操心,順境、逆境統統是佛菩薩安排的。這段話首先告訴我們,我們要發心,接著學釋迦牟尼佛。我們不能聽著相,不是說要出家,不然我也把你們嚇跑了,出家也不能絲毫勉強。是教導我們不為自己,為眾生、為正法久住,這就是學釋迦牟尼佛。我們要依義,不能著在語言文字上。只要這個心發出來不退了,真的一切佛菩薩安排,自己不用操心。我看師長在講這段話的時候都是面帶笑容,不用操心。我們想一想師長什麼時候不操心?有可能他受持章嘉大師那一句他就過上不操心的日子了。所以法管用,一入了心我們身心就受用了。自己要操心佛菩薩就插不了手,就被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障住了。當然,不是不用思惟,大家不要一聽又偏到一邊去了,癱在那裡佛菩薩安排吧。不是這樣,執理廢事很麻煩,理事要圓融,也不能執事廢理。我真的遇過,也是一個團體的領導人,他說佛菩薩安排,有人來,用。我說拜託一下好不好,你不能記了這一句「佛菩薩安排」,你沒有記另外一句「知人善任」。法是圓的,不能聽一句執一句,這樣吃力了,麻煩了。還是要用正思惟去判斷的,剛好佛菩薩就考你要知人善任,你說佛菩薩安排不用想了,來了就用。依成德目前的體會,我們寧可當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也不能隨隨便便用人,把它擴大一點,到時候內耗就沒完沒了。隨緣兩個字不簡單,找志同道合也是隨緣。找了不是志同道合那是攀緣,我們就表不了法了,到時候變成互相在批評、互相在罵。而且志同道合的人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是《易經》裡面講的:「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你看同心的夫妻一談話,讓人家聽起來很舒服,感覺他夫妻之間情義、恩義、道義。師長說了,這太好了!我相信,縱然餓死我也相信,我也不懷疑。老和尚對自己老師的信心。師長也教導我們,一天沒飯吃念一天佛,兩天沒飯吃念兩天佛,七天沒飯吃往生作佛了。師長這個心理建設可厲害了,反正沒飯吃也不是壞事,那還有什麼壞事?這個我們也要跟李炳南老師、跟老和尚學到,那個心理建設鋪得很好,你講得不好還好,你講得很好住的地方都沒有。結果師長真的住的地方沒有,老師早就告訴我了,也不會難過。大家真的沒飯吃找我,你真正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沒飯吃找我,我假如有一碗飯我一定先給你吃,因為老法師教我們要修六和敬,六和敬利和同均,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就是利和同均,所以大家也不要擔心。師長說了,我受戒後去拜李老師,老師教導我要真信佛。從這裡我們又體會到李老教育的智慧,自己的學生出了家兩年,一出家就講經,兩年受大戒,這個時機點李老居然對學生講你要信佛,我想那個表情跟那一句話老法師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這掌握機會教育點,學生一聽很震撼,我都出家了還講經兩年,怎麼老師還叫我信佛?趕緊跟他好好講,很多名山寶剎這老和尚都不一定信佛。結果師長不只相信,他還自己印證了,確實,看到好像是走投無路,走投無路也是佛菩薩安排,考我們什麼?是不是還是有信心。假如我們的信心給我怎麼樣我就相信,這是有條件的信心。走投無路信心我也沒有動搖,師長印證了,一個特殊的因緣出現,又通了。而且往往在這個時候不只還相信佛菩薩,自己都守住老師的教誨、佛陀的教誨。就像師長要離開台灣前,那個境界也是弟子都忍不住,他老人家還給大家頂禮,四十九天以後再說。真的不知道未來是什麼,但老人家始終想著不能破壞佛門的形象,始終記得佛陀教的沒有讓我們去爭。只有在什麼時候要當仁不讓?你在捍衛國家、捍衛正法,你再不站出來正法的緣就整個毀掉了。但是這一件事畢竟屬於什麼?自家人的事。韓館長護法三十年,她的孩子的因緣有變化,畢竟還是自家人。結果我們看老人家都是想著此法本無爭,爭則失道義,就到新加坡去了。我們事後看看真的佛菩薩安排,在台灣法寶要流通到大陸去比較不方便,在新加坡,每一個去到新加坡的同修一箱一箱帶回去,多少大眾聞法。所以佛菩薩是站在最高點看全局。我相信往後出家要走我這條路子不太可能,這條路子不是普通人走的,特殊因緣。師長因為他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遊化,學得真像。但是我們注意觀察,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呢?佛陀把那麼多種子都布下去了,可是有可能這個種子布一下這一方的人就學成了嗎?還得要有人長期在那裡教化。所以這也是我們弟子們要思考,我們的弘法在師長的因緣之後我們應該怎麼做,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真的能定在一個地方長期講學,很好的福報。時間到了,但是這一段好像還有很重要的要跟大家談,我們下一次再談,謝謝大家。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40_成德法師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40_成德法師

🄴 成德法師 儒釋道法音宣流 (蔡禮旭老師)

成德法師: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大眾:阿彌陀佛。成德法師:我們在一起學習師長跟隨李炳南老師學習的十年因緣,當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師長他學習的態度,以至於後面談到他弘法的歷程。每個人弘法的因緣不盡然相同,但是我們從師長學習以至於弘揚正法,他所經歷的這些過程給我們什麼啟示?傳統文化的學習是管用的,學一段就有一段的受用。我們也要善於觀察、善於思惟,把師長的情境拉到自己的身上來。師長那時候弘法難度很高,他是怎麼克服的,我們的難度跟他老人家比起來怎麼樣?他老人家曾經提過,像成德算是五十歲左右的這一輩,孫子輩的,弘法的難度比他老人家難十倍、百倍都不止。這段話自己是印象深刻。這也是教學的善巧,叫做預防法,「禁於未發之謂豫」。就像李老師跟師長說的,「你講得不好還好,你講得好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真的遇到住的地方沒有,師長不會太難受,老師講得真準。事情還沒發生,老師看得很遠,提醒他了,做好心理準備。後來又看到夏蓮居老居士有一段法語提到,「末法眾生」,我們都在末法之中,「根鈍業重,外魔內障」,外在的誘惑,內在自身的煩惱,「外魔內障無人不具」。這外在的誘惑比起五十年前不知道多多少倍,我們就算十倍就好了,內在的煩惱又不知道比他老人家多多少,我們也算十倍就好,內外乘起來就一百倍。在這個時代,善事常易敗,要成就一件事好多因素同時具足,其中一個不具足了,可能這個事就功敗垂成。當然縱使功敗垂成,我們畢竟是用真心去做了。莫以成敗論英雄,不然我們也很容易落在事情的得失當中。一個修學的人要能放得下得失,這個事沒有成就一定有它客觀的原因在,我們不只不要落入得失,我們能夠經一事長一智,這次的緣分是因為缺乏了哪些條件,還是因為沒有慎於始,下一次再有因緣,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不能再犯那些問題,那我們成就事的態度、能力就愈來愈提升了。當然師長首先他相信佛菩薩、相信老師,這一點就很重要,我們一懷疑,老師就加持不上我們,真理就加持不上我們,形成障礙了。再來,我們看到師長在弘法的過程,他老人家都抓最重要的關鍵點,他不會在一些枝枝末末當中太在乎、太計較。我們自己有外魔內障,可能在因緣裡面負責的一些人也有他們的外魔內障,因為我們都不是從小學的,這是我們要看到的客觀條件。比方說,成德是弘法的人,我們對護法的人苛求太多,人家就跑掉了。我是講課的老師,我是法師,他應該尊重我。我們都要小心我們的念頭,這就變成我們對人的要求在增長。恭敬三寶這是一個教理沒有錯,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可是假如我們的心用不對了,一看到恭敬三寶,我是出家人,他們應該恭敬我,我就在這一句經句當中墮落下去了。所以聽經不容易,心態偏了,愈聽愈分別,愈聽愈執著。《村學究語》裡面有一段很重要,當老師的人要自重。不自重者取辱,會招來侮辱。那還是我們自己感召來的,我們都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自重首先是要求自己。到最後不歡而散人家難免會抱怨,這個抱怨也是自己招感來的。《村學究語》裡面講的,引《學記》說道:「嚴師為難。」這個嚴字是當老師的人自己自重,我們把它一看,要尊重老師,變成去要求了,心念可能就從這裡偏出去了。自重者人重,自愛者人愛。而且裡面提到自重不是說不抽菸、不喝酒,不能以這樣的標準而已,應該以克己復禮來自我要求。實在講,我們當老師的人不以這四句來期勉自己,要能攝受學生不大可能。現在我們不說別的,光是一支手機的誘惑力就很強。我們面對手機這個境緣,不能非禮勿視、不能非禮勿聽、不能非禮勿言、不能非禮勿動的話,我們自己的心神都不夠定,有時候控制不住看到三更半夜,隔天沒精神。開口就傷氣,眼睛一看就傷神,精神耗散太多,自己都定不下來,在上課的時候怎麼攝受學生?而且我們一個學習者很重要的要有一種志氣,「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克己復禮是孔子教給顏回的,顏回是好學生,那我們再看《論語》這一段,我也要做好學生,我是當機者。我們沒有這個心境,這一段《論語》的教誨就不可能放在我們的心上。師長指導我們,我們讀經、聽經,心態就是佛是專門講給我聽的,師長專門為我開示的,用這樣的心態就是法器,能把法接住,放在心上。我們剛剛分析到,弘法的人、教學的人不是從小學的,也是長大學的,我們光是要對治自己還沒有遇到正法以前的習氣都不是小工程。而一個人只要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他不容易傲慢,他不容易苛求別人,因為自己常常想還有這些,自己就生慚愧不好意思了。會常常要求很多的,他會覺得我對他錯、我高他低,才會有這些行為延伸出去。我們在處世當中都要守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忠;還要寬以待人,恕。現在要去成就事一定是靠團隊,不可能說一個人把弘法的事做成。我是教學者,我要嚴格要求自己,可是對於行政的人、護法的人,我要能體恤人家的不容易;假如我是護法的人,我也要能體恤弘法的不容易。「忠恕違道不遠」,這句話有味道了,道就是真心,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要恢復到真心,下手處就是時時用忠恕之道來觀照自己、提醒自己。因為畢竟有一個慣性比較強,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其實我們每一天起的念頭、講的話、做的事不可能只有錯一二個,光是念頭都不知道錯幾個,可是我們為什麼對於別人一句話講錯就緊抓著跟他過不去?那不是倒過來了嗎?嚴以律人,寬以待己了。這樣處世不只不能護持正法,鐵定會產生是非。孔子在《論語》裡面提醒我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才會讓人家不埋怨我們。這句話用在家庭裡很重要,家和萬事興,家裡面假如夫妻家人之間都互相埋怨,這個家道就要衰了,每個家人每天在這種抱怨的環境裡面,那個能量都是負面的。我們都是忠恕之道,體恤對方、讚歎對方,這個家就很和睦,很有朝氣,因為互相讚歎都是正能量,都會覺得不能辜負了對方的讚歎、對我的欣賞,我應該要更努力。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客觀狀況,我們是從傳統文化的谷底要上來,不能苛責於人。而我們看到師長他遇到韓館長這個護法,館長性情比較剛烈,跟師長老人家相處的過程,很多做法一般的人受不了,甚至於學生看不懂,還說老師懦弱,就離開了。我們要了解,一個人這一生的道業能不能成就,最重要的緣就是我們依止的老師。在《法華經》裡面講道:「善知識者是大因緣」,佛經這句教誨一看,因緣裡面最關鍵的,所以用大,「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因為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善知識他是過來人,他明師受戒,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我們跟隨他,聽他的教誨,看他是怎麼落實的,看他是怎麼表演的,看他怎麼把經教用在這個時代,這都要靠我們自己善於去體會觀察。師長他抓最重要的,就是只要韓館長護持他,讓他講經不中斷就好了,沒有太多的要求,但是抓最重要的關鍵點。我們也遇到一些弘法的人,換了好多的護法,他的心定不下來了。而成德觀察,護持過他們的人有很重情義的,那是好護法,但是他沒有去珍惜人家特別可貴的這些人格特質,在其他地方太計較了,最後自己就走了。其實一個不錯的因緣我們走了,我們的福報也折掉了,我們在其中應該能屈能伸的涵養也沒有練成功。成德的觀察,愈換緣愈不好。所以我們有沒有看懂師長這個表法,他抓最重要的。護法只要對正法很恭敬,他會持續護持我們去弘法,這就已經太難得了。好多護法行政變成什麼?把教學都打斷了,這邊去表演一下,那邊去秀一下,孩子的學習都容易受中斷。所以要能容,要能欣賞配合的護法最可貴的地方。不好你都包容,不放心上,好你都一直感恩、珍惜,這彼此的緣就愈來愈厚。一個弘法的人要遇到一個好護法不容易,一個好的護法要遇到一個好的弘法不容易,在這個時代都要好好珍惜。成德在學校有工作過,現在誰都不能怪誰。在一個行業裡工作那是福報,他有那個福報。就像我們在教育界,我們真懂教育嗎?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要真懂教育,那不深入《禮記.學記》,不深入「師說」,不深入我們傳統相關教育的這些理念,我們說我們很懂也不大可能。甚至於現在的一些教育理念本身假如不是聖人說的,都還有偏,不能說我學的是新東西就很厲害。我們不說別的,行為主義學派,這在教育界都是必讀的,他講得對嗎?他拿狗做實驗、拿貓做實驗,最後拿來教誰?教人。那是把人要教成什麼?我們把古聖先賢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些四書五經、十三經來教,目標就是讀書志在聖賢。所以我們不能著相,人家一叫我們老師我們就很懂教育,這我們還得自知。就像《禮記.學記》裡面講的,「未卜禘不視學」。教育官員要來視察學校的辦學,一年差不多兩次,不會常常來,不會常常派一個,你們給我弄一個什麼出來,這樣整個教學就打斷了。這個我們以前都遇過的,應付一個檢查,找來學生,兩個禮拜硬把個科展擠出來了,來檢查,檢查完那些東西呢?堆到倉庫裡面去了。你說學生學到什麼?學到應付上面的人。首先我們要教給孩子真誠、老實,不是教他應付。老師也好、長輩也好、父母也好,我們隨時都在教孩子,我們的態度、我們的做人做事,他們一直在薰習。我們走弘法的路不能苛求太多,只要護持的人對正法很有使命感就很難得了。假如這個護法的人他是要用你的名,或者是他要去謀名聞利養,那這個緣不能攀,道不同不相為謀。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因為我們的時間、精力、歲月是有限的,我們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把榜樣做出來,雖然不一定做得很大,我們要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師長有提到,他在寺院住了一年多,感覺在寺院學的東西太少,他跟常住老和尚請假,想回台中學一部大經,沒想到這一出來就再也回不去了。我們了解到這個情況,拉到我們現實狀況來,人這一生希望對教育界,乃至於對這個時代做出一點貢獻,挑戰就來了。比方說有個朋友他發心要做有機,每一個行業現在真的要做出貢獻,馬上現實的挑戰就出現了。但是我們不能退縮,退退到哪?我們都了解人有輪迴,我們不迎難而上,退縮也是輪迴心,我們就跳不出輪迴了。當然不是攀緣,是覺得這個事情很重要,但是我們不敢承擔,我們不敢突破,這個還是輪迴心。要見義勇為,就是在這個境界突破我們逃避退縮的習氣,可以逃得了這件事,其他的事還是會再來考這個的,人換了、事換了,還是考我們不能退縮。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成德記得大學的時候還沒學佛,看了一本書,叫《前世今生》,印象很深刻,那個主人翁是凱瑟琳,她轉了八十幾世,幾千年,都在學習突破她的那個習氣,突破不了就繼續投胎、繼續輪轉,所以留了這個很深的印象。比方說這個朋友他要做有機,他就發現好的種子找不到了,好的土壤少了,水也污染了,空氣也污染,他的挑戰就來了。《論語》裡面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心量要大,要把天下蒼生放在心上;毅,那要很有毅力、很有韌性。我們看師長給我們表法,在這個時代要效法釋迦牟尼佛不簡單,因為佛法都被誤會成宗教甚至是迷信,我們要扭轉那鐵定要百折不撓。我們也不責怪他人,我們不能經歷一件事開始怪,他們都不支持,他們都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是教育,他們怎麼都只做經懺佛事?我們又落入了抱怨。所以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師長很多法語都是心法。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念頭錯了,要讓我們現在所做的事往好的方向走不大可能,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自己的心念。我們也可以檢查看看,我現在所面對的緣,跟家裡的人、跟單位的人,在五倫關係上那個情況是愈來愈好還是愈來愈糟?我們得很真實去面對我們自己跟我們所面對的境緣,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我們個人。假如關係愈來愈糟,那一定要反求諸己,我現在這個心念是不是不妥、有偏了。像師長這些法語,都是從我們心源隱微處去下功夫。師長說放下控制的念頭,要求、控制很容易起來。比方,那一天有個媽媽,我們在視訊的時候她就說,「我的習氣也挺重,但是我這個女兒她那習氣也是很重」。她女兒就在旁邊。等她女兒離開了,我說妳別著急。她一看到我就講這些話,那是要讓我去壓她女兒。我也遇過把兒子、女兒帶到我面前,「蔡老師,鞠躬」,把兩個頭都按下去,「來,好好聽蔡老師講話」。都很著急,我跟這個孩子見第一次面,他就要讓我跟他們面授機宜,到時候連我跟他孩子的緣都搞砸了。我一看這個情況,「這孩子很乖,長得挺好」,先培養好關係才好講話。可是當下父母自己的念頭自己觀照到沒有?太著急了,那都已經十五六歲的孩子了,你不要在眾人面前去數落他的問題,你也要顧及他的面子。都要能體恤到孩子的狀態,不能自己一著急這些都顧不上了,我們說歸過於私室。因為這一位同修我們信任也夠,不然也不好講。互相護念的前提是信任要夠,才不會結怨。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你要順勢而為。大禹治水給我們很好的啟示,他的父親用防堵的,硬跟它頂,結果最後失敗了;用疏導的,沒有水患了,而且一疏導很多水還可以去灌溉農田。我們很容易,比方說我是佛教,就著一個佛教的相,一聽到孩子說,「媽,我不想學佛教了,我想學基督教」,她就開始緊張了,然後開始「不行,這樣不對」,她都沒有先去疏導,先去了解孩子心的狀態。妳愈這樣,好像妳要讓她信佛教,這樣的心境反而是讓她更感受不到佛教的好,父母學了佛教都是不理解我。她說女兒說了佛教都是條條框框,她怎麼會產生這個感覺?誰給她這個感覺的?都要心平氣和去應對事情,不能我是爸爸媽媽我就強勢的要他接受什麼。人能弘道,不是說我們今天把經典搬出來、把經典的道理講出來我就弘道了,是當下的我這一念心、當下我的言行跟佛的教導相應,這在弘道。當我們講的是佛的教誨,可是我們的心念是控制要求,我們不只不能弘道,我們已經在讓孩子或者讓對方對佛教產生不好的感受了。所以佛門說不能著相,不能著我講的都是佛教,我的心才是最重要的。要對孩子的善根有信心,要對自己從小給他扎下的身教、境教有信心。他去經歷一些,他自己會感受,我們何必要硬拉他到一個方向來?不能太緊張、太著急,遇到境界都情緒做主,這樣跟孩子的互動就不能入他的心裡去了,要讓孩子隨時可以跟我們交心,包含學生也是一樣。剛剛跟大家提到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這個對的不是說他的行為對,是正常。一個人不可能離開整個環境的影響,所以一個人現在看錢看得很重你不能說他錯,他很正常,因為現在整個風氣還是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比較佔上風。所以別人錯的也是對的,你不能苛責於他。我對的也是錯的,因為我們已經產生一種高下見,這個心態已經有傲慢。你說要把那個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用傲慢的心我想不大可能。我們看到師長他所面對的一些現實,我們拉回來我們也要面對現實,我們也不苛責,我們都是包容、體恤,甚至於都是去欣賞那個難得之處、可貴之處,去讚歎難得的地方,這樣那個緣分也會愈來愈好。師長所面對的寺院沒有收留他,現在看看也不是壞事,因為可以跟隨李炳南老師那麼長的時間。老人家回到台中,在慈光圖書館住了十年。我這三位老師,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都受到別人誹謗,但是我沒有動搖,因為我親近過三位老師,我對老師了解。要是我們心被這些流言動搖,機會就失掉了。因為明師是我們這一生道業成敗最重要的增上緣,我們一受影響這個緣就破壞掉了。師長在這個時代受到的毀謗侮辱也是相當厲害,我們自己也要了解自己的老師,他在給我們表演什麼、他在講什麼,我們都要清楚,我們不能受別人的影響。我們看,為什麼師長一直提醒我們學佛要了解釋迦牟尼佛?這樣我們學才不會偏掉,而且佛跟弟子們、跟當時候的這些因緣的表演,都是在指導我們怎麼學佛、怎麼處世。就像師長這裡提到的,對李炳南老師有排斥。我們要知道,達者為師,這可不能分出家在家。佛有沒有提醒我們?有。我們一看不懂佛的提醒,就會自己在境界當中產生分別執著、產生高下。維摩詰居士在家佛,當時候文殊菩薩帶著這些大阿羅漢去也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佛表演得那麼清楚,我們後世這些出家在家都要看得懂,不然都沒有把正確的佛法表出來;我們沒表出來就變破壞佛法,這個罪過就很重了。下一段「雪公作風」。我在台中十年學習經教,也看到李老師的生活作風。李老師九十五歲之前生活自理,住在一個很小地方三十八年。他的薪水很高,但生活非常節儉,日中一食,自己的錢都用在公益事業上面,別人供養的東西轉手就送出去。自己的內衣、襪子都是補丁,這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們才知道。但是李老師確實是孔老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法喜得到了。這一段對我們來講很重要,因為善知識他會把經教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會觀察就學到了。真的要讓我們自己一讀經就完全跟生活工作處世待人合而為一,這一般的人做不到,都是善知識手把手帶我們,我們就知道,哦,原來是這麼落實的,人情事理原來是這麼考慮的。各行各業的頂梁柱應該都是手把手帶出來的,就像我們看「醫道」精華,許浚大夫也是柳義泰大夫自己主動創造機會讓這個學生跟隨,尤其他去給屠夫看病,那個對許浚一生影響很大的。雪公表演出來了,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生活很儉約。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讀書人說立志於大學之道,但是對吃很講究,對穿也很講究,他那是嘴上講的,真的要辦道不可能。所以要以苦為師,生活所謂夠用就好了。佛對於護持出家人說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要睡,還有醫藥,這四樣就好了,你再多了,享受太多了他的道心反而受影響。記得黃念祖老居士有提到,有出家人到了美國,又有車了又有什麼了,結果沒多久就被眾生給度走了。所以連護持弘法的人也都要把這些道理搞清楚,不然好心會辦了壞事。我們看九十五歲都是生活自理,這種涵養就是不願意多麻煩別人,對人雖然自己的威望很高,但是還是很恭敬他人,這都是我們的學處。而且薪水也很高,但是都是支持公益事業,別人的供養轉手送出去了,積財喪道。而且慈悲心會觀照到很多人事的需要,一有機會就趕緊去支持,因為現在很多事都挺難的,他接觸到了,覺得很有意義的,他哪怕辛苦自己,他也會盡力去支持這些重要的事情。我們看師長他們後來看到李老師內衣襪子都是補丁的,這些看到的學生這一生會忘嗎?我想是不會忘,這種身教的力量終生難忘。但李老看起來還是非常體面,他是裡面補補丁,不是說外面補,外面一補人家看了心疼又給他買新的。更重要的是李老很恭敬他的東西,所以那外套都穿了幾十年,我們現在到紀念館去看起來還是很莊嚴,那個大衣還是很莊嚴。而且很重要的,物質生活這麼儉約,可是卻這麼樣的歡喜,活在法喜當中,學生看了心生嚮往,也想過老師這樣的日子。下面師長提到在台中十年,老師對我的關懷,在生活上的照顧無微不至,又讓我們感覺到師徒如父子,讓學習的人、讓弘法的人沒有後顧之憂。可是在台中上台講經一次都沒有安排過我,我心裡很清楚,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謂的同行相忌。這也是李老的人生閱歷,他能防患於未然,而且很可貴的是師長很能理解老師的心,不會產生誤會,是老師的知音、知己。我們是外地人到台中去的,講得不好沒關係,講得好就有嫉妒障礙,你在那個地方就住不下來;平平安安住下來,別講經,好好學。我們讀了這段對我們也有啟示,我們能不能在境緣當中對這些人心敏銳,防止眾生起心動念,能做到不要讓他起嫉妒心,這樣這個心就體恤得非常的細緻了。我們往往是體恤不到,後面出現一些情況了,我當時候怎麼沒考慮到。考慮得周到,能感受到人心,防止他們起惡念,防止他們生煩惱。這個盡量,假如遇到大是大非,他要煩惱也沒辦法,這個時候得出來主持公道,不然這個團體就是非不分了,法都不能用錯地方。成德讀完這一段,首先提醒自己不能嫉妒別人,再來要去愛護新來的、愛護其他地方來的,他們很不容易,體恤他們的難處。一件事有好幾個角度都是學處,你一換位思考又是另外一個學處。我們說八面玲瓏,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一件事,我們學到這件事就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線,是整件事的全面。能這麼樣去學東西,很可能我們三四十歲就讓人家覺得考慮事情比較周到。再來也是給我們表演事事無礙。所以我們講經利用什麼?到台中以外的道場,人家找我我去。避開嫉妒了。師長事事無礙用得非常好,這是我們的學處。能體會事事無礙,我們就不會常常被人事給卡住了,生悶氣,心情不好了。而且當下這個態度很可貴,我去會給老師報告,得到老師同意。「出必告,反必面」,老師清楚他才好指導我們。這也是對老師的一個恭敬的表現,不擅自做主。其實這個習氣也很不容易突破,小時候常常爺爺就會罵,「有大主大意」,所以我習氣很重。現在也覺得,爺爺以前講的話都很有人生哲理。不識字的人講出來的話很有人生哲理,因為他們有文化的傳承,都傳承在對做人做事的敏銳度上。我們現在書讀了一二十年,很多知識記憶,真的用在處世待人不一定用得出來。老一輩的都是讀社會大學的,都體會很多人生哲理。小時候交朋友,爺爺說「好歹人你要會看」,好人壞人你要會看,交朋友要慎重。這些話印象都很深,做什麼事情,「鋩鋩角角要懂」,做事的關鍵、竅門、綱領、核心在哪,都要會判斷。十年沒有離開老師,任何活動事先都跟他老人家報告。他了解,他才能指導你;他不了解,他怎麼能指導你?可能我們會說老師有神通。不要那麼想,老師真的有神通他也不會這麼用。最重要的是他跟我們的互動要讓我們養成正確的學生態度,態度決定了成就,而不是成就以後再來改變態度。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向他老人家請教。我們看到師長對老師這個態度,老師一定很敢教他,全心全意教他。因為像李老這樣的善知識,他最重視的就是教出傳承的人,這對他來講是頭等大事,哪有可能有這樣態度的學生他不盡心盡力教,不可能。我們看到師長說一個人弘法一輩子,最後沒有學生傳承,他的成就等於零。我們聽師長這一段就可以體會到法賴人傳,不然斷在這裡不行。師長進一步還說,這樣我怎麼對得起我的老師,這樣我怎麼對得起祖師大德,怎麼對得起佛陀、孔子!當初辦漢學院,師長說的,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就是儒釋道的傳人。師長進一步還講,有年輕人發心,我給他們做護法。我們聽這一段老人家的話,他那個心我們納在心田沒有?他老人家是使盡他所有的力量要來栽培學子,我們真感覺到了,聽他老人家講經如貧得寶、改往修來。做什麼事,師長怎麼教的?起個念頭,對照對照,有沒有違背師長的教誨?那師長老人家隨時加持自己。而且感應不可思議,我們有這樣的使命要傳承道統,那一念遍虛空法界,佛菩薩、古聖先賢都來護持,甚至於師長會常常在夢中點化自己。所以我們相信至誠可以感通,也能感召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深入師長的經教,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都可以招感來的。下一段談到「大專講座,海外傳燈」。師長提到,我的緣在內有障礙,所以在韓館長家裡住了十七年。最後逼著我沒有辦法,到處流浪,就走出台灣,走遍全世界。我這個緣也很特殊,實在講有因有果。因是什麼?周宣德教授在台灣大學成立一個大學生學佛社團,到台中去看老師,看李老師。社團叫晨曦社。他跟李老師是老朋友,這麼難得的因緣,趕緊把這個消息傳到台中。李老師也非常高興、讚歎,談得很愉快,就把周教授送走了。我就對老師說這未必是好事,如果這些大學生遇不到好老師,學的是邪知邪見怎麼辦?先入為主,誰有辦法把他們扭轉過來?先入為主的認知要轉不容易,捨身容易捨見難。老師一聽到我這個話,想了一下就問我,怎麼辦?師長那時候靈機一動,就給李老師建議,就在慈光圖書館辦大專佛學講座。平常禮拜六、禮拜天可以用,到了寒暑假可以辦更長,兩個禮拜、三個禮拜甚至到六個星期,還提供吃住。老師同意了,在他的小房間裡面跟我研究課程,要講哪些科目,請哪些人來講。這都是事情成敗的關鍵,教什麼,重要!誰來講,關鍵!你人選錯了,沒有攝受力;甚至於人選錯了,配合教學知見不同會亂掉的。我都參與,這樣把慈光大專講座搞起來了,講座辦了幾十屆,非常有成就,我參加了前面十一屆。特別可貴,我們台中蓮社也是承李老的教化,學風、道風都保持到現在,大專佛學講座還在辦,這特別難得。我們看這一段,師長能為自己的老師分憂解勞,不只不能依賴老師,還要趕快提升,可以做老師的左右膀。依賴也是一個習氣,也是一個情執。能設定早一點不讓父母老師擔心,進一步能夠為他們分憂解勞,這個人成長就快了。而且我們從這段也體會到慎於始很重要,不能一覺得學佛好事,一覺得好事太高興了,沒有冷靜下來考慮一開始重要。假如一件好事起頭沒有起好,就很累人。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反過來說,不好的開始就已經為這件事設下比較大的障礙、困難,所以古人特別重視慎於始。在大學生裡學佛,我們看到李老、師長在這麼重要的時機點能不辭勞苦,把大專佛學講座辦起來,這對整個台灣的學佛貢獻是相當大的,這些都是我們的學處。老人家參加了十一屆,主要負責答疑,代老師的課代了幾屆,自己沒有講課。答疑可不簡單。這樣又沒有,比方說這個同學很想講這個課,不會跟他衝突了。再來李老也做得很善巧,第一堂他自己答,答完接下來就請師長幫他代課了。師長說到了,我離開台中之後到台北,道安法師在中國佛教會發起,辦了一個大專佛學講座,請我去做總主講。我在那裡教了四年,學生大概有幾千人,所以我就認識很多同學,這些同學將來畢業了,到外國留學,在外國工作,他們會找我去講經。所以我可以雲遊世界,緣是這麼結的。夏蓮居老居士有說,這個會集本會從海外弘揚回到國內來。我們看這麼多祖師還有師長,他們的願力交感,這些緣都融在一起。師長大力弘揚會集本,尤其在海外,人家海外都學得那麼積極了,怎麼我們國內不學?帶動了。我們也看到廣結善緣還是很重要,很多的機會都是從很惜緣、廣結善緣結下來的。李老師看到我的法緣也很歡喜,把佛法帶到國外去,帶給華僑。其實挺辛苦的,加拿大、美國那麼大,一個地方講幾天,長的半個月,短的三天,又要換下一個地方。可能不常坐飛機的人覺得坐飛機挺好,常常坐的人就知道很累的,我們也要從中體會老人家的辛勞。而且成德聽說師長有時候飛機一到,那都有時差的,下了飛機直接到現場講,站著講,這個精神都是令我們很佩服。這是遵老師的教誨海外傳燈。我每一次出國一定向老師請教,回來一定給老師報告。那時有兩個老師在,還有方東美先生。老師過世了,我以後也離開台灣,在新加坡團結宗教。移民到澳洲之後,有緣代表大學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認識的人就多了。大家普遍關心如何化解社會的矛盾衝突,實際上只有一個問題,看整個社會好像問題種類很多,從根本上看就只有一個問題,就是人心壞了,這是個大問題。人心怎麼壞的?沒有人教了,所有的學校只教你做事,知識技能比較多,做人的教育沒有了,問題出在這個地方。師長一生都相信章嘉大師教給他的佛菩薩安排,我們看到老人家為天下蒼生在著想,那個因緣很自然將他老人家推到聯合國去了。所以《中庸》裡面講:「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中庸》用的是必得。老人家能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那已經算是教育科學文化最高的單位,能把儒釋道的智慧供養給各個國家民族的人,你說這無形當中沒有各個宗教的神祇還有各宗教的祖宗在加持嗎?我想這看不到的確確實實存在。成德覺得應該各個宗教都在加持師長,不只是我們儒釋道而已。各個族群的祖宗也在加持他老人家,因為老人家在帶動全世界各民族要感恩自己的祖先,要祭祀自己的祖先。人類不能斷了根,不知道知恩報恩,這人類就沒福報了。我們看師長他在參加聯合國會議,他經歷不少事,我們也要學習老人家看事的深度,看事不能看到表面,當老師的人本末先後都要看得很準確。就像師長在參加聯合國會議,這些專家學者,當時討論的時候全世界有八所和平學院,有八個大學辦,很多專家來討論用外交來化解衝突,用經濟、用武力,探討了很多方法。後來請師長來談一談,師長說你們要化解衝突就跟我們中醫治病一樣,要先找到病根,對症下藥才能解決。這是我們教學的人要培養的能力,就是會比喻,因為一比喻那個道理就變得很具體了,他容易感受;當父母、當領導也一樣。還要會講故事,現在人聽道理聽多了,一講道理他好像耳朵會有一點半關閉狀態,你跟他一講故事他挺有興趣的,很自然的從事當中把道理帶出來,娓娓道來。外國人一聽,對,病根在哪?師長說病根在家庭。夫妻離婚率那麼高,這個孩子從小到大一直看著父母的相處,他怎麼跟人相處,首先影響他最大的就是父母,父母都是衝突的,他怎麼去學到跟人家和睦相處?這麼一分析這些專家覺得有道理。進一步談,這還不是最根本的,是自利跟利他的衝突。他們聽有點不理解了,師長馬上拿一個東西,比方這個東西很好,你是先想到自己還是想到別人?對方回答:想到自己。那你都是先自私自利,衝突就不容易避免。根本看得很深,包含把這些倫理道德、五倫八德講得很清楚。結果這些專家說「是理想,做不到」。師長是怎麼面對的?隨事菩提心,不只沒有退縮,更勇於承擔。現在世界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怎麼樣讓大家恢復信心?得要做實驗,不然人家一聽,很好,理想,做不到,你拿證據來,真的做得到嗎?師長的人生領悟也是我們學生的責任所在,老人家能領悟到最大的危機是什麼,我們都有責任去化解掉,我們都有責任從我們自身、家庭、團體、學校、社區去做榜樣,來化解這個世間的信心危機,只要有榜樣人家就不會信心喪失了。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38_成德法師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38_成德法師

🄴 成德法師 儒釋道法音宣流 (蔡禮旭老師)

成德法師: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陳校長:阿彌陀佛。成德法師:剛剛從螢幕看到有學長,他們好像是整個學校的同仁一起在聽,這特別難得。因為成事的基礎在見和同解,所以整個團體的老師們能夠一起上課,才能建立教學的共識,我們用同樣的理念、同樣的目標來做。而且教育是合力,這個孩子雖然可能不在我班上,但是我們也有可能跟孩子在生活當中都有一些互動。《華嚴經》講的主伴圓融,他的班主任是主,其他老師也是伴。其他老師在一些機會點上都能以共同的這些教學的理念來護念孩子,還讚歎他的老師,這也是在一個團體裡面落實「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些義理其實回到我們身上,當下都能用。假如大家有發現哪一句我們傳統文化的教誨說這句我用不了,拜託你一定要寫上來,因為成德曾經有說過,每一句都跟自己有關,我們拉回來自己的身心、家庭、團體,都能用得上。傳統文化是心法,大用無方,它不會受限制的,小到身心家庭,大到治國平天下,它是通的。我們剛剛說團體,再拉回來家庭,家庭怎麼興?夫婦互相讚歎,孩子對自己的父親、母親都非常的尊重、非常的感恩。夫婦互相批評,這是家庭的大忌。所以合力在家庭裡面夫妻太重要了,先生在教孩子的時候先生是主,媽媽是伴,媽媽假如不會配合,這個先生再有能耐也很難教了。成德回想小的時候,父親在教訓我的時候,母親都是默默在旁邊,從來沒有插一句話,事後還會告訴我,你爸爸都是為你好,你看這個配合多重要。那天才跟一位同修,跟我年齡差不多,他說我在教孩子的時候,我太太就跳進來站在中間批評我,我說按呢去了了矣(這樣完蛋了)。這實在講也不能怪他太太,文化的傳承太重要了,這些人情事理、倫理道德真的是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你得讓他有機會接觸。而老祖宗講的這些東西都是通達人情事理,他接觸到了,他靜下心來,對,對。我們推廣傳統文化,這一路來還沒有遇到哪個人說反對、哪一點他不認同。所以師長老人家真的看懂祖先,看懂祖先的智慧,祖先對我們的慈愛。所以見和同解。我們要了解我們都是成年人,這些思想觀念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有一句話講捨身容易捨見難,我為傳統文化犧牲生命沒關係,在所不辭,可是把他錯誤的念頭放下,轉變過來,除非當事人自己認知到,不然誰要轉他挺難的。所以師長在告訴我們見和同解的時候就提醒我們,放下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我們的成見,隨順經典的教誨,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大家假如聽懂了師長的這段教導,我們在團體裡面一探討事情就有標準,這件事這樣考慮跟經典相不相應?師長是不是這樣教我們的?不然一討論事情每個人都站他的角度,那怎麼形成合力?所以每一次開會都是一次法會,為什麼?我們都是用經教來探討。我們假如都各執己見,開會就愈開愈誤會。假如用經教來開會,那愈開愈有智慧。為什麼?開會就是讓我們把法用在辦事上。生活、工作、處世待人跟經教是一不是二,我們在開會當中要入不二法門。大家想一想,假如沒有這種共識,開會挺耗能量的,挺耗精神的,腦細胞死很多。所以見和同解真的重要,而六和敬就是以見和同解為核心,其他五個是事相上,理念上就是見和同解。當然我們要求一個團體能夠見和同解,必然要領導者先帶頭,我所講、我所做都不是照我個人的意思,這要下很大的決心。成德觀察自己、觀察所接觸到的學傳統文化的同修,真正做事的時候,能不隨順學習以前的習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於我曾經有一個護法,對我也很恭敬,結果他們在探討事情的時候說了一句,那時候我還沒出家,「蔡老師講的那些行不通」。當然,我們所講也是要守一個述而不作,也是要提醒自己離經一字便是魔說,都不能開玩笑的,可能我也要反求諸己了,是不是讓他覺得不食人間煙火。我們講學有兩大原則,所有當老師的,當然包括什麼?包括所有當父母的,這理都是完全融的。甚至於是任何一個人,你要去護念你的親戚朋友,你一定是護念他自愛,護念他恢復真心。我們護念一定也是述而不作,依照經教,我們也不能隨便說話。真正珍惜親人朋友的緣分,我們會認真對待,我不能給他不好的影響,我假如思想觀念錯了,給他誤導怎麼辦?我們還是述而不作。當父母也好,當老師也好,當領導也好,我們講話還是遵守這兩個原則,契理,不契理是魔說法,那還得了,誤導孩子、誤導下屬了;契機,就這兩個原則,不契機就浪費別人的時間,就閒言語了。當然我們在跟人家講話的時候也都要懂得人情事理,尤其要什麼?設身處地,這一點就不簡單。「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格言別錄》這些句子很有味道,那真的是弘一大師已經看到我們未來的社會,很難是在大家庭裡面成長起來,這些人情事理的鍛鍊很有限。成德當時候打開來,這個我怎麼沒考慮到?那個我怎麼沒想到?可是假如這些我們不懂,好心辦壞事。你看我們教人以善太高了,讓對方覺得做不到很氣餒,那我們不是好心辦壞事了嗎?成德有請一個同學,因為他的音聲比我好多了,請他來讀誦,再供養給大家。大家有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的耳朵很厲害的,要多用。你在那裡打掃房間可以放來聽,聽熟了很可能在境界當中這句法語就上來了。教人以善毋過高,要能設身處地。攻人之惡,我們要提醒勸諫他,指出他的問題,「攻人之惡毋太嚴」,不能讓他聽完之後信心喪失掉了,覺得自己好差,我們雖然是為他好,但是力道太重了。所以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受得了嗎?這我們要考慮到。所以變成人情事理裡面設身處地就很重要,我們強調過幾次,李炳南老師說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書呆子,會傷天害理。我們經歷過一些事,我也傷過天害過理,好心辦壞事,愈來愈重視人情事理的學習。真的,學傳統文化就是學人情事理。我們每一個應對進退,面對境界都要有人情事理的敏銳度,不然人家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我們首先聽到這句話不能不高興,我是讀書人,一聽很不歡喜,首先我們就白讀書了,情緒那麼容易起來,經書就白讀了,老和尚的經也白聽了。老和尚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一不高興,功德就被我們放火燒了。所以「不以人廢言」,《論語》裡面告訴我們的,他會這麼講,哪怕他過了,可是一定個中有原因,有沒有值得我們檢討的地方,不然人家怎麼會講出這種話來。舉例來講,是我們《格言聯璧》教的,建言時,我們要給別人建議,當置身於利害之中。不然我們給人家建議都是講風涼話,「都不知道我們的苦衷在哪裡,我們的苦衷在哪」;你假如一建言,人家一聽,哎呀太理解我了。說到這裡我想到一件事,先跟大家說明一下,怕待會又忘了。我們的課程成德想兩次調成一次,為什麼?禮拜五六點半就要上課了,五點半才下班,飯都吃不好,到時候上這個課還造成腸胃問題,而且佛門說法輪未轉食輪先。禮拜五五天的班上下來很辛苦,尤其在教育第一線,除了要用心教,孩子的安全我們隨時都要警覺的,好不容易到了禮拜五要喘一口氣,還得聽成德法師。所以讓大家要放鬆放鬆,禮拜六就放假了,我們禮拜六早上好好睡一覺,下午我們三點到五點,還可以睡個午覺,再過到極樂寺上課,時間還來得及,這樣比較寬裕。而且家庭又有責任,學校、團體工作都有任務,還得趕這四個小時,還是有壓力的,所以我們一個禮拜就兩個小時。然後也感謝我們極樂寺胡總、陳校長,他們說可以讓我上長久一點,不是一年半,這樣我們就可以一起學習,一起來深入師長的教誨,包含儒釋道三根,還有四書裡面可以提供我們修身、我們齊家、我們修學的這些寶貴的金玉良言。等於是我們在安排時間也得要設身處地,所以很抱歉,我後知後覺,交流了快半年才警覺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大家從容一點來一起學習、探討,更重要的我們要把它用出來。其實兩個小時裡面談到的做人做事,我們想一想有幾句、有幾個點?真的要把這兩個小時我們有產生共鳴的部分,拿去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下一番功夫。剛剛我們跟幾位老師、家長座談,成德也很感動,他們聽了都落實在他的五倫當中,對教育孩子更有責任感,而且更能體會到道法自然,不要操之過急,不要控制、不要佔有。包含跟自己的父母溝通能夠調柔,那他不簡單,他舉一反三,我們是說跟學生溝通要調柔,他能用在跟自己的父母溝通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傳統文化是活學活用的,不是死記硬背的,重在心的領悟。他也用在自己的單位跟領導的互動,這是人無倫外之人,學問,學無倫外之學,學了馬上可以用,用了馬上自他都受益。今天假如我們學習下來,幾年了,冷靜想想,我自己受益嗎?我的家受益嗎?我服務的單位有沒有受益?假如沒有很明顯的改變,那可能要調整我們學習的狀態,可能是知識性的學習,可能是學習跟生活工作處事打成兩截了,不然師長說的傳統文化管用,不管用我學它幹嘛?現在人生活節奏這麼緊湊,家庭、服務單位責任都很重,當然要學了馬上能用的。而我們自己也是,我們要把傳統文化管用從我們自己的身心、我們的家庭團體表法出來,這樣為人演說,在演的時候就已經在讓人家感受了。但這個次序不能錯,演在前面,說在後面。我們學了之後,就像上次我們一位教授,她有提到她以前每天可能都會跟丈夫有鬥嘴,可是她參與課程之後半年沒有吵過了,這就是她很明顯的受用。她的親戚朋友觀察到這一點,他也會觸動。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親戚朋友說,我就喜歡跟我先生吵架,不吵我難受,那她可能精神已經有問題了,沒有人喜歡家裡面吵吵鬧鬧的。真的有人不吵不鬧,一定有人會去找他挖寶的,每一個人都希望他的家庭、他的生活愈來愈好。《格言別錄》應該我們極樂寺就有口袋書,《晚晴集》裡面就有附弘一大師的《格言別錄》,這是他老人家的心血。我們現在法寶來得太容易了,不容易珍惜,真的是在福報當中墮落了,福報損掉了。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經跟祖師的教誨這多大的部頭,光是《大藏經》就已經要幾個書櫃了,祖師的論比這個分量可能還大,在這樣的範圍裡面去挑一百句好不好挑?弘一大師挑出來了,《晚晴集》。我們現在人都說濃縮,這個是真正濃縮佛門的智慧。《格言別錄》又是補我們人情事理的不足。我們給人家建議要設身於利害之中,要給人家建言,要先客觀了解人家的情況。其實我們假如不留心,我們會忽略掉自己會以自己的經驗直接搬了去跟對方講。我們要冷靜一點,我的經驗裡面所具備的人事物的條件是什麼狀況,你可以這樣死搬硬套過去建議他嗎?舉個例子,成德在廬江,老人家辦學,我們弟子們一起去盡一點心力。後來同仁們回到自己的故鄉或者自己住的地方推廣傳統文化,能不能把廬江的經驗整個搬到各地去?它的因緣條件不一樣了,所以真的是要活學活用。這句萬法因緣生我們得把它領會透,緣是條件。廬江當時候辦全國各地支援我們,還可以吃到大連的櫻桃,很好吃,煙台的蘋果,這在大陸都是頂級的東西。當然不能貪吃,面對境界要見性不著相。看到蘋果要看到什麼?看到這一方父老對我們的心,把最好的都給我們,真的是把我們當他的孩子一樣,我們閩南話說儉腸凹肚,省吃儉用,把好的東西給你。當時候廬江這些老人有時候到我們中心捐款,五角的、一塊錢的,我們假如著相了,怎麼連這個都拿來?我們假如不著這個錢的相,看到什麼?看到他在盡全力支持你。所以不能著相,不然我們可能不能領會到對方的苦心,不能領會到我們親戚朋友的苦心。我自己當老師的時候,看到阿嬤來了,學生的阿嬤來了,提的那很重,很重,還要爬四樓。提的什麼?芭樂來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人家經濟情況確實是很有限,可是人家把自己親手種的提那麼遠、提那麼重來送給老師,我們去體會到老人家這個心,我們就會很感動了。所以普賢行裡面這個要見性,見人家的真心,見人家的苦心,不能著在相上。《了凡四訓》那個故事很有味道,那個住持他看到這個女士的兩文錢,人家看到她的心,親自幫她懺悔迴向。後來她入宮富貴變成妃子,拿了幾千兩來,這個住持請他的徒弟幫她迴向就好了。這個住持給我們表什麼法?不沾名聞利養,不能因為她供的錢多了我們開始大小眼偏心了。這位女士有善根,她不只沒有生氣,她沒有生氣代表她在富貴當中沒有墮落,不然你給我記住,這麻煩了。當然這也有住持的慧眼,他能抓住這個機會點,應該也有看到這個女子的善根。最後他們兩個的故事啟發了後世不知道多少人,這叫隨緣妙用。她有善根請教住持,住持藉這個機會點點她,真正的供養是妳的真心,妳雖然現在拿的錢多,妳沒有之前兩文錢那麼誠心。真的,我們都要練不著相,不能執著,哪怕是曾經走過的路、積累的經驗,都不能出現執著,不然死搬硬套,人家就很難得利了。光是要給別人建議都是一門學問。當時候我們辦學的因緣可以集那麼多的力量,可是他們一回去當地,當地的條件沒有我們好,可是假如我們是直接把在廬江的做法搬回去,鐵定不一定完全能合適當地,可是我們又覺得我們的經驗是對的,有可能給當地造成困擾都說不定,甚至壞了當地的事。好心是很容易辦壞事的,假如不懂人情事理,不懂設身處地,真的想幫人達不到。建言者當置身利害之中,你一講就跟當事人產生共鳴。曾經成德也見過一個長輩,剛好我們這些年輕人在探討事情,他們在企業做事,做了事其他人在給他建議。這長輩就說了,「你是大公司,他是小公司,你直接就把大公司的要搬到他那裡去了」。我當時候也是印象深刻。我們給人家建議要置身利害之中,可是我們自己是當事人,要置身於利害之外,我們才能用平常心、沒有得失的心去做這件事情。只要我們還有得失在其中,我們就很難把我們百分之百的潛力用出來,甚至那個得失沒有整個放開,會感召別人對我們的這個得失產生看法、產生對立。所謂無欲則剛。「公生明」,大公無私,你沒有自己的得失。公生明,這又是《格言別錄》的一句。公生明,這個明字對我們修學的人非常重要,面對境界清楚叫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自己要清楚,看境界也要清楚。「誠生明」,真誠,至誠可以感通,《中庸》說的「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我們不能真誠,看境界也不清楚,愛憎的心在看都會有偏。「從容生明」,我們是不是每一個當下是身心安定、安住當下?夏蓮老說的「隨處安閑,自然合轍」,我們跟正念就相應了。因為我們不能安閒腦子就在轉,可能有未來煩惱、過去煩惱、現在煩惱。「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所以我們持這句萬德洪名是最好讓我們定下心的妙法。「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我們一個人希望在開會的時候、在跟人談話的時候心很安定,絕對不是要跟他開始談話趕快安定、趕快安定。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我們應該是平常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這樣我們的妄念就在我們平常用功夫當中慢慢在減少,減少之後我們面對境界就能從容、安定的去應對。而且平常能提得起來,妄念自然就少了。公了就不會被私心影響、障礙,真誠了就不會被虛偽、應付的這些態度、心境影響,從容就不會被浮躁、慌張的這種氣氛、習氣影響我們。這些《格言聯璧》的句子,你愈讀愈有味道,老祖宗怎麼把人心看得這麼深入、這麼透徹。我們身為炎黃子孫真的很有福報,要把這些寶珍惜起來,再把它傳承下去,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這幾週成德回到極樂寺,上課前都跟我們報名的這些學長們有座談,因為我們做網友做了很長時間,一見面就不是網友了。另外一點,畢竟成德是在台灣成長,這片土地、這一方人民對我的恩德很大,可是我的因緣這十八年多基本上都在外面跑,成德俗家母親說過很多次,你轉來攏搵豆油矣,就是我回到台灣好像蘸醬油的,蘸一下就沒了,所以特別珍惜有機會能跟大家多交流。而且成德從因緣來看,我們生長在台灣的炎黃子孫,接觸到祖先的教誨的緣分還是比較殊勝的,我們更要珍惜,更要體認到我們這樣的因緣,應該在整個中華文化的復興上做更大的貢獻,因為我們的緣是殊勝的。師長老人家有說,你這一生的能力,你假如把它埋到土裡去,這是有罪過的。我們有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成長環境,又可以遇到師長的教誨,在傳統文化谷底的時候,我們應該提起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台灣是最有條件成為中華文化復興的基地,有機會,這個機會不掌握住,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老人家十三年前,二OO九年的時候在台灣幾乎整整待了一年,希望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站出來,我們就一起來出力,來建設傳統文化的示範社區、示範學校、示範鄉鎮,氛圍都還在,你看現在鄉下人情味多濃。尤其社區,住在裡面的人都要在這裡多久?少說二十年,多的話有可能他兩代人、三代人都在這。你有時候在一個單位裡面,比方說學校,學生是流動的,一個社區他可以長期薰修。能把一個榜樣做出來,現在全世界有多少社區?誰不希望社區團結、社區和諧,社區大家一見都跟親人一樣?十三年前老人家就是盡力要護持。當然這十幾年多我們也有不少台灣的同修在努力,就像我們極樂寺也是遵循師長老人家教誨辦教育的寺院。我們行公長老帶著幹部們跟師長請示辦極樂寺,師長的指導,台灣的寺廟多你一間不多,少你一間不少,那到底要蓋怎樣的寺院?恢復佛陀教育本色的寺院。老人家一生在為佛教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不然大家都誤解那是宗教,其實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老人家在做的都是攸關千秋後代的事情,我們有機會跟隨他老人家真的是福氣,啊,福氣啦。真的,不然人的一生幾十年就過了,想做一件真正可以利益後世的事也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緣的。所以我們極樂寺的建築本身就是以教學為主的,建了很多教室,都可以提供教學,像我們「道德講堂」每個月都辦。辦班也不簡單,我們都辦過班的,你前面要準備,後面還要總結。師長這句話我們在英國漢學院也是很重視,漢學院全世界多你一間不多,少你一間也不少,你要辦怎樣的漢學院?這個定位是很重要的,我們都要很清楚,做事情可不能打迷糊仗。而且現在要真正做出榜樣來都是逆流而上,你得要逆著這個時代的這些風氣。就像師長他老人家當初出家要學釋迦牟尼佛,都是逆流而上,沒有韓館長護持,兩條路,要不趕經懺,要不還俗。實在講我們現在的難度已經比他老人家不知道輕鬆多少倍,因為他老人家在庇蔭我們。都得用心去感受才知道恩德在哪,因為接受恩德是順境,順境比逆境難修。逆境一來,挑戰來了,警覺性很高,叫逆境磨鍊人。可是順境淘汰人,有師父這些福報,我們又不感恩,就沒有用心辦道,那就在我們的福報當中墮落了。現在在深山裡面連吃、用都困難,反而有道,別人一點點物質上的支援感恩戴德;我們現在有師父這麼大的福報,我們假如沒有感恩心細細去體會因緣的不易,那可能就在福報當中退轉了。所以我們要學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也是在福報當中修的。自己畢竟是在台灣成長,所以有機會回來也是希望珍惜跟我們台灣同修的緣分,大家多互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當然在這裡也要跟大家表達一下,因為師長在講經當中也是在指導我們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其實所有的教誨都不會離開做人做事的,而師長在指導做事當中有提到哪裡有緣哪裡做。這一點就不容易,因為我們有我的地方、我的故鄉,那就很難哪裡有緣哪裡做了。比方說一個省、一個市,假如一個市裡面傳統文化單位有七八個,人力、物力、財力會不會分散?我們先扶植最成熟的緣,等到它立起來了,從零到一比較難,從一要到二三四五就不難。而且那個一立住之後,它會一直產生寶貴的經驗,它會一直產生人才,然後其他的地方還可以到這裡來觀摩。所以面對緣分也不是大小心,也不是偏心,是要判斷哪裡的緣最成熟。像我們當時候辦班,就給吉林松花江中學,每一個班都給它留幾個名額,因為它的校長一把手就發願,我的公職生涯就在這裡不動了。其實他是可以當更大的官的,但是他就守在這個中學當校長,很可貴。他就貫徹落實《弟子規》,他們的老師分批來了,見和同解。過一段時間變成什麼?他自己的學校就可以派出一個講傳統文化的團隊。班主任怎麼落實傳統文化,音樂老師怎麼落實傳統文化,英文老師怎麼落實傳統文化,當校長的怎麼落實傳統文化,都是真實的經驗來供養,現身說法。假如我們沒有全力去支持一個比較成熟的緣,它也很難發展得快。所以不能大家都在我這裡、都在我這裡,結果力量就拆散了。不能每個人都想做老大,師長說的哪裡有緣哪裡做。成德這十幾年來也是哪裡有緣哪裡做,當然這也是師長老人家指導。回到老人家故鄉這很有意義,知恩報恩,回報自己的家鄉。後來馬來西亞有緣,馬來西亞真的華人成德是非常佩服他們,他們沒有我們那麼好的條件,可是他們居然能夠有一千二百多所華小,六十幾所獨中,多少子孫都能夠傳承到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而且他們是從二OO七年開始推《弟子規》,推到現在都沒有間斷,十五年。所以我對那些校長很佩服,我說你們真的對社會做出貢獻,為什麼?以後這些社會人都有共通語言,他們在談論做人做事的時候還可以用《弟子規》,這個我小時候背過了,這好溝通,容易見和同解。他們也很響應老人家的理念,後來是因為英國漢學院,一條龍總要有個龍頭。老法師說上帝的安排,我們跑得挺遠的。我到了蘇武牧羊的地方,牧羊北海邊,真的窗簾一拉開看到好多羊。成德自己的感受也是冥冥中的安排,多有趣。在全世界對中華文化最推崇的應該首推湯恩比教授,而且他在這麼讚歎的時候是大陸在文革,他一個英國人在那樣的時節因緣毫不懷疑,二十一世紀要靠中華文化。他還表達他最佩服的是宋朝,《百家姓》是宋朝。所以我們漢學院建立一開始,那些重要的幹部都是前面幾個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你說這是偶然的嗎?湯恩比又是英國人,有時候看不到的冥冥中真的是自有安排。結果去的那個地方是到了倫敦以後還要坐車五個小時才到,為什麼?防止污染。污染這個東西可不能小看,墨汁滴到水裡也不到一秒鐘,要把這個墨汁清除掉那要花多少倍的時間。跟大家一起學習師長跟隨李炳南老師學經教的十年因緣,成德感覺每學真的是遍遍有不同的感受,從一開始聽,這段開示太重要了;聽了一段時間,這每一段都很重要;再繼續聽,這每一句很重要;最後,這一個字很重要。就像我們看到這篇教誨,我們去觀察因緣,師長是在什麼樣的環境成長才形成他這樣的人格特質,我們現在沒有他老人家這些基礎,假如再不效法他學習的態度,我們怎麼可能會成就?我們也在萬法因緣生裡面。假如能觀察得出來,那年輕人會怎麼栽培自己?多鍛鍊自己,沒吃過苦,多承擔責任,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人愈承擔責任,他愈能體會到現在這個時代做事的不容易,他就不會輕易去抱怨、輕易去批評,因為他自己感悟到了,他會知道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們現在要找到不抱怨的人都不容易,為什麼?他會抱怨父母的人還有誰他不抱怨?我們處世的問題根都在跟父母的相處上。我們學傳統文化就跟治病一樣,要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開發性德是要從孝親開始的,有了孝親才能尊師,不愛其親怎麼可能去愛老師?所以師長說佛法是師道,這句話我們不能看輕,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其實這一篇教誨只要我們把一個重點給滑過去了,可能我們就學不成了。真的要把經教學通,可能要具備,比方說一百個條件,可是你只要缺一個,可能就學不成了。就好像這個機器要一百個零件,但是只有九十八個、九十九個,還是運作不了。師長接著說,修學最要緊的是師承,就是師道,你是跟哪一個老師學的,老師只有一個人。現在老師只有一個都不容易,手機一打開老師好多個。甚至於親戚朋友都會很熱情,這個講得不錯,這邊給你拉一下,那邊給你拉一下,老師只有一個都不容易做到。真正懂人情事理的人,他就不是隨著自己,我覺得很好就要拉人家來。我曾經遇到一個同仁,他有聽成德講香港四十集談五倫八德的,白鹿洞書院那個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是怎麼教導後裔的。這也不是我要講的,那是老法師指示的,我們沒有那個智慧先講什麼後講什麼,不懂,都是師父指導的。現在後知後覺看懂了,你要先懂得五倫,所有的學問都沒有離開這裡。而且要先把綱領抓住,五倫八德知道了,接著具體落實,《弟子規》都是這些生活的行為,《太上感應篇》。可是他對於五倫八德、因果的理還不清楚,你要先從這個綱把它掌握住。而且他掌握了,他很願意去做,具體來教他。我們懂得人情事理的話,不是說我喜歡這個我就要強加給別人。我那個同仁他覺得聽這個他有受益了,見到人就跟人家說,你一定要從這裡學,你不從這裡學你絕對學不成,然後把我都拖下水,逼著人家一定要聽這個課。所以不能執著,一執就成病了,一執好心都會辦壞事,一執就給人家壓力。他最信任的人就是他的老師,哪怕其他親戚朋友要護念他的道業都要懂得,知道他是跟著這個老師,這個老師正確,我們給他的話都在呼應這個老師的教導,這叫懂行、懂人情事理。師長也感嘆,現在人不懂。就像師長他給我們表演的我們要看懂,他老人家到聖一法師的道場,是禪宗的道場,修學很精進,一天坐好幾支香,老人家去了讚歎禪宗,僧讚僧。但現在我們真的有機會到人家的學校、道場去,有沒有先了解一下人家整個教學的主軸在哪?有沒有呼應一下人家負責的老師的教導?假如我們沒有懂得這一點,可能一去給人家講一堂課人家不知道還要花多少時間在那裡收拾殘局。有,一上台了,哪本書很好,哪一個人講得很好,都把它搬進來了,人家對你又尊重,就把人家的教學搞亂了。就一上講台去了我執很重,我要講什麼、我要講什麼,都沒有設身處地。成德之前負責團體,底下的人也很熱心,有一個老師講的到處發,發的同仁裡面好多人都在看,我是負責教學的我都不知道。所以他好心,但是他要先告訴我一下,這樣我才知道,首先我要把這個關,不然你知見一錯誤了要再調不容易的。那個講課的老師我就見過一次,在廬江,一見到我第一個動作,拉著我的手腕要跟我拍照。拍照這麼要緊?我們都是師長的弟子,我們見面應該首先切磋一下道業,怎麼這麼急著一定要先跟我拍一張照?這個很明顯的,他對名聞利養很在乎。所以聽東西可不能聽他講而已,還得真正了解這個人他自己有沒有實修,我們這個時代也很容易被才華就給迷住了。沒有實修,他很難不照自己的意思講,他可能一開始還沒有,他慢慢就偏掉了。這些人情事理我們得從師長講的,甚至師長做給我們看的,這個也只有我們用心才學得到,不然我們只是聽一個去聖一法師那裡講而已。師長為什麼有這些感嘆?看到到人家的道場不只不呼應人家學的重點,還介紹其他的,可能就把人家幾十年的積累給打亂掉了。所以老師只有一個人。大家注意去觀察師長講經的特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且他老人家還怕我們忽略掉這八個字,他還用心良苦的說:「我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這樣我們才會重視,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八個字。我們看老人家開解一個義理總結都是:所以《華嚴經》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開解一段,總結:所以《楞嚴經》告訴我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後來看到《孝經》,跟老法師一樣,孔子每詮釋一段,「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都是用五經來總結的,都是述而不作。我們複習一下每一段。從一開始師長就強調了,他跟著章嘉大師,他的人生有一個方向,目標是大乘佛法,方向是學習經典。我們學過了,我們的目標方向清楚了沒有?這不是開玩笑的,目標方向不清楚,我們的時光、命光就會虛擲掉。很清楚了,一分一秒都往這個方向走;假如不清楚,有可能會背道而馳。包含首重師承,師長講只有一個老師,這都是依據《華嚴經》講的。《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誰表演?善財童子,他是代表一個願意當生成就的學人,他是一個老師。我們可不能講到這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真的聽過,他反對老人家說一個老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假如我們自己沒有深入的話,就被這句話,對哦,麻煩了。善財童子是在文殊菩薩的座下,一個老師得了根本智,之後才出去參學,每參一個境界就提升,那是後得智。我自己走入道場也是二十幾歲,我也有在觀察,道場裡有年輕人進去非常可貴,二十幾歲的人居然不把賺錢擺第一他已經很有善根了,可是老修們、長輩們都很熱心,見到他就跟他講,每個人講法假如不一樣,這個年輕人就有點頭暈,我也暈過。所以年輕人來發心到道場裡面來弘護真的是難得,這個時候要有主伴。比方說他服務的那個部門,哪個老修學得最穩妥,他就可以護念這個年輕人。他一護念,他在工作當中就可以把經教跟工作融在一起。這個年輕人,對哦。對,佛法就是在這些工作裡面,他會很有法喜。保護他的清淨心,護持他解行相應,護持他守三個條件。開三個條件也不是一般人能開的,那是修行的過來人才能這麼開。聽說有一些地方人家一來,你要守我三個條件。這不能死搬硬套,佛法是要從明師受戒,能開三個條件的是明師。一個修行人是要非常真實面對自己的功夫的,他不會打腫臉充胖子的。他縱使是過來人他還謙虛,所以我們看李老很負責任,開了三個條件,我只能教你五年,很謙退。我們學東西都要用心去領會那個因緣、那個狀態,不能死搬硬套的,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道師長那個是什麼樣的因緣狀況,我現在又是怎麼樣一個因緣狀況,而之前的這個原理原則我怎麼用在我現在的因緣裡面。師長這樣的家庭、成長的環境的根基都要守,那我們呢?有個同修說我之前說看著辦,讓他困擾了滿久,在這裡要跟他致歉。我說可能我前面應該有講了,因為現在講話要點到為止。師長這樣都要守,我們能不守嗎?但是現在又是自由民主開放,誰也不能勉強誰,那就看著辦。因為成德假如說一定要守,可能有人聽了,我為什麼要聽你的?他就牴觸了。我們看師長又是述而不作,開三個條件,還講出了演培法師的公案,原來不是李炳南老師發明的,是傳承下來的。成德斗膽的講一句話,不守這三個條件,心要變清淨不大可能。這裡面提到的,傳法的條件要尊師重道。尊師不是一下子激動的,尊師重道表現在哪?依教奉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不把這個老和尚的教誨真的重視起來,我們很可能那個尊師重道是自己的情執的感受。我都見過,「我常常夢到老法師」,然後還把跟老法師照的照片送給我,我也不知道是要還是不要,造成他人的困擾,他到處發。第二清白。我們都學過了,真學進去了要放下,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歸零,讓師長的教誨好調教我。可不能跟大家交流完這段,我沒救了,我不清白。佛法是圓融的,放下屠刀都可以立地成佛,還有什麼不能解決?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調對了都不是問題。三,那當然要肯學、好學,要主動,不是人家推的。這每段我們是不是真正領悟開始受用,這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們調整一個禮拜,從四月開始,下個禮拜是禮拜五有上,禮拜六是放假。所以從四月開始,我們禮拜六下午三點到五點這個時間,還可以睡個午覺再來。五點回去應該煮飯不知道來得及嗎,在台灣吃素食比較方便,這也是我們的福報。兩個小時我們所探討的,我們真的好好領會之後回去落實,這一個禮拜都覺得不夠。所以不是要學很多,真龍得一滴雨可以遍雨世界,泥龍終日泡水中也不免喪身之禍。因為要不力行但學文反而會長浮華,所以我們一起學習我們重在落實。接下來發心學教,我們學完我們的心發了沒有?這只能問自己。發心就起感應道交,一念遍虛空法界。只要這個心不退,我們就是佛菩薩照顧了。再來,私塾教學。陳弘謀先生說到了:「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教的方法不對不可能成就人才,你再怎麼努力成就不了。所以這古法我們不得不好好的去學明白,原來看似古板的方法卻是真正把我們的心調得非常的正確,調成法器,真的可以承傳正法。只要沒有調整好我們這個心態,那有可能裝不了,有可能會漏掉了。因為這個教學方法形成了我們的學耐性、學謙虛、學恭敬,學真正透過複講體會到老人家的心。一個人假如跟老師的心差距很大,他講的話很難聽得懂,甚至於會聽偏、聽錯。這裡還提到李老不准錄音,就是提醒我們學習一定要全神貫注,不然很難得力。現在我們這些錄音很方便,有可能我們就會有這種依賴,最後就沒有全神貫注。師長有說他《華嚴經》就學一卷,學通了,活學活用。可能有人一看,那我在工作,那我就沒有機會這麼學。佛法是圓的,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工作的時間比較多,家庭社會責任比較多,這是我們的緣分,安住當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師長有講過,說的人不一定能做到,做到的人一定能說。劉素雲老師又沒有去內典班培訓過,她一講廣大的同修都產生共鳴。她做到了,她真的十六個字放下了,她沒有為自己。我們是工作比較多,我們安住在因緣,可是我們是行中有解,我們在工作的時候都是依經教來指導,在工作的時候我的思惟都是在薰習經教,我薰習沒有間斷。我們可不能說打開電視、打開播經機了叫薰習,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用經教思惟,自己都在薰習,行中有解。只要這樣的心去工作,當你真正靜下來聽經的時候解中有行。你一聽,你生活當中的這些情境浮起來了,對對對,工作就跟你聽經相輔相成。我們都在正思惟當中、都在道中,很可能我們在家庭裡的盡本分,我們在工作裡面盡本分,我們做到了,我們都是現身說法,跟大眾侃侃而談。但是我們要發這個心,發心學教、弘教。我們能學這篇師長的開示就是我們的緣,我們可不能自己的念頭去分別執著把自己都排開來,然後覺得成德法師講這個主題講太久了,這個主題跟我比較沒關係。假如真的很多人覺得跟自己沒關係,那我進度可以調整一下,我也不能執著。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