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這一集我們將來探討
關於靈性,什麼是靈性、靈性的定義
書本44頁裡有談到佛法對生命起源的詮釋是「緣起法則」,因緣聚合而有生命的形成;因緣離散則生命敗壞。所以佛陀以三世「十二因緣」來說明佛教生死觀,綜合來說,佛法對「生命本質」的理解,是「緣起緣滅」與「不生不滅」。又根據大乘佛教的核心教義,有情的生命同時蘊含有二重層次與向度:「不生不滅」與「緣起緣滅」,乃是生命的一體兩面。
不生不滅,指的是佛性、覺性、心性(本覺)、自性、真如、本來面目......概念近似西方所謂的「靈性」,道家的「道」,儒家的「仁」等詞,皆指永恆生命的存在。
這裡所指的「靈性」和一般人講的「靈魂」有差別。靈魂會有煩惱迷惑,靈性則不迷、清淨有智慧。當靈魂撥開層層煩惱迷霧,便是靈性的開顯—這是每個人的功課,也是靈性
照顧的核心。
不論您有沒有宗教信仰、是什麼種族、健康或生病......萬物皆有靈性,萬物皆有佛性(覺性),這是人人與生俱來的,它超越宗教,超越生死,只是往往被遮蔽了,沒有醒覺罷了。
靈性其實不是「什麼」,而是存於我們一念之間的正向力量,若用科學方法來探討無形的「靈性」有其極限。
《景德傳燈錄》中有一段故事,二千多年前異見王(印度的一個國王)素不信佛教,達摩祖師曾派弟子婆羅提尊者度化他,而有了以下這段精彩對話:
異見王向婆羅尊者請教。
異見王問曰:何者是佛?
婆羅尊者答:見性是佛。
異見王問曰:師見性否?
婆羅尊者答:我見佛性。
異見王問曰:性在何處?
婆羅尊者答:性在作用。
異見王又問: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婆羅尊者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
異見王再問:於我有否?
婆羅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異見王又問: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婆羅尊者答: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異見王問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婆羅尊者偈曰:在胎為身,出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提,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這就是「靈性」的顯露,雖然看不見、摸不到,卻能感知、能覺察到;所以,看不見、摸不著,並不代表不存在。
台灣「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將「靈性」定義為:「對正法的感應、證悟與理解能力,是一種生命力,心智成熟的表現。」
「正法」是指面對生死和超越生死的智慧;凡能幫助一個人安度各種困境、生死、產生內在力量的智慧之法,都稱為「正法」。
在安寧病房遇見短時間內被診斷為晚期癌症,確定診斷是末期的通常意味著癌症無法治愈,而且生存的時間有限。或是診斷雖不是末期很積極配合治療,然而效果卻是不好,情緒低落、身心受苦,若家庭系統支持好的,身心疲累時有人陪伴,支持系統不好的獨自面對承受身心痛苦。
當癌症用藥的所有治療都已到極限時。 或許可以考慮安寧療護,它通常意味著,治療不是專注於治療癌症或延長生命的治療,而是專注於在剩下的時間內提供舒適和最佳的生活質量。
寧療護強調「尊重末期病人的自主權與個別差異」,主要提供「四全服務」—
全人‥身、心、靈的整體照顧。
全家:除了病人外,也協助照顧者(家屬)悲傷緩解、死亡準備等議題。
全程:從病人接受安寧療護(含住院及居家照顧),延續至病人死亡。
全隊:包含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志工、心理師、宗教人員......
近年來則加入「全社區」觀念,將安寧照顧服務從醫院推展到社區裡,讓長者能實現在
家離世、落葉歸根的心願。
安寧療護希望讓人人能「安樂活著」,然後有尊嚴、安詳的「自然死」,最後才有機會 得以「善終」,這也是我們(臨床佛教宗教師)投入靈性照顧的初衷
靈性照顧大致依次分為「緩解病人整體性疼痛、病情告知、接受死亡、感應靈性存在、依 持佛法」等階段。然而,死亡過程前後是否平安,與個人的心念和態度有絕對關係。
最大特色是以「臨床佛教宗教師」(以下簡稱「臨床宗教師」)為靈性照顧者,陪伴末 期病人一起探討生命終極議題,處理各種靈性課題(生死困頓)、瀕死前的準備及來生準備等,以達到「最後善終」,甚至「超越死亡」
那這靈性照顧只有法師可以做嗎?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來學習,這本書也可以成為工具來導引,當然透過有系統的學習更能理解。
我是我生命的主人嗎?如果是,我能主宰自己的生死嗎?如果不是,主宰我生死的又是誰?想探討生活中如何讓身心靈得到寧靜與喜樂嗎?
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
當留下來的家屬面臨失落,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
歡迎您加入我們的行列,分享您的生命故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Line官方帳號:@924qegto歡迎加入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e3xgsf00pwd01t447tu3r5m/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