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交匯,就有生機趣味,本節目與東北角一帶有趣的人物閒聊,希望讓大家感受到山水生活的快樂與故事。
「息」這個字,就是自己的心。這一集線上訪談錄了兩次,因為新村芳山長施岑宜老師,當初選擇搬到水湳洞去住,是為了生活,不是為了wifi強度。「學校的結構與誕生背景有其限制,怎麼經營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與社群的關係,甚至是自己怎麼經營與自己的關係,都很難被放進去」施老師當時在火車轟隆隆的後站找空間,是作為不一鼓的「乾媽」,想為練鼓找一個家。空間來了,原本的需求卻消失了,想起自己博班畢業跟老師說過的辦學夢想,開創了這個空間。「一開始,我沒想過我的辦學,最後會與在地學子結合,甚至一開始,我也沒想做我學術的原點:社區營造。」這些行動,是怎如何堆疊一起的呢?從共學社群建立後,培力了因理念結合的整個社群,再有力量再去服務更多人。甚至,也與雙中劍道關懷班有了因緣,來聽聽這段歷程吧。
吳老師現居雲林水林,但與雙溪翫書院杜老師,相遇在原住民部落步道志工行動中。因為這樣的緣分,他發揮木工專長,協助轉換了雙溪舊屋成為獨立書店的新面貌。「其實,整理舊的房子要花的心力,超過直接蓋一棟新的」,吳老師這麼說。什麼樣的理由,讓他喜歡上老房子呢?從都會區搬回鄉村生活,需要重新適應的人情世故有哪些?每個月都會拜訪雙溪1-2趟的他,又是最愛雙溪的哪一點呢?聽聽這集節目
「蓉蓉」保護當事學生,使用同音化名。每個月都會跟媽媽回雙溪的女孩,未來的夢想,是到鄉村地方開一間小動物獸醫院。他對於雙溪的印象是什麼,與同年齡的在地玩伴,一起經歷過哪些難忘的事?悠遊於都市與鄉村的他,又會如何看待「生活感」經營這件事?來聽聽看吧~
點開上林國小官網,校長室那一欄,是四個孩子拿著畢業證書,在標高3952m的玉山主峰開心合照的相片。剛接校長時,上林是全新北學生數最少的學校,七年過了,學生從13人快成長到30人。國發會地方創生有幾個重要指標,其中一個就是在地學校的註冊人數,如果用這個標準看,校長應該要拿到一個「功在地方創生」的牌匾。經營鄉村小校的心路歷程是什麼?如何帶動整體社區與師生的向心力?如何勇敢放手讓孩子堆疊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聽聽校長「乃瑞春」的專訪~。#感謝翫雙溪書苑提供錄音場地
潘政鵬是家傳三代的神明服務人,從小在瑞芳猴洞長大。錄製節目當天,他正準備著到瑞芳高工領取「榮譽校友」的成就。當年那個在瑞芳高工夜校,永遠滿江紅的浪子,怎麼在40多歲時有感,從投入崇右影藝科技大學的學士學位開始,一步步取得海大碩士,到現在攻讀淡大的博士?他是怎麼在為神明服務,與為學術服務這兩條孤單路,持續堅持.一步一腳印走下去的?來聽聽這集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