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伙來想社會

作伙來想社會

臺灣社會學刊

社會學是什麼?社會學者關心那些臺灣社會中的議題?

【作伙來想社會】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由編輯委員會學者擔任主持人,邀請《臺灣社會學刊》各期文章作者,與聽眾討論他們的研究。
第一季的內容包含無家者的生活處境、宗教信仰;臺灣男同志的跨國買春經驗等等。透過對談,希望與大家從各種面向,一同關懷臺灣社會,走入不同的故事。
第二季則拓展更多議題面向,討論同志創業成家的經濟與生活;台灣社會相當關注的多元入學管道,究竟對誰有利;台灣廠商如何在缺乏國際資源的疫情期間,合作研發口罩熔噴布生產機;基於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社區服務政策,為何不一定適用台灣原住民族群的障礙者。

本節目由《臺灣社會學刊》製作播出,感謝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期刊數位傳播」計畫,以及臺灣社會學會補助。

每集更新資訊,請見「臺灣社會學會」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wsociolog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エピソード一覧

當 CRPD 遇見原住民:社會障礙與社區服務對宜蘭泰雅族原住民障礙者的意義初探 ft. 蔡博方、周怡君【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4】

當 CRPD 遇見原住民:社會障礙與社區服務對宜蘭泰雅族原住民障礙者的意義初探 ft. 蔡博方、周怡君【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4】

🄴 作伙來想社會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由國立台北醫學大學的蔡博方副教授主持,邀請了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周怡君老師。今天討論的研究主題關於政府基於聯合國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所推行的社區服務政策,在遇到台灣原住民族的實際處境,看似良善的立意為什麼不見得適用台灣原住民?台灣的人權全球化的在地研究經驗能怎麼改善政策的盲點?(周怡君老師於本集 Podcast 所討論的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第 73 期的文章〈當 CRPD 遇見原住民:社會障礙與社區服務對宜蘭泰雅族原住民障礙者的意義初探 〉。)主持人|蔡博方(臺灣社會學刊編委、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來賓 |周怡君(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本集重點:做障礙研究就是在做社會福利政策研究嗎?社會學的切入視角與其他學門的差別是什麼?本文提到有「南方障礙觀點」,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以南方為名稱分界?CRPD 看起來是一系列的政策指引,為什麼研究指出背後有預設的社會與個人二分的價值觀?承上題,要怎樣才能觀察政策背後文化脈絡?如何經由研究設計與方法才能掌握到?由於本文是從原住民文化的角度重新檢視既有政策,那在研究過程中,如果有遇到語言或文化隔閡的話,要怎麼克服?本文提到很多針對台灣原民長照政策的研究,這代表在台灣做障礙研究的人也經常同時做族群研究嗎?如果政府現行在原鄉推動的 CRPD 方向無法幫助到居民,那應該要改從什麼政策著手?社會學研究有可能帶來政策的改變嗎?不同地方的族群、不同型態的障礙有很多,如果對這方面研究有興趣,應該要從什麼方面開始閱讀,才不會迷失在書海?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8emus8tu3r0851r4746bu7/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跨鏈創新:臺灣防疫熔噴設備的國產化(下集) ft. 陳宇翔、謝斐宇、潘美玲、鄭志鵬【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3】

跨鏈創新:臺灣防疫熔噴設備的國產化(下集) ft. 陳宇翔、謝斐宇、潘美玲、鄭志鵬【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3】

🄴 作伙來想社會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由國立台北大學的陳宇翔老師主持,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謝斐宇老師、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潘美玲老師以及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志鵬老師。今天討論的研究主題與 2019 年開始的肺炎疫情有關,台灣當時如何在極度缺乏口罩資源的情況,迅速建立起本土化的生產鏈。(謝斐宇老師、潘美玲老師以及鄭志鵬老師,三位老師於本集 Podcast 所討論的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第72期,〈跨鏈創新:臺灣防疫熔噴設備的國產化〉。)主持人|陳宇翔(臺灣社會學刊編委、)來賓 |謝斐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潘美玲(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鄭志鵬(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本集重點:03:24 為什麼會想到要將口罩的產業鏈當成研究主題?07:41 生產口罩的技術為什麼不是花錢就能跟其他國家買的?而必須要自己研發、創新?16:45 自主、互相學習達成跨鏈創新,那政府在這之中有發揮什麼關鍵作用嗎?20:09 那為什麼台灣的中小企業網絡可以合作分享技術並且達成創新?有什麼事情讓他們成為夥伴而不是競爭者?22:38 跨鏈創新的經驗,跟以前對於技術創新的研究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上下集分界~~~11:20 老師們的發現會不會是疫情期間才可能發生的特殊情形?這對於台灣的其他產業有什麼幫助嗎?19:50 很多學科研究都關心產業創新,那社會學方法在研究產業創新這方面有什麼獨到之處?27:05 經濟社會學是一門怎樣的研究領域?對於後續想進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研究的學生,有什麼樣的建議?33:00 如果想瞭解更多知識或研究,或是對這類議題感興趣,有沒有推薦的資訊來源?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8emus8tu3r0851r4746bu7/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跨鏈創新:臺灣防疫熔噴設備的國產化(上集) ft. 陳宇翔、謝斐宇、潘美玲、鄭志鵬【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3】

跨鏈創新:臺灣防疫熔噴設備的國產化(上集) ft. 陳宇翔、謝斐宇、潘美玲、鄭志鵬【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3】

🄴 作伙來想社會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由國立台北大學的陳宇翔老師主持,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謝斐宇老師、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潘美玲老師以及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志鵬老師。今天討論的研究主題與 2019 年開始的肺炎疫情有關,台灣當時如何在極度缺乏口罩資源的情況,迅速建立起本土化的生產鏈。(謝斐宇老師、潘美玲老師以及鄭志鵬老師,三位老師於本集 Podcast 所討論的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第72期,〈跨鏈創新:臺灣防疫熔噴設備的國產化〉。)主持人|陳宇翔(臺灣社會學刊編委、)來賓 |謝斐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潘美玲(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鄭志鵬(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本集重點:03:24 為什麼會想到要將口罩的產業鏈當成研究主題?07:41 生產口罩的技術為什麼不是花錢就能跟其他國家買的?而必須要自己研發、創新?16:45 自主、互相學習達成跨鏈創新,那政府在這之中有發揮什麼關鍵作用嗎?20:09 那為什麼台灣的中小企業網絡可以合作分享技術並且達成創新?有什麼事情讓他們成為夥伴而不是競爭者?22:38 跨鏈創新的經驗,跟以前對於技術創新的研究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上下集分界~~~11:20 老師們的發現會不會是疫情期間才可能發生的特殊情形?這對於台灣的其他產業有什麼幫助嗎?19:50 很多學科研究都關心產業創新,那社會學方法在研究產業創新這方面有什麼獨到之處?27:05 經濟社會學是一門怎樣的研究領域?對於後續想進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研究的學生,有什麼樣的建議?33:00 如果想瞭解更多知識或研究,或是對這類議題感興趣,有沒有推薦的資訊來源?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8emus8tu3r0851r4746bu7/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 ft. 廖培珊、陳婉琪、王淑貞、許哲維【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2】

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 ft. 廖培珊、陳婉琪、王淑貞、許哲維【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2】

🄴 作伙來想社會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廖培珊老師主持,邀請了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的陳婉琪老師、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淑貞以及數據分析師許哲維。討論社會大眾十分關注的多元入學制度,到底會對什麼樣的群體更有利。(陳婉琪、王淑貞、許哲維三位老師於本集 Podcast 所討論的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第71期,〈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主持人|廖培珊(臺灣社會學刊編委、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來賓 |陳婉琪(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王淑貞(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許哲維(國教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數據分析師)本集重點:[01:40] 為什麼「升學制度」是社會學領域中歷久不衰的研究主題?[04:02] 在升學制度的討論上,學術研究可以怎樣提供一些不同的觀點?[07:27] 這次研究與以往同樣使用學校行政資料的研究有何不同?[13:25] 為什麼教育社會學認為家庭的影響是很重要的?[15:55] 在研究操作上,要怎麼精準判斷這些家庭與社會地位的優勢是如何影響學生考試結果的?[24:35] 研究者會如何針對本研究的發現去提出政策建議?[31:15] 輿論的關切度會不會對各位的研究有什麼影響?當研究結果跟大眾預期有落差,又會怎麼樣進行溝通?[35:05] 教育社會學是個怎麼樣的研究領域?如果對於相關研究感興趣,有什麼資訊可以參考?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8emus8tu3r0851r4746bu7/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愛情,像極了投資:同志家族企業的親密關係與經濟 ft. 潘美玲、王宏仁【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1】

愛情,像極了投資:同志家族企業的親密關係與經濟 ft. 潘美玲、王宏仁【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1】

🄴 作伙來想社會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由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的潘美玲老師主持,邀請了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王宏仁老師與談。討論同志伴侶如何運用經濟關係維繫親密關係,建立「同志家族企業」。以及這樣的關係如何運作、與異性戀有何差異?如果關係破裂了會怎麼處理?對於整體社會帶來什麼親密關係民主化想像?(王宏仁老師於本集廣播所討論的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第70期,〈愛情,像極了投資:同志家族企業的親密關係與經濟〉。)主持人|潘美玲(臺灣社會學刊編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來賓 |王宏仁(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本集重點:01:50 如何開始這個研究主題?05:45 同志伴侶怎麼用經濟「做關係」?09:05 生活方式的創業與同志創業的關係11:00 用創業黏住親密關係會遇到什麼困境?16:55 與異性戀不同的性別腳本關係?27:20 從同志創業想像親密關係的民主化32:20 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後,對於同志創業比較有保障嗎?36:15 想了解這個議題更多的話,有什麼推薦閱讀?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