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理念:社會議題的思辯與討論是民主的本質,而政治是讓社會規範、集體價值觀及法規政策與時俱進的方式。本節目期待以各式社會議題為本質,透過與政治人物、各路專家學者與民眾討論政治推動社會議題的前進,進而清楚理解台灣各式議題的去向。
關於主持人(崔某、崔丟和崔嗚):三位來自輔仁大學傳播學院的政治小白。平時努力想節目企劃、找資料、寫邀訪、聯絡來賓、剪節目精華影片、上架廣播與串流平台的偽社畜大學生,希望可以把自己的個人偏見丟掉一點,吸納更多不同立場的意見與觀點。近期招收了兩位節目小助理(崔摟和崔某樓),可以期待接下來他們企劃的節目。
節目單元介紹:每週五上架的集數都在訪問專家學者與政治人物,並針對一個議題進行延伸與探索,可能有點艱澀但應該是獲益良多。
每週一不定期上架的【週間放輕鬆 Weekly Lighten Up】則是主持人們和輔大之聲的主持人或是主持人們的朋友閒聊的單元,內容充滿笑聲跟「以上不代表本節目立場」的內容,請斟酌收聽。
–
尋找政義FB: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73750422760
尋找政義IG (@findingjustice_885):https://www.instagram.com/findingjustice_885?utm_source=ig_web_button_share_sheet&igsh=ZDNlZDc0MzIxNw==
尋找政義Threads (@findingjustice_885):
https://www.threads.net/@findingjustice_885
尋找政義YouTube (@輔大之聲X尋找政義):https://www.youtube.com/@%E8%BC%94%E5%A4%A7%E4%B9%8B%E8%81%B2X%E5%B0%8B%E6%89%BE%E6%94%BF%E7%BE%A9
合作邀約: findingjustice.vof@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主題:S2E4 美中台與兩岸關係:兩岸如何發展經貿交流?🕵️本集來賓:立法委員 陳玉珍🔊播出平台: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串流平台我們都有上架!(連結在個人檔案)🕕播出時間:4/8(五)早上六點兩岸交流激辯:國民黨立委陳玉珍直言交流必要性,籲台灣對民主制度具信心在近期「尋找政義」第四集的Podcast節目中,一場關於台灣與中國大陸是否應該加強交流的辯論成為焦點。我們邀請了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陳玉珍,與聽眾分享了她對於兩岸關係、統獨議題、離島建設條例,以及近期引發爭議的中配議題和軍事審判制度等議題的深入看法。陳玉珍委員不僅強調了金門作為曾經歷戰火的特殊地區,對於和平的渴望以及與大陸交流的實際需求,更呼籲台灣應對自身的民主自由制度抱持信心,透過交流相互影響。金門的歷史傷痕與交流渴望陳玉珍委員在節目中首先強調了金門地區的獨特性,指出金門是台澎金馬中唯一真正與大陸發生過戰爭的地區。她生動地描述了過去戰地政務時期的種種管制,例如不能有收音機、電視只有三台、不能放風箏,以及房屋不能蓋超過三層樓等。她更提及823砲戰期間金門遭受的巨大破壞,以及許多居民經歷過的生死離別。然而,儘管有著深刻的戰爭記憶,陳玉珍委員卻指出,金門人反而更願意與大陸往來。她解釋,這是因為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不願再戰,深知戰爭毫無益處。此外,小三通開放後,金門居民親身到大陸,發現大陸的進步與繁榮超乎他們的想像,過去宣傳的負面形象已不符實。陳玉珍委員認為,與大陸的交流是金門發展的重要機會,例如在基礎建設方面,金門大橋就已採用大陸的沉箱設備。她主張應更公平地審批相關設備進口,而非受到政治因素干擾。另外,針對民進黨部分人士對於開放可能導致「一國兩制」的質疑,陳玉珍委員強調,金門爭取的是與台灣其他縣市相同的自由貿易港地位,是面向全世界開放,只是地理位置上與大陸較近,更具合作潛力。她反駁了將此視為「針對中國大陸開放」的偏頗觀點。重新審視「統戰」:一種政治鬥爭手段針對近期她本人對於「統戰」的言論引發討論,陳玉珍委員也在節目中進行了解釋。她強調,「統戰是統一戰線,不是戰線」。她引用維基百科的解釋,指出統戰是一種由共產主義者採用的政治鬥爭手段,其目的是「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將更多人拉到同一陣線。陳玉珍委員認為,不應將「統戰」視為洪水猛獸,而應理解其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和方法,並非只針對台灣與中國大陸,在內部組織運作中也常見。她呼籲台灣民眾不要聽到「統戰」就感到恐懼,應更深入理解其含義。她批評部分人士將交流視為被「統戰」的擔憂,認為如果台灣對自身的民主制度有信心,就不怕與對岸交流,甚至可以反過來影響對方。台灣民意的觀察與軍事審判的爭議節目中也觸及了台灣民眾對於統獨議題的態度。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2024年台灣民眾偏向獨立的比例已高達26.5%,而偏向統一的比例僅為6.9%。主持人詢問陳玉珍委員,在此趨勢下,國民黨的立場是否會受到影響。陳玉珍委員坦言,大多數台灣民眾傾向維持現狀,這是因為擔心獨立可能引發戰爭,而統一則可能失去現有的自由與生活方式。此外,針對賴清德總統提出可能修法恢復現役軍人軍事審判制度一事,陳玉珍委員也表達了她的看法。她引述周遭律師朋友的觀點,指出過去的軍事審判並非真正公正的審判制度,容易受到上級意志影響,答案早已內定。因此,如果制度沒有改變,她個人並不贊成恢復軍事審判。中配議題的法律程序與保障近期因中配亞亞遭廢止居留許可一事引發社會關注,節目中也談及了此議題。陳玉珍委員強調,根據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政府處罰人民必須遵循罪刑法定主義,要有法律依據和正當程序。她認為,即使相關言論不被認同,在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直接驅逐出境的做法缺乏正當的法律程序。文化交流的自信與開闊視野節目中,陳玉珍委員多次強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並鼓勵台灣民眾應具備更開闊的國際視野。她以自身在金門、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和美國等地求學和生活的經驗為例,說明接觸不同文化並不會削弱對自身民主自由的信仰和文化認同,反而會更加堅定和自信。她批評部分人士抱持「井底之蛙」的心態,過於擔憂與對岸的交流會被「統戰」,認為應該對台灣的制度有信心,透過交流相互影響。對罷免案的省思節目尾聲,主持人也詢問了陳玉珍委員對於近期藍綠政治版圖變動以及罷免案的看法。陳玉珍委員認為, 罷免案都有其獨立性,她也對於本次的罷免十分有信心。她批評部分發起罷免的人士過去也有親近大陸的背景,現在的行為如同「跳樑小丑」,難以獲得真正的認同。–尋找政義IG:@findingjustice_885尋找政義FB: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YaPpPFgox/合作邀約:findingjustice.vof@gmail.com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1m8vndo01j801xy1y23a8tz/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主題:S2E3 週間放輕鬆|深入探討台灣媒體生態與泰勒絲經濟學🕵️本集來賓:新聞系大學生兼知名節目主持人 小李🔊播出平台: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串流平台我們都有上架!(連結在個人檔案)最新一期的「尋找政義」Podcast「週間放輕鬆」單元,由主持人崔某及崔嗚攜手大學生小李,以輕鬆對談的方式,深入探討了台灣新聞媒體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並聚焦於在全球掀起巨大經濟效應的「泰勒絲經濟學」。節目不僅從傳播學術的角度切入,更結合實務經驗,試圖呈現對這些重要議題更全面的理解。一、新聞中立性的迷思與台灣媒體生態的掙扎節目一開始,主持人便拋出關於新聞報導是否應堅持正反意見各佔一半的中立原則。然而,經過對談,兩位主持人都認為,在實際操作中,絕對的客觀中立難以實現。小李指出,每個人對於「中立」的定義和標準都存在主觀性。主持人則進一步以視覺錯覺的例子說明,新聞呈現的框架本身就會影響閱聽人對事實的理解。由於新聞播報時間的限制,媒體在報導時必然需要設定框架,而框架的選擇本身就帶有主觀判斷。小李也分享了自己過去在報導農業新聞時,較少遇到需要平衡對立立場的情況,內容多以事實陳述為主。然而,主持人和小李都認為,未來在面對更具爭議性的議題時,如何處理不同立場將是新聞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節目中強調,新聞和社會議題不同於科學或數學問題,並不存在單一的標準答案,而是需要透過不斷的辯論與討論,才能促進更廣泛的理解。二、商業力量的滲透與獨立媒體的崛起節目隨後深入探討了商業利益對台灣新聞媒體生態的深刻影響。主持人引述傳播學者的觀點指出,每則新聞的背後都可能存在特定的操作目的,而真正掌握新聞報導決策權的,往往不是第一線的記者,而是媒體的高層管理者或其背後的商業集團與權力。在商業媒體的環境下,記者有時可能需要為了迎合所屬媒體的立場或商業利益而調整報導的角度。面對商業化媒體的挑戰,台灣也出現了以理念為導向運作的獨立媒體。小李認為,獨立媒體更注重其核心價值觀,透過公眾募款等方式維持運營,並致力於商業媒體可能忽略的深度報導,例如針對海上漁民困境的系列報導。主持人特別提及「報導者」,其創立初期獲得企業家童子賢的資金支持,並秉持「不擁有、不干預、不回收」的原則,以確保媒體的獨立性。然而,主持人也強調,任何媒體都可能面臨公正性受到質疑的風險。三、自媒體的衝擊與優質新聞價值的再思節目中也探討了構成優質新聞的要素,以及在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傳統媒體所面臨的轉型挑戰。小李認為,優質的新聞報導應具備公共性,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並能有效監督政府和社會各個層面。主持人補充說,儘管在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監督力量可能有所減弱,但其基本職責依然重要。主持人引用其老師的分析指出,過去媒體作為唯一的資訊傳播管道,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但在自媒體興起後,資訊傳播不再完全依賴傳統媒體,其重要性也隨之降低。同時,由於閱聽人習慣轉向新媒體,傳統媒體面臨著嚴峻的資金短缺問題,這可能使得商業力量或政治勢力更容易介入並影響新聞的獨立性。為了應對這個困境,西方國家開始推行新聞付費制度,試圖提升新聞的價值。然而,小李觀察到,台灣閱聽人尚未普遍形成付費閱讀新聞的習慣。四、「泰勒絲經濟學」的崛起與行銷策略解析節目的後半段,話題轉向了近期在全球引發廣泛關注的「泰勒絲經濟學」。主持人解釋,這個詞彙指的是泰勒絲在演唱會、專輯等音樂事業上所創造的驚人經濟效益。節目深入分析了泰勒絲成功的幾個關鍵因素,包括她龐大且忠實的粉絲群,以及她透過在音樂錄影帶中設置彩蛋、舉辦粉絲互動活動(如秘密聚會、線上線下活動、製作友誼手鍊等)來培養粉絲忠誠度。主持人認為,這種粉絲忠誠度在西洋音樂界是相對罕見的現象。此外,泰勒絲真誠的個人形象,相較於受經紀公司嚴格控制的偶像,更能贏得粉絲的認同。她還採取了獨特的行銷策略,例如不定期的秘密粉絲聚會、創造演唱會電影的沉浸式體驗,以及利用演唱會門票的飢餓行銷策略來維持話題熱度。泰勒絲的國際影響力以及各國政府為了吸引她舉辦演唱會而採取的策略,例如新加坡政府為了爭取東南亞獨家巡迴演唱會而進行談判,也為她的經濟成功增添了助力。高雄市長陳其邁也曾公開邀請泰勒絲到高雄演出,並提出場地費用減免等優惠措施。五、「泰勒絲經濟學」的啟示與對台灣的潛在影響節目進一步探討了「泰勒絲經濟學」所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正面效益包括顯著的GDP貢獻、經濟交易增加、就業機會創造,以及提升國際關注與投資,帶動觀光、旅館、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然而,也有觀點認為,這種經濟效益可能非常短暫,巡迴演唱會結束後效應隨之消失,並非長久之計。同時,大量人潮湧入和消費需求的急劇增加,也可能導致當地通貨膨脹和貧富差距擴大。主持人與小李進一步討論了台灣如何借鑒「泰勒絲經濟學」的經驗,吸引更多國際藝人來台演出。他們認為,這將能為台灣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並顯著提升台灣的國際知名度。主持人建議台北也應學習高雄的做法,提供場地優惠等更具吸引力的條件,積極爭取國際級的演出機會。小李則堅信,如果泰勒絲能夠來台灣演出,其帶來的正面經濟效益將遠遠超過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並能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吸引更多人前來認識台灣的文化與經濟。六、結語本期「尋找政義」Podcast透過深入的對談,不僅剖析了台灣媒體所面臨的複雜挑戰與轉型困境,也對「泰勒絲經濟學」這一全球現象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希望能引發聽眾對這些重要議題的更深層思考與討論。節目最後也歡迎聽眾分享感興趣的議題,以便在未來節目中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尋找政義IG:@findingjustice_885尋找政義FB: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YaPpPFgox/合作邀約:findingjustice.vof@gmail.com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1m8vndo01j801xy1y23a8tz/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主題:S2E2 台灣交通面臨的挑戰與展望🕵️本集來賓:台北市議員 黃瀞瑩一、 輔大必吃:滷味、大菠蘿及食科冰學姐黃瀞瑩在訪談之初,便提及她在輔仁大學就讀時的校園生活。她特別點名了文園的滷味、大菠蘿、以及教職員餐廳的自助餐。這些美食在當時被學姐視為大學期間「一定要吃過才能算畢業」的指標。然而,這些充滿回憶的滋味大多已不復存在,僅剩下冰淇淋。學姐感嘆文園滷味因施工關係而消失,仁園自助餐也成為過往。二、 新聞理想的萌芽與現實的衝擊身為輔大新聞系畢業的校友,黃瀞瑩坦言,新聞系對她最大的影響是確立了她成為記者的志向。她回憶在學期間,新聞系的老師們經常會詢問班上同學是否有意從事新聞工作,而她總是舉手表示嚮往。然而,當她真正進入新聞產業,擔任政治線記者後,卻深刻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尤其在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期間,她負責網路即時新聞,親身體驗到流量至上的媒體生態。相較於她認真撰寫的深度報導,往往是政治人物的一句花邊新聞或一個微笑更能獲得高點閱率。這種經歷使她開始反思新聞工作的本質,並成為她日後出國深造政治傳播,最終轉入政治領域發展的重要轉捩點。儘管轉換跑道,學姐認為過去在新聞界和傳播領域的經驗,對她現在從事政治工作仍然有所助益。三、 台北交通的歷史脈絡與轉型挑戰:從車本到人本的思維轉換訪談深入探討了台北市複雜的交通問題。黃瀞瑩指出,過去台北市的都市計畫與交通規劃長期以車輛通行效率為核心考量,目標是避免塞車,追求車輛的快速流動。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對行人權益的重視,「以人為本」的交通思維逐漸抬頭,強調行人優先。然而,這種思維的轉變並未完全落實在硬體設施的改善上,導致現今台北市的交通狀況呈現新舊觀念交織的混亂局面。許多時候只能透過標線等軟性方式進行調整,但硬體設施的不足使得交通問題難以根本解決,各區域的交通改善也缺乏統一標準與長遠規劃。四、 難解的交通瓶頸與具體個案分析:內科交通、行人困境與停車問題針對台北市幾個長期難以解決的交通瓶頸,如內湖科技園區的交通壅塞,黃瀞瑩坦言這幾乎是所有市長候選人的「必考題」。她認為,在現有的硬體基礎下,要徹底改善內湖交通猶如「穿著衣服改衣服」般困難。即便現任市長已採取增加見警率和調整紅綠燈等措施,效果也相當有限。此外,學姐也關注到台北市「行人地獄」的問題,並以奇岩捷運站旁中央南路的個案為例,說明不當的道路設計迫使行人走在馬路中央。然而,改善這類問題需要跨部門的協調與溝通,耗時費力,效率有待提升。針對停車問題,交通局則試行「營業用共用停車格」的新模式,允許不同類型的營業車輛在特定時段共用停車位,以期在有限的空間下解決部分停車需求。五、 借鏡他國經驗與交通改革的關鍵:工程、教育與執法並重在討論交通改善之道時,主持人提及日本過去也曾面臨嚴峻的交通安全問題,並透過強力的政府主導和全面的交通安全教育成功轉型。黃瀞瑩對此表示認同,並認為台灣的交通改革應遵循工程改善、交通教育、執法取締的順序。她強調,解決交通問題需要考量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並在法規的框架下尋求平衡。尤其在地方交通議題的處理上,需要廣納各方意見,才能找到更完善的解決方案。六、 Ubike系統的挑戰與展望:供不應求、企業參與及使用者付費台北市積極推廣Ubike公共自行車系統,但面臨尖峰時段無車可借、無位可還的挑戰。黃瀞瑩認為,根本原因是調度人力不足,導致車輛無法及時流通。她曾提出讓企業認養Ubike站點的建議,藉由企業的力量協助調度,同時也能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然而,此建議並未被採納。學姐也認為,長遠來看,使用者付費是更可持續的營運模式,所得經費可用於改善自行車道等基礎設施和推廣交通安全教育。她呼籲應從長遠規劃台北市的自行車路網,擺脫目前自行車道規劃不足、騎乘環境不友善的困境,並借鏡荷蘭等國的成功經驗。七、 提升交通安全意識與公眾參與的重要性:教育宣導與共同努力黃瀞瑩強調,提升整體交通安全,教育宣導至關重要。她認為,目前政府多以拍攝廣告的方式進行宣導,效果可能有限。更有效的方式應是深入人心的教育,提升用路人的安全意識和對交通標誌、規則的正確理解。此外,針對高齡駕駛事故率逐年增加的問題,她也主張應推行定期回訓制度,幫助長輩們更新交通知識和提升駕駛技能。最後,黃瀞瑩鼓勵所有市民積極參與交通改善,透過各種管道反映問題,並以更宏觀的角度思考城市交通的發展,共同建立更安全、更友善的交通環境。–尋找政義IG:@findingjustice_885尋找政義FB: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YaPpPFgox/合作邀約:findingjustice.vof@gmail.com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1m8vndo01j801xy1y23a8tz/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主題:S2E1 中央應對綠地、景觀植栽養護規範立中央新法🕵️本集來賓:《公共植栽養護法》倡議者 陳宥任#公共植栽養護遭忽視 #聚焦中央立法保障居住環境與公共安全尋找正義最新一季開播啦!本期節目聚焦在一個經常被大眾忽略,卻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議題——公共植栽的養護與管理。節目中邀請到「公共植栽養護法」的倡議者陳佑任,深入探討目前台灣在公共植栽管理上所面臨的困境,並呼籲中央應制定相關法律,以保障居住環境與民眾安全。#公共植栽養護法倡議者現身說法 #揭露植栽養護亂象倡議者陳宥任在節目中分享了他推動《公共植栽養護法》的初衷。起因於照顧生病母親期間,他觀察到台北市信義區發生多起公共植栽因不當養護而造成的離譜事件,例如為了興建步道而切割樹木,或是未經詳查就砍伐公園樹木等。這些案例讓他意識到,即使在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公共植栽的管理也存在嚴重問題。#現行法規定義模糊 #管理標準不一陳佑任指出,目前中華民國的法律對於「綠地」的定義相當模糊,僅在《都市計畫法》中將綠地視為公共設施,但並未明確界定哪些公共設施必須植栽。更令人擔憂的是,地方制度法將綠地認定為僅限於都市計畫法規定的公園與園道(人行道),導致學校、公有建築、停車場等地具有綠化功能的植栽缺乏明確的管理標準與機制。中央與地方、乃至不同地方政府間的規範差異甚大,可能造成管理上的風險。#不當養護潛藏危機 #公共安全受威脅陳宥任強調,不當的植栽養護不僅影響市容美觀,更可能危及公共安全。例如,不當修剪可能導致樹木長出脆弱的枝幹,容易斷裂掉落,造成行人滑倒等意外。此外,若樹木根系發展不良,在沒有天災的情況下也可能無預警倒塌,如同先前台北市中山北路曾發生的樹倒事件。#公共植栽養護法的具體規範與機制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陳佑任積極倡議《公共植栽養護法》。該法案的主要訴求是為中央與地方在養護綠地及公有地植栽時,提供一套明確的標準與行政規範。其主要內容包括:- 統一養護標準:建立全國一致的公共植栽養護標準,不限於公園與園道,擴及所有公有地及經許可供公眾使用的私有地。- 行政法則與賠償:針對養護不當的業者,除了賠償外,應施以行政罰則,情節嚴重者甚至可能撤銷執照。此舉在於強調公共植栽不僅是公家機關的財產,更肩負對民眾的責任。- 獨立監察委員會:設立各縣市「公有地景觀植栽獨立監察委員會」作為審議單位,參考雙北市保護樹木的做法,針對植栽的移植、修剪等進行專業審查,以提升養護品質與安全。- 擴大適用範圍:將已開發並開放民眾使用的公共設施,以及經政府許可提供民眾使用的私有地(如停車場、學校)內的植栽也納入規範。但私有地地主僅負有通報義務,養護責任則由地方政府或中央相關單位負責。- 公民參與:在植栽規劃或移植等決策過程中,應舉辦說明會,讓民眾有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機會。#推動法案困難重重 #籲請大眾共同關注然而,推動這項法案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陳宥任坦言,在聯繫立委、議員以及與學者溝通時,經常遇到不被重視、被視為個案、或被以地方自治為由推託等困境。他呼籲民眾應更加重視公共植栽議題,透過分享資訊、聯繫民意代表等方式,共同推動法案的制定。他也鼓勵有興趣的學生或社團能與他聯繫,提供更多推動的能量。#倡議者強調法治優先 #改變民眾觀念對於有學者認為應先從教育著手提升民眾對綠地價值的認識,陳宥任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在進行教育之前,更需要建立良好的法治環境,讓人們切身體會到綠地的重要性,進而改變將綠地視為公家財產的觀念,認識到其作為公共財對生活帶來的益處。本期節目深入剖析了台灣公共植栽管理的現況與困境,透過倡議者陳宥任的分享,讓聽眾了解到中央立法規範公共植栽養護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節目呼籲大眾共同關注此議題,為打造更安全、更綠色的生活環境盡一份心力。–尋找政義IG:@findingjustice_885尋找政義FB: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YaPpPFgox/合作邀約:findingjustice.vof@gmail.com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1m8vndo01j801xy1y23a8tz/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主題:週間放輕鬆|第二季正式開播~跟著我們一起開一場節目籌備會議吧!🕵️本集參與人員:尋找政義第二季製作團隊 崔某&崔丟&崔嗚本集保證是尋找政義開播以來最沒有內容的一集,但是這集保證可以了解主持人崔某、崔丟以及全新節目班底「崔嗚」!崔嗚的來頭可不小,她曾經上過週間放輕鬆第二集「拆解社會議題:大學生們討論博愛座、能源議題及歐洲右派的興起」的孔廟小姐呢!(完全不重要)另外,我們也會更新一下我們的近況,閒聊我們寒假都在做什麼、開學趣事與主持人們的健康狀況,有興趣跟我們一起閒聊的千萬不要錯過囉!本集重點如下🔎:💭:全新的週間放輕鬆片頭及片尾曲!💭:崔丟立志要當節目的「美麗擔當」?!(崔丟:但我當天沒化妝)💭:回憶上一季最後一集因提到太多敏感人物和關係而被消音了13次…–尋找政義IG:@findingjustice_885合作邀約:findingjustice.vof@gmail.com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1m8vndo01j801xy1y23a8tz/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