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成德法師: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一起學習師長跟隨李炳南老師十年因緣,我們對於每一段很重要的理念、很重要的這些行誼有沒有納受在心,進而去效法學習,就有我們的受用之處。就像上一次講到的「師徒如父子」。儒家常說知天命,天命具體來講也有本分的含義在裡面。人生有很多義務,家庭有本分,社會有本分,乃至國家民族我們都有我們的本分。再延伸開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也有我們的責任在,假如我們對這個世界都不關心,那也是沒有道義。「義者宜也」,《中庸》告訴我們,義是什麼?應該做的事。
剛好我們剛剛座談,提到講學的人也是要幽默一點。所以當老師幽默也是必修科目,因為現在的人假如我們講話太嚴肅,他可能聽一段時間不想聽了,或者就有點要打瞌睡了。只要能夠利益學生、能夠利益他人,縱使我比較不會的能力我也願意來學。這個態度很重要,這就是修學的關鍵。修學的關鍵,我們第一念是為他人還是隨順自己。輪迴的根在哪?我執。我的個性我不願意,這一念輪迴心造輪迴業。為什麼說為母則強?她不想自己了。她為什麼能強?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不為自己潛力慢慢就能夠開發出來。包含真的能夠利益他人,我們也願意改變我們的個性,不幽默也變得幽默。我們冷靜觀察一下,哪一個菩薩很有性格?好像在佛經裡沒聽說過。我們既然要行菩薩道,那就要把稜稜角角磨掉,不然會傷到眾生。傷到眾生犯了殺戒,不惱害眾生是持不殺戒。
而我們冷靜感受感受,你真正要去幫一個人一定會面對挑戰,所以要利益人不簡單。第一,你要幫助這個人,這個人有他的業力;再來,他為什麼有這些行為?他有他家庭的共業在裡面,重重無盡,再往上推社會也在影響他,還有他過去生帶來的習氣;再來,我也有業力,我在幫他的時候我的情緒控制不住了,我怎麼幫他?我們以前學數學,有X的二次方、X的三次方、X的四次方。我們看看現在影響一個人的層面有多少?所以佛門說「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而往往我們就是在堅持利益他人當中誰得最大的利益?自己,自己的我執愈來愈淡,這些情緒化愈來愈少,反而身心愈來愈輕安,真的是自他不二,利人絕對利己。其實假如我們想想,愈來愈少人事可以動我們的心也很輕鬆。假如常常又怕見那個人、又怕接這個事,也會有很多未來煩惱。不怪那個人,也不怪那個事,怪我們自己的內功不夠,都會被這些境界影響。我們能夠練到不被境界起情緒,我們不被境轉,我們就能用我們的真誠、真心去轉境界。但轉就是一個念頭,也不是很複雜。
其實一個人只要守好了自己的念頭,他就可以利益所有跟他有緣的人。因為他們會接觸,接觸我們就給人家好的影響,哪怕那個影響不是立竿見影,因為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同,但是我們用的每個真心的言行絕對不會白費,功不唐捐。就像師長他不厭其煩教了我們六十多年,像成德善根福德不足,好多教誨學了二十年,二十多年,才哎呦,師父講這個很重要,原來他這麼表演是要這麼啟發我的,而不是當下自己能夠受用,但那個種子不會壞掉的。
就像剛剛提到幽默,師長老人家說到,有人跟他初次見面,問他老人家你哪裡人,師長說我是地球人,我們同鄉。對方笑得很開心,老人家很幽默。不是為了幽默而幽默,當然有時候為了調節氣氛而幽默,但是我們觀察老人家的幽默裡面都有智慧,都有慈悲善巧提醒我們。真的,我們是同鄉,關係可密切了,現在是地球村,牽一髮動全身。所以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地球村,我們不能只為自己想,不能是自己的家,也不能是自己的國,不然這個地球村會有很多人事紛爭,甚至會感召災難。就像我們看俄羅斯跟烏克蘭打仗,整個歐洲有多少面積、多少人口受影響,那超市裡的東西都被買至一空,人心都在擔憂,影響多少人的生活,甚至都不安,歐洲這麼大一個土地都連在一起的。而所有的問題都是人心的問題,要解決也只有靠教育。而我們看到整個社會、整個世界被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影響那麼大。為什麼湯恩比教授這麼看重中華文明?功利的思想已經讓這個世界走到一個死胡同裡面去了,現在有很多人開始關注重視到東方的文明。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時代對人的影響,我們小時候看好萊塢電影哪有不受影響的?影響可大了,幸好還有一點家庭的基礎,不然兵敗如山倒。我認識這個馬來西亞的同修,他是做企業的,他有一個觀察很有意思,他提到馬來西亞的華人有一大部分是上華小,以中文為主;另外沒有上華小的是以英文為主,不會講普通話,可能閩南話、廣東話會講。然後退休之後,他觀察讀華小的人退休之後做義工的比例很高;沒有學中文為主的,以英文為主的,退休之後打高爾夫球,享受的比較多。所以諸位仁者看事要看得深,學學英文不錯,英文背後到底他所接觸的文化、價值觀是什麼?我不是批評英文,大家別誤會。我們現在很多有志之士編英文讀本,把東方文明編進去了,把《聖經》的故事編進去了,叫順勢而為。我不知道我的訊息有沒有誤差,現在台灣是不是要強調雙語,中文要強,英文也要強。但是這裡面我們可要記住,清朝末年有志之士有強調一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些都挺關鍵的,我們假如沒有重視到,等我們警覺到這些語言背後負面的價值觀已經影響孩子,那時候就很遺憾。
所以師長才說身為炎黃子孫、身為中國人天命是什麼?就是要把中華文明利益到全世界,這叫見義勇為,見義不為無勇也。當然不是說大家很衝動的衝到街上去做什麼,還是回到知天命、知本分,每個人在盡本分當中就在為人演說了。每個角色都是行道,都是行菩薩道,都能為人演說、給人信心。就像我們上一次提的這一段,師徒如父子,當老師的我們要了解到我這個角色的天命、本分在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村學究語》裡面這個私塾先生他提到,人家父母把他的孩子交給我們,還行了拜師禮,這個孩子一生的成敗可能就繫在我們的教導上,我們要認真對待,要對得起我們這個身分。他還提到「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我們教的內容什麼為先、什麼為後、什麼為本、什麼為末都要掌握住,不然我們教學的人變成本末倒置、捨本逐末。
從這個老師的角色再延伸到一切人,我們面對跟我們有緣的親戚朋友,我們所傳遞給他的思想觀念都是君子務本還是捨本逐末?這樣我們也對不起我們的本分,對不起我們這一分緣分。每個人話不能隨便講,都是要遵循道義去講話。我記得成德正式當老師了,剛好有遇到親戚朋友聽到我要當老師,你一月日趁偌濟錢?馬上問我一個月賺多少錢。我就笑笑跟他說,「你應該跟我說當老師責任重大」。這個時候不能太嚴肅了,笑笑的跟人家講。我也聽過朋友講,小孩有小孩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你毋通按呢講,你不能隨便這麼講,到時候聽你的話的人都不管他的小孩,你有因果責任。講話也要建立一個態度,要依據經典講話,這一開口就是功德無量。一開口隨順自己的習氣就造口業了。
孔子說天下有五不祥,其中一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這整個風俗就快速墮落了,小孩子沒人可以管我了。你看我們小的時候行為不對,路邊的人都可以管我們,管了之後假如家裡人知道了,還拿個禮物去送人家,那種氛圍小孩怎麼敢造次?假如整個氛圍誰也管不了我,連老師都管不了我,你說這個孩子不是肆無忌憚?孩子的敬畏心是很重要的。孔子在《孝經》裡面講:「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一個人對領導者不會恭敬,對聖人的教誨不會敬畏,對父母也不恭敬,那就麻煩了,人完全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我們的中華文明就是從這些聖王對於子民的責任才傳承下來的,聖人有憂之,敷以五教,就是五倫大道。
我們探討因緣是在師生的因緣上,但是這些原理原則應該是延伸到五倫當中都是一樣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五不祥第一個,「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孩子假如從小就知道損害別人對自己是折福,他就不會這麼幹了。「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孝悌為傳家之本。我們在台灣成長都學過「青年十二守則」,可不能因為背了有點痛苦就把它給忘記了,總結得很好,君子務本,「青年十二守則」可以做註解,每一句都講到本。所以家之不祥是棄老取幼,一個家庭裡首先想到爺爺奶奶、想到老人、想到外公外婆,這個家要興旺。
第三,「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一個國家、一個團體,賢德的人沒有被重用,甚至被排擠,要名聞利養的人把持權力,這個國家就危險了。當然我們延伸開來就知道,國家團體成敗的關鍵就在人。《中庸》告訴我們的,「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要知人善任。就像我們在組織當中,你用對了一個人,這個部門安了,他很有責任。我們用人是要他真的能把那個事辦成,你假如用了一個人,每天他跟這個部門都有事發生,那你會一個頭兩個大。
為什麼《論語》裡面告訴我們,「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用我們閩南話說,舜王為什麼可以曲跤撚喙鬚,這麼悠哉悠哉?他用人,他用了好像好多位聖人,教育用契,孔子的祖先;農業用稷,周文王的祖先;他可以用大禹去治水,這些一用就萬事OK了;還有皋陶管司法部。當然他自己以身作則,恭己正南面。
為政在人重要,用人不能憑感情、不能憑義氣,要很客觀了解一個人。我以前是聽日本的公司要升一個主管,都會到他們家去家訪,這是很認真對待。大家要知道,一個主管用錯了多少人遭殃,他底下的人都遭殃,團體的向心力都會連帶影響,尤其我們還要接觸大眾,連大眾的信心都會被牽動。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修身齊家,這齊家不只是家庭,包含我們的團體,我們寧可做紮實,不要做快、不要做大,能做成,能做成表法這個貢獻就大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以一個領導者也要調伏好大喜功,這個習氣不調伏鐵定組織帶不好。我們看歷朝歷代,只要宰相或者元帥、或者皇帝好大喜功,這個國家就完蛋了,底下的人知道他的習氣,粉飾太平,好多問題都看不到了。
為什麼師長一直在強調《群書治要》?《群書治要》就是教為政的。我們不能被為政又限制住了,「我又不是官員」,又死在文字相上。為政,我記得以前讀書的定義,管理眾人之事叫政治。一個團體不也是眾人嗎?所以《群書治要360》對於我們治家、治團體也是很重要,有時候一些鋩角,一些關鍵,沒有這些古人留下來的東西有時我們沒考慮到。
這是第三個不祥。第四個是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第五個,「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師長講了,幼兒園就教競爭了,真正很敏銳的人就知道天下要不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論語》每句話都不能滑過去。我們是要把這個孩子教成君子還是小人?幼兒園就教競爭,那他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那不是把他往小人培養?小人不是沒有能力,很有能力,但是他都為自己。
而我們整個五倫都是義,五倫十義,這五倫都是我們的本分。我們談到師徒如父子,我們看到師長談李老送他去火車站,我們也非常感動。有一位孔子的後代,老人家七十多歲了,他學這一篇開示學了幾十遍,學到李炳南老師送老和尚去台中火車站的景象浮在他的面前,他還敘述了。因為老人家對李老的長相不知道,他還敘述。我們也覺得至誠真的感通,這個時空突破了。我們以前是說智者大師他讀《法華經》,真的去參加靈鷲山法華大會。師長的這個開示,他的誠心居然能夠這個情景也現在他的面前。所以老祖宗留的這四個字,至誠真的可以感通。
中華文明有很多絕學,比方說中醫,傳統的物理治療,整骨、整脊,那功夫好的,喀喀喀喀,腰不酸了。同樣一個人去找醫生,要開脊椎。你看這樣的絕學都要有人發心去傳承,都會感通。所以假如發現孩子有哪些天分比較高,都可以去傳承中華文明的某個部分。
我們看到李老他怎麼帶師長他們這些學生的,生活點滴都在教。所以師長說的,在老人身邊,他經驗豐富、閱歷豐富,許多人情世故不懂,就在這一點一滴當中學,學會了,這種學習的場所、學習的機會讓人長見識、長智慧。我們當老師的人讀完這一段,我們當下能不能學生跟著我們,在這些生活情境也長見識、也長智慧?假如還沒有,我們得要趕快快速提升,我們愈快提升我們的學生愈有福報。也跟大家舉過例子,唐太宗跟他的皇子相處,早上吃飯,「孩子,你知道飯嗎?」他隨每一個生活情境就開始引導了,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出門要坐馬車了,你知道馬嗎?應該怎麼樣對待馬?怎麼對待人、怎麼對待事、怎麼對待物,可能每天都在發生,當老師的人有教育的敏銳度、敏感度,就隨緣講授了。為什麼說引人入勝?以前私塾老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們真的有這分心,說不定晚上孔老夫子就來,孺子可教也,突然隔天覺得好像變聰明了,都有感應的。我們《地藏經》裡面也有教,我們很有心要把大乘佛法學好,可是怎麼?讀過就忘了。《地藏經》教我們,我們真誠塑地藏像,或者是以自己的財物供養地藏菩薩,一杯清水放在菩薩像前,然後好像是一個禮拜戒這些葷腥,很誠心,地藏菩薩會加持,突然智慧大開,看書很容易領會、很容易記住。我講到這裡大家可不要起個念頭,真的還是假的?信為道元功德母,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真的疑是大病根。
我們要建立一個信心,有佛法就有辦法,有傳統文化就有辦法,沒有解決不了的事,甚至於只要把法用好了,還可以用成事事是好事。當然首先我們自己要是覺悟的狀態,我們不被這件事、這個因緣動我們的心、動我們的情緒。我們是覺悟,我們就可以用我們的真心、用我們的柔和質直攝生德,去啟發這件事所有相關的人,對每個人來講都變好事。我們先不要掉進去這件事,他打人、他罵人、他不可理喻,我們自己已經被這件事動了情緒被它轉了,我們就不可能再去護念別人,我們自己可能都掉進是非裡面去了。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的孩子以後要面對的社會比我們可能更複雜,他需不需要在這些境緣當中擴寬他的心量?在這些境緣當中修他的忍辱功夫?懂的父母跟老師他就會隨緣妙用。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怎麼樣建立一個很好的態度來面對人事?一切法得成於忍。請問我們的孩子什麼時候開始修忍辱功夫?父母、老師知道就在培養他了;不知道,等到他性格剛烈都養成了,再培養就很辛苦了,容易跟人對立、跟人衝突了。遇到事首先自己要穩住、要定住。
我們師長的墨寶:「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們要過上這樣的日子,這樣沒有白跟師長,也沒有白糟蹋了跟他老人家的師生緣。他老人家最常講的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個人能夠常居學位,這個人、這件事到底要教我什麼?他向內,他沒有向外。向外會著相,向外會跟人對立衝突,他向內。大家不要小看向內的力量,當對方很激動、很無理,甚至打你了,你完全沒有生氣,還包容他,等到他冷靜下來他的良心不安。我們的心態,這個境緣讓我不動心。師長有沒有提到他以前在單位上班,同事打他,他都躺在地下給他打,後來這個同事過兩天給他道歉,然後他在單位考績第一。師長說誰給他的?打他的人給他的,長官一看,這個下屬很有修養。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當然忍也要以大局為重,不要忍到最後連國家都沒了。這都要看情況辦,活學活用。不能學成鄉愿,大是大非面前,會動搖整個國家團體,該站出來要站出來;屬於自己家庭內的、團體內的,這些能夠包容,能夠容忍人家,忍讓,讓對方慚愧心自己生起來。「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這也是《格言別錄》裡面教導我們的;「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我們言語太尖銳了,還諷刺人家,雖然他真的有做錯,但是那聽了讓人家受不了,本來他還是有一些君子風範,被我們逼到變小人。而我們要了解,人的善根不是被逼出來的,也不是被控制要求出來,人的善根是觸動他的心靈深處自己流出來的。所以師長常常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這都是師長他老人家把佛法真實用在自己的心地、用在境界上,老人家都是現身說法,娓娓道來,他不是照本宣科。都是自己真實的感悟、真實的實踐,那個講出來攝受力不一樣。
真的,佛法管用,真把它用了,真的可以過上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日子。我們在學這篇「十年因緣」,我們的心態都是李炳南老師可以我也可以,老和尚可以我也可以,要用這種心態來學。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我們要對自己有這個信心,我們的善根就會增長,信為道元功德母。而且什麼時候相信?什麼時候效法?當下。不能我可以明天再說,這樣不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們有效法的心,我們自己的提升會很快的。相信古聖先賢、佛菩薩,包含李老冥冥中都會加持我們,因為他們是同體大悲,我們的心跟他交感,他這分同體的大悲就會加持我們。
就像成德看到這一段說,老師對我們太客氣了,沒有嚴加管教。嚴師出高徒,所以成德也期許自己要趕快提升可以嚴格的本錢,提升到了我就可以嚴格一點。「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以自己要嚴加管教,那我要先有這些優點,我要先沒有這些缺點,我才好去護持學生,人家也服氣。所以這句句都有我們的學處。
下一段,求學趁早。這一段我們講過了,對,不好意思,有時候記性有點退步了,不過有同參道友就有好處,馬上就會提醒我。
這一段就讓我們體會到,學習的時機要掌握住,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其實這一點應該我們每個人都有體會,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但是內心不要留下遺憾,遺憾也是負面能量,要轉煩惱為菩提。我們不要把這個遺憾再繼續發生,只要我能接觸到的孩子,甚至於是結了婚的父母他還沒生孩子,我們就把胎教的重要告訴他,我們這個人生的遺憾就變成一種力量、一種使命。
師長有提到他學習的態度,分秒必爭。我們學完這一段,我們也要檢查自己,自己珍惜時光的態度有沒有提升上來?尤其早睡早起的人都有一種感覺,當你開始早睡早起的時候有沒有覺得那一天變長了?有。再來要道法自然,不能跟老天作對。你在那最關鍵的十一點到三點不睡覺,肝火虛火一上來,你整個內臟都會受損。現在觀察很多癌症,有的二十幾、三十幾就有了,幾乎都有什麼?熬夜的習慣。什麼最補?正確的時間睡覺最補,叫大補。林則徐先生的「十無益」都是務本,他老人家說「不惜元氣,服藥無益」,再吃再貴的藥都沒什麼太大的進展,因為我們自己把元氣耗掉了,熬夜是最傷元氣的。我們看佛門活到九十幾歲的出家人不少,他們都是早睡早起。鄉間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七十幾歲拿著鋤頭還在幹,海賢老和尚到一百一十二歲還在幹。
接著師長講到誠敬受益,我們也要檢查自己的誠敬心有沒有提升。可不能說只是聽師長講的時候注意自己要提起誠敬心,那不聽師長講的時候的時間多,還是聽師長講的時候時間多?所以要提升誠敬心應該是在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個境緣,對事我們有誠敬心,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我們聽人家講話,對人家尊重。全修在性,所有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是修什麼?修恢復我這顆真心,恢復我這顆誠敬心。
我們也有見到講課講很多年,大家圍在一起吃飯,吃完飯談話,人家在講話,他在那裡打瞌睡睡覺了,這樣對人就很無禮了。所以李炳南老師講《常禮舉要》,我們不能連一個最基本的對人的態度都不重視。其實這講再多的課或者是讀再多的書都跟他的心不相應,讀不進去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們要把失去的真心找回來,真心是慈悲,能夠念念為人想,哪有人家認真在講話我們在那裡打瞌睡,人家看了多難受。你假如真的是太睏了,你都可以進退得當,「抱歉,我昨天太晚睡了,先失陪了」,沒有問題。學傳統文化也是在學應對進退。
六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讀了那麼多經論,都是在教我們恢復本心。我們讀了那麼多經典,在跟人相處、在當下的境緣都沒有用上這些經教來護念自己的心,那就學法無益了,因為自己自我觀照的力量愈來愈薄。觀照自己的力量薄了,什麼增強?看別人過就增強,工於論人察己就疏了。我們都要在一切境緣觀心為要,我是不是不斷的在恢復我的真心?
我們看師長在配合李老教學,這一點我們要看得出來。面對來問他的同學,他也在護念所有的同學。我們都了解師長學習都是帶頭的,他記錄下來的東西都是供養給同學,因為他老人家可以記百分之九十五。整個學講經的,師長都以他的自身去帶動、去幫助,這不就是老師最大的幫手嗎?一個人成熟成熟在哪?不是指他的身體的成熟而已,他行為很成熟,處處會替人想,處處在境緣當中知道他應該盡什麼角色、本分,跟父母出去知道要配合什麼,跟領導出去知道要怎麼應對,跟老師一起在教學的現況,他知道怎麼做影響眾,顏回懂,曾子懂。
師長看來問他的同學,他就幫他點出關鍵,你們都覺得你們還有時間,我是分秒必爭。而且恭敬心重要,所以我勸他們要珍惜,不珍惜、不恭敬、不真誠,你跟老師住一輩子,你什麼都沒學到,一生白跟了。我們假如用這一段話馬上反觀自省,我聽師長教誨很多年,我有沒有學到真東西?我有沒有恭敬心中去求?我不會白學了吧、白跟了吧?一向內人就理智,人就有善根,人就覺醒,所以傳統文化是內學。
學習除了心態要對,方法也要對,真是缺一不可,萬法因緣生,這些緣都要具足。「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陳弘謀先生在《養正遺規》開頭就說了。我們冷靜看這一二代人,花在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的時間、金錢都遠遠超過五十年前、一百年前,可是我們冷靜看看,人才呢?現在企業要真正找到靠譜的、可以完全依託的員工都不是很好找,這難道不應該是我們全世界教育工作者要省思的地方嗎?總不能只是為了做事而已,還得總結,教學的方法原理有偏,教之道貴以專。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我們這一段學下來,父母、老師、領導者都要有堅定的教育理念方法的認知,這樣我們才護得了孩子跟下屬。教學的理念方法錯了,那不好心辦壞了事。這裡提到一門深入(貴以專),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提到這裡我們也得問問自己,我們一直深入的這一部經,哪怕是聽這一部師長的經教,我們自己有沒有讀到其義自見?聽到很有感悟,體會像泉水一樣湧出來,鐵定我們有專、有精進。精,不雜;專,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成德是有點lucky,比較幸運,因為師父指示的任務講《弟子規》。講了好幾年,遇到事情都會用《弟子規》思惟,甚至看到人事物都會把它歸整回來,這個跟《弟子規》哪一句可以呼應,這樣變成接觸每一個人事物都在幫助自己對《弟子規》更深入的體會。真的每一句經文無量義,你愈深入那個味道就出來了。結果後來再講其他的題目,講古文、講《群書治要》,好像也沒有離開《弟子規》教的,都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所以自己幸運到真的一門深入,我不是很乖,是剛好被逼到,這個任務在身,趕鴨子上架,但也體會到真的一門深入的好處,你專這一門,你接觸的一切人事物都在協助我們深入這一部經。
當然師長這裡也提到了,我們悟入經典的深廣跟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願力有關係,慈悲願力愈弘大、廣大悟入的就愈深。所以學經教最重要的還是修心,提升自己的心境。有時候我們在學經教,因地假如不真,因地一定要跟清淨平等慈悲願力相應,假如這個出發點是要比別人強,比別人厲害,甚至是要超過別人,很好勝,這學不進去,接觸的經教再多,師長說的學到皮毛,學到名詞術語而已。
曾經也是一位老師,他就批評《弟子規》不重要,還說是李老的學生,結果師長聽了很嚴肅的說他連皮毛都沒有學到。我們要了解,《弟子規》怎麼編出來的?根據孔子對於一個學子應該學習的綱領,「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甚至於他還去跟師長的學生講《弟子規》不重要,還影響別人學習《弟子規》的態度,這造口業可造得大了。所以不得了,人的學識愈豐富,假如不知道學問重在修這顆心,他會狂妄,學到他有一定的威望,他就隨自己的意思說話了,成德見過不少位了。也是警惕自己,也是希望護念好年輕發心的人,發心可貴,能發利益眾生的心,在我們長劫的輪迴裡面那是一道閃亮的光,多麼可貴,怎麼把它護持好。
曾經就遇過一位醫師,他名氣也很大,但是他的一些理論已經偏了,成德也是當面提醒他,要以《黃帝內經》為標準,他沒有接受,他說我以病人為師。大家想一想,他的病人一聽激不激動?他把我擺第一位。我們幸好是跟師父學經教,師父強調他最佩服孔老夫子八個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都不能激動、不能搞情執,要理智。第一個,他的病人有多少?就從你的病人就下結論?第二,你現在的治療方法他可能一時間看到效果,有可能你那個方法已經偏執,他已經在消耗自己的陽氣了,你看他好像好轉了,可能他的短壽是因為你造成的。果然,慢慢慢慢他那個理論影響的人有出狀況的了。
所以師長說,師長在應對,主持人問他,「傳統文化有沒有糟粕?」師長說:「有。」我坐在第一排也嚇一跳,瞪著眼睛看師長。師長說:「他們看不懂就說是糟粕。」這句話讓我們反思,我們不能看不懂祖宗的東西就說它不對。接著師長說了,古人的心比我們清淨,古人這些經典都不是從意識心出來的,他從定中,他入了境界傳承出來的。師長說了,假如有糟粕還輪得到你去改?都幾千年下來了,這幾千年有多少高人?還留在我們的經典裡面的一定有它的價值。我們不能懷疑古人,信而好古。
我們也很惋惜,像這樣的醫生很有熱忱,誰生病了他真的是盡心盡力幫忙,可是認知偏了,捨身容易捨見難。我們也是經歷過這件事,體會到這句話可不能輕忽了,自己的知見不能出現偏頗。所以老師對我們最重要的愛護,幫我們建立正知正見,我們就會判斷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同時他的教導幫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憂慮牽掛。
接著講到相信老師。師長說到了,我初出家的時候非常辛苦,沒人供養。老和尚勸我們學經懺,說講經沒有收入,你怎麼樣活下去?把想學經教的人嚇跑了。這也是沒有信心。
成德印象很深,剛學佛聽師長講經,講到「你一心為眾生、為佛法,你絕不可能沒飯吃,假如你沒飯吃」,師長講到這裡就稍微轉了一個身,「韋馱菩薩撤職查辦」。當時候體會到老人家對韋馱菩薩的信心,韋馱菩薩是總護法,求他老人家有感有應。
師長說了,我是沒有被嚇走,這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真正發心講經,學釋迦牟尼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然有佛菩薩保佑你,你的一生當中佛菩薩替你安排,你什麼都不要操心,順境、逆境統統是佛菩薩安排的。這段話首先告訴我們,我們要發心,接著學釋迦牟尼佛。我們不能聽著相,不是說要出家,不然我也把你們嚇跑了,出家也不能絲毫勉強。是教導我們不為自己,為眾生、為正法久住,這就是學釋迦牟尼佛。我們要依義,不能著在語言文字上。只要這個心發出來不退了,真的一切佛菩薩安排,自己不用操心。我看師長在講這段話的時候都是面帶笑容,不用操心。我們想一想師長什麼時候不操心?有可能他受持章嘉大師那一句他就過上不操心的日子了。所以法管用,一入了心我們身心就受用了。自己要操心佛菩薩就插不了手,就被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障住了。
當然,不是不用思惟,大家不要一聽又偏到一邊去了,癱在那裡佛菩薩安排吧。不是這樣,執理廢事很麻煩,理事要圓融,也不能執事廢理。我真的遇過,也是一個團體的領導人,他說佛菩薩安排,有人來,用。我說拜託一下好不好,你不能記了這一句「佛菩薩安排」,你沒有記另外一句「知人善任」。法是圓的,不能聽一句執一句,這樣吃力了,麻煩了。還是要用正思惟去判斷的,剛好佛菩薩就考你要知人善任,你說佛菩薩安排不用想了,來了就用。
依成德目前的體會,我們寧可當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也不能隨隨便便用人,把它擴大一點,到時候內耗就沒完沒了。隨緣兩個字不簡單,找志同道合也是隨緣。找了不是志同道合那是攀緣,我們就表不了法了,到時候變成互相在批評、互相在罵。而且志同道合的人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是《易經》裡面講的:「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你看同心的夫妻一談話,讓人家聽起來很舒服,感覺他夫妻之間情義、恩義、道義。
師長說了,這太好了!我相信,縱然餓死我也相信,我也不懷疑。老和尚對自己老師的信心。師長也教導我們,一天沒飯吃念一天佛,兩天沒飯吃念兩天佛,七天沒飯吃往生作佛了。師長這個心理建設可厲害了,反正沒飯吃也不是壞事,那還有什麼壞事?這個我們也要跟李炳南老師、跟老和尚學到,那個心理建設鋪得很好,你講得不好還好,你講得很好住的地方都沒有。結果師長真的住的地方沒有,老師早就告訴我了,也不會難過。大家真的沒飯吃找我,你真正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沒飯吃找我,我假如有一碗飯我一定先給你吃,因為老法師教我們要修六和敬,六和敬利和同均,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就是利和同均,所以大家也不要擔心。
師長說了,我受戒後去拜李老師,老師教導我要真信佛。從這裡我們又體會到李老教育的智慧,自己的學生出了家兩年,一出家就講經,兩年受大戒,這個時機點李老居然對學生講你要信佛,我想那個表情跟那一句話老法師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這掌握機會教育點,學生一聽很震撼,我都出家了還講經兩年,怎麼老師還叫我信佛?趕緊跟他好好講,很多名山寶剎這老和尚都不一定信佛。
結果師長不只相信,他還自己印證了,確實,看到好像是走投無路,走投無路也是佛菩薩安排,考我們什麼?是不是還是有信心。假如我們的信心給我怎麼樣我就相信,這是有條件的信心。走投無路信心我也沒有動搖,師長印證了,一個特殊的因緣出現,又通了。而且往往在這個時候不只還相信佛菩薩,自己都守住老師的教誨、佛陀的教誨。就像師長要離開台灣前,那個境界也是弟子都忍不住,他老人家還給大家頂禮,四十九天以後再說。真的不知道未來是什麼,但老人家始終想著不能破壞佛門的形象,始終記得佛陀教的沒有讓我們去爭。只有在什麼時候要當仁不讓?你在捍衛國家、捍衛正法,你再不站出來正法的緣就整個毀掉了。但是這一件事畢竟屬於什麼?自家人的事。韓館長護法三十年,她的孩子的因緣有變化,畢竟還是自家人。結果我們看老人家都是想著此法本無爭,爭則失道義,就到新加坡去了。我們事後看看真的佛菩薩安排,在台灣法寶要流通到大陸去比較不方便,在新加坡,每一個去到新加坡的同修一箱一箱帶回去,多少大眾聞法。所以佛菩薩是站在最高點看全局。
我相信往後出家要走我這條路子不太可能,這條路子不是普通人走的,特殊因緣。師長因為他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遊化,學得真像。但是我們注意觀察,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呢?佛陀把那麼多種子都布下去了,可是有可能這個種子布一下這一方的人就學成了嗎?還得要有人長期在那裡教化。所以這也是我們弟子們要思考,我們的弘法在師長的因緣之後我們應該怎麼做,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真的能定在一個地方長期講學,很好的福報。
時間到了,但是這一段好像還有很重要的要跟大家談,我們下一次再談,謝謝大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