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介紹
「無論是瑣碎的日常或心理的困擾都很有機會透過表達與互動,得到一些心理支持的力量。」
這次的podcast分為上下半集,這邊是上半集,以下幫大家用QA簡單地做個統整。
Q1. 前一陣子火熱的通訊心理諮商跟學校的輔導諮商有關係嗎?
A1.
衛福部在2019年底所頒布的〈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作業參考原則〉主要是規範醫療機構、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因此校園的輔導諮商其實不在這個規範當中。但與教育場所中心理輔導相關的〈學生輔導法〉並未提及遠距輔導諮商的依據,因此一直有模糊的空間存在;直至今年的7月1日,教育部頒布〈嚴重特殊傳染性疾病期間各級學校及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參考原則〉,准許學校於三級警戒期間提供遠距關懷服務,同時針對三級輔導機制提出更精確的建議。
(可參考https://cpd.moe.gov.tw/page_two.php?id=34974&fbclid=IwAR2748i4UVRVAtDCuRUvUg4JOSN8bQQvRdX_hpN7j7IojhJk3QWopA4oiQw
)
Q2. 老師對於疫情下的同學是否有些心理照顧的建議?
A2.
其實除了心理輔導與諮商的資源可以運用之外,社會支持在很多時候是更重要的資源。所謂的社會支持指的是透過人與人的交流而帶來心理的支持感,這個人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手足或伴侶等,只要你願意信任,可以試著跟對方聊聊自己近來的狀況,無論是瑣碎的日常或心理的困擾都很有機會透過表達與互動,得到一些心理支持的力量。當然在疫情期間,如果你自己覺得行有餘力的話,也可以主動去關心身旁重要的人,簡單的問候與真誠的關心,別小看這些舉止可以帶來的力量呢!
Q3. 近期心理照護的機構有臨床與諮商整合的趨勢,老師可以跟我們分享這樣模式的理念與優勢嗎?
A3.
以政大為例,政大身心健康中心的樓下就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政大門診部,裡面有提供不同科別的醫療支持,其中有包括精神科與社區心理諮商。這樣的模式稱為「價值為基之健康照護」(Value-Based
Healthcare, VBH),並透過建立「以病人需求為基礎的整合式照護單位 (Integrated practice unit,
IPU),去實現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centered) 的理想。這樣的想法其實與1960年代心理學家Carl
Rogers所提出的「人本中心心理治療」(person-centeredapproach)
相似,透過臨床與諮商的整合提供需要的個案從生理、心理到社會層面的完整照護,例如:
臨床心理師可提供確立診斷與認知訓練、復健等服務;而諮商心理師則可提供家屬之情緒支持,或是問題導向(problem-solving approach)
之諮商服務。
有興趣的大家,近請期待下半集的podcast~預計很快在下星期上線!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