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5│全球半導體短缺,美、日、德等國都傳出向台灣求援;美國股市近期爆發的「GameStop」之亂,這場「史詩級軋空戰」怎麼回事?

2021-02-02·17 分鐘

本集介紹

一週財經聚焦 一、全球半導體短缺,Bloomberg 以「全球正危險地依賴台灣半導體(The World Is Dangerously Dependent on Taiwan for Semiconductors)」為題,報導全球車用晶片短缺下,包括德國福斯、美國福特及日本Toyota等大廠,都因為沒有晶片被迫停工,美、日、德等國都傳出向台灣求援,看來供應鏈重整效應已經開始發酵,我們要怎麼解讀台灣半導體未來的喜與憂?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Taiwan ministry says TSMC will prioritize auto chips if possible〉(臺灣經濟部部表示,台積電將盡可能優先供貨汽車晶片) 這篇報導引述了經濟部長王美花的說法:台積電將盡量擴增產能,以應付汽車產業的需求。 由於川普採取了壓制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政策,全球汽車廠商因為半導體產能緊張,陷入了停工危機。 ●華爾街日報:〈Chips Are in Hot Demand—and That’s a Problem〉(晶片需求激增,那是一個大問題) 智慧型手機以及電動車的需求增加,壓縮了半導體的產能 ●倫敦金融時報:〈Global chip shortage puts car supply chain under the microscope〉(全球晶片短缺,讓汽車供應鏈陷入危機) 關鍵零組件短缺風險,正威脅汽車產業。 分析解讀 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消退,當前的經濟狀況,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 消費者角度:日子過得好爽,不工作就有錢拿,政府發的紓困支票剛好拿去炒股票。 政府角度:忘記赤字大印鈔,享受大政府時代。 企業家角度:企業家是最辛苦的,只能在不確定中匍匐前進。 拜登上臺後,馬上簽署了「Buy American」的行政命令,呼籲大家愛用美國貨,引發市場關注。但基本上這原本就應該是《聯邦法》的一部份,到底輿論為何有所擔憂。幾十年來,「買美國貨」其實一直都是美國政府採購法的部份,自 1933 年開始,相關法律就要求美國聯邦政府在購買產品時,必須傾向於美國本土製造的產品。 美國前總統 Calvin Coolidge也曾說:「 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所以,全球所有的經濟活動,尤其在美國,都是經濟決定政治。 由於過去汽車生產商大多採取「即時」(just-in-time)的生產模式,也就是預估銷售數量,盡量減少庫存,且沒有囤積元件的習慣。在去年春天疫情爆發,實施經濟封鎖後,晶片供應商擔心庫存積壓,取消了原計畫在2020年上半年給代工廠的訂單。但報告顯示,全球汽車業的恢復速度比預期快得多,尤其是需要安裝更多晶片的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 與此同時,汽車業的復甦伴隨著「宅經濟」需求的增加,新的Playstation 5和iPhone 12等商品銷售表現樂觀,最終導致了晶片的供不應求。Just in time 證明對付不了Just in case。 晶片的短缺對各國汽車產業的影響並非一模一樣。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產業經濟學家Stephen Foreman表示:「就對GDP的打擊而言,德國和日本對汽車業的依賴比較重,因此顯得尤為脆弱。然而,美國汽車市場所面臨的衝擊沒有想像中的大,因為美國汽車市場及其供應鏈業務僅佔美國經濟約2%。」 相比之下,韓國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韓國擁有兩家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三星和SK海力士,他們都在加緊生產。 1986年,日本與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發生劇烈貿易摩擦,簽訂了《日美半導體協議》(當年的狀況類似現在的美中貿易戰)。當時日本壟斷世界半導體市場,無法忍受的美國利用該協議,片面抬高日本半導體的價格,提高了美國企業的佔有率。美國當時開始致力於半導體的「水準分工」,一反當時半導體產業主流多從設計到製造全由一家企業完成的「垂直整合模式」,而是讓美國廠商專注於上游設計開發,把需要鉅額投資,但附加價值小的生產甩給亞洲企業。 台灣當時就是「在適當的時機做了適當的事」,明確的切入產業,因此有了今天的台積電和聯電。現在,全球當前能生産尖端半導體的,是台積電、三星電子和英特爾三家企業。但現在英特爾也面臨衰退危機。 不過,要知道IC上下游產業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三大部分,上下游產業緊密整合,是台灣重要的優勢來源。依據相關統計,去年聯發科在設計排名全球第4,日月光和矽品分居封測第1、3,台積電、聯電亦是分居晶圓代工第1、3位。全球晶圓代工產業,台灣市占率高達65%,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另外,環球晶在矽晶圓市場居第3位,記憶體有南亞科、旺宏與華邦等大廠,顯示台灣IC產業特別是晶圓製造在全球有著關鍵性的地位。 美國憑藉自己設計的水平分工,推動無工廠的經營,誕生了Qualcomm及NVIDIA等實力企業,但將生産甩給亞洲,結果是分工深化。台積電擁有了出乎意料的實力,如今美國也感到不安,在美中對立下,台積電存在感更加提升,美國現在又開始表示由於安全保障的理由,拼命拉台積電到美國投資,的確相當諷刺。 儘管美國仍在晶片設計上具有主導地位,荷蘭 ASML 則壟斷最好的半導體設備,日本則是關鍵化學、設備主要供應商;但在先進製程上,台積電越來越鞏固自己的領先地位,並幫助台灣建立以台積電為中心的全面上下游產業鏈系統。如日月光是全球頂尖的封裝測試廠,聯發科則成為全球最大智慧型手機晶片製造商。 但要注意的是,美國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 Michael McCaul 發聲明稿表示,他正與參眾兩院國會議員合作,優先考慮讓《為半導體生產建立有效激勵措施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剩餘條款盡快簽署,成為法律。而去年12月,歐盟17個成員國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未來將投入1450億歐元,在兩到三年內用於「數位轉型」,進行半導體研究投資。中國大陸去年10月發表的五年計畫(至2025年),將資助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的科技業1.4兆美元。 現在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庫存處於低水位,在雲端、人工智慧(AI)、遊戲、物聯網(IoT)及全球經濟數位化等長期有利趨勢推動下,未來對晶片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調查機構TrendForce集邦估計,2021年全球晶圓代工佔有率,64%會在台灣,其中台積電佔多數。也就是說,台積電一人佔據了全球過半的晶圓代工規模。 不過去年台灣IC出口1225億美元,占出口35.5%,成長率22%,但檢視其出口市場,大陸和香港占61%,成長率近27%,是帶動IC成長的主力。集中度過高是IC產業的風險之一,其次,去年台灣IC進口623億美元,用於內需和封裝測試後再出口,來源包括大陸、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占76%,美、歐占10%;IC進口和出口比值高達50%以上,顯示台灣是亞洲IC產業分工體系的一環,而非獨立於外。 而前年美中貿易戰進入白熱化,川普政府對大陸祭出出口管制貿易措施,凡是使用到美國技術的產品禁止輸往管制黑名單,這暴露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罩門所在,仍有相當程度倚賴外來技術和設備,而在IC設計重要工具軟體,台灣仍是仰賴自外引入。 另外,前年日韓貿易摩擦,日本對南韓就氟化聚醯亞胺、光阻劑、高純度氟化氫三項IC製程關鍵特用化學品採取抵制,造成南韓半導體產業受重傷。凡此種種,說明了在半導體產業生態體系的構建,台灣仍有許多待努力的重要節點,我們必須注意日本或美國會不會在關鍵零組件上掐我們的脖子。 在美國壓力之下,台積電已不得不前往亞歷桑納州投資設廠。這可能只是開端,未來美國會否繼續採取相關手段影響我國產業,政府必須注意。半導體產業未來將面對更激烈的競爭,台灣產業存在生態體系強化、研發投入誘因不足、政府科技投入縮減、人才欠缺、下游應用市場狹小等眾多問題。 最重要的是就像AutoForecast Solutions首席執行官Joseph McCabe最近表示:一旦擺脫了Covid-19。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我們將看到的真正顛覆性,就是電動化和區域化發展追求的自主權發展,而稀土可能是下一個戰略發展的重點。台灣絕對要做好準備,趕緊利用現在極大化自己的產業戰略優勢,做好下一個護國神山群的準備,不要過度得意昏了頭。 二、美國股市近期爆發的「GameStop」之亂,散戶狂買遊戲零售連鎖店GameStop(GME)股票,連全球首富Tesla執行長馬斯克都放話參一腳,讓這支股票拼命狂飆。究竟這場「史詩級軋空戰」怎麼回事?這真的是散戶對抗金融機構的聖戰?還是這波金融市場危機隱隱出現的信號?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Everything’s a Joke Until It’s Not〉(每件事都是笑話,直到產生了變化) 社群越來越強勢,為什麼他們可以帶給這個世界意外。 ●華爾街日報:〈The Real Force Driving the GameStop Revolution〉(推動Gamestop革命的真正力量) 過去一週,散戶投資人團結一起讓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走勢,但這是過去數十年累積醞釀的一個爆發 ●經濟學人:財經板塊第四篇〈Retail punters 1, short-sellers 0〉(散戶投資人和做空機構 對賭) 分析解讀 這個世界,什麼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但物極必反永遠不會缺席。 疫情發生以來,這個世界最不可思議的,就是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脫鈎。各國狂印的鈔票好像永遠不用成本,更可怕的是,這波的新股民大部分都是三十歲以下的數位化千禧世代。欲罷不能的股市狂歡加上免費下單的各類數位化app,讓2020年的金融市場成了教訓華爾街精英的試煉場。 是的,川普已經下臺,但它留給這個世界的民粹卻陰魂不散,或許民粹對民主體制的破壞已經到了一個段落,但金融市場的民粹反撲很可能才剛剛要開始。 本週,美國金融市場最大的一樁荒誕的、疑似幻覺的戲劇性事件突然從天而降。1月27日,GameStop再跳空漲停超過100%,盤中漲幅一度高達156%,至收盤公司股價收報347.51美元,漲幅為134.84%。而1月13日至27日間的10個交易日,GameStop的區間累計漲幅為令人難以置信的16.42倍。 本來身為被做空的對象,正在苦苦掙扎的電玩遊戲零售商GameStop,突然成了華爾街精英與網路暴民之間進行的一場對賭的最新對象。最簡單的解釋是,Reddit網站上的一群散戶集合了個人的力量,推高了GameStop的股價,來「軋空」大型的對沖基金,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有趣又正義,還可以順便賺錢的好事。 整個傳奇故事,催生了關於交易、市場、華爾街、對沖基金、監管、有效市場理論…等等的各種說詞。有人說對沖基金不好,有人說是散戶不好;有人說市場決定資產價格,有人說不是。有人說我們需要嚴格的監管,以防止針對銀行的暴民行動後續發生。 其實他們都錯了,這個事情與對沖基金、自由市場、定價理論或任何其它東西都無關,而是在全世界各機構和國家正在發生的一條新戰線:精英與民粹主義者之戰。 GameStop告訴我們的,不是關於賣空者的利益或邪惡,而是「散戶投資者」終於找到了打敗金融大鱷的方法。這並不是說華爾街不喜歡散戶投資者,而是華爾街長久以來習慣把散戶當作愚蠢好擺弄的提款機。他們認為散戶永遠影響不了市場,但這次他們踢到鐵板了。 整個GameStop的故事,與金融或政治無關;這是貧民與富人、劣勢者與得勢精英之間的戰爭,也是民粹主義者與精英、個人與機構、人民與強權之間戰爭的完美縮影。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更多的美國散戶相信美國的金融系統其實是被機構所操縱的。這些機構裡面的「專業人士」有更多的管道獲得市場消息,能賺取更多利益。在資訊不對稱之下,散戶就是被機構割制的韭菜。 2020年打爆空頭的Musk橫空出世,讓散戶看到了對抗金融機構的可能。而Musk在這件事情上竟然也發言支持,讓態勢越演越烈。互聯網上一堆人找到了一個對付金融大鱷的絕佳方法,一旦他們團結起來,執行了策略,就可以取得成功。 幾十年來,華爾街利用各種規則、系統和體制,糊弄著散戶的錢財,這次散戶們以其人之道,還治了其人之身。但這個事情不會只停留在GameStop,從今以後,它可能可以在美國乃至全球的每一個金融市場重演。因為數位化抹平了資訊的不對稱,社交媒體成了革命者串連的最好繩索,正如《1984》書中說的那樣,一旦動物們發現作爲統治者的那隻豬,心裡並沒有真正的平等時,這些被壓榨許久的動物就會蠢蠢欲動鬧革命。 回到金融市場角度,幾個月來,投資者對潛在的股市泡沫一直感到擔憂,他們的擔憂反映在科技股的高估值,以及電動汽車製造商Tesla股價飆升的不可思議。債券基金Pimco的分析師Mohamed El-Erian 在Bloomberg上警告說,「GameStop狂潮,是可能發生大規模金融動蕩和市場失靈的一個序幕。」這個說法很令人擔心。 焦躁的金融機構現在開始不但必須隨時關注這批散戶大軍,還必須隨時注意通貨膨脹的恐慌,以及企業獲利的步履蹣跚等傳統股價風險。 在報復性消費支出的幫助下,Apple在2020年的獲利表現良好,但高昂的供應鏈成本削弱了Tesla的利潤,Facebook還發出警告,今年的廣告收益將面臨下挫…..美國股市這些巨頭利潤的減少,早晚會帶給投資者一些前所未有的痛楚。 過去在台灣,我們看見主力炒高股價坑殺散戶,接著看見機構投資人與外資橫行台股,GameStop狂潮中,到底誰坑誰還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GameStop股價遲早會回歸「應有」水準,然後讓跟風買進的股民再次被套牢。這種投機狂潮,正是零利率導致資金過度寬鬆的不祥之兆,個股偏離基本面的股價泡沫遲早會破滅。 美銀分析師Michael Harnett表示,史上的牛市和泡沫都是被3R所終結。所謂「3R」,包括利率(rates)、監管(regulation) 和重新分配(redistribution)。近日GameStop散戶扳倒對沖基金的軋空風暴,就是一場追求財富平等的升級大戰,如何終結不平等,必須從拉升窮人薪資和提高富人稅著手,如果像美國這樣只針對年輕投資人進行監管,肯定會引發市場不滿,那阿拉伯之春就很可能變成金融市場之冬了。 《經濟學人》總評 本期推薦文章 ● 財經板塊第一篇:〈The great escape〉(大逃亡);小標:〈Can China’s long property boom hold?〉(中國的房地產繁榮能否繼續維持?) 看中國房地產,最普遍聽到的一個觀點是,所有這些加總在一起就是一顆定時炸彈。 而且某些事實非常令人震驚,一項被廣泛引用的調查發現,中國有五分之一的房屋目前是空置的,每年房地產投資已經等於中國GDP的十分之一,這已經高於日本在三十年前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前的驚人水準。而購屋者和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都在飆升, 中國最大的開發商恆大(Evergrande)就借了1200億美元,(債務)光過去十年就已經增長了56倍之多。 但公平的說,這種擔憂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對衝基金經理人Jim Chanos早在2009年時就曾經表示,「中國是打了類固醇的杜拜」,他預測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將急劇崩潰。 但自那時以來,房產價格還是繼續漲,房地產還是一片繁榮。 這個難以想像的長期繁榮表明,中國市場的泡沫比想像更為複雜。 對於它沒有崩潰的解釋就是,中國透過一連串監管規則,成功規避了厄運的預言。有些規則已經存在了很久,例如,在中國購買房地產,自備款必須為房屋價格的30%以上,而且必須具備當地的戶口。 這四年來,因為政府壓制的房地產,所以中國房地產看起來似乎走平,沒有飆漲的跡象。 許多的規則不僅是為健康的市場而制定,他們甚至已經制定了市場, 那就是價格穩定。 從這方面分析,平靜無波的市場不再像一個成功的故事,而是一個高壓鍋。 因此,在一個最新的干預措施中,政府試圖引導年輕人移往較小的城市,特別是在都會區之外的衛星城鎮,他們正設法將蒸汽從大城市中排出。 那麼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問題就是,中國的房地產產業到底還有多大的增長空間。 西南財經大學在2017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現在的空置率大約為22%,這表明瞭市場已經飽和;中國的人口統計資料也表明,房產需求正在減弱;購買房屋最多的勞動人口人群已經在減少;從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步伐,也早已開始放緩。 總而言之,中國最大的房地產研究機構中國指數研究院就有一個預測,他認為在未來五年,中國房屋銷售將以每年約4%的速度持續下降,並從2020年的每年銷售約1500萬棟房子,下降至2025年的1300萬棟。 這對中國絕對是一個挑戰。這個長期以來的中國增長支柱將變成一個向下拉力,同時,對於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房地產市場來說,它會是一個逐漸下降,而不是一下子崩潰的過程。 如果您願意仔細聆聽,定時炸彈的滴答聲,目前已經慢慢響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