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台灣農業超過70年的豐年社,豐年及鄉間小路雜誌與農傳媒,三大媒體平台串連產地到餐桌,關心生產、生態和生活,歡迎您來收聽「寶島慶豐年」Podcast
【人生70才開始 豐年70大爆發】
一個月30天
我們每10天
就為您提供最新的一集節目
※每月10日《鄉間小路編輯台》
※每月20日《農傳媒聊天室》
※每月30日《豐年報報》
集集都精采 您不可錯過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幫我們點讚和分享,或留言給我們寶貴的意見,以及隨時關注我們相關網站,獲得最即時、專業的農業資訊。
↓
★豐年社HARVEST
官網:https://www.agriharvest.tw/
★農傳媒
FB:https://reurl.cc/V5RGjQ
YT:https://reurl.cc/KrXypp
Line:https://reurl.cc/n5Del1
★鄉間小路
FB:https://reurl.cc/V5RGL5
IG:https://reurl.cc/GbAWGW
★豐年雜誌
FB:https://reurl.cc/L7Xv3x
★豐年農市訂閱《豐年》或《鄉間小路》。傳送門 https://www.pcstore.com.tw/store1471832541/
★《豐年》70特刊登上博客來,請往這邊 https://reurl.cc/YOQdml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吃過臺灣原住民的小米料理嗎?本期豐年雜誌12月號的封面故事,準備帶各位讀者與聽眾好好來認識原住民族的傳統雜穀。林志忠老師長年穿梭於各大自然保護區進行動物與植物的族群調查,因緣際會遇見了當時尚未正名的臺灣紅藜,後來,更進一步的受到公家單位的邀請,協助原住民部落進行傳統雜穀飲食的文化推廣。今天我們邀請他來跟大家聊聊,有關於他這幾年在部落針對小米生態系所做的努力。------------------------豐年社Podcast《豐年報報》每集將分享雜誌未收錄的精彩內容,歡迎按下訂閱,搶先收聽本節目唷!有關林志忠老師的故事這邊請: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11123想看更多原住民傳統雜穀的故事,歡迎各位聽眾到各大實體或線上平臺購買豐年雜誌2023年12月號「雜穀原力,返穀永續」!豐年雜誌這邊走👉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HarvestMagazine更多精彩內容都在豐年雜誌2023年12月號《雜穀原力 返穀永續》https://reurl.cc/2zg3m6
葡萄成熟了!現在正是冬果葡萄產季,但國產葡萄吃來吃去就是「巨峰」葡萄,臺灣果樹育種技術純熟,但為什麼栽培、消費的葡萄品種這麼單一?專長葡萄育種的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今年才推出場內第一個鮮食葡萄品種「台中6號─羅娜公主」,前面5個品種都是所謂釀酒葡萄,何以鮮食葡萄品種姍姍來遲?這個品種又有什麼特色?品質好、單價又高的日本麝香葡萄近年在包括臺灣在內的國際市場颳起旋風,日本葡萄品種繁多,相較之下,臺灣的葡萄品種相當稀少,鮮食葡萄育種的困難在哪裡?國內葡萄育種未來又有哪些可能性?這集【寶島慶豐年】農傳媒聊天室邀請到臺中農改場葡萄專家葉文彬,來與聽眾朋友聊聊吃葡萄不吐不快的產業秘辛。✨來農傳媒官網看更多:https://www.agriharvest.tw/✨農傳媒也有推特:https://twitter.com/HARVEST68646224
告別一天的時候,你有屬於自己的儀式嗎?沉沉夜色的回家路上,彎進便利商店買兩瓶啤酒、幾份微波小菜,隔絕世事紛擾的屋中,一人或與伴侶靜靜小喝小食,安放自己。或,與家人豐盛晚餐後,懶洋洋聚於電視前,淺酌一杯珍藏陳釀,家的溫暖緩緩蔓延。或熱鬧,或平靜,微醺佐食的魔幻時光,彷彿開窗眺望遠方風景,得以自井井有條的日常生活短暫脫走,柔柔軟軟放鬆享受自在、簡單的快樂。本期《鄉間小路》Podcast特別邀請餐酒館專業職人Peter Pan,推薦讀者品酒搭食的最佳方法,分享自在餐酒之道。提醒你,酒後請勿駕車或勞動,好喝好食,安心休息。明日又是全新的一天。鄉間小路這邊走👉 https://www.facebook.com/AGRI.Monthly/鄉間小路IG追起來👉https://reurl.cc/58bkVR✨來農傳媒官網看更多:https://www.agriharvest.tw/最新《鄉間小路》這邊買👉博客來:https://reurl.cc/Myab6L豐年農市:https://reurl.cc/a4okx9金石堂:https://reurl.cc/L68p2y誠品:https://reurl.cc/L68pey讀冊生活:https://reurl.cc/DoRdDd
豐年報報要來聊聊2023年討論度最高的農作物:小米2023年是聯合國宣布的國際小米年。為什麼聯合國要呼籲大家重視小米類作物的價值呢?因為小米是適應力極強,而且營養非常豐富的農作物。不僅耐旱、抗病蟲害也耐儲存。種植條件也相對簡單。當我們回到台灣談小米,就不能不提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其實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以及代代相傳的農耕智慧,是非常珍貴的資產。不管是政府單位還是民間團體,都相當努力復興小米的產業與文化。豐年報報邀請「阿之寶」團隊的秀美姊,來分享小米復興過程中的歷程與故事。阿之寶團隊透過田野調查、復耕復育、影像紀錄等方式,將珍貴的小米文化保存下來並介紹給大家。------------------------豐年社Podcast《豐年報報》每集將分享雜誌未收錄的精彩內容,歡迎按下訂閱,搶先收聽本節目唷!🔍關於阿之寶團隊資訊看這裡:阿之寶A Zhi Baohttps://www.facebook.com/azhibao🔍關於展覽、紀錄片、專書資訊看這裡:布農族『祭事曆』原鄉的故事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3999043355🔍展覽資訊:11/23-12/24《布農。密碼——與月亮的約定》特展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https://reurl.cc/7M8QvN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臉書:https://reurl.cc/E10l0m豐年雜誌這邊走👉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HarvestMagazine更多有關小米的精彩內容都在豐年雜誌2023年12月號《雜穀原力》
生活在臺灣,很容易看到/吃到各種新鮮的魚。煙仔、煙仔虎、鯖花、飛烏、飛烏虎、紅魽、紅目鰱、白帶仔、七星……臺灣人的餐桌上經常漫天飛鰭,擲地有刺。臺灣四面環海,伴隨潮流、季風相互推移,不同時節捕撈到的魚也有差異。俗話說:食魚著時。選吃當季盛產的魚,滋味肯定最鮮。俗稱「煙仔罾」的定置網,是一種日治時期就引進臺灣、行之有年的沿近海捕漁法。這種漁法酷妙絕倫,每趟撈回岸上的漁獲,多還處在活蹦亂跳的狀態──怎麼辦到的?請聽本集「鄉間海腳(ㄏㄞ ㄎㄚ)」,由漁場特派員乖乖為你解惑!鄉間小路這邊走👉 https://www.facebook.com/AGRI.Monthly/鄉間小路IG追起來👉https://reurl.cc/58bkVR✨來農傳媒官網看更多:https://www.agriharvest.tw/最新《鄉間小路》這邊買👉博客來:https://reurl.cc/RyDRL6豐年農市:https://reurl.cc/blxeVy金石堂:https://reurl.cc/kavken誠品:https://reurl.cc/V4eney讀冊生活:https://is.gd/zg2B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