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

小跑

《文理兩開花(海外版)》:文科生思維和理科生思維在科技、金融、文化、哲學、數字資產、Web3.0中的碰撞。當下的時代精神是“混沌”,我們試圖在混沌中尋找秩序。海外版會討論更多Crypto、Web3.0、以及個別話題的深入討論。

主播:
1. 文科生代表肖小跑:《羊群的共識》作者,金融行業從業及創業者。播客《牆裂談》主播;公眾號《肖小跑》主理人。Newsletter: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xiaopao

2. 理科生代表王瑋:數學和計算機學霸,兼通技術與金融。若干年前“all-in”區塊鏈領域,行業知名意見領袖。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所有集數

Polymarket和预测市场:让数据下注,让真相说话

Polymarket和预测市场:让数据下注,让真相说话

🄴 文理两开花

Polymarket因美国大选而声名大噪,特别是在2024年大选期间影响力大幅提升。从两党候选人宣布参选,到拜登退出竞选的传闻,再到两轮辩论,Polymarket逐渐“破圈”,成为预测市场的焦点。大选当天,Polymarket的表现令人惊叹。美东时间周二晚上投票结束后,特朗普的胜率立即跳到58%。到晚上11点多(北京时间6号上午),胜率飙升至95%。这比美联社宣布结果早了近六个小时。Polymarket的预测精准度甚至超过市场和特朗普相关交易反应。这次大选,Polymarket的投注额高达37亿美元。选举日当天,它在苹果免费应用排行榜上排名第二,仅次于向美国公民开放的合法投注市场Kalshi。这令人瞩目的表现也引来了FBI的调查。一周后,FBI持搜查令突袭公司CEO,没收其手机和电脑。调查重点是平台是否非法接受美国用户交易。但Polymarket的价值远不止于大选预测。它涵盖了各种事件,无论大事小情。韩国戒严、政治动荡,Taylor Swift是否结婚,甚至马斯克一天发多少推文,平台上都有相关市场。它利用群众智慧,实时反映事件发生的概率,如今已被许多人当成新闻资讯来源。越研究越发现,如果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博彩网站,真的太低估了,不仅越来越像一个金融市场,还有可能成为一个新闻、信息、甚至社会治理工具——这究竟是为什么?本期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Polymarket为代表的预测市场(prediction market)——它到底是什么?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用了什么技术?未来会变成什么?主要讨论了:(00:01:12): 如何接触到Polymarket(或其他预测市场)?觉得它最有趣地方是什么?(00:14:57): Polymarket可以视为预测市场的 Uniswap(00:21:29): 预测市场vs传统博彩(赌球赌马买彩票)和民调:谁更胜一筹?(00:28:27): Polymarket的核心在于做市商机制(00:41:08): “第五权”和“信息金融”时代的到来(00:54:32): 预测市场的底层哲学来源:哈耶克和Robin Hansen(01:01:10): Polymarket作为社会治理变革,成为未来社会政治治理机制的一部分?(01:15:19): 未来亚洲或非西方世界会出现一个Polymarket吗?时间戳和文字总结:(00:01:12): 如何接触到Polymarket(或其他预测市场)?觉得它最有趣地方是什么?在 2020 年 DeFi Summer 期间,众多新项目涌现,当时便已注意到预测市场的存在,但并未深入了解。直到最近的大选,才开始真正关注。尤其在拜登退选前后,以及第二次大选辩论期间,预测市场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哈里斯在辩论中的一个关键时刻,抛出一个“王炸”,成功激怒了特朗普。特朗普因此开始失控,发表了“移民在春田(Springfield)吃猫吃狗吃宠物”的言论。几乎同时,预测市场上民主党获胜的概率迅速上升了 5%。这次事件使人们对预测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它无限接近于金融市场,非常契合交易员的思维模式。预测市场并非简单的 Yes or No 的赌博,它提供丰富的信息,可以用来分析概率。例如,一个月前 Polymarket 上关于拜登退选概率的押注,显示 86% 的几率会退选。普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不是 50%?因为在它们看来,要么退选,要么不退选,就像买彩票一样,只有两种可能性。然而,预测市场上的百分比数字并非简单的 0 或 100,而是不断变化的,这正是其精妙之处。普通人并不擅长概率思维,倾向于绝对的答案。而预测市场中那些有零有整的百分比数字,恰恰反映了人们用真金白银下注时,对风险的认真思考和仔细权衡。下注的价格,代表了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对于赌徒和交易员来说,在牌桌上所做的就是不断计算概率:寻找“正期望值”(概率最大)的赌注,并管理好自己的资金(决定每次下注多少)。“凯利公式”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用,它可以根据赌博赢或输的概率,计算出每次下注的资金占所有赌本的最佳比例。其本质,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最优决策。预测市场的运作机制,与金融市场高度相似,下注的金额与概率成正比。事件发生的概率越高,回报率越低,下注的价格也越高。(00:14:57): Polymarket可以视为预测市场的 Uniswap想了解 Polymarket的本质,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从市场角度来看,有人认为它类似于二元期权,本质上是买涨跌。用户预测例如某个股票某一天的价格涨跌或某个事件的结果,如果预测正确,就能获得全部筹码;如果预测错误,就输光本金。这与传统金融市场中的二元期权交易类似,只是 Polymarket以加密货币进行交易。虽然名为“二元期权”,但它更像是博彩——只关注涨跌,类似于赌某只股票在某一天的价格比今天高还是低。这种简单的赌涨跌机制,在主流金融市场中通常是被监管的。Polymarket提供了一个平台,用户可以像进行二元期权交易一样参与预测市场,例如预测川普当选或贺锦丽当选,与预测某只股票涨跌的逻辑相同。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Polymarket可以被视为预测市场的 Uniswap。它巧妙地将对事件结果的预测转化为可连续买卖的带价格产品。Polymarket通过一个算法,将事件结果的概率转化为 0 到 1 之间的数值,并以美元计价,最小单位为美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对事件概率的判断买入或卖出对应的 token,token 的价格也随之波动,就像股票市场中的挂单一样。Polymarket利用智能合约和 DeFi 技术实现了类似订单簿的体系。更神奇的是,Polymarket引入了 Conditional Token Framework (CTF) 算法。这个算法允许任何用户花费 1 美元生成一对代表相反结果的 token,例如“川普当选”和“川普落选”。由于其中一个结果必然发生,因此在事件揭晓时,其中一个 token 的价值会变成 1 美元,另一个 token 的价值会变成 0 美元。这类似于 Uniswap 的做市机制,用户可以同时持有代表两种结果的 token,并在市场上进行买卖。Polymarket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做市商,形成了平台、做市商和交易者三方生态。这种模式无需平台使用自有资金开设赌盘,而是依靠外部参与者提供流动性,使其潜在规模远超传统博彩公司,因为传统博彩公司需要自己投入资金来维持赌盘的运作,而 Polymarket则将这个角色交给了市场参与者。有人认为,Polymarket真正的价值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做市商,就像 Uniswap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流动性提供者一样。(00:21:29): 预测市场vs传统博彩(赌球赌马买彩票)和民调:谁更胜一筹?“预测”这件事由来已久,从16世纪用占星术预测香料价格,到18世纪用蜡烛图分析市场,人类一直在尝试预测未来。Polymarket则用USDC稳定币,让人们对事件结果进行投机。它的作用更像温度计,不预测未来,只反映当下对事件发生概率的评估。与其说它“预测”,不如说它量化不确定性。预测的准确性并不重要,因为重复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计算预测,而独特事件则缺乏统计意义。它的价值在于整合不同观点,快速适应新信息,并将集体智慧转化为清晰的概率指标。它既像赌场,让人们对事件下注,也像新闻网站,展示各种热点。它与普通期权市场不同,赌的是事件发生与否,而非市场涨跌。平台上的事件来自社交媒体热点,每个人都能像做市商一样开盘,其他人则押注事件是否发生。它没有庄家,概率由参与者决定,是真正的“群众智慧”,不像传统博彩由庄家控制赔率。它信息更丰富,提供更多分析工具,参与者可以研究概率、制定策略,更像金融市场。它比民调更靠谱,因为下注需要真金白银,更能反映真实情况。参与者多样,有赌徒,也有套利者,它们利用价格波动和群众情绪寻找机会。有人低买高卖,有人进行“价值投资”。预测市场比传统博彩更具分析性。博彩靠直觉和喜好,结果立竿见影;预测市场更重策略,用数据和分析,追求精准而非胜负。它也与民调不同,民调只问偏好,预测市场则考虑多重因素。它更像金融市场,有套利者利用群体情绪进行反向操作,也有价值投资者利用市场波动进行交易。但它也存在羊群效应等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00:28:27): Polymarket的核心在于做市商机制Polymarket 将预测或博彩“金融化”。它的核心在于做市商机制。平台上的事件,例如美国大选结果,由平台方采集并开设赌盘。做市商的参与至关重要,它们的资金决定了交易池的深度。交易池深度越大,参与者下注越多,潜在收益也越大,如同股票交易市场。这也意味着做市商的资金投入实际上决定了新闻热点的热度。它们关注可套利的热点事件,进而吸引更多交易者,形成正向循环。做市商并非被动地投入资金,它们可以通过判断事件概率进行套利。例如,在Uniswap V3中,做市商可以根据价格区间进行做市,Polymarket也类似,做市商可以通过挂单撤单等方式操作。Polymarket的套利机制类似价格回归逻辑。例如,若川普胜率为65%,则失败概率为35%。做市商可以以65%的价格买入川普赢的期权,同时以36%的价格(高于理论价格35%)卖出川普输的期权。一旦市场波动,川普胜率下降,36%的卖单成交,即可套利。这种机制使得专业的做市商策略得以应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Polymarket将二元事件(例如川普和贺锦丽的选举)拆分成四个事件:川普赢,川普输,贺锦丽赢,贺锦丽输。这种拆分看似重复,却创造了套利空间。由于市场信息传递和交易存在延迟,四个事件的价格可能出现偏差,例如,川普赢的概率为65%时,贺锦丽赢的概率可能并非35%,而是36%。这就类似于跨市场套利,利用不同市场相同标的物的价差获利。平台方通过拆分事件,增加了交易机会,也体现了平台的设计能力。这种拆分机制对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尤其有用。它们可以利用Polymarket进行跨市场对冲。例如,如果在传统金融市场押注美元上涨,可以在Polymarket上买入相关的“事件期权”进行对冲。由于川普赢和贺锦丽输代表不同的市场交易方向,拆分成四个事件更有利于对冲操作。Polymarket 的本质并非预测,而更像一个温度计,反映当前事件的市场情绪。由于许多事件的不可重复性(例如美国大选),难以评估预测的准确性。真正有规律可循的事件,则可以通过计算而非预测得出结果。因此,Polymarket 的价值在于提供实时概率信息,供参与者参考。(00:41:08): “第五权”和“信息金融”时代的到来预测市场平台,如Polymarket,早已超越了传统博彩的定义。它不仅是一个让人下注的平台,更像是一个信息平台,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新闻网站。它通过金融工具的运作,快速、准确地反映出事件的关注度和可能性,提供许多意想不到的真实信息。这种运作机制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信息金融。信息金融的核心在于用金融方式来展现和传播信息。平台将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和判断数字化,用户通过买卖和下注,表达它们对事件概率的看法。这种模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形态,与以Twitter、Facebook为代表的传统社交媒体完全不同。不同于依赖评论、点赞和分享的传统信息流,预测市场的底层由金融产品驱动。它通过资金流动来量化人们对事件的兴趣和判断,从而构建了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信息结构。这种新模式引发了对“信息权”的深入思考。在传统社会中,新闻采集和发布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媒体机构手中,被称为社会的“第四权”。但在预测市场的模式下,信息权的分配正在发生变化。预测市场通过众人参与的方式,重塑了信息的生成和传播。有人认为,这可能代表着“第五权”的到来,即信息权从传统媒体机构转移到机器平台,由大众共同参与形成新的信息结构。然而,这种模式并非没有争议。它引发了人们对资本操控信息的担忧。如果金钱决定了信息的声量大小,那是否会导致信息的不公平分配?例如,如果资本不再关注像美国大选这样的重大事件,而转而投向赛马或球赛,是否意味着大选这样的公共事务会失去关注?这种资本导向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否会偏离公共利益?尽管如此,预测市场平台的出现,也提供了一种对现有信息权的制衡方式。预测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揭示了传统媒体可能忽略的信息。例如,Polymarket关于委内瑞拉选举的预测就揭示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尽管马杜罗被普遍认为会通过操控选举继续执政,但平台却给出了其输掉选举23%的概率。这一数据引发了人们对委内瑞拉政治局势的关注,也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看似确定的事件。这种捕捉小概率但重要事件的能力,正是预测市场的独特之处。(00:54:32): 预测市场的底层哲学来源:哈耶克和Robin Hansen预测市场平台,如 Polymarket 的底层逻辑,反映了一个通过市场机制揭示真相的新经济模式(Information Finance)。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设计一个市场,让人们下注,以此揭示真实信息。通过市场机制发现真相,并将这些真相转化为公共产品。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哈耶克的经典理论。他在80多年前的著名文章《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中提出了“知识问题”(Knowledge Problem)。文章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经济是否可以通过计划实现最优状态?在当时的背景下,许多人相信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能够比自由市场更有效地分配资源。哈耶克则反驳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实现经济最优状态需要三件事:完整的信息、激励个体行为的机制,以及减少错误行动的能力。他提出,价格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工具。哈耶克将知识分为两类:科学知识和具体情况知识。科学知识是系统化、可传授的真理,例如物理、化学等。而具体情况知识则是个体在特定场景中掌握的经验和教训,例如对市场敏感度或对某种资源的了解。这种知识无法通过语言或数学表达,也无法传授,只能通过市场价格体系传播。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整合分散在每个个体中的具体情况知识,引导社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信息金融正是基于哈耶克的这一逻辑。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不同,市场通过价格发现真相,而非依赖中心化的权威控制。这种市场机制消除了信息的隐藏成本,将所有行为和选择的成本显性化。这一逻辑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市场能够通过经济激励来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无论是信仰、理念,还是新闻自由、公平正义,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实际上都有成本。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它要求参与者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在Polymarket上,用户通过下注表达支持,无论是支持哈里斯还是川普,下注失败就意味着为自己的信念付出了代价。这种显性化的成本模型,比那些隐藏成本、只强调结果的方式更真实。真金白银下注,揭示了社会的真实偏好和信息分布。(01:01:10): Polymarket作为社会治理变革,成为未来社会政治治理机制的一部分?预测市场未来是否有可能将其应用于政府决策?是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用资金下注的方式,辅助政策制定?这一理念并非凭空出现。维塔利克在文章中提到过类似观点,认为预测市场或许可以作为一种“用钱投票”的民主实验,用市场取代传统投票的方式来做决策。这一想法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罗宾·汉森的理论。罗宾·汉森是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副教授,被誉为预测市场的教父。16年前,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通过预测市场来辅助治理决策。他的论文成为今天区块链预测市场的理论源头之一。这一理念后来被应用于美国国防部的“政策分析市场”(Policy Analysis Market),一个真实存在的项目,旨在通过市场预测中东的未来发展形势,例如地缘政治风险或代理人战争的可能性。这一市场背后的逻辑非常清晰:通过真金白银的交易,预测市场能够比专家或民调更准确地反映事件的可能性。然而,这一项目在2003年因争议被叫停。原因在于市场上开始出现关于恐怖袭击和暗杀的下注,引发了伦理争议,参议院认为这种市场机制可能成为暴力事件的“赌场”,因此关闭了项目。尽管如此,这种基于市场的社会治理方式并非毫无可能。它的底层逻辑仍然引发了广泛讨论。然而,将预测市场完全应用于社会治理存在巨大挑战。社会治理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责任,而市场中的参与者通常只考虑自己的投入与收益。在 Polymarket 上,参与者可能下注十美元,只需承担输赢的结果。但若将这种机制应用于复杂的社会治理,例如预测中东政策,其后果可能涉及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影响。这种不对等的风险和回报,成为预测市场在社会治理中面临的核心难题。预测市场的有效性,更多体现在具体的、与个体密切相关的事务中。例如,公民可以通过投票结合资金下注的方式,表达对某个项目或政策的支持。这样的机制更贴近“自下而上”的治理理念,而非“自上而下”的统治逻辑。预测市场通过群体智慧和资金激励,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民意。然而,当预测市场试图影响政府决策时,这种机制与政府的“自上而下”统治逻辑产生了矛盾。政府是统治者,公民是被统治者,用被统治者的力量来决定统治者的行为,本质上是存在悖论的。预测市场在小范围的自治和具体议题上可能更有前景。社会治理需要平衡多方利益,而预测市场则更擅长解决具体问题。它的成功可能更多体现在小范围的自治、经济决策或观点表达上,而非全面取代传统的治理体系。(01:15:19): 未来亚洲或非西方世界会出现一个Polymarket吗?政府扮演着两种角色:治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政府的治理角色与公共服务提供角色有所不同。治理角色涉及一些与公民没有直接关系的决策,例如外交政策或战争决策。这些决策不适合由公民投票决定。但公共服务,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或社会福利政策,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公民应该有更多的话语权。新闻机构也具有双重角色:监督政府和提供信息。监督政府需要理念和勇气,而提供信息则类似于提供公共服务。新闻机构的信息垄断地位可能导致腐败和信息失真。预测市场和去中心化平台或许可以打破这种垄断,提供更客观、多元的信息。权力下放是预测市场和去中心化平台的核心思想。这种权力下放不仅针对政府,也针对新闻机构等信息垄断者。通过市场机制,将权力分散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可以更有效地整合信息,促进社会进步。预测市场平台,例如Polymarket,目前主要集中在西方市场——它能否在亚洲或其他地区获得成功,取决于上述底层理念(超纲了不多说了)。但就产品层面而言,随着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技术的普及,地理界限正在逐渐消失。未来,预测市场平台很可能成为全球性的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学习使用加密货币钱包和去中心化平台的技术门槛曾经很高。但随着预测市场等应用的出现,人们参与的动力会更强,学习的意愿也会更高。这可能会推动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技术的进一步普及。预测市场和去中心化平台的出现,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不仅可能改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和信息的传播方式,还可能重塑社会治理的模式。它的未来发展值得关注。关于《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Twitter:@LeiSalin_XP@Will42WTG群(开放):t.me收听平台:小宇宙:文理两开花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文字稿和延伸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其他平台:即刻: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比特币与美国大选:加密货币重塑美国金融霸权?

比特币与美国大选:加密货币重塑美国金融霸权?

🄴 文理两开花

好久不见,刺激话题来了:聊聊比特币。录播课时比特币一颗大概9万美元。有意思的是,现在推特上、圈子里,几乎没人喊“泡沫”;中本聪、反美元、反政府、达到美联储的理念也没人提;好像自从美国政府,特别是懂王表示支持比特币后,大家就把初心忘光了?2024年美国大选,加密货币成为左右选情和重塑政治格局的关键变量。从特朗普积极拥抱加密货币社区,到民主党内部对加密货币监管态度的分歧,都表明加密货币已成为两党争取选民的重要工具和政策焦点,开始影响美国政治格局。从大选结果可见,一个新兴的加密货币选民群体正在影响大选走向,围绕加密货币的监管之争也成为两党阵营角力的重要战场。从特朗普公开拥抱加密货币,誓言终结"敌对监管",到民主党也开始重视这一群体,向加密货币从业者靠拢,不能排除加密货币领域正在重新定义美国的金融生态,甚至可能重塑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可能性。加密货币是政治新宠,还是美国未来金融霸权的新工具?懂王能用比特币让美元再次伟大,重塑金融霸权吗?时间戳:(00:01:35) 回顾一下大选前至今的走势。顺便弱弱问一句:比特币现在是泡沫吗?(00:15:08): Polymarket(00:20:10): 加密票仓(00:26:15): 为什么特朗普要支持加密货币?(00:33:10): 比特币对维系美元霸权是有促进作用还是有破坏作用?(00:35:35): 比特币如何增加美元霸权?(00:44:30): 美元的问题比特币能解决吗?(00:51:46): 比特币被华尔街收编,会失去其特殊性?文字稿:(00:01:35) 回顾一下大选前至今的走势。顺便弱弱问一句:比特币现在是泡沫吗?比特币最近价格疯涨,跟美国大选关系密切。年初的时候,价格一直在5万到6万美元摇晃,直到6月底,特朗普和拜登第一次辩论。拜登表现不佳,加上共和党明确表示力挺比特币,市场风向一下变了,比特币开始涨。7月,共和党发布政策宣言,很多内容都跟加密货币有关,态度非常积极。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还通过了草案,包括支持挖矿产业拉回到美国等。又推了一波涨幅。7月13号特朗普遭枪击未遂,选民支持率猛增,比特币也跟着涨到7万美元左右。11月6号特朗普宣布胜选,比特币跳到7万5美金。之后一周,价格火箭从7万直线飙到9万3,之后在9万美元上下波动,感恩节前触到10万提前感恩也不是不可能。从泡沫的角度来看,比特币价格波动的时间线很清晰。分析可以分两个角度:一个是资产,或者说二级市场,用传统的技术面和基本面分析;另一个是币圈特有的指标。币圈的技术分析有自己一套指标,有些跟股票类似,比如上升趋势线、下降趋势线、超买超卖等等。还有一些是币圈特有的,比如MV、RV、彩虹带、逃顶指数等等,具体内容可以上网查。现在看币圈的指标,比特币这轮涨幅可能才到半山腰,还没到过度贪婪或者需要抛售的时候。基本面更多理由在于联储降息和美元政策。现在降息周期刚开始(但是特朗普上台后,通胀预期可能再次升高,降息周期进入不确定时期),再加上比特币ETF获批,它成了场内可交易资产,很多企业、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可能会把比特币纳入资产配置。资产配置理论认为,如果美国所有金融资产持有者都配置一定比例的比特币,价格会暴涨。还有,比特币越来越进入传统金融领域,持有者越来越多。这些因素一起推高了比特币价格。但说白了,目前更多是FOMO(害怕错过)心理。但长期资产配置论影响可能更深。换句话说,如果资产配置没发生,比特币长期来看可能没大家想的那么高。这很可能是决定比特币长期走势的关键。(00:15:08): PolymarketPolymarket是本次大选中的网红之一——不仅反映了市场情绪,也对选情产生了实际影响。Polymarket的赔率变化就像实时民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预期。它跟传统的民调和新闻不一样,可以实时更新数据,差不多每秒一次,能更及时地反映市场情绪。而且,Polymarket的下注变化也会影响人们对选情的看法,形成一个循环。传统投票是用笔在纸上画圈,Polymarket是用钱投票,比传统投票更需要认真分析。这不仅影响大选结果,影响力也跟社交媒体差不多,甚至可能更大。Polymarket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发言倾向,不仅数量上有优势,而且用真金白银做指标,影响力更大。甚至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00:20:10): 加密票仓币圈对特朗普的支持及其对美国大选的影响存在争议。虽然币圈的影响力不及马斯克个人,但马斯克对狗狗币的支持,加上特朗普对狗狗币的回应,使得币圈对特朗普和美国大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密货币的兴起也催生了新的“加密票仓”。这个群体年轻、男性、少数族裔居多,政治参与度高,而且普遍支持特朗普。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加密货币持有者支持特朗普,仅约30%支持哈里斯。而且,几乎所有持有加密货币的选民都计划投票,这使他们成为两党争取的关键群体。共和党对加密货币的支持力度很大。特朗普表示支持比特币在美国开采,并接受加密货币捐款。部分共和党议员甚至提议建立比特币战略储备。民主党则相对谨慎,但也有支持加密货币的声音。例如加州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伊利诺伊州州长J.B.普里茨克(J.B. Pritzker)、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许·夏皮罗(Josh Shapiro)——积极推动加密货币发展,吸引加密公司落户。“加密票仓”的积极投票,成了本次选举的关键因素。(00:26:15):为什么特朗普要支持加密货币?特朗普支持加密货币的原因有很多。从政治角度来看,可能看到了加密货币用户的热情和对放松监管的渴望。为了争取选民,公开表示支持加密货币。对比特币的认知加深,例如比特币ETF的出现,也推动了这一趋势。在比特币大会上,特朗普的演讲虽然主要抨击民主党,但也引发了人们对“比特币是否是美元敌人”的思考。他认为只有政府行为才会危害美元,而不是比特币本身。如果把比特币看作数字黄金,它与美元的关系本质上并没有改变。特朗普的表态似乎表明,美国政府可以通过接纳和利用,而不是对抗,来控制比特币。这标志着美国对加密货币态度的转变。自从比特币ETF出现后,传统金融机构的态度也在转变。早先,他们试图“驯服”比特币(早在2018年,CME的主席曾表示“we will tame bitcoin”)。但随着政府的支持,比特币的地位提升,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重新评估与加密货币的关系。懂王加持不仅推动了短期市场上涨,更可能长期重塑美国乃至全球金融格局:假设未来比特币价格飙升至一百万,并被锚定为美元的一部分,这是否会强化美元的地位并维持其全球霸权?不排除比特币也许将在未来金融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与美元的关系也将更加复杂和紧密。(00:33:10): 比特币对维系美元霸权是有促进作用还是有破坏作用?存在分歧:有些认为比特币是去中心化货币,它的出现可能会影响美元地位。有些认为锚定美元后可能强化美元地位,维系美元霸权。任何货币的出现,首先需要市场先接受。美国开始审慎观察,这符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任何事物包括货币形态出现时,他们会在市场上表现,如果能被市场接受,政府就会将其背书成为法定货币,如果市场不接受,它就会被淘汰。美国一直不打压加密数字货币,也不提倡自然发展。美国采取了许多监管措施,这表明市场已经接受加密数字货币。政府现在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很可能将其转化为法定数字货币。目前,许多美国大金融机构已经接受加密货币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如果它纳入正规金融体系,可能会成为美元支付体系的另一部分。如果加密数字货币已经成为与传统金融市场平行的金融市场,美国必然会重新把握霸权,不可能放弃。(00:35:35): 比特币如何增加美元霸权?货币的本质是共识。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部分原因是美国过度借债和增发货币,导致美元共识削弱。过去,布雷顿森林体系将黄金的共识转移到美元上。现在,如果美国通过比特币ETF等方式使比特币与美元自由兑换,相当于将比特币的共识嫁接到美元上,这可能强化美元地位。这类似于将比特币视为“数字黄金”。不同的是,黄金通过固定汇率巩固地位,而比特币则通过现代金融工具融入主流体系。当前,各国减少对美元依赖,使用本国货币结算,进一步削弱了美元主导地位。特朗普支持比特币,不仅可以寻找替代黄金的新资产,还能通过比特币的合法化和普及增强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力。全球范围内,各国增加黄金储备,也表明美元霸权面临挑战。如果比特币被纳入美元体系,既满足了对新型资产的需求,又维持了美元地位。比特币对美元霸权的影响在于它能通过现代金融工具融入主流体系,既满足对新资产的需求,又可能巩固美元地位。但其中风险和复杂性需要谨慎对待,未来发展仍不确定。(00:44:30): 美元的问题比特币能解决吗?即使美元与比特币绑定提升共识度,也难以完全恢复美元的强势地位。根本问题在于美元超发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降低美元超发量和偿还外债。特朗普的政策重点也在这方面,例如调整税收和经济政策、减少对外援助等,这些比与比特币挂钩更重要。美债超发是因为美国维持其国际地位的成本过高。即使比特币价格上涨十倍,相对于美元的全球规模,影响仍然有限。正如特朗普所说,美元的敌人是美国政府自身的行为,而不是比特币。恢复美元信心,关键在于解决美国自身的经济和政策问题。然而,美国拥抱加密货币会带来新变化。在全球去美元化的背景下,各国建立本币联盟进行贸易结算。但这些国家仍需选择结算方式。美国开放地建立了美元与比特币的直接兑换关系,甚至支持比特币ETF。以USDT为例,美国对其相对宽容,因为它实质上促进了美元在全球的流动。USDT的规模已达数千亿,甚至开始创造信用——这边是美国不会发展央行数字货币的原因。如果美国持有100万枚比特币,按当前价格计算价值900亿美元,未来若比特币涨到100万美元/枚,则价值上万亿美元,接近美国黄金储备规模。尽管如此,即使比特币能替代黄金,按货币乘数理论,这仍难以完全支撑现有美元体系,但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缓冲池。(00:51:46): 比特币被华尔街收编,会失去其特殊性?美国会利用加密货币建立新霸权,发动金融战吗?可能性不大。美国拥抱比特币的重点不在于比特币本身,而在于其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就像在美元、世贸组织等领域一样,美国的目标是在加密世界也制定规则。比特币ETF的通过对整个行业影响巨大,美国正逐步成为加密世界的规则制定者。一个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比特币的规则将不再由加密圈定义,而是回归华尔街的金融逻辑。短期内,比特币价格可能上涨,但长远来看,比特币可能会失去特殊性。美国如何达成制定规则的目标?比特币ETF是第一步——比特币ETF的获批标志着加密世界历史性转变的开始。其中有两个重要逻辑:第一,金融资产的交易逻辑。美国比特币ETF是现金结算的,这意味着只能用美元买卖ETF份额,而不能提取比特币。这使得美国对美元与比特币价格建立了单向影响力。随着ETF规模扩大,场内交易将主导比特币价格。最终,比特币价格将由美股ETF决定,而非加密世界。第二,比特币的安全性。随着比特币减半,矿工的利润依赖于比特币价格上涨和链上交易手续费。但随着ETF规模扩大,更多比特币被储存在美国人手中,链上交易减少,矿工收益和算力可能下降,比特币网络安全性可能降低。如果比特币价格和安全性都被美国控制,对比特币是福是祸?或许会有新的区块链继承加密精神。美国的法治和开放决定了其追求规则制定权。美国通过比特币ETF,实际上是接受了比特币的POW机制。但当美国控制大量比特币和算力时,格局将发生变化。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应该关注实际行动,而非媒体报道:金融从业者对市场反应最快,其次是加密媒体,再是主流媒体,最后才是学者。关注资金流向和实际行动才是可靠的判断依据。只要世界仍由人构成,这些规律就永远存在。关于《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Twitter:@LeiSalin_XP@Will42WTG群(开放):t.me收听平台:小宇宙:文理两开花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文字稿和延伸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其他平台:即刻: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04: 从苹果开心马到图灵测试:形式与意义的无尽追逐

EP04: 从苹果开心马到图灵测试:形式与意义的无尽追逐

🄴 文理两开花

一个简单的符号游戏如何揭示数学的本质?什么是“同构”?“形式”和“意义”到底是什么纠缠关系?为什么1+1=2?为什么1+1=2是数学的基础?OK,1+1=2,然后呢?量子、数学与人类之间有什么三角关系?请听本期烧脑。本期剪辑:小碗时间戳:(00:02:05)如果用ChatGPT来解读 “WJU”(00:12:02)阿基里斯和乌龟又抬杠:芝诺悖论的数学与逻辑延伸(00:22:58)“pq系统”:这是一个伟大的章节,献给那些不知道“2-1=1”的人(00:27:09)为什么这么无聊的游戏(pq定理)是一个伟大的定理?(00:53:35)上帝之问:为什么1+1等于2?(00:57:30 )图灵测试:一场主观的“游戏”(01:06:46)量子、数学与人:人类骨子里就有数学?文字稿:1.如果用ChatGPT来解读上一章出现的“WJU”(英文版“MIU”)谜题,它会怎么解释?(00:02:05)这个谜题在英文版中被称为"MIU",而在中文版中则被翻译成了"WJU"。ChatGPT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它能否理解这些字母背后的隐含意义?ChatGPT首先准确描述了"MIU"作为形式系统的规则,并解释了为什么无法推导出"MU"——表明它对形式系统的规则和推演过程有着清晰的理解。再问为什么中文版变成了"WJU"时,ChatGPT声称"WJU"是更适合中国读者的翻译,但无法解释原因。更有趣的是,当用瞎编的"WKV"版本误导ChatGPT时,它竟然毫无保留地接受并应用了这个规则。测试表明,ChatGPT对形式系统有着强大的掌握能力,能够理解和应用规则,无论字母如何变化。但它无法理解这些字母背后的隐含意义。“MIU”中的每个字母对应着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而"WJU"则对应着中文发音——这种人为赋予的意义超出了ChatGPT的理解范围。这个实验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工智能如何理解“意义”?AI可以精通形式,但对“意义”的理解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像一个精通语法规则的语言模型,却无法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语境。2. 阿基里斯和乌龟又抬杠:芝诺悖论的数学与逻辑延伸。(00:12:02)这段抬杠是芝诺悖论在数学和逻辑两个维度上的体现。故事中,阿基里斯终于追上了乌龟,乌龟却将话题引向了欧几里德定理的逻辑证明。乌龟故意抬杠,表示只接受定理的前提,而不接受推导出的结论。为了说服乌龟,阿基里斯不得不将“接受推导”本身也作为一个前提加入证明。然而,这却掉入了乌龟的陷阱——乌龟故技重施,拒绝接受新的“接受推导”前提,迫使阿基里斯不断添加新的前提,形成了无限循环的逻辑怪圈。乌龟这种论证方式称为“无限回归”,即一个命题的证明依赖于另一个命题,而这个命题又依赖于另一个命题,无休无止,无法找到最终的起点。这段对话揭示了数学和逻辑之间微妙的关系。芝诺悖论在数学中可以通过“无穷小”的概念得到解决,因为它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而逻辑上的无限回归却可能永远纠缠不清,无法得出明确结论。卡罗尔的这段故事以及后续的PQ系统,都在暗示着数学比逻辑更接近真实。我们习惯于依赖逻辑思考,但卡罗尔的故事却提醒我们,逻辑并非完美无缺,甚至可能陷入无限循环的泥潭。相比之下,数学虽然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却能够通过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更可靠的结论。这段看似荒诞的对话,实际上引出了GEB这本书的核心议题:数学与逻辑,究竟哪一个更能代表真实?哪一个更能揭示世界的本质?3. “pq系统”:这是一个伟大的章节,献给那些不知道“2-1=1”的人。(00:22:58)和上一章的格式类似:本章也介绍了一个形式系统,也是侯世达老师自己的发明,叫做“pq系统:。这次炫出了“pq谜题”,真的把我绕烦了。(想起百观Robert老师的一句话:阅读GEB越深有感触,这更像是一个青年才俊的一个上头的炫技项目)——仔细想想颇有道理,所以还是不要纠结内容细节罢。用我自己的小白语言简单解释一下“pq系统”:·比如Will老师设计了一套符号游戏,游戏中有三个符号:“p”代表“加”(plus);“q”代表“等于”(equal);“-”代表数字(1)。·然后Will老师用这些符号写了一个符号串:“--p---q-----”,也就是“2 + 3 = 5”,这是数学中的加法,是有意义的。·我觉得我也行,于是给符号取了新的意意义:“p”代表“开心”,“q”代表“马”,“-”代表“苹果”。于是上面同样的符号串,解释就变成了:“两个苹果开心三个苹果马五个苹果”——听起来就是喝醉了的胡说八道,没有任何数学意义。Will老师的设计就是有意义的解释;而我设计的就是无意义的解释。·如果把这些符号都换一种意义:“q”代表“减”;“p”代表“等于”;“-”代表数字“1”:那新的符号串:“-----q--p---”就是“5减2等于3”,也是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数学陈述。·这说明了啥?符号不是唯一的解释:关键看你给他赋予什么值,能不能解释现实世界。4.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无聊的游戏(pq定理)是一个伟大的定理?(00:27:09)这一章可以说是整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侯世达通过这个看似无聊的系统,试图解释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这与罗素在《数学原理》中用数百页来证明“1+1=2”有异曲同工之妙。“pq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形式系统,就像MIU或WJU系统一样,它有初始状态和变换规则。这个系统可以自然存在,并能推导出无数包含“-”(横杠)、“P”和“Q”的“定理”。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个系统的意义何在?如果我们将“-”(横杠)解释为数字,P解释为加法,Q解释为等号,那么这个系统就变成了自然数加法系统。但如果我们给它赋予其他含义,比如"苹果开心马",那么它就失去了数学意义。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形式系统的解释似乎与系统本身的推导过程无关,而解释的合理性又需要人来判断,而非系统本身。这引出了本章最核心的问题: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侯世达给出的答案是"同构"(isomorphism)。当我们能够在形式与意义之间建立同构关系时,我们就给出了形式系统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可能有多种,有些可能有意义,有些可能没有。从人的角度来看,形式系统是否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同构关系。正如侯世达所说,"同构产生意义"(Isomorphism Induces Meaning)。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意义本身如何定义?我们如何确保彼此理解的意义是一致的?恰恰在这里,形式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形式系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能看到相同的符号,所以它可以成为讨论和传播意义的有效工具。这与语言的功能类似,语言本质上也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形式系统。所以,这一章虽然内容简短,但涉及的是人类思维的一个永恒话题。在当前人工智能的大讨论中,这个话题又被重新提起。例如,我们在讨论ChatGPT是否真正理解人的思维,还是仅仅在进行形式符号的堆砌时,实际上就是在探讨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5. 当我们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形式系统,并希望发现其中隐藏的含义时,该如何行动?(00:39:36)答案是:找几个符号,并为每个符号赋予有意义的解释。这意味着要在"陈述"和"定理"之间建立一个更高层次的对应关系,就像为想要解决的问题找到一个更高层次、更抽象的“平行宇宙”。目标是让这个抽象世界能够反映或"同构"出现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什么符号,以及使用什么规则都是有高度目的性的。就像侯世达设计的pq系统一样,同构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因为他有意设计了一种通过符号形式反映加减法的方法。一旦这个符号世界被创造出来,它就与现实世界或数学世界独立存在。即使我们不知道2加1等于3,"--q-p-"在这个游戏中依然是一个有效的定理。"同构"在GEB中定义是:保存信息的变换。两个复杂结构可以互相映射,并且每一个结构的每一部分在另一个结构中都有一个相应的部分。这里"相应"的意思是:在各自的结构中,相应的两个部分起着相类似的作用。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在这几章中看到很多例子了:三部创意曲、巴赫的音乐、pq/wu游戏和形式系统。换成人类语言理解:两个东西像照镜子一样,形状可以不一样,但里面的结构一模一样。比如,把巴赫的音乐和三部创意曲比喻成两幅图画,音乐中的和弦和色彩学中的色彩搭配,虽然一个是声音,一个是颜色,但它们在给人的感觉上可能是一致的。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一棵树的结构,虽然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是结构上却相似。问题的表象下隐藏着与之同构的理论实质。我们需要了解抽象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现象。在符号传播意义的过程中,某些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具有唯一性和固定不变的特性。这意味着某些符号的社会意义不可随意变更,是唯一的,是被意识形态强制赋予的。公众往往不会留意这个意义是如何产生的,而是直接认同了这个意义,并将之视为"自然而然"的社会法则。6. 说到“自然而然”的“强制法则”,我们就来到了那个上帝之问:为什么1+1等于2?(00:53:35)为什么1+1=2?而不是34567呢?我们从小就知道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但为什么"1"可以代表一个苹果?为什么"+"可以代表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为什么两个"1"放在一起就变成了"2"?这就涉及到了数学的基础问题。在数学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些基本的规则。规则就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就像数学世界里的"自然规律",我们必须相信它们总是成立的。根据这些公理进行逻辑推理,推理的结果就上升为定理。例如,要证明1+1=2,我们首先需要对1和2,也就是自然数给出定义,比如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为了对自然数给出严格的定义,给出了5条公理。然后,我们需要给"+"一个定义,说明什么是加法。这种严谨的数学推导过程可能会给人一种"数学就是不好好说话"的感觉。但实际上,这种严谨性是必要的。1、2、加减乘除运算在数学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必须从逻辑的角度出发去证明。罗素和怀德海在《数学原理》中耗费了大量篇幅来证明这些看似简单的概念,他们的工作看似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夯实了现代数学大厦的稳固性。数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一个"理想的数字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数字和规则都是完美无缺的。他们想知道,我们能否用符号和规则完全地描述这个理想的数字世界。这种追求严谨和基础的方法,体现了数学思维的独特之处,也揭示了许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核。无论是多么小的问题,都有探究它的意义。7.图灵测试:一场主观的“游戏” (00:57:30)图灵测试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让专家去问问题,然后判断回答的是人还是机器。这个测试本身值得仔细琢磨,它真的客观吗?图灵测试实际上给出了人工智能的一个定义角度:如果大部分人认为是这么回事,它就是这么回事。如果大家都觉得它有人的智能,那它就有。换句话说,我们无法用公式或者代码来定义什么是人工智能,因为一旦我们能做到,那就等于已经创造出人工智能了。所以人工智能能否实现,是无法确定的,因为它不能被形式化定义。如果能,那这个描述本身就已经实现了智能。这意味着智能这个概念只能由人来判断,它不是一个客观的形式化标准。因此,讨论某个系统是否实现了人工智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最终还是需要人的主观判断。意义永远只存在于人的思维中,而不在机器那边。8. 形式与意义的无尽追逐:谁才是最终的解释者?(01:00:02)数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做模型论,它研究的是如何解释形式系统。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悖论:如果解释本身也能被形式化,那它不就又变成了另一个需要被解释的形式系统了吗?如果解释也能被形式化,那它还是个形式系统,哪来的解释?模型论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没有任何形式系统能够完全准确地描述数学本身。任何试图定义数学的形式系统,都至少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我们熟悉的数学,而另一种则是未知的。这就像是一个永远无法逃脱的怪圈,形式系统无法完全定义自身的意义。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也揭示了类似的困境:任何足够复杂的逻辑系统都无法证明自身所有为真的命题。这意味着,形式系统永远无法完全捕捉到人类思维的全部内容。那么,谁才是最终的解释者呢?现代数学和逻辑学似乎都指向了一个答案:人类。只有人类拥有赋予一切以意义的能力;只有人才拥有对一切的解释权。这是一个循环的怪圈,也是GEB这本书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更深一层思考,"重构"或许才是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如果世界不能被不断地重新解释、重新定义,那么存在本身就失去了意义。重构甚至可能比存在和意识更为 fundamental,因为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本质上都是对存在和意识的不断重构。人工智能试图用一系列形式化的规则来模拟人类思维的灵活性。然而,规则本身是僵化、死板的。为了让机器更像人,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添加新的规则,形成层层嵌套的复杂结构。但这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些规则的最终来源是什么?或许,智能的本质是一个能够包含并改变自身规则的循环系统。只有当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不断地反思、质疑和重构自身的规则时,才有可能真正接近人类智能的奥秘。9. 量子、数学与人:生命本质的三角迷思(01:06:46)薛定谔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生命本质上是一种量子现象。这一想法将微观世界的奥秘与人类的存在紧密联系在一起。量子力学在微观世界展现出惊人的数学性质,甚至挑战了我们对客观实在的理解。量子似乎决定了生命的存在,包括人类。这个观点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思考:为什么人类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学?也许是因为量子决定了我们的存在,而量子本身又遵循着独特的数学规律。这就像是一个精妙的循环,量子、数学与人类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三角关系。这种关系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似乎天生就具有数字概念。我们对数学的直觉可能不仅仅是文化习得的结果,而是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宇宙规律。人类骨子里就有数字,这或许就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关于《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Twitter:@LeiSalin_XP@Will42WTG群(开放):t.me收听平台:小宇宙:文理两开花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文字稿和延伸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其他平台:即刻: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03:阿基里斯、乌龟和芝诺:人工智能的极限是什么?

EP03:阿基里斯、乌龟和芝诺:人工智能的极限是什么?

🄴 文理两开花

我们的几个奇怪的主人公终于登场了!一只乌龟、古希腊英雄阿基里斯、芝诺。后面章节中还会出现几个奇怪的角色,包括螃蟹。这就是GEB著名的招牌结构:在每个章节前,侯世达老师会编一篇对话小故事,把内容引出来。这也是我每一章最爱看的部分,因为相对容易懂。侯式幽默,虽然有时很冷,但是每个对话都回味无穷,看完这个小故事,带着印象进入下一章,读完后再回来重温一下,方知其奥妙之处。有时会恍然大悟,原来对话中另有玄机;但有时文科生上头,也会想:侯世达老师炫技有点儿过了,让读者觉得智商堪忧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侯世达老师并不care读者智商的承受能力。上一期留了一个悬念:提到了图灵机——他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有啥关系?哎别说,那还是很有关系的,不仅有关系,还能带出到底“什么是智能”的一些深层哲学。本期和大家解读的第一章内容,也是层层嵌套的绝活儿,不仅带出了第二次数学危机,也带出了整个数学大厦、计算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基础,地基——形式系统。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听本期播客之前之后,分别能在这一章中找出多少“梗”?本期剪辑:小碗本期烧脑提纲:·(00:06:22) 全书和大家见面的第一篇对话是《三部创意曲》。·(00:09:26) 这么一篇奇怪的对话,到底埋了多少梗?为啥叫“三部创意曲”?·(00:18:26) 芝诺禅宗谐音梗,你看出来了吗?·(00:23:39) 什么是形式系统?·(00:30:22) 用国际象棋举个例子·(00:36:21) 侯氏龟能梦电子龟吗?·(00:42:27) MIU还是WJ?·(00:48:56) 机器能“跳出系统”吗?·(00:56:52) 大梗来了·(01:02:14) 哥德尔和图灵机:人工智能的极限是什么?文字稿和时间戳:(00:06:22) 全书和大家见面的第一篇对话是《三部创意曲》。对话开始于阿基里斯和乌龟对一面奇特旗子的讨论:“阿基里斯和一只乌龟站在尘土飞扬的跑道上,烈日当空。在跑道的另一端,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上面挂着一面长方形的大旗,整面旗子是红色的,但上面有一个环状的狭缝,透过狭缝可以看到天空。这个环形切口呈阿拉伯数字‘零’的形状,这是芝诺最喜欢的数字。”这么一小段开头,信息密度极大:里面包含了:芝诺悖论,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内涵——也就是无穷小他到底是不是零?接着,旗子动了,乌龟和阿基里斯莫名其妙地开始讨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埋梗)然后芝诺就溜达着路过了,说:“你俩别争了,什么都没动。我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理:运动从本质上说是不可能的。这个定理可以推导出一个更伟大的定理——芝诺定理:运动无有。”芝诺继续说道:“我的师傅五祖教导我,真如即一,具有不变异性,万象的动迁变化都是感官的幻觉。因此,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乌龟点题道:“论证‘运动不可能’的命题是通过芝诺的‘二分悖论’证明的:如果想从A点到B点,必须先走完A到B的一半;要走完这一半,又得先走完这一半的一半。如此无限细分下去,当然永远无法到达B点。”阿基里斯表示质疑,芝诺说:“不信你就试试。”于是,阿基里斯和乌龟开始了那场著名的赛跑。(00:09:26) 这么一篇奇怪的对话,到底埋了多少梗?为啥叫“三部创意曲”?GEB这本书可谓是步步埋梗,信息量超大。短短一小段故事就包含了好几个知识点,炫技炫出天际。"三部创意曲"这个标题本身就是个妙招。它源自卡罗尔的著名文章《乌龟跟阿基里斯说了什么》,侯世达将其视为"二部创意曲"。这里暗藏玄机,因为巴赫恰好有15首二部创意曲,是早期钢琴独奏中两个声部的配合,听起来就像两个人在对话。侯世达借此给卡罗尔的文章冠名,暗示乌龟和阿基里斯的对话。然后,他更进一步,加入了芝诺,形成了三人对话,于是就有了"三部创意曲",又恰好对应巴赫的另外15首三声部钢琴独奏曲。这一招既致敬了卡罗尔的故事,又向巴赫的作品致敬,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侯世达又在小对话开篇引用了埃舍尔的莫比乌斯带画作。这一手更高明,因为他在短短几行字里就把"哥德尔(数学)、埃舍尔(艺术)、巴赫(音乐)"这三个领域都巧妙地带出来了。这种炫技手法贯穿全书,读者会不断发现各种梗,有时甚至会觉得有点跑题。但这恰恰体现了侯世达的写作特点——不完全是为读者服务的,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写得开心,就像我们做播客一样,重要的是自己聊得爽。从写作风格来看,这本书既不遵循“金字塔原理”,也不遵循“坡道原理”,而是采用了“散文”方式——形散神不散。侯世达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处炫技、到处埋梗,但归根结底还是围绕着GEB、数学、逻辑和人工智能这条主线——讲数学时一定会提到音乐和美术,讲音乐时一定会涉及数学和绘画,讲绘画时也一定会联系数学和音乐。他不关心读者是否能跟上,完全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想象,想到哪写到哪。每一章都充满了高难度的概念,比如第二章就直接引入了MIU形式系统,对于不熟悉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劝退,但侯世达老师不care。(00:18:26) 芝诺禅宗谐音梗,你看出来了吗?芝诺悖论,看似在说运动不存在,其实它触及了更深层的数学概念:无穷与有穷、离散与连续、无穷小等等。这些问题属于第二次数学危机的范畴,最终通过微积分和极限的概念得以解决。更妙的是,卡罗尔在他的文章《乌龟跟阿基里斯说了什么》中,提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观点:逻辑本身也存在无穷倒退的状况。这个观点巧妙地将芝诺悖论与自我指代、逻辑循环、怪圈联系起来,进而触及了第三次数学危机的核心——逻辑的困境。侯世达在书中明显地致敬了卡罗尔。在卡罗尔提出这个观点之前,虽然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罗素悖论已经出现,但很少有人将芝诺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也就是逻辑问题)联系起来。卡罗尔能有如此独特的视角,实在令人佩服。我们都知道芝诺悖论讲的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看似在讨论运动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它所蕴含的深意远不止于此。侯世达将这个话题称为“三部创意曲”,这个命名本身就很有意思,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考。说到有意思,侯世达还玩了个谐音梗。还记得对话开头,乌龟和阿基里斯莫名其妙地开始讨论“风动还是幡动”吗?在英文原版中,侯世达故意把“Zeno”(芝诺)和“Zen”(禅)搞混,制造了一个关于芝诺和禅师的笑点。可惜这个梗在中文翻译中无法体现,只有读英文版的读者才能get到他的幽默。说到翻译,侯世达本人也参与了这本书的深度翻译工作。这本身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尤其是在处理像“Zeno”和“Zen”这种难以直译的文字游戏和双关语时,更显功力。(00:23:39) 什么是形式系统?第一章名为“WU谜题”。侯世达没有直接解释什么是形式系统,而是设计了一个名为“WU”的谜题,通过这个谜题让读者尝试解答——最终发现根本无解。通过这个谜题,侯世达试图引出并解释形式系统的概念——GEB全书的中心概念之一。形式系统到底是什么呢?核心理念其实很简单:一切都是形式系统(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式定义)。比如,人类语言就是一种形式系统。语言的语法规则,主语、谓语、宾语的排列组合,都是形式系统的一部分。从语法的角度看,句子的结构不过是符号的排列组合。而这些符号的排列组合如果符合一定的规则,就能产生有意义的语言。例如,“我打球”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而“我苹果”则不符合,因为两个名词连在一起没有意义。通过语法规则,我们可以禁止不符合规范的组合,从而使语言变得有意义。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语法规则列出来,那么语言就变成了符号串的组合方式。同理,计算机语言由0和1的组合构成;音乐由音符和节奏的组合构成;美术作品由像素点的组合构成。这些都是形式系统。形式系统的根本在于初始元素以及它们的排列规则。无论是语言、计算机代码、音乐还是美术,它们在形式系统的本质上没有区别。形式系统的理念是,世间万物皆为形式系统,一切都是形式系统,这种观点确实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因为它揭示了万物的本质。形式系统是一种透过初始元素及其规则来理解世界的方法。而《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这本书,正是通过形式系统的视角,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跨学科的智力盛宴。(00:30:22) 用国际象棋举个例子世间万物皆为形式系统。乍一听可能觉得难以置信,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形式系统就像一个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框架,支撑着事物的运作。就像大楼需要钢架支撑一样,我们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模式,甚至复杂的数学体系,都可以看作是形式系统。形式系统包含三个要素:·形式语言 (Language): 就像我们说话需要词汇一样,形式系统也需要一套符号和语法规则来表达信息。·公理 (Axioms): 这是一组被设定为真的基本命题,就像游戏规则一样,是形式系统的基础。·推理规则 (Rules of Inference): 这是用来从公理推导出其他真命题的规则,就像游戏中的操作规则一样,规定了如何在形式系统中进行推理和演绎。通过这三个要素,形式系统就能像机器一样运作,产生新的定理(Theorems),也就是从公理推导出来的真命题。用国际象棋来举例:·形式语言: 国际象棋的棋盘、棋子、每个棋子的走法等,构成了游戏的语言和词汇表。·公理: 游戏开始时的初始状态,比如棋子的摆放位置,就是游戏的公理,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游戏才能开始。·推理规则: 棋子的移动规则,比如“马走日”,“象走田”等,就是游戏的推理规则,玩家需要根据这些规则移动棋子。而游戏的目标“将死对方”,就是一个需要通过推理规则和策略来实现的定理。上期提到:为什么要把很多过程分解成机械、可重复的形式?其实跟形式系统的本质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能把某些行为或事情,用形式系统的方式规范出来,那就更容易让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混乱和争论。(00:36:21) 侯氏龟能梦电子龟吗?为唤起读者的好奇心,侯世达老师给大家贴心地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谜题:“你能产生WU吗?”。这个谜题如果大家能耐心的读完,并且尝试一下,会发现很妙,很有趣。我用侯世达同款对话编了一段小故事,可能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这个”WU谜题”:这天,阿喀琉斯和乌龟进入了一个名叫”WU迷宫"的迷宫,遇到了一只叫做"meta乌龟"的电子龟。电子龟塞给了他们一个迷宫引导器,上书两个字母“WJ”。引导器有4条规则:规则一:如果你有一个以 J结尾的字符串,你可以在它后面再加一个 U。比如 WJ 就可以变成 WJU。规则二:假设你有 Wx,这里x是任意一个字符串。那么你可以把它变成 Wxx。比如WJU可以变成WJUJU。规则三:如果你的字符串中有JJJ,你可以用U替换。比如WUJJJU可以变成WUUU。规则四:如果你的字符串包含UU,你可以把它删除。如WUUU 可以变成 WU。电子龟问:如果从“WJ”开始,能否通过有限步骤,走出迷宫,得到“WU”?这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形式系统:它有明确的符号(W,J,U)、公理(WJ)和推理规则(规则1-4)。 阿喀琉斯和乌龟试图用这些规则去推导WJ,发现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从WJ推导出WU,而是不断地陷入"WJ-WJU-WJUJU-WJU-WU-WJ"的循环,无论如何都会陷入循环,都会回到原点WJ。对此meta-乌龟给出了令人费解的禅宗式回应。它说:"WU”。一头雾水,再追问,还是只说"WU”。惜字如金。乌龟突然一拍脑袋,对阿基利斯说: "WU"在禅宗中代表一种超越二元对立(如是与非、对与错、有与无)的智慧境界,电子龟再暗示我们不要执着于WJ和WU之间的逻辑纠缠,而应该跳出这个系统,用更高的智慧去看待问题啊!好了这个莫名其妙的故事讲完了。这个“WU的谜题”到底想说明什么?(00:42:27) MIU还是WJ?侯世达在介绍形式系统时,首先想传达的是"万物皆形式系统"这一理念。他希望读者明白,形式系统并非高深莫测,也不一定与数学、逻辑学或哲学挂钩。即便是简单如WJU这样仅有三个字母的系统,也是一个典型的形式系统。虽然它无法与人类语言、绘画、音乐或计算机系统相提并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完全符合形式系统的基本条件。这个简单系统的构造颇有意思。有趣的是,英文原版中这个形式系统叫MIU,而中文版则叫WJU。这里面大有文章:MIU代表Mechanical(机械的)、Intelligent(智能的)和Un-(否定前缀),分别对应机械式推理、人类智能理解和禅宗的"无"概念。这三个概念与形式系统息息相关。翻译成中文时遇到了挑战,因为对应的中文词汇首字母与英文不同。于是,译者巧妙地创造了新的对应关系:·J代表"机",对应机械方式·W代表"维"(本应为"唯",但用了"惟"),对应人类智能、逻辑思维·U仍然代表"无",对应禅宗思想这种翻译方式高度重视表意,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bug"。比如,按照逻辑,中文版应该是JWU而非WJU,以对应英文版MIU的顺序。但为了使开头更接近自然语言习惯,最终选择了WJU。这种精心设计的翻译反映了侯世达对细节的极度重视,甚至到了"机关算尽"的地步。这本书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就像《红楼梦》一样,值得细细品味。但若要一个一个都挖出来,那根本挖不完。(00:48:56) 机器能“跳出系统”吗?侯世达通过WJU谜题巧妙地揭示了人类思维与机械逻辑之间的本质差异。这个看似简单的谜题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人类思维能否被完全描述为一个形式系统?谜题的关键在于"跳出系统"的能力。当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人类可以停下来,审视整个系统,发现规则的本质(如J的数量不会减少),从而得出结论。这种能力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区别于机械逻辑的关键所在。(这里不得不琢磨,“WU”的读音就是“无”,这不就是在暗示要跳出系统,别钻牛角尖么?)“跳出系统”:能够跳出正在进行的工作,并且看一下已经做了些什么,是智能固有的特点。比如我读GEB,读不下去的时候,搁在一边儿,把灯关掉。我就“出了GEB系统”。但教计算机“跳出系统”,能教到什么程度呢?书里举了一个实例:加拿大一次计算机国际象棋比赛,一个下棋不太强的程序,却有一个很牛的特性:它可以远在棋下完之前早早退出。棋下得不太好,但却有预先估计到没有希望的棋局的能力,然后停下,而不是等着另一个程序把它将死。虽然每次下棋它都输,但是输得很有风度,不丢人。然而,这个例子其实并不完全贴切。因为程序的认输行为很可能仍然是基于预设的规则(如胜率评估)而非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下棋"。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即使我们不断为计算机添加更高层次的规则,试图模拟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是否有可能最终达到人类思维的灵活性?人工智能工作的奇异之处: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形式化规则,教会机器如何表现得灵活。然而,这些规则本身是死板的。但是要涵盖所有智能行为,需要各种不同层次的规则。从基本规则到修改这些基本规则的元规则,再到修改元规则的更高层次规则元元规则,都必须存在。面对生活中千变万化的情况,我们需要多少层级的规则才能涵盖所有可能性?这些规则的堆叠是否有尽头?更重要的是,人类"跳出系统"的能力与计算机执行预设规则导致的任务终止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类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在某个系统中运作,并主动选择退出或改变视角。而计算机,无论其行为看起来多么智能,本质上仍然是在执行预设的程序逻辑。(00:56:52) 大梗来了终极的人工智能不可能论,主要论点在于机器什么时候能认识到自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在一个系统中。这是传统的人工智能理论,而侯世达在他的书中通过一段话揭示了这一点。他写道:“只有极少数的人有那种眼光看出一个支配许多人生活的系统,而以前却从来没人认为这是一个系统。这些人常就投入毕生的精力去使其他人相信系统确实存在,应该从中退出。”这段话让你想到什么了吗?没错,就是《黑客帝国》(The Matrix)。虽然这部电影是在侯世达的书出版之后拍摄的,但两者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可以猜测,《黑客帝国》的导演可能读过侯世达的书,受到了启发。甚至可以推测 “缸中之脑”这个概念,虽然在GEB获得普利策奖之前已经存在,但侯世达可能是第一个系统性提出这一理论的人。整个GEB都围绕一个核心理念展开,那就是“怪圈”。侯世达认为,人类的自我认知就是一个怪圈,而这个怪圈正是智能的核心。这本书的前两章已经埋下了无数的梗、暗线和隐喻,揭示了这一理念。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一个超级怪圈的典范。哥德尔通过数学方法证明了形式主义和逻辑主义的不成立。然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本身却是形式主义的巅峰之作,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形式符号编成数字来进行证明。哥德尔数的概念将形式符号量化,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推导其他形式系统,如WU谜题。(01:02:14) 哥德尔和图灵机:人工智能的极限是什么?图灵机本质上是一个概念性的计算机,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形式系统,包含符号、初始状态和生成规则。它虽然简单,但理论上可以模拟任何计算机程序的运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指出,任何包含基本算术的形式系统都必然存在一些命题,它们是真命题,但在这个系统内部却无法被证明。那么问题来了:图灵机作为一种形式系统,是否也符合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图灵机是否能够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如果我们假定它可以,那么根据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图灵机内部也应该存在一些无法被证明的真命题。图灵本人提出的“停机问题”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停机问题指的是,是否存在一个程序能够判断任意程序是否会在有限时间内停机。图灵证明了,这样的程序并不存在。从形式上看,停机问题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表述非常相似。停机问题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无法判断自身是否停机的程序,这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中那个无法证明自身真伪的命题类似。虽然很多人认为图灵停机问题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等价的,虽然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其中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图灵停机问题确实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制造出图灵完备的计算机系统,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能创造出人工智能?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计算机系统的规模足够大,就能够模拟人类智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计算机系统本质上只是一个逻辑系统,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已经证明,逻辑系统无法推导出真正的数学或人类智能,更不可能拥有自我意识。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尚无定论。但无论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还是图灵停机问题,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点:即使强大如计算机,也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墙”,即“不可计算性”。正如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表明,即使在完美的数学大厦中,也存在着逻辑无法触及的角落。图灵停机问题则更进一步,它直接在图灵机这一强大的计算模型中,展示了“不可计算性”的存在。而人类,作为创造出这些概念的思考者,似乎能够跳出这个“怪圈”,从更高的维度俯瞰这一切。或许,这正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人工智能始终受限于自身的逻辑系统,而人类却能够凭借直觉和意识,超越逻辑的藩篱。关于《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Twitter:@LeiSalin_XP@Will42WTG群(开放):t.me收听平台:小宇宙:文理两开花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文字稿和延伸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其他平台:即刻: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02: 《导言》烧脑三重奏——哥德尔、艾舍尔与巴赫的跨界幻想

EP02: 《导言》烧脑三重奏——哥德尔、艾舍尔与巴赫的跨界幻想

🄴 文理两开花

前一集已经成功把大家拉下水了,还有几位朋友给我发了新买的GBE的照片。那就welcome to 天坑,欢迎和我们一起填天坑。无论后面发生了什么都不要怪我们,就当给大脑来了一次铁三训练。本期和大家聊一聊导言。我读的大部分书,都会直接从第一章开始,几乎从来不看导言。但是GEB不一样,《导言》部分是最吸引人的,也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独立的提纲挈领之作;这是让你脑回路打开的章节。当然啦,也很有可能,大家和GEB的缘分也永远停留在这一章。这一章把哥德尔的数学、埃舍尔的画作、和巴赫的音乐丝滑交织在了一起。数学、音乐、艺术这三个领域,精通其中一个已经很难。三个全精通,且能串在一起,发现共同规律,还是得在奇人写的奇书中体会。本期剪辑:小碗-----------------------时间戳:01:04 《导言》部分:为什么哥德尔的数学、艾舍尔的画作、巴赫的音乐能在这本书中交织在一起?侯世达算是博学家吗?17:15 巴赫的音乐:用数学的视角是怎么看的?30:50 埃舍尔画和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的相似性?是怎么对上的?47:15 哥德尔为什么是Will老师的精神图腾?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如量子力学般伟大?50:31 数学曾经出现过三次危机?30年代以前的数理逻辑史:数学基础的大厦是怎么被哥德尔推翻的?-----------------------小跑录后感:01“博学家”的脑回路《GEB》巧妙地将数学、绘画和音乐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融合在一起。如果听到Will老师的延伸推断,会马上get到:侯世达也许还在潜移默化中将哥德尔定理、图灵停机问题和塔斯基语义学真理这三大经典问题整合在了一起(逻辑上等价),形成了一个“跨界天团”,横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语义学。只能用一个字来表达:服!如果将《GEB》视为一本“奇书”,那么哥德尔定理就是其中的一条“奇定理”——在侯世达的解读体系中,它不仅能涉及数学,还能触达音乐和美术的灵魂——这是其他数学定理(如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所不具备的跨领域特性。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达:奇特!不仅如此,侯世达老师还抢了文科生的风头:用 “坡道模型”的叙述方式,先从巴赫音乐中的同构和循环结构,引出埃舍尔绘画中的“左手画右手”的怪圈,最终落脚到哥德尔定理的“自指”概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只能用三个字来表达:博学家!能被称为博学家的人不多——英文“polymath”源自希腊语,字面意思就是 “学了很多的人”。其他能称得上“博学家”的还包括罗素,这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精通数学的哲学家。他因1929年出版的《婚姻与道德》而文学获奖,这本书在当时尺度很大——主要观点包括:清教徒对待性的态度是人类不幸的根源、倡导试婚和离婚从简、对婚外性行为和同性恋持宽容态度。我觉得这倒也像是一个逻辑思维很强的人提出的观点(简称直男观点)。还有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我在《牧羊人的哲学课》中写到过这位大神。西蒙是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图灵奖和世界人工智能终生成就奖的科学家,拥有9个博士学位,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也是认知心理学、符号学、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的先驱。他在70多岁时开始学习中文,并成为首届中科院外籍院士,还精通琴棋书画。现代人会觉得这些人是神奇的存在,但其实“博学家”在西方思想史上并不罕见。比如毕达哥拉斯,不仅创立了数学体系,还精通音乐——200年前开始流行的音律学就是从毕达哥拉斯时代传承下来的。实际上,许多历史上的大家都是跨界达人,既是博学家,也是通才。文理分科是现代人(前苏联教育体制)的产物,从历史角度看,真正的通才是不分科的,一个人的涉猎领域越广,其开发、想象和归纳能力就越强——他们真真是“文理两开花”。可惜,在现代教育体制中,联想能力太强的孩子常常被批评为不专注。只能用四个字来表达:无话可说。02看巴赫如何拍出 “史上最高智商马屁”普鲁士国王腓德烈大帝是巴赫的超级粉丝。有一天,他邀请巴赫到宫中,即兴创作一首六声部的赋格。要知道,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且复杂的创作,在巴赫的所有作品中,五声部以上的赋格非常罕见。这次接见之后,巴赫回去后,以国王提供的主题创作了《音乐的奉献》——这是史上最高智商、最高级的马屁之作。该作品包括一首三声部赋格、一首六声部赋格、十首卡农曲和一首三重奏鸣曲——怎么看怎么像一场数学表演和炫技。更烧脑的是,《音乐的奉献》中的十首卡农大多没有写全,而是以谜题的形式留给人们去探求和发现。巴赫在这些卡农中大量运用了倒影、逆行、增值、减值等变换复调的手法,简直是炫技炫出了天际。巴赫还是文字双关语大师,和侯世达一样:在乐谱的扉页上写了一句:“奉旨承诏,将歌曲及余部以卡农技巧予以解决”。“卡农”(canonic)这个词有双关的意思,不仅指“用卡农”的技巧,还包含“用可能有的最好方式”的意思。这句题辞的每个词的首字母排在一起是RICERCAR(ri-cher-ka),意大利语意为“探求”——《音乐的奉献》中确实有许多东西需要探求。高智商人的炫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不过侯世达以巴赫开场,真的没毛病吗?音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普通人主要被主旋律打动,而专业音乐人士则更注重曲子的结构、对音的使用和多声部的配合。巴赫的音乐结构,如卡农和赋格,展现了音乐的严谨调性;但是“结构”与能成为世界名曲、触动所有人心绪、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依然无法划等号——类似meme、迷因、和叙事(严重推荐大家重新复习一下“文理底层逻辑六大筐”之——“模因与结构”:链接: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254e74d042a792063f1456e)。侯世达为强调了音乐的“结构”部分,并将其与哥德尔不完全定理联系起来——似乎稍稍“贬低”了音乐——博大,不只有逻辑,还有神奇的情感链接超能力。稍显牵强。虽然但是,这种关联依然非常精彩。03数学学渣埃舍尔:艺术才是抽象思维最好的好基友?他是所有数学学渣们的希望——埃舍尔是绝无仅有,能用画来表达复杂的数学概念的艺术家——虽然埃舍尔老师也是数学学渣,在校时数学成绩经常不及格。但他的作品却充满了数学元素:无穷、对称和递归。他是唯一能够通过画作呈现悖论的画家——其作品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有着深刻的相似性:哥德尔的发现虽然高深,其实根源都比较古老和直观,但普通人想不到。比如"说谎者悖论"这个自我指涉的逻辑怪圈:当一个人说"我在说谎"这句话时,如果它是真的,那么这个人就是在说谎,那这句话本身就是假的;但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说这句话的人实际上是在说实话,这句话就变成真的了。无论我们假定这句话真还是假,都会导致矛盾。它的真假无法被二元逻辑所确定,直接违背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排中律”的基本原则:即一个陈述要么为真要么为假。这些悖论展示了主体与客体的混淆,造成了逻辑上的“自指”现象。这么绕的逻辑,在埃舍尔的画中却一览无遗——你肯定一看就明白:大家都玩儿过《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吧?这款游戏的灵感就来源于埃舍尔的名作——《上升与下降》。画中,一队人沿着楼梯向上走,拐了四个弯后,竟然又回到了原处!?在你眼前的就是视觉悖论:既向上又向下的楼梯。埃舍尔另一幅著名作品是《画手》,俗称“左手画右手”,一只手在画画,而画出来的手又在画自己,这种自制现象展示了语义学悖论画中两只手互相绘制对方,形成了自引用(Self-Reference)的递归结构——这种自我参照是递归的核心特征之一。还有《画廊》:一个看画的人所看的画中又包含了他自己,整体与部分混成一锅的迷宫,无限循环(Loop)让观者无法跳出无限的自我复制或引用。还有《昼与夜》和《瀑布》:展示了无穷循环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些视觉悖论相对于音乐和数学更容易让普通人理解。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提供的信息量比音乐更多,表现力也更强。埃舍尔的作品展示了三维物体在二维空间中的矛盾——这种怪圈正是我们试图用简单方式表达复杂事物时所产生的悖论。04哥德尔为何“伟大”?Will 老师对哥德尔的推崇溢于言表,甚至将自己的头像换成了同款。这引发了我对哥德尔思想的强烈兴趣。以我数学学渣浅薄的理解:哥德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以一己之力(思想),震感数学基础;在于他和三次数学危机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前的数理逻辑大厦,建立在将推理过程“机械化、形式化、公理化”的努力之上。自从人类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推理能力后,历史上最聪明人都开始思考如何将推理过程机械化或形式化。文科生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这些聪明人,都热衷于将事物“形式化”,总觉得哪里不对。果然,还真有拧巴的地方——非欧几何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挑战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形式化。当然只是一个微小的开始,马上各领域的智者们以更严密的方式开始各种“形式化”反扑。理科生好像都有一种偏执——都在追寻一种“可控”——更清晰、更准确、更机械化。希尔伯特有分教:自然科学中不可能存在不可知的事物,一切都是可知的。只要我们确定好数学中的所有公理,剩下的事情大家修补一下,就没有大问题了。直到哥德尔横空出世。不得不说,用哥德尔的眼光看世界,会“正常”很多——至少文科生会这么认为。如果用哥德尔的眼睛看世界:就像画了一个大圈儿,无论有多大,即使是整个宇宙,也无法把所有真理包进来,里面总有人类数理逻辑思维无法完全解释的内容。那圈儿外的是什么呢?一定是人类理性局限之外的某种存在——所有数理逻辑、自然规律、人类已知认知中的所有“不可知”。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一切可知”理念,他证明了:即使在看似严谨的数学体系中,也存在着无法被证明的真命题。05数学历史上的三次危机第一次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无理数,通过扩大认知领域解决了这个问题,最终接受了无理数。第二次危机由牛顿引发,“无穷大和无穷小”——分析学后来通过数列极限的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将无穷大和无穷小关进了“笼子”。第三次数学危机源于对数学基础的误解。当时的聪明人们,以为通过集合论已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但罗素的“理发师悖论”揭示了集合论的矛盾,动摇了数学的根基。这次危机也催生了三大流派: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逻辑主义由罗素坚定站台——认为逻辑学(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可以构建完备的数学系统。罗素在《数学原理》第一版第379页(或者362页)中证明了——“1+1=2”。这一复杂证明曾被讽刺为“伟大的著作,献给那些不知道1+1=2的人”。形式主义由希尔伯特提出,他认为数学证明是一种符号操作,不需要考虑实际意义。希老师认为通过一套形式符号系统,可以推出所有数学定理。直觉主义提出自然数是上帝创造的,其余都是人为的——数学的根源在于自然数,而非逻辑或符号操作。自然数被认为是超越人类逻辑思维的东西,仿佛是上帝植入我们大脑的概念。谁知天降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逻辑主义和形式主义提出了挑战。他将逻辑语句转化为数学运算,证明了在任何形式系统中都会存在既真又无法证明的命题——正面动摇了逻辑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基础——数学系统无法自证完备。06从哥德尔到人工智能这段数理逻辑史的精彩之处在于(文科生认为)——它也许可以与现在的AI热潮联系起来。文科生的脑回路是这么发散的:整个数理逻辑史的发展,似乎都有一个标准动作——试图将思维过程机械化。这种努力甚至可以被看作是整个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史的一部分。问题在于,思维过程是否真的能够被完全机械化?三次数学危机好像已经给出了答案:过程中出现太多起伏和矛盾。没准儿与目前热门的“scaling law”之争也有关系。Scaling law是现在最热的信仰,大家认为OpenAI的成功在于将模型做得更大,认为庞大的神经网络和大量数据训练可以创造奇迹。然而,不同声音一直存在,最近好像越来越大声——比如香港大学马俊老师的刷屏文章《如果相信只靠Scaling Laws能实现AGI,你该改行了》:仅靠scaling law就能实现AGI的信仰,需要重新审视。新的方法不能装作不存在——这种探索似乎又回到了侯世达的老问题:到底什么是人类的思维?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思维的本质?目前的人工智能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一切似乎又与哥德尔完美闭环——他颠覆了思维推理可以完全形式化、公理化和机械化的理念,动摇了30年代前后建立起来的数学基础——现在对人工智能信仰为何不能?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揭示了数学中存在的怪圈,而不仅仅是逻辑中的问题——对哲学有深远的影响——至少表明逻辑和自然数之间的关系,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他的发现震撼了许多致力于建立数学基础的学者,革命性堪比量子力学:逻辑都无法完全导出数学,数学真有可能是更高层次的逻辑——一点不夸张(文科生都这么认为)。数学家们追求的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形式系统,以确保交流时的准确性,避免误解。这种对“准确性”的追求在数学和理科理所当然。但是,如果试图将这种形式化方法推广到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比如经济学,几乎100%会出问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文科生总会寻找一切机会,抵触这种“完全逻辑化”的倾向——人类和人类社会这种独特的存在,真的能被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模型所涵盖吗?。关于《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Twitter:@LeiSalin_XP@Will42WTG群(开放):t.me收听平台:小宇宙:文理两开花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open.firstory.me手动添加节目)文字稿和延伸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wenli.substack.com其他平台:即刻: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