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00 燃燒的青春──保釣運動

2023-12-01·17 分

概要

1970年9月1日下午,基隆港口灰濛濛,一場暴雨剛剛下過,烏雲依舊密布,天空陰沉沉。港口停泊的許多大型商船,裝載著大貨櫃的船隻正在上貨卸貨。
基隆水產試驗所的船〈海憲號〉在大商船中間一點也不起眼,卻已經悄悄發動。它正在等待四個《中國時報》記者登船。配備完整的攝錄影設備、長短鏡頭的記者來的時候,竟然還帶著一桶油漆。他們一登上船,就立即出海。
這是一次秘密行動。他們的目標:釣魚台。目的是登上釣魚台,插上國旗,攝影存證,還要寫上大字,證明這是中國人的土地,不是日本人的。因為七、八月間,日本軍艦不斷驅逐台灣漁民,宣稱釣魚台是日本的。
此時的釣魚台已是極端敏感的地方。剛剛發現釣魚台海域的海底有蘊藏豐富的石油,美國就打算將它的行政管理權隨同琉球交給日本,卻未曾正視它的主權本歸屬於中國,在台灣的行政區劃上,它還劃在宜蘭縣的管轄範圍。同時它也是台灣漁民捕魚常常出入的海域,每年漁季從蘇澳、基隆、貢寮、野柳去的最少就有三千艘。
然而,蔣介石很難表明立場。美國在聯中制蘇的政策下,正在向中國靠攏,全世界都看到這個趨勢,台灣有可能失去聯合國的代表權,此時正需要爭取日本的支持,如果為了釣魚台和美、日交惡,將更形孤立。但如果都不表示任何態度,等於默認,不僅失去國土主權,未來歷史將如何交待?
唯一的辦法就是訴諸民間。如果有民間願意主動出面,去主張釣魚台的主權,訴諸民族主義情感,變成全世界所有華人共同捍衛釣魚台,那日本、美國亦無可奈何。
此時余紀忠所創辦的《徵信新聞報》剛改名為《中國時報》,正需要有新聞上的突破。更何況,余紀忠早年本是在英國的留學生,為了抗戰而千里迢迢,回國參加抗戰,他的愛國心與民族意識強烈,出於保衛國土,採取冒險行動,他是願意的。
然而他也是非常審慎的人。台灣情勢複雜,登上釣魚台,會得罪外交部,沒有申請合法手續去釣魚台,一定會被警備總部追究法律責任,政治上的追究更麻煩。所以記者的挑選上,他經過特別的挑選。四個記者:宇業熒,因為他是抗日遺族,曾讀過南京遺族學校,宋美齡是遺族學校的校長,安全上有保障;姚琢奇,出身青年軍,家族與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張寶樹是世交;而劉永寧的父親是資深立法委員,安全單位不會輕易動他,再加上他文筆快,有才華,才被余紀忠選上。第四個是基隆地方記者蔡篤勝,他和水產試驗所熟識,可以通融安排漁船。
在戒嚴時代要出海非常困難,他們得先瞞過海防管理部門。通過蔡篤勝的安排,向水試所租用遠洋漁船,再向海防部門申請,自稱是要隨船出海去採訪海上打撈作業,終於順利出海。
從黃昏到夜晚,這一艘船穿過夜間的海域,終於在2日清晨9點30分抵達釣魚台,靠岸順利登島。一行人,包括船長和船員,上了岸,插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還在上面拍照。他們特地在石壁上寫下「蔣總統萬歲」五個大字,才收拾離開。
船再繞行了周邊的小島,南北兩小島中間的峽灣,那是一處台灣漁民躲避暴風雨的狹長水域。他們在眺望南小島的時候,看見一間工寮,那是曾來此打撈的台灣沉船公司的員工暫時住所,可以證明這裡曾有台灣船員和工人生活過的痕跡。
9月4日,中國時報以大篇幅刊登這一則消息,全台灣都震撼了。那時報紙只有三大張,那些現場感的島嶼和礁岩,那台灣漁民生活著的水域,那站上釣魚台的歡欣鼓舞,立即感動原本對釣魚台一無所知的人。
然而外交部也震驚了,這下要如何與日本交涉呢?部長沈昌煥拿著中國時報去向蔣介石報告說:「中國時報這一次衝過頭了。」
蔣介石看著照片,據說,看完那一張「蔣總統萬歲」的照片,只淡然一笑說:「他們也是愛國嘛。」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請看楊渡著《有溫度的台灣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o5oh1e309r0925hp6hr1bb/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