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的Podcast頻道。醫改會自2001年成立以來,戮力推動台灣具品質與正義的醫療環境。我們的改革始於虛心聆聽病患與民眾的聲音,尋找制度深處的病原。因此我們將透過這個頻道,邀請各界專家交流,共同剖析醫療新聞、時事議題,陪伴您關心台灣醫療改革的大小事,聆聽台灣醫療與社會的真實脈動。
歡迎寫小紙條給醫改會Podcast編輯台,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問卷:https://pse.is/3ku33n 信箱:thrf@seed.net.tw
關於醫改會:
官網:https://www.thrf.org.tw/
FB:https://www.facebook.com/thrf.org.tw
人口高齡化是全球永續發展的共同挑戰,尤其是對於醫療與長照體系的衝擊,但可能一個下午看下來,居家醫療最多只能看3-4個病人,從事居家醫療服務的效益也比不上開業的效益,要讓醫師踏出診間從事居家醫療服務,極具挑戰;病家也不一定信任居家醫療的醫師,需要培養信賴感。即使在種種限制下,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從105-109年至今,需求量仍以驚人的幅度大為提升,總服務人次約從105年的3.5萬人,快速攀升至109年的53萬人。其中,病家需求的大宗是重度居家醫療(約30萬),其次是居家醫療(約19萬),最後才是安寧療護(約4萬)。因此在本集中,我們邀請到身為居家失能照顧計畫推動小組召集人 洪德仁醫師,洪醫師也是台北北區社區醫療群的計畫主持人,來與聽眾分享,是什麼讓他在早期相關健保制度還沒到位下,起心動念走出診間,投入居家醫療服務,其中又遇到什麼困難?
隨著人口高齡化快速增加,年長者的醫療、照護需求已成為民眾必須面對的課題。為了改善健保財務困境與醫療資源有效利用,分級醫療是一條很重要的道路。然而,民眾可能存在,基層診所可以提供的醫療照護以及資源不如大醫院、或廟大和尚靈的思維。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4條,健保署應訂定家庭責任醫師制度,以達到促進預防醫學、落實轉診制度,並提升醫療品質與醫病關係的目的。而健保署從2003年起,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計畫),社區醫療群也應運而生。《醫改許願池》第四集,邀請到岡山社區醫療群執行長 王宏育醫師,同時也是高雄縣醫師公會 理事長,來跟聽眾朋友聊聊,什麼是社區醫療群?節目中,王醫師更分享許多岡山社區醫療群的實務經驗,看他們是如何在不同專科診所、上轉以及不同照護系統,彼此有效合作與轉銜的?厝邊診所又是如何幫民眾打理疾病與健康的大小事?在節目尾聲,王醫師還有分享關於到底該不該打基礎加強劑的小資訊,關心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喔!
根據台大近年的統計,有照護需求的台灣老年人有1/3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在失能老人則有高達8成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甚至38%使用藥物高達10種以上。而2018年健保署的資料也顯示,多重慢性病人平均用藥7到8項。這麼多藥往往都不是同一醫師、科別所開,也可能衍生複雜用藥、多重用藥或交互作用等問題。所謂「生病找醫師,用藥找藥師」,幫民眾把關用藥安全與否的守門人,就是藥師。因此醫改會這集邀請了年輕藥師協會的周子鈞理事長,來聽聽看,子鈞從執業藥師與藥師團體的角度,為聽眾朋友帶來哪些實用的建議吧。片頭曲:Life is - Cosimo Fogg 201片尾曲:Vein-K
根據健保署歷年統計,全台約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每年增加約7萬名的糖尿病人數,但根據2018國際糖尿病聯盟大會發表的「台灣糖尿病登錄計畫」報告,卻有超過6成、超過120萬名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達標。但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曾多次表示,糖尿病治療重點為控制血糖,若未妥善控制,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多重共病,不只影響健康,同時提高醫療費用,還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繼上一集節目邀請TAPO吳鴻來理事長,與我們漫談多重慢性病友實際就醫經驗,第二集我們邀請了宜蘭縣愛胰協會的劉苑菁理事長,從糖尿病基層第一線護理師與衛教師的角度,解構糖尿病病人、多重慢性病人「用藥複雜、不遵醫囑」等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療團隊與制度設計能夠介入的模式有哪些?片頭曲:Life is - Cosimo Fogg 201片尾曲:Vein-KV
每5.5位國人中,就有1位罹患2種以上慢性病。這群多重慢性病人,看醫師可能要看多種科別、每天吃5到10種甚至更多品項的藥物,這些卻是他們習以為常的就醫生活。但在醫療行為缺乏有效整合的情況下,病人可能會面臨更高的病人安全與用藥風險。醫改會邀請到臺灣病友聯盟的吳鴻來理事長,她分享了多重慢性病友的就醫、用藥經驗與困境,究竟在實際就醫時會面臨什麼挑戰?又有哪些迫切的醫療需求,應該納進現行的政策規劃中呢?片頭曲:Life is - Cosimo Fogg 201片尾曲:Vein-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