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風景的創造
The Creation of Landscape
在殖民地教育的差別待遇下,文化協會為了幫助民眾發展出接受新知的能力,倡議白話文、世界語、羅馬字等語言文體的變革。在臺灣人就學率不到三成、識字率極低的情況下,文協的宣傳機關《臺灣民報》也捨棄日文,創造出殖民地漢文的文體,並在全島各地設置讀報社、民眾講座,啟蒙民眾。1925年,《臺灣民報》發行量突破一萬份,躍升為全島第三大報,民報編輯張我軍等人批判舊文學,限制了臺灣人的表述能力,並翻譯世界各國的新文學作品。謝春木發表臺灣第一篇小說〈她要往何處去〉,賴和等人創造出臺灣話文的重要作品,提倡更能描寫現實的「言文一致」。
如同新文學倡議的「言文一致」,新美術也以「寫生」的概念,取代臨摹的書畫舊習,以視覺形式創造新的認識論與世界觀。畫家一方面藉由透視法的學習,凝視本地風土的地方色彩,另一方面也揀選特定的人文風景入畫:陳植棋與倪蔣懷從民眾黨本部前的廟埕邊觀看繪製《真人廟》;郭柏川的《臺南祀典武廟》描繪舉辦白話字研究會的廟前廣場;陳澄波的《琳瑯山閣》融合了傳統詩社與文協人士的文藝沙龍;洪瑞麟則描繪底層庶民的生活空間《後街》與帶有廢墟感的車站建築遺構,藉由觀看這些具有公共論域精神的抵抗地景中,建構殖民地下的視覺主體。此外,藝術家也從風景畫展開材質實驗,如郭雪湖《寂靜》在水墨畫上的嘗試、陳清汾《巴黎的屋頂》的構圖視角,以及劉啟祥《鄉野風光》光影構成等造型性的突破,在在追求藝術的革新與前衛精神。從這些角度來看,風景並不只是寫實的再現,而是創造、反轉世界認知的視覺表現。(蔣伯欣)
華語版|珂拉琪Collage 樂團
臺語版|廖士賢
音樂作曲/製作人 | 廖士賢
器樂錄音室 | 山畝音樂文化工作室 Sam Studio
臺語顧問|鄭順聰
特別感謝|Indie Monster Studio 地下怪獸錄音室 柯拓名、息壤音樂 Saw Music 劉承泓、葉姿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