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 你要怎麼翻譯「長春」給沒去過甚至沒聽過長春的人聽?怎麼把故事帶到另一個境界裡?你要做註腳嗎?還是補充在哪裡解釋?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挑戰。我們需要有新的譯者討論這些問題。⋯⋯21世紀英語世界的觀看者會漸漸發現自己也需要接受字幕與翻譯,才能吸收新的知識。❞
杜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杜克大學故事實驗室創辦人、同時也是在場翻譯獎的發起者周成蔭,在 Podcast 裡如此分享道。
-
「在場」於今年2月推出全新獎項「非虛構翻譯獎學金」,希望在翻譯優秀非虛構故事的同時,尋找、陪伴、支持一個世代的譯者,持續將華文的非虛構作品,有效地翻譯給全世界。
經過三季「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的處理以後,我們發現真正孵化、長出的故事跟我們想像的有點不一樣。它們既不是經典的新聞報道,也不是純粹議題導向的故事;另一方面也不是人類學、社會學的田野寫作。我們最終選出來的、受歡迎的故事,其實是落在這個光譜之間的。
第二季我們曾用「在世界的田野上」來形容「在場」的作者與作品:有很多母語不是漢語的寫作者的作品,最終以生命經驗承載的、真摯的書寫,這些書寫同時也能映照出大時代的背景。
張潔平作為多年的媒體人,認為這些故事的生命力遠超過已經設定好議程的書寫。在新聞機構裡如果要寫中國或廣義的華人故事,我們會有一些框架、議程,並從此出發去找。但「在場」的其中一個標準就是鼓勵申請者從自己最被打動、最放不下的、縈繞著的故事入手。
「在看到這些故事之前,我腦中沒有這些議程,但看到之後發現,沒有一個所謂的中國故事,或所謂的華人世界的故事。我們只有這些世界田野上,跟許多世界上其他人也高度共鳴、高度相關的故事。所以翻譯獎來自一個簡單的初衷:希望這一類中文非虛構寫作能被更多語言的人看到。(我)很想去驗證,是不是不一定要先透過社會科學的框架才能理解不同國家的人——我们没有真的那么多想象中的文化隔閡。」
【Podcast Show Notes】
02:20 「在場」設計的初衷與受歡迎作品的類型
08:52 Eileen:為什麼要做翻譯獎?
11:34 在有 ChatGPT 的時代,為什麼還需要我們翻譯?
14:30 非虛構是一種組織:我們在打造可以帶走的金戒指*
18:14 非虛構寫作:翻譯與溝通的本份
21:24 霸權的變化:英語世界發現自己需要字幕才可以接受新知識
27:30 譯者與作者 co-worker 的關係
30:57 翻譯需要在脈絡化的同時維持神秘感
33:05 AI最不擅長的事情
40:05 翻譯獎評委對申請者的建議
【報名資訊】
❒ 3 名得獎者,每位 1500 美元獎金、頂尖譯者一對一指導、譯作主流媒體發表
❒ 不限國籍、職業與年齡,面向所有翻譯人開放
❒ 申請截止時間:2024/3/1 00:00 (UTC+8)
❒ 申請方式:需要填寫報名表、試翻譯選定的段落。
具體翻譯文本及報名問題請見官網: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translationfellowship
2024年,期待在世界的田野上,看見我們的故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