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佛法16

2023-11-09·8 minutes

Description

正信的佛法(十六)
由初信、正信、深信,達到證,「證」就是成道證果。如果能依此四個層次來做人處事,便不會虛度此生。
一個人活得再長久,終將化為塵土一坏。由此觀察,人實在十分渺小、卑微,就算家財萬貫、名盛於世、事業如日中天,臨命終時,一切都無法帶走,就連至親的親眷也愛莫能助。然而,如果明白佛法的意義,體悟到這念心性,就能領略生命無窮盡的意義與價值。
佛法所說的這念心在哪裏?舉例來說,敲木魚時,能聽見木魚聲;不敲木魚時,也能知道沒有發出聲音。無論有聲、無聲,能聽的這念心始終存在,不隨著境界而生滅,這就是我們的真生命。《楞嚴經》耳根圓通章,教導學人依耳根來修行,返聞聞自性。如果能聽的這念覺性常存,功夫日益加深,心逐漸安定、寧靜,身心便能得到的喜悅與自在。
世人拼命追逐聲色名利,認為這些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以佛法的角度而言,除了這些聲色塵境,我們自心還有一個寶藏,是始終存在,只是自己迷惑不識。這念心能內照,保持平靜、清涼與自在,便是最高的富貴與寶藏。明白此理,人生便找到一條真正光明的大道。
《六祖壇經》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大乘心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也就是佛經所說的「人人都有佛性」,這一念佛性就是大乘心,如果每個人都覺悟了,就能成菩薩、成佛。
大乘心就是每個人的覺性,師父在這裡說法,大眾聽法的這念心就是。這念心能聽、能知、能覺、能見聞覺知,這是人人都有的;當下這念心能夠清楚明白,時時刻刻作主,人在那裡,心就在那裡,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只做善事不做壞事,做了善事也不執著,始終安住在覺性上面,這念覺性就是智慧心。在佛經上稱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處作主的心為「智慧佛」,稱如如不動的這念心為「如如佛」。如如佛就是定,智慧佛就是慧,定慧不二的這念心,就是大乘心。
這念心人人都有,安住在這念大乘心上,加以保任,就能夠圓成佛道,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乃至於無量的神通妙用都在大乘心當中。佛法中大乘心是最高的目標,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無二路就是安住大乘心。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路上能不斷精進,「照破一切執著,到達般若彼岸」,達到大乘心的最高境界。
古德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眾生的嘴巴也容易造惡業,所以真正要修行,就要以五戒十善為根本,這是三乘共修的法門,真正把五戒十善做到了,我們修習禪定自然水到渠成。十善當中的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言,就是守口。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自己,不要起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不要生邪見,這就是防意如城。只要煩惱一生起來,會參禪的,馬上就照它一下:「誰?」如果不知道怎麼返照,就要馬上慚愧、懺悔,或者是持咒、念佛,目的都是使我們的身口意不造惡業。
「慧與魔戰」,「慧」就是覺悟的這一念智慧心,「魔」就是我們的妄想。我們的心,一個是智慧、一個是魔;如同古人所說,一個是天理、一個是人欲。修行就像是在和自己打仗,打贏了,現在就是菩薩;打不贏,落荒而逃,就成了眾生,將來就墮入三塗惡道。我們用智慧、定力、檢討、誦念、持戒等方法,乃至於用六妙門——數息、隨息、止息……就是在和自己的煩惱鬥爭,直到把這個心降伏下去,才算是勝利。「勝則無患」,仗打贏了,就沒有生老病死苦的憂患,就不會再被無常殺鬼所逼、不會再受到驚慌恐怖,這時就真正可以休息了。
修行就是改革自己、改變自己的身心,使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清淨,如同一般人所說的改頭換面。除了要在事相上做到之外,還要從這念心去努力。平時我們修行、打坐、參禪,這念清淨心、無住心要時時現前;如果沒辦法做到時時現前,最低限度,要經常讓善念現前。這念心要安住在好的念頭上面,安住在佛法、善法上面,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時時刻刻檢討、反省、改過,有了妄想,馬上就起覺照,用慚愧、懺悔的方法為自己的心消毒,使心清淨;時時保持正念,保持平等心、不動心、慈悲心、喜悅心、功德心,這樣我們心當中就是光明、就是淨土,修行就能成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