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

小跑

《文理兩開花(海外版)》:文科生思維和理科生思維在科技、金融、文化、哲學、數字資產、Web3.0中的碰撞。當下的時代精神是“混沌”,我們試圖在混沌中尋找秩序。海外版會討論更多Crypto、Web3.0、以及個別話題的深入討論。

主播:
1. 文科生代表肖小跑:《羊群的共識》作者,金融行業從業及創業者。播客《牆裂談》主播;公眾號《肖小跑》主理人。Newsletter: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xiaopao

2. 理科生代表王瑋:數學和計算機學霸,兼通技術與金融。若干年前“all-in”區塊鏈領域,行業知名意見領袖。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所有集數

文理新年特辑:迷因币与新核武,互联网终究不是乌托邦

文理新年特辑:迷因币与新核武,互联网终究不是乌托邦

🄴 文理两开花

本期是《文理两开花》新年特辑,给大家拜年啦!新年特辑当然得聊《文理》的主场话题——“加密货币”加上“底层逻辑”。一位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突然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宣布发行加密货币,几个小时内市值就飙升到几十亿美元。世界震惊,币圈懵圈。这个加密货币以他差点中弹的“英雄”画像为品牌标识,配上“fight fight fight”的字样。域名注册不到一个月,80%的代币集中在同一地址,内部人士低价购入、高位套现,呈现出典型的“割韭菜”操作。随后,夫人也发行自己的加密货币,家族上演了一场币圈狂欢。这一系列操作对加密货币领域的影响巨大。从加密货币圈来看,机构、个人大户等几乎都对这个迷因币趋之若鹜,甚至狂热追捧——有人财富自由,有人黯然爆仓——这种故事每个迷因币行情都会出现。这件离奇事件对加密行业会有何影响?我们可以用《文理》哪个底层逻辑(筐)来解释?时间戳:(00:01:24) 未来加密货币行业会形成“比特币”vs“迷因币”双头格局?(00:17:23) 用文理“迷因与结构”、“身份与契约”底层逻辑来解释(00:33:01) 迷因币是否会冲击美元信用?(00:41:50) 我们的未来:当“注意力”变成核武器(00:51:46) 小红书难民:互联网终究不是乌托邦剪辑:小碗文字版:1.(00:01:24) 未来加密货币行业会形成“比特币”vs“迷因币”双头格局?实际上,川普币对加密货币圈的冲击不小。去年比特币ETF通过后,比特币带动了一波牛市,但也形成了吸血效应,大量资金回流到比特币等主流资产,其他加密货币项目和资产已经面临资金流失的压力。川普币发行后,加剧了这种吸血效应,一些原本持有其他迷因币的人也可能抛售,转而购买川普币,形成了二次吸血。这导致其他认真开发的、有价值模型的项目再次遭受重创,资金几乎都流向了川普币。对加密货币圈而言,至少在资金层面上,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负面冲击。然而,川普币对加密货币并非完全是负面作用。它也起到了“出圈”的作用。加密货币仍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圈子,除了比特币这种类似大宗商品的资产之外,其他加密货币都还没有真正出圈。川普币的出现,让更多原本对加密货币毫无感知或持观望态度的人,因为财富效应或粉丝效应,开始购买迷因币,从而将加密货币的概念带出圈。这与之前川普大选利用Polymarket平台推广加密货币有类似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加密货币或许也有好处。川普发行迷因币彻底改变了加密货币圈的格局,无论正面还是负面。未来加密货币行业是否会形成比特币和迷因币双头格局尚不确定,但短期内冲击很大。圈内人士对川普币的评价两极分化。投资者欢呼雀跃,认为总统支持币价,未来监管会放松,他们关注的是价格。而建设者们则评价负面,认为多年的努力被抹黑,成了“割韭菜”的工具。也有人认为,川普此举是为了挑战传统,扰乱规范,重新制定规则,纠正美国对加密货币的过度监管。现在发行加密货币需要遵守证券规范等各种合规要求,成本高昂,甚至不如发行迷因币后直接退出。这种极端的方法或许是为了纠偏过度监管。从技术开发的角度来看,如果加密货币圈只剩下大宗商品资产模型和迷因币模型,那么科技属性和价值创造属性就会被削弱,无法与技术进步或开发相连接。开发者可能需要寻找其他方式与普通人建立纽带。2. (00:17:23) 用文理“迷因与结构”、“身份与契约”底层逻辑来解释“迷因”(或“模因”,meme)是人能够认知到的一种“想法”。做一个项目,一件事,治理一个国家,治大国烹小鲜,肯定至少要有一个迷因,啥迷因都没有,别人也就无法“认知”到你这个项目。如果把川普做总统这件事看做一个项目:MAGA就是迷因。但是单纯一个迷因可能不太够,我们讨论过的:StepN,Olympus DAO,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迷因相对“单纯”。我们看到的就是“赚钱”,绝大部分项目只围绕这赚钱这一个迷因,会容易陷入“增长快崩塌也快”的情境。增长时候很快,因为有赚钱效应,赚钱效应一旦没了,崩塌的也很快——因为没有其他模因支撑。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双迷因。我们曾把“双迷因”中基础的那一层,叫做“安全感”——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模因,它会让你觉得进入到某件事情不会受到损害或者伤害。那么川普迷因币的 “迷因”是什么呢?有几个?有人认为川普币本身就包含了赚钱效应——支持者购买相关产品,既是支持,也期待获利。但目前来看,这种赚钱效应虽有冲击力,但并不持久——如果增加一些设计,例如持有特定数量的产品可以获得某些特权,或许可以增强这种效应。“MAGA- 让美国再次伟大”更像是其底层迷因——MAGA是一种“支持”的表达,类似竞选捐款,但比捐款更安全,因为它还有潜在的获利可能。即使亏了,也算表达了支持。除了“赚钱”和“MAGA”,川普币还有一个更深层的迷因: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以“怨恨”为集体情绪的最高形式。一些人支持,是因为不满现状,渴望改变。他们表达的是对现状的不满和怨恨,这是一种情绪发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群魔》探讨了当掌权者没有信仰、没有道德、觉得社会没有意义时会发生什么。当一些人渴望权力,而另一些人冷漠旁观、拒绝承担责任时,这种虚无主义会吞噬整个社会,带来混乱与牺牲。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川普?人们喜欢的也许不是他的性格,而是他带来的对规则的颠覆和对既有秩序的挑战。竞选总统也像是一种“复仇工具”,煽动不满情绪,蔑视传统。这些复杂的因素混合在一起,让这个“迷因”变得强大,无论做什么,都带有这种强大的“迷因”。从“迷因与结构”的角度来看,他所代表的符号和底层结构并不完全对应。他提出的政策,例如减税、降息和控制通胀,有时相互矛盾。人们往往只看到他对现状的不满,而忽略了结构性问题。这就像其他一些项目一样,如果经济体本身没有找到价值增长点和能量输入点,“迷因”也难以持续。当然,这并不代表他做不到这些。3.(00:33:01) 迷因币是否会冲击美元信用?从整体加密货币政策来看,它与美元的关系并非负面,甚至可能正面。它相当于把这种加密货币也纳入了美元信用背书的范围,尽管规模不大,但对美元没有坏处。目前的加密货币政策仍然维护美元。禁止所有某种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也是为了维护美元的货币政策,避免受到区块链清结算效率的冲击。从传统金融、价值投资以及“迷因与结构”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实际的应用场景或价值支撑,这种纪念币最终只会一地鸡毛。除非在未来四年内,它能与其他应用或价值挂钩。发行人本人似乎并不关心这个币,这可能是它持续下跌的原因。在记者招待会上,川普表示“发了就发了,没再管”,这种态度也预示了这个代币的未来走向。除非发行者重新重视它,否则很难产生其他影响或变化。是否会冲击美元?如果名人纷纷效仿发行自己的纪念币,最终会不会导致市场混乱?就像主权货币出现之前,各种私人货币泛滥,最终一地鸡毛,毫无信用可言?的确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性,但可能性目前比较小。如果大家都相信这些“野鸡币”,并将其作为储备货币,那世界得多么疯狂?宁可相信“野鸡币”,也不相信美元或其他主要货币?最终还是回归到共识机制的问题。不能否认局部共识可能很强。例如,持有这种纪念币的支持者群体,可能会在内部形成一些经济活动。就像当年用一万个比特币买披萨一样,最终比特币成为了全球共识。这种纪念币的支持者们,是否会在今后的经济活动中,将其作为支付或流通手段?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共识是可以争夺的。比特币的共识用了十几年时间才形成。这种纪念币,以及其他名人发行的类似代币,都可能在各自的局部范围内形成共识。共识的核心是力量的比拼。在较大范围内,政府和法律的共识度更高。这就是法定货币的概念。如果政府规定某种货币可以用来交税或还债,那么它的共识度就在全社会建立起来了。在此之前,所有共识都只是局部和小范围的。最终还是需要法律支持。如果把迷因币看作局部货币或私人货币,它的作用很小。它最终需要与美元形成兑换关系,而这种关系很可能是敌对的。在与美元的竞争中,这些局部货币最终会走向归零,美元将再次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它们对美元信用的冲击不大,反而是美元掌握着它们的生杀大权。但如果美元持续维持高利率,并出现收缩,其他资产的信用会暴跌甚至归零。这才是对美元信用潜在的正面影响。4.(00:41:50) 我们的未来:当“注意力”变成核武器川普币的背后是一种趋势:注意力本身变成了一种权力?谁能吸引更多注意力,谁的权力就越大。《警笛的呼唤:注意力如何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资源》(“The Sirens' Call: How Attention Became the World's Most Endangered Resource”)这本书中提到:工业革命时期,人们贱卖的是劳动力。劳动力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因此可以被压榨。而现在,被压榨的是人们的注意力。注意力已经变成了商品,可以被营销、操纵和买卖。马斯克买推特,为且仅为给今天铺路,推特本身不值那么多,但马老师知道:草民的注意力不过一滴水,但汇聚起来就是大海;有了大海,能载舟亦能覆舟。泽连斯基也明白这个道理:国际关注就是武器和资源。注意力与权力的关系,可能比注意力与经济的关系出现得更早。互联网时代,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注意力的经济价值。但在此之前,注意力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代议制、民主选举,以及媒体对人们认知的影响,都体现了这一点。但新的发展趋势是:注意力与政治和经济同时紧密挂钩。注意力可以影响消费和日常活动。人们为内容付费,注意力变成了平台的数据,增强了平台的广告和带货收入。而注意力与经济和政治权力都挂钩,成为未来社会最基础的资源。川普发币是注意力模型的巅峰表现。人们不仅付出了注意力,还付出了金钱,以支持某种权力或理念。这是政治和经济汇聚到一个点的体现。这种趋势威力巨大。它还有一个分支,那就是“黑红也是红”。注意力可能不分好坏,只要能吸引眼球,就能获得流量和权力。这究竟是好是坏?如果大家都通过负面关注来获取注意力,那么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出格的行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极端行为,从矫枉过正的角度来看,某些政治力量掌握权力太久,必然导致反对力量的出现,可以使世界回到平衡。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5. (00:51:46) 小红书难民:互联网终究不是乌托邦最近美国最高法院对TikTok的法庭辩论很有意思——九位大法官针对国家安全与言论自由的平衡展开四小时激辩,政府检察官和平台律师针锋相对,首席法官曾调侃道:"如果中国政府真要通过Tikok挑动美国内部分裂,我看他们早已成功——光是这个案子本身就让美国人争得面红耳赤了。"这个案例意外引发了"数字难民"现象。当Tiktok用户被迫迁徙到小红书时,人们突然意识到:看似无边界的互联网世界,终究逃不过现实权力的掌控。这就像元宇宙居民被现实国家一把拽回地面,所谓账号平等在强权面前不堪一击。有位研究全球化的学者说得好:越紧密的互联互通,反而越容易被武器化。就像供应链成为国家博弈筹码。但"数字游民"与"数字难民"之间的区别很微妙。前者依托互联网突破地理限制,后者却在虚拟世界流离失所。有趣的是,当美国用户首次体验"被迫迁徙",某些国家网民会心一笑:这种游戏我们早玩过二十年。小红书短暂收容难民后又筑起围墙,恰似现实世界拒绝难民的翻版。互联网终究不是乌托邦,数字边疆的城墙始终矗立在代码与电缆之间。延伸到技术与人性的永恒悖论:我们越追求开放互联,权力的触角就越是无孔不入。就像区块链信徒期待“代码即法律”,而现实总在提醒:算力再强也抵不过枪杆子。或许这就是数字时代的辩证法——每个连接点都是控制点,每座巴别塔都自带拆解的种子。当最高法院的灯光照亮法庭穹顶时,某个服务器机房里的难民们正在切换应用,这两个画面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完整隐喻。关于《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Twitter:@LeiSalin_XP@Will42WTG群(开放):t.me收听平台:小宇宙:文理两开花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文字稿和延伸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其他平台:即刻: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文理新年秀之八大科技高光榜:火星生娃、小机器人花钱、核聚变搅局、迷因可计算

文理新年秀之八大科技高光榜:火星生娃、小机器人花钱、核聚变搅局、迷因可计算

🄴 文理两开花

2024年已经翻篇儿了。我和Will老师琢磨着搞个特别节目,聊聊未来几年看好的科技高光领域。不是预测,毕竟技术可比金融市场变化莫测多了,金融就那么几个套路,科技领域那可是日新月异。我们挑了八个未来几年都值得关注的领域,还是老规矩:上底层逻辑。文理八大科技高光榜单:1. (00:02:47) 量子计算加速发展2. (00:27:30) 核聚变搅局新能源?3. (00:43:03) 火箭和火星:星际旅行、星际移民还是星际殖民?4. (00:58:18) AI agent小机器人儿开始用钱(crypto)?5. (01:07:16) 叙事(narratives)和迷因(meme)可以被计算6. (01:26:04) 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满街跑?7. (01:40:07) 脑机接口对抗人工智能?8. (01:50:34) 链圈和币圈已经“分叉”文字总结版:1. 榜一:量子计算加速发展量子计算领域,三不五时会冒出一个重大突破:这次是谷歌的Willow 。12月11日谷歌Willow芯片横空出世,5分钟破解超级计算机需10万亿亿年才能解决的RCS难题(最强点对点通讯加密),瞬间引爆科技圈。不得不说2024年是量子计算“高歌猛进年”: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崛起,硅量子比特技术突破,而Willow的出现,更是在量子纠错技术上掀起革命。Willow的厉害之处不在于速度,而在于“纠错”。众所周知,量子计算虽强大,却易受干扰,量子比特越多,错误越多。Willow仅有105个量子比特,却史无前例地实现了“增量减错”,为解决复杂问题带来指数级加速。此前,IBM另辟蹊径,用“噪声对抗噪声”的“错误缓解”策略,也取得了突破。不明觉厉。究竟什么是量子计算机?虽然量子计算的概念很火,但多数人仍是一知半解。可以用《文明》游戏来做个比喻:游戏地图上的探索,在计算机出现前,我们如同史前人类,步履蹒跚,探索范围极其有限。计算机的出现,如同拥有了马匹和车辆,拓展了疆域。而量子计算机到来,并非更快的车,而像船或潜水艇,能探索海洋——一个普通计算机无法触及的领域。所以,量子计算机并非单纯的“超级计算机”,它更像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处理的是不同类型的问题。就像船不能在陆地上跑,量子计算机不擅长简单的加减乘除,但它能在“海洋”——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量子世界中探索。量子计算机如何运作?不是把所有状态都算一遍,而是像在水中投入两块石头,寻找波纹叠加的特定点,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传统计算机使用比特,非0即1,所有信息都被转换成这种二进制语言。而量子计算机运行于量子比特,它更像是一个波,可以是0,也可以是1,每个量子比特都拥有成为0或1的概率。当量子计算机工作时,多个量子比特的概率相互作用,如同池塘中的涟漪相互叠加,产生建设性或破坏性的干扰。量子计算机特别擅长“模拟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量子的”——我们现有的技术是在模拟自然,而量子计算的运作模式就是自然本身。量子计算机的目标领域并非解决现有计算机能解决的问题,而更适合处理那些答案模糊、不精确甚至随机的问题,例如模拟平行宇宙。因为平行宇宙的无限分叉正是源于量子的随机性,这或许正是量子计算机的“用武之地”。一个脑洞:用量子计算机模拟一个平行宇宙——比如如果希特勒当年被美术学院录取,世界会是什么样?它或许能帮我们解答一些历史的“what if”。生命的起源、人类的思想,乃至平行宇宙的形成,都可能与量子的叠加态有关,最终都需要量子计算机来解答。不禁感叹:“万物皆回归到量子”。2. 榜二: 可控核聚变搅局新能源?可控核聚变与ESG理念以及全球变暖的关注密不可分。核能作为清洁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等一同竞争,吸引了大量关注。它能量巨大、清洁持久,无需频繁更换电池,安全性相对较高,还能减少碳排放,助力世界摆脱能源危机。2021年,全球核聚变领域投资激增,马斯克、比尔·盖茨、索罗斯纷纷押注,投资额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美国激光惯性约束点火的成功,更是为可控核聚变带来重大突破。马克·安德森更是计划在欧美新建千座先进核电站,乐观估计2030至2040年可实现商业并网。尽管目前尚未有初创企业推出可商业化运营的核聚变产品,但Helion等公司已获得Sam Altman、Facebook等投资。核电行业在繁荣的背后,也曾经历了数十年的冷遇。三里岛、切尔诺贝利、福岛等核事故的阴霾,使得核能发展备受争议。核技术诞生于40年代,最初用于军事领域,50、60年代民用核能蓬勃发展。70年代,德国绿党崛起,倡导“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 技术伦理,要求技术发明者必须预测并避免潜在风险,否则就应停止技术发展),并停止了核能发展。而美国,尼克松总统曾提出雄心勃勃的“独立计划”,计划到1980年建成千座核电站,实现能源独立、清洁能源转型和电动汽车普及;然后却采纳了“预防原则”,成立核监管委员会,最终导致计划流产,美国至今也未建成新的核电站。更令人深思的是,德国放弃核能发展,导致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这也被认为是俄乌战争的间接诱因之一。欧盟过去20年对普京政权的“资助”,也与此息息相关。但回顾70年的民用核能历史,它却是最安全的能源形式之一。真这么乐观吗?我们对可控核聚变,尤其是常温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可行性,还是应该持保留态度。虽然人类首次实现了激光引发的核聚变,并达到能量输出大于输入,但这离真正的商业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核裂变之所以能被利用,是因为像铀这样的元素既能稳定存在,又能持续释放能量。此外,核反应堆的关键技术,例如重水减速器,也依赖于某些物质既能稳定存在,又能吸收辐射的特性。这些稳定的结构是核电站持续运转的基础。然而,核聚变与核裂变不同。核聚变需要高温高压环境才能引发原子碰撞并释放能量,就像太阳的巨大燃烧一样。地球上如何模拟太阳的这种循环体系,如何在地球上构造一个核聚变产生能量,能量产生高温,高温促进核聚变的持续循环?这与核裂变中,裂变产生的中子激发其他原子进一步裂变的链式反应类似,但核聚变的控制难度更大。可控核聚变就像“地球上的小太阳”,需要一个可控的、成体系的产热过程。与不可控的氢弹(核聚变)和原子弹(核裂变)不同,我们需要的核聚变是可控的、可开关的能量来源。最后,“尺寸”也很重要:原子弹体积很小,而核电站却非常庞大,因为它需要大量的冷却剂和辐射吸收装置。太阳的巨大体积支撑了其核聚变系统。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实现可控核聚变所需的最小尺寸是多少。如果需要的尺寸过大,即使技术上可控,也可能无法建造。因此,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确定可控核聚变的临界尺寸。3. 榜三:火箭和火星:星际旅行、星际移民还是星际殖民?地球太伤心,认真考虑逃离地球,去火星。现实已经给了两种可能:是去玩儿一圈儿?还是干脆一去不返?先说旅行。火箭技术的两大突破尤为关键:多发动机设计和火箭的可回收性。SpaceX今年10月成功回收了星舰的推进火箭,这可是件大事——星舰由火箭和飞船两部分组成,火箭负责助推,飞船载人载货。这次的突破在于实现了NASA都没做到的超重火箭回收,大幅降低了商业航天的成本。星舰的有效载荷高达150吨,比可回收的猎鹰9号的63吨翻了一倍多,意味着可以运送更多的人和物资,去火星旅行不是梦。而且! SpaceX的研发经费仅为NASA的十分之一,速度却是NASA的两倍。再说移民。为了模拟火星生活,NASA一年前招募了四名志愿者,在一个1700平方英尺的3D打印舱内进行为期一年的隔离实验。这次实验是为了收集健康和表现数据,了解人类在隔离、封闭、资源有限、设备故障等压力下的反应,这些压力都与未来火星居民可能面临的情况相似。实验中一个有趣的限制是与外界的通讯延迟22分钟,模拟从火星到地球的信号传输时间,这意味着即使需要什么东西,最快也要44分钟才能得到回复。更让人内心躁动的是,许多关于火星生活的现实问题已经开始被认真考虑:比如,我们能在火星上开飞机吗?掐指一算:金星虽然大气密度高,但环境过于恶劣;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温度极低,风暴肆虐;水星则根本没有大气层。只有火星,尽管大气稀薄,密度仅为地球的1%,需要飞机以1马赫的速度飞行才能获得足够的升力,起降困难,但理论上是可行的。另外,在火星上制造氧气也已成为现实!“MOXIE”实验已经证明可以长期可靠地在火星上制造氧气,不仅能供宇航员呼吸,还能为火箭返航提供燃料——原理是从火星大气(96%是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氧原子,并将剩余的一氧化碳释放回大气。去火星旅行和移民好像可以写上日历了。然而,火箭的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如何实现星际移民或殖民——从“来玩儿一圈”到真正在火星上“建立永久居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如果你从北京移民到上海,不仅需要一辆车,还要解决在上海的生活、工作、住房等一系列问题。同样,火星移民不仅需要强大的火箭技术,还需解决在火星上的生活保障、居住环境、法律制度等诸多挑战。马斯克已经开始规划火星上的生活,包括建设核聚变电站以提供能源。然而,技术上的突破无法独自解决人类在火星上生存所面临的社会和法律问题。例如,如果在火星上生孩子,这个孩子该拥有谁的公民身份?是地球的国家,还是火星的新政权?一个历史:据传,美国政府要求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宣布月球资源属于美国,然而他并未遵循,导致他在返回后保持了几十年的沉默。无论真假,故事反映出科技突破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同样,火星殖民也面临类似的归属问题:火星是属于全人类,还是某个国家或企业独占?马斯克技术卓越,但他依然无法单方面决定火星上的法律和社会规则。4. 榜四:AI agent小机器人儿开始用钱?从谷歌CEO皮查伊预言的“千Agent时代”,到小扎设想的“Agent人口超越人类”,再到黄仁勋的“Agent技能产业”论,科技巨头们已经在“agent“世界里不亦乐乎了。风投巨头a16z和Messari押注2025年AI Agent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有消息称,OpenAI将于2025年1月推出全新AI Agent产品“Operator”,能自动编写代码、预订旅行、进行电商购物,看起来要再次点燃AI市场。AI Agent究竟是什么?AI是“知道如何做”,AI Agent是“立刻去做”。AI是大脑,AI Agent是撸起袖子干活的牛马。它将AI的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解答你的疑问,处理你的琐事。过去几年,大型语言模型和聊天机器人是AI舞台的主角。但到了2024年,聚光灯转向了“Agent”。XBOW是一个经典案例——这款由GitHub Copilot开发者打造的AI Agent渗透测试工具,只需28分钟就能完成顶尖黑客40小时的工作量。它不仅能发现漏洞,还能在授权下进行网站攻击测试,甚至已经发现了PHP和JavaScript中不安全的签名算法等关键漏洞。也许很快,AI Agent就能组成集群或网络,协同作战,甚至相互竞争,如同电影《黑客帝国》中的Agent Smith军团。但这并不是最撩骚的,真正性感的是:AI Agent与加密货币的结合,小机器人儿开始自己用钱,创造经济系统。不同于传统AI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比如自动驾驶、机器人厨师,AI Agent天生就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用加密货币进行支付和交易简直再自然不过。最近有人让经过特训的AI Agent自主管理加密资产。这个数字助手不仅能分析币价走势、判断NFT价值,还能自主决策交易。有趣的是,它并不总是按照预设路线行事—当创造者认为应该买入无聊猿NFT时,它却另辟蹊径,选择了其他标的,通过巧妙的拍卖参与和择时交易,最终还收获了不菲利润。与其他AI应用相比,让AI Agent使用加密货币有着得天独道的优势。你无需为机器人开设银行账户或者给它塞现金,只要植入一串私钥,它就能自由支配数字资产。这让AI Agent在虚拟世界的发展很可能远超现实世界。就算马斯克在实体机器人领域投入再多资源,AI Agent在数字领域一年的进展可能就超过传统机器人几十年的积累。AI Agent必将大规模落地应用,而加密货币将成为它们之间最自然的支付方式。5. 榜五:叙事(narratives)和迷因(meme)可以被计算?“叙事的计算”——这个话题是文理两开花的常客了。叙事和迷因——你脑子里的东西变成是一种可以被分析、计算并加以管理的“流动结构”——这种变革或许比我们想象得更近。叙事经济:从金融市场到社交网络曾几何时,金融市场的波动仅仅被归结为基本面与技术面的较量,如今叙事面似乎更加重要——一篇小作文,一句推文——就能瞬间点燃情绪,引发市场的涨停或暴跌。我们感知世界已经不再靠新闻,大概率是通过社交平台的碎片化信息——很悲催,但这种变化,也为“叙事的计算化”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基础和实现可能。叙事计算揭示了一个悖论:看似难以捉摸的社会共识和群体认知,实际上可以被量化和预测。这种计算能力改变我们理解信息传播的方式。未来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甚至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都大概率可能通过AI计算和可视化工具精准呈现。人们关注什么,怎么想,社会舆论的方向会如何发展,一切不再是不可捉摸的,而是“有迹可循”的。叙事经济的“趋势面”正在崛起,它甚至可能超越传统的“基本面”和“技术面”,成为影响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关键力量。叙事的计算不仅仅是概念,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已经可以对海量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将零散的信息整合为清晰的趋势图。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推文、点赞、转发等数据,识别出某个话题的集中度(attention)和情绪倾向(sentiment)。这些信息可以被可视化,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到某个叙事的爆发点,以及它可能引导的方向。我们可以借此“看到“社会情绪波动。例如,当某个话题突然爆发,AI可以追踪其传播路径,判断它是否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叙事——预测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社会情绪都不是问题。叙事计算还可以将“寻找热点”这个任务自动化。过去,像Polymarket这样的预测市场,需要人工团队每天翻阅大量社交媒体内容,挖掘潜在热点。但未来,AI可以通过叙事计算,自动筛选出可能引爆的热点,让预测市场更加高效和精准。底层逻辑:观点动力学叙事的传播并非无序,而是有其规律可循。这种规律,被称为“观点动力学”(Opinion Dynamics),它试图揭示叙事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路径和影响机制。简单来说,观点动力学研究的是叙事如何在人群中“扩散”。它包含几个核心要素:· 传播概率:一个人听到叙事后,会向多少人传播?· 情绪感染:听到叙事的人是否感兴趣或相信?· 传播路径:叙事是如何在人群中形成连锁反应的?观点动力学甚至发展出了数学模型。例如,当一个叙事通过社交网络传播时,可以用马尔科夫链的概率模型来量化其传播路径和强度。通过分析叙事的覆盖面和传播广度,我们可以判断哪些叙事更有可能成为主流,哪些则会迅速湮灭。这种模型为预测市场和舆论分析提供了工具。比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的转发量和点赞量,可以迅速判断某个叙事的传播潜力。Bot的崛起:叙事传播的新变量然而,叙事的传播并不仅仅是由人类推动的。随着AI Bot的崛起,虚拟角色在叙事形成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如今的社交媒体上,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由Bot生成或传播的。这当然引发新问题:当叙事的传播被Bot“污染”时,我们还能信任这些数据吗?比如,一个热点话题的爆发,是因为人类真的感兴趣,还是因为大量Bot的刷屏行为?如果叙事是由AI推动的,那么这是否会进一步影响人类的认知?虽然这些问题看似复杂,但实际上,Bot的行为也可以被纳入观点动力学的研究范畴。因为Bot的存在并不否定传播的真实性——它们的转发和点赞行为,同样会对人类的注意力产生影响。未来的叙事计算可能需要引入新的加权机制,以区分人类与Bot对叙事的贡献。叙事的计算化,可能在2025年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AI Agent的普及,它们不仅能够参与叙事的传播,还可能成为叙事的创造者。一个AI Agent或许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内容、引导讨论,甚至直接影响公众舆论。而这些行为,都会对叙事的计算逻辑提出新的挑战。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那么问题来了:当AI成为叙事主体时,人类的认知要去哪儿?6. 榜六: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满街跑?看好机器人,是因为“人”而非“科技”。AI发展的两大方向,一是深耕虚拟世界,二是介入物理世界。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的发展并非单纯依靠AI进步,制造工艺、传感器等周边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从小就梦想跟机器人小伙伴一起玩耍,现在长大了,这愿望却依然像天边一颗星。虽然特斯拉、波士顿动力、本田、NASA都在狂飙突进,国内抖音上也时不时冒出些机器人工厂的视频,但总感觉差点意思。几个月前,波士顿动力的Atlas跑酷、扔东西的视频火爆全网,这让我对人形机器人的理解也经历了一次大翻车。小时候,机器人就等于人形;长大后,发现机器人不一定要长成人样,干嘛非得人形?但“人形”确实有必要!因为这个世界是按照人类的需求设计的。腿比轮子强在哪?能上楼梯、爬梯子、钻树林、闯废墟,还能适应太空、复杂地形。头、肩膀、胳膊、腿,这些对机器人都很重要。至于尾巴、翅膀这些人类没有的部件,目前看来纯属多余。不过,人形机器人虽然得有人形,但它们的行动方式真没必要跟人类一模一样。可以像贞子,或者恐怖片里手掌扭到后背、面朝上爬行的怪物,人形机器人也可以走这种诡异路线。新版Atlas纯电力驱动,摆脱了老旧的液压系统,还配备了大量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环境、预测自身运动变化,简直就是现实版Transformer。当然,问题依然一大堆。Atlas能后空翻却不能跑步?这就是莫拉维克悖论:对人类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机器人却难如登天。坐下这种事,我们根本不用过脑子,机器人却得费老大劲。人形机器人不会坐椅子,是因为写控制系统太难了。虽然能做到,但还有更重要的优先级:处理意外情况、适应变化。特斯拉的Optimus演示里,工程师不停“欺负”小机器人,刚摆好的积木立马被推倒,但它依然继续工作,这就是适应变化的能力。Atlas在YouTube上扔包的视频,机器人得在运动中计算所有细节。你越了解人形机器人,就越明白造一个机器人有多难。还有,人类能从经验和失败中学习,Atlas却不行。目前还没有办法自动利用机器人收集的数据改进控制系统,任何硬件改进都得靠工程师手动完成。虽然感知系统完全由机器学习驱动,用摄像头识别物体、定位环境,但学习能力还远远不够。更棘手的是伦理问题。杀手机器人?波士顿动力声明,任何通用机器人都不能武器化。但谁知道呢?我们身边已经全是机器人了,虽然大多是固定或靠轮子移动的,但人形机器人不一样。它们长得像我们,既可怕又可爱,因为它们更像我们。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人类想做什么?想放弃什么?7. 榜七:脑机接口对抗人工智能?大约十个月前,马斯克高调宣布Neuralink即将开启脑机接口新纪元,首个芯片植入人脑。这在去年FDA批准人体试验后,更进一步成为现实。目前,Neuralink主要针对瘫痪、失明、阿尔茨海默症和癫痫等疾病进行研究。其首款产品“心灵感应”(Telepathy)名副其实,旨在让人们通过意念操控计算机。简单来说,芯片植入大脑,捕捉神经信号,传输至应用程序,最终将信号解码成指令。然而,马斯克在Joe Rogan、Lex Fridman等播客中都透露了终极目标:即使AI温和发展,人类依旧会被远远甩在身后。他深信人工智能对人类构成威胁,而Neuralink正是他构想的解药。他认为,我们已是半机械人,手机如同延伸的肢体。但问题在于,信息传输带宽太窄,输入输出速度都太慢。植入式脑机接口将弥补这一缺陷,成为人脑与数字世界的高速桥梁。马斯克描绘了一个未来:Neuralink手术如同激光矫视般轻松便捷,人们可以像电影回放般拥有超强记忆,甚至下载语言程序,瞬间掌握外语,或直接进行心灵感应交流,这一切或许在5到10年内就能实现。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大脑被黑客入侵的风险也随之而来。脑机接口的意义在于双向发展:一方面:“把虚拟世界植入人脑”——它可以像程序刺激脑电波一样,修复受损大脑,提升人类能力;另一方面:“帮助人进入虚拟世界”——它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进入虚拟世界,像电影《黑客帝国》或《头号玩家》那样,用意念与虚拟世界互动,极大提升效率和能力。8. 榜八:链圈和币圈已经分叉加密领域正呈现出两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一是成为通往元宇宙的桥梁,二是服务于现实世界的金融体系。可能擦肩而过,各自精彩。曾经模糊的“链圈”和“币圈”如今已泾渭分明,前者致力于改造现有金融系统,后者则专注于构建元宇宙的新业态。特别是“Crypto for AI”的模式,即利用Web3的激励机制赋能AI发展,例如去中心化AI算法网络和AI机器人经济。从VC的投资方向也能看出行业发展趋势,当VC不再纠结于这两个方向时,行业轮廓也就清晰了。至于这种趋势的底层逻辑,我们可以用一个“文理经典二乘二矩阵”来理解:AI和加密货币分别作为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进入虚拟世界”和“服务现实世界”两个方向,由此形成了四种可能性:其中,AI和加密货币共同构建虚拟世界经济,以及AI赋能加密货币进行现实世界的金融活动,是两种典型的方向。以AI机器人花钱和AI量化交易机器人炒币为例,就是这两种方向的差异。AI是生产力,Web3是生产关系。“Crypto for AI”在当下应用似乎更合理,也就是用加密技术给AI产业赋能,这比之前用AI赋能Crypto(“AI for Crypto”)的思路更靠谱,需求更大。之前“AI for Crypto”想做的,比如用AI优化代码、做安全审计、制定链上收益和交易策略、给交易软件配聊天机器人、搞AI加密投资顾问等等,都还是得看市场脸色,牛熊一来一回,啥都白搭。现在“Crypto for AI”就更务实了。展望2025年,链圈和币圈将进一步分化。链圈会走向企业级和国家级应用,比如跨境支付、数字身份、数据隐私保护、央行数字货币和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币圈则专注于链上治理和社区化运营,像Polymarket这样的预测市场就是个例子。至于监管,虽然对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和隐私币的监管还有争议,但灰色地带肯定会越来越小,合规将成为未来主旋律。关于《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Twitter:@LeiSalin_XP@Will42WTG群(开放):t.me收听平台:小宇宙:文理两开花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文字稿和延伸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其他平台:即刻: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olymarket和预测市场:让数据下注,让真相说话

Polymarket和预测市场:让数据下注,让真相说话

🄴 文理两开花

Polymarket因美国大选而声名大噪,特别是在2024年大选期间影响力大幅提升。从两党候选人宣布参选,到拜登退出竞选的传闻,再到两轮辩论,Polymarket逐渐“破圈”,成为预测市场的焦点。大选当天,Polymarket的表现令人惊叹。美东时间周二晚上投票结束后,特朗普的胜率立即跳到58%。到晚上11点多(北京时间6号上午),胜率飙升至95%。这比美联社宣布结果早了近六个小时。Polymarket的预测精准度甚至超过市场和特朗普相关交易反应。这次大选,Polymarket的投注额高达37亿美元。选举日当天,它在苹果免费应用排行榜上排名第二,仅次于向美国公民开放的合法投注市场Kalshi。这令人瞩目的表现也引来了FBI的调查。一周后,FBI持搜查令突袭公司CEO,没收其手机和电脑。调查重点是平台是否非法接受美国用户交易。但Polymarket的价值远不止于大选预测。它涵盖了各种事件,无论大事小情。韩国戒严、政治动荡,Taylor Swift是否结婚,甚至马斯克一天发多少推文,平台上都有相关市场。它利用群众智慧,实时反映事件发生的概率,如今已被许多人当成新闻资讯来源。越研究越发现,如果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博彩网站,真的太低估了,不仅越来越像一个金融市场,还有可能成为一个新闻、信息、甚至社会治理工具——这究竟是为什么?本期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Polymarket为代表的预测市场(prediction market)——它到底是什么?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用了什么技术?未来会变成什么?主要讨论了:(00:01:12): 如何接触到Polymarket(或其他预测市场)?觉得它最有趣地方是什么?(00:14:57): Polymarket可以视为预测市场的 Uniswap(00:21:29): 预测市场vs传统博彩(赌球赌马买彩票)和民调:谁更胜一筹?(00:28:27): Polymarket的核心在于做市商机制(00:41:08): “第五权”和“信息金融”时代的到来(00:54:32): 预测市场的底层哲学来源:哈耶克和Robin Hansen(01:01:10): Polymarket作为社会治理变革,成为未来社会政治治理机制的一部分?(01:15:19): 未来亚洲或非西方世界会出现一个Polymarket吗?时间戳和文字总结:(00:01:12): 如何接触到Polymarket(或其他预测市场)?觉得它最有趣地方是什么?在 2020 年 DeFi Summer 期间,众多新项目涌现,当时便已注意到预测市场的存在,但并未深入了解。直到最近的大选,才开始真正关注。尤其在拜登退选前后,以及第二次大选辩论期间,预测市场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哈里斯在辩论中的一个关键时刻,抛出一个“王炸”,成功激怒了特朗普。特朗普因此开始失控,发表了“移民在春田(Springfield)吃猫吃狗吃宠物”的言论。几乎同时,预测市场上民主党获胜的概率迅速上升了 5%。这次事件使人们对预测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它无限接近于金融市场,非常契合交易员的思维模式。预测市场并非简单的 Yes or No 的赌博,它提供丰富的信息,可以用来分析概率。例如,一个月前 Polymarket 上关于拜登退选概率的押注,显示 86% 的几率会退选。普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不是 50%?因为在它们看来,要么退选,要么不退选,就像买彩票一样,只有两种可能性。然而,预测市场上的百分比数字并非简单的 0 或 100,而是不断变化的,这正是其精妙之处。普通人并不擅长概率思维,倾向于绝对的答案。而预测市场中那些有零有整的百分比数字,恰恰反映了人们用真金白银下注时,对风险的认真思考和仔细权衡。下注的价格,代表了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对于赌徒和交易员来说,在牌桌上所做的就是不断计算概率:寻找“正期望值”(概率最大)的赌注,并管理好自己的资金(决定每次下注多少)。“凯利公式”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用,它可以根据赌博赢或输的概率,计算出每次下注的资金占所有赌本的最佳比例。其本质,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最优决策。预测市场的运作机制,与金融市场高度相似,下注的金额与概率成正比。事件发生的概率越高,回报率越低,下注的价格也越高。(00:14:57): Polymarket可以视为预测市场的 Uniswap想了解 Polymarket的本质,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从市场角度来看,有人认为它类似于二元期权,本质上是买涨跌。用户预测例如某个股票某一天的价格涨跌或某个事件的结果,如果预测正确,就能获得全部筹码;如果预测错误,就输光本金。这与传统金融市场中的二元期权交易类似,只是 Polymarket以加密货币进行交易。虽然名为“二元期权”,但它更像是博彩——只关注涨跌,类似于赌某只股票在某一天的价格比今天高还是低。这种简单的赌涨跌机制,在主流金融市场中通常是被监管的。Polymarket提供了一个平台,用户可以像进行二元期权交易一样参与预测市场,例如预测川普当选或贺锦丽当选,与预测某只股票涨跌的逻辑相同。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Polymarket可以被视为预测市场的 Uniswap。它巧妙地将对事件结果的预测转化为可连续买卖的带价格产品。Polymarket通过一个算法,将事件结果的概率转化为 0 到 1 之间的数值,并以美元计价,最小单位为美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对事件概率的判断买入或卖出对应的 token,token 的价格也随之波动,就像股票市场中的挂单一样。Polymarket利用智能合约和 DeFi 技术实现了类似订单簿的体系。更神奇的是,Polymarket引入了 Conditional Token Framework (CTF) 算法。这个算法允许任何用户花费 1 美元生成一对代表相反结果的 token,例如“川普当选”和“川普落选”。由于其中一个结果必然发生,因此在事件揭晓时,其中一个 token 的价值会变成 1 美元,另一个 token 的价值会变成 0 美元。这类似于 Uniswap 的做市机制,用户可以同时持有代表两种结果的 token,并在市场上进行买卖。Polymarket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做市商,形成了平台、做市商和交易者三方生态。这种模式无需平台使用自有资金开设赌盘,而是依靠外部参与者提供流动性,使其潜在规模远超传统博彩公司,因为传统博彩公司需要自己投入资金来维持赌盘的运作,而 Polymarket则将这个角色交给了市场参与者。有人认为,Polymarket真正的价值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做市商,就像 Uniswap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流动性提供者一样。(00:21:29): 预测市场vs传统博彩(赌球赌马买彩票)和民调:谁更胜一筹?“预测”这件事由来已久,从16世纪用占星术预测香料价格,到18世纪用蜡烛图分析市场,人类一直在尝试预测未来。Polymarket则用USDC稳定币,让人们对事件结果进行投机。它的作用更像温度计,不预测未来,只反映当下对事件发生概率的评估。与其说它“预测”,不如说它量化不确定性。预测的准确性并不重要,因为重复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计算预测,而独特事件则缺乏统计意义。它的价值在于整合不同观点,快速适应新信息,并将集体智慧转化为清晰的概率指标。它既像赌场,让人们对事件下注,也像新闻网站,展示各种热点。它与普通期权市场不同,赌的是事件发生与否,而非市场涨跌。平台上的事件来自社交媒体热点,每个人都能像做市商一样开盘,其他人则押注事件是否发生。它没有庄家,概率由参与者决定,是真正的“群众智慧”,不像传统博彩由庄家控制赔率。它信息更丰富,提供更多分析工具,参与者可以研究概率、制定策略,更像金融市场。它比民调更靠谱,因为下注需要真金白银,更能反映真实情况。参与者多样,有赌徒,也有套利者,它们利用价格波动和群众情绪寻找机会。有人低买高卖,有人进行“价值投资”。预测市场比传统博彩更具分析性。博彩靠直觉和喜好,结果立竿见影;预测市场更重策略,用数据和分析,追求精准而非胜负。它也与民调不同,民调只问偏好,预测市场则考虑多重因素。它更像金融市场,有套利者利用群体情绪进行反向操作,也有价值投资者利用市场波动进行交易。但它也存在羊群效应等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00:28:27): Polymarket的核心在于做市商机制Polymarket 将预测或博彩“金融化”。它的核心在于做市商机制。平台上的事件,例如美国大选结果,由平台方采集并开设赌盘。做市商的参与至关重要,它们的资金决定了交易池的深度。交易池深度越大,参与者下注越多,潜在收益也越大,如同股票交易市场。这也意味着做市商的资金投入实际上决定了新闻热点的热度。它们关注可套利的热点事件,进而吸引更多交易者,形成正向循环。做市商并非被动地投入资金,它们可以通过判断事件概率进行套利。例如,在Uniswap V3中,做市商可以根据价格区间进行做市,Polymarket也类似,做市商可以通过挂单撤单等方式操作。Polymarket的套利机制类似价格回归逻辑。例如,若川普胜率为65%,则失败概率为35%。做市商可以以65%的价格买入川普赢的期权,同时以36%的价格(高于理论价格35%)卖出川普输的期权。一旦市场波动,川普胜率下降,36%的卖单成交,即可套利。这种机制使得专业的做市商策略得以应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Polymarket将二元事件(例如川普和贺锦丽的选举)拆分成四个事件:川普赢,川普输,贺锦丽赢,贺锦丽输。这种拆分看似重复,却创造了套利空间。由于市场信息传递和交易存在延迟,四个事件的价格可能出现偏差,例如,川普赢的概率为65%时,贺锦丽赢的概率可能并非35%,而是36%。这就类似于跨市场套利,利用不同市场相同标的物的价差获利。平台方通过拆分事件,增加了交易机会,也体现了平台的设计能力。这种拆分机制对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尤其有用。它们可以利用Polymarket进行跨市场对冲。例如,如果在传统金融市场押注美元上涨,可以在Polymarket上买入相关的“事件期权”进行对冲。由于川普赢和贺锦丽输代表不同的市场交易方向,拆分成四个事件更有利于对冲操作。Polymarket 的本质并非预测,而更像一个温度计,反映当前事件的市场情绪。由于许多事件的不可重复性(例如美国大选),难以评估预测的准确性。真正有规律可循的事件,则可以通过计算而非预测得出结果。因此,Polymarket 的价值在于提供实时概率信息,供参与者参考。(00:41:08): “第五权”和“信息金融”时代的到来预测市场平台,如Polymarket,早已超越了传统博彩的定义。它不仅是一个让人下注的平台,更像是一个信息平台,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新闻网站。它通过金融工具的运作,快速、准确地反映出事件的关注度和可能性,提供许多意想不到的真实信息。这种运作机制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信息金融。信息金融的核心在于用金融方式来展现和传播信息。平台将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和判断数字化,用户通过买卖和下注,表达它们对事件概率的看法。这种模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形态,与以Twitter、Facebook为代表的传统社交媒体完全不同。不同于依赖评论、点赞和分享的传统信息流,预测市场的底层由金融产品驱动。它通过资金流动来量化人们对事件的兴趣和判断,从而构建了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信息结构。这种新模式引发了对“信息权”的深入思考。在传统社会中,新闻采集和发布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媒体机构手中,被称为社会的“第四权”。但在预测市场的模式下,信息权的分配正在发生变化。预测市场通过众人参与的方式,重塑了信息的生成和传播。有人认为,这可能代表着“第五权”的到来,即信息权从传统媒体机构转移到机器平台,由大众共同参与形成新的信息结构。然而,这种模式并非没有争议。它引发了人们对资本操控信息的担忧。如果金钱决定了信息的声量大小,那是否会导致信息的不公平分配?例如,如果资本不再关注像美国大选这样的重大事件,而转而投向赛马或球赛,是否意味着大选这样的公共事务会失去关注?这种资本导向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否会偏离公共利益?尽管如此,预测市场平台的出现,也提供了一种对现有信息权的制衡方式。预测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揭示了传统媒体可能忽略的信息。例如,Polymarket关于委内瑞拉选举的预测就揭示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尽管马杜罗被普遍认为会通过操控选举继续执政,但平台却给出了其输掉选举23%的概率。这一数据引发了人们对委内瑞拉政治局势的关注,也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看似确定的事件。这种捕捉小概率但重要事件的能力,正是预测市场的独特之处。(00:54:32): 预测市场的底层哲学来源:哈耶克和Robin Hansen预测市场平台,如 Polymarket 的底层逻辑,反映了一个通过市场机制揭示真相的新经济模式(Information Finance)。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设计一个市场,让人们下注,以此揭示真实信息。通过市场机制发现真相,并将这些真相转化为公共产品。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哈耶克的经典理论。他在80多年前的著名文章《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中提出了“知识问题”(Knowledge Problem)。文章试图回答一个问题:经济是否可以通过计划实现最优状态?在当时的背景下,许多人相信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能够比自由市场更有效地分配资源。哈耶克则反驳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实现经济最优状态需要三件事:完整的信息、激励个体行为的机制,以及减少错误行动的能力。他提出,价格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工具。哈耶克将知识分为两类:科学知识和具体情况知识。科学知识是系统化、可传授的真理,例如物理、化学等。而具体情况知识则是个体在特定场景中掌握的经验和教训,例如对市场敏感度或对某种资源的了解。这种知识无法通过语言或数学表达,也无法传授,只能通过市场价格体系传播。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整合分散在每个个体中的具体情况知识,引导社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信息金融正是基于哈耶克的这一逻辑。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不同,市场通过价格发现真相,而非依赖中心化的权威控制。这种市场机制消除了信息的隐藏成本,将所有行为和选择的成本显性化。这一逻辑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市场能够通过经济激励来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无论是信仰、理念,还是新闻自由、公平正义,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实际上都有成本。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它要求参与者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在Polymarket上,用户通过下注表达支持,无论是支持哈里斯还是川普,下注失败就意味着为自己的信念付出了代价。这种显性化的成本模型,比那些隐藏成本、只强调结果的方式更真实。真金白银下注,揭示了社会的真实偏好和信息分布。(01:01:10): Polymarket作为社会治理变革,成为未来社会政治治理机制的一部分?预测市场未来是否有可能将其应用于政府决策?是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用资金下注的方式,辅助政策制定?这一理念并非凭空出现。维塔利克在文章中提到过类似观点,认为预测市场或许可以作为一种“用钱投票”的民主实验,用市场取代传统投票的方式来做决策。这一想法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罗宾·汉森的理论。罗宾·汉森是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副教授,被誉为预测市场的教父。16年前,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通过预测市场来辅助治理决策。他的论文成为今天区块链预测市场的理论源头之一。这一理念后来被应用于美国国防部的“政策分析市场”(Policy Analysis Market),一个真实存在的项目,旨在通过市场预测中东的未来发展形势,例如地缘政治风险或代理人战争的可能性。这一市场背后的逻辑非常清晰:通过真金白银的交易,预测市场能够比专家或民调更准确地反映事件的可能性。然而,这一项目在2003年因争议被叫停。原因在于市场上开始出现关于恐怖袭击和暗杀的下注,引发了伦理争议,参议院认为这种市场机制可能成为暴力事件的“赌场”,因此关闭了项目。尽管如此,这种基于市场的社会治理方式并非毫无可能。它的底层逻辑仍然引发了广泛讨论。然而,将预测市场完全应用于社会治理存在巨大挑战。社会治理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责任,而市场中的参与者通常只考虑自己的投入与收益。在 Polymarket 上,参与者可能下注十美元,只需承担输赢的结果。但若将这种机制应用于复杂的社会治理,例如预测中东政策,其后果可能涉及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影响。这种不对等的风险和回报,成为预测市场在社会治理中面临的核心难题。预测市场的有效性,更多体现在具体的、与个体密切相关的事务中。例如,公民可以通过投票结合资金下注的方式,表达对某个项目或政策的支持。这样的机制更贴近“自下而上”的治理理念,而非“自上而下”的统治逻辑。预测市场通过群体智慧和资金激励,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民意。然而,当预测市场试图影响政府决策时,这种机制与政府的“自上而下”统治逻辑产生了矛盾。政府是统治者,公民是被统治者,用被统治者的力量来决定统治者的行为,本质上是存在悖论的。预测市场在小范围的自治和具体议题上可能更有前景。社会治理需要平衡多方利益,而预测市场则更擅长解决具体问题。它的成功可能更多体现在小范围的自治、经济决策或观点表达上,而非全面取代传统的治理体系。(01:15:19): 未来亚洲或非西方世界会出现一个Polymarket吗?政府扮演着两种角色:治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政府的治理角色与公共服务提供角色有所不同。治理角色涉及一些与公民没有直接关系的决策,例如外交政策或战争决策。这些决策不适合由公民投票决定。但公共服务,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或社会福利政策,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公民应该有更多的话语权。新闻机构也具有双重角色:监督政府和提供信息。监督政府需要理念和勇气,而提供信息则类似于提供公共服务。新闻机构的信息垄断地位可能导致腐败和信息失真。预测市场和去中心化平台或许可以打破这种垄断,提供更客观、多元的信息。权力下放是预测市场和去中心化平台的核心思想。这种权力下放不仅针对政府,也针对新闻机构等信息垄断者。通过市场机制,将权力分散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可以更有效地整合信息,促进社会进步。预测市场平台,例如Polymarket,目前主要集中在西方市场——它能否在亚洲或其他地区获得成功,取决于上述底层理念(超纲了不多说了)。但就产品层面而言,随着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技术的普及,地理界限正在逐渐消失。未来,预测市场平台很可能成为全球性的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学习使用加密货币钱包和去中心化平台的技术门槛曾经很高。但随着预测市场等应用的出现,人们参与的动力会更强,学习的意愿也会更高。这可能会推动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技术的进一步普及。预测市场和去中心化平台的出现,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不仅可能改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和信息的传播方式,还可能重塑社会治理的模式。它的未来发展值得关注。关于《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Twitter:@LeiSalin_XP@Will42WTG群(开放):t.me收听平台:小宇宙:文理两开花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文字稿和延伸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其他平台:即刻: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比特币与美国大选:加密货币重塑美国金融霸权?

比特币与美国大选:加密货币重塑美国金融霸权?

🄴 文理两开花

好久不见,刺激话题来了:聊聊比特币。录播课时比特币一颗大概9万美元。有意思的是,现在推特上、圈子里,几乎没人喊“泡沫”;中本聪、反美元、反政府、达到美联储的理念也没人提;好像自从美国政府,特别是懂王表示支持比特币后,大家就把初心忘光了?2024年美国大选,加密货币成为左右选情和重塑政治格局的关键变量。从特朗普积极拥抱加密货币社区,到民主党内部对加密货币监管态度的分歧,都表明加密货币已成为两党争取选民的重要工具和政策焦点,开始影响美国政治格局。从大选结果可见,一个新兴的加密货币选民群体正在影响大选走向,围绕加密货币的监管之争也成为两党阵营角力的重要战场。从特朗普公开拥抱加密货币,誓言终结"敌对监管",到民主党也开始重视这一群体,向加密货币从业者靠拢,不能排除加密货币领域正在重新定义美国的金融生态,甚至可能重塑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可能性。加密货币是政治新宠,还是美国未来金融霸权的新工具?懂王能用比特币让美元再次伟大,重塑金融霸权吗?时间戳:(00:01:35) 回顾一下大选前至今的走势。顺便弱弱问一句:比特币现在是泡沫吗?(00:15:08): Polymarket(00:20:10): 加密票仓(00:26:15): 为什么特朗普要支持加密货币?(00:33:10): 比特币对维系美元霸权是有促进作用还是有破坏作用?(00:35:35): 比特币如何增加美元霸权?(00:44:30): 美元的问题比特币能解决吗?(00:51:46): 比特币被华尔街收编,会失去其特殊性?文字稿:(00:01:35) 回顾一下大选前至今的走势。顺便弱弱问一句:比特币现在是泡沫吗?比特币最近价格疯涨,跟美国大选关系密切。年初的时候,价格一直在5万到6万美元摇晃,直到6月底,特朗普和拜登第一次辩论。拜登表现不佳,加上共和党明确表示力挺比特币,市场风向一下变了,比特币开始涨。7月,共和党发布政策宣言,很多内容都跟加密货币有关,态度非常积极。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还通过了草案,包括支持挖矿产业拉回到美国等。又推了一波涨幅。7月13号特朗普遭枪击未遂,选民支持率猛增,比特币也跟着涨到7万美元左右。11月6号特朗普宣布胜选,比特币跳到7万5美金。之后一周,价格火箭从7万直线飙到9万3,之后在9万美元上下波动,感恩节前触到10万提前感恩也不是不可能。从泡沫的角度来看,比特币价格波动的时间线很清晰。分析可以分两个角度:一个是资产,或者说二级市场,用传统的技术面和基本面分析;另一个是币圈特有的指标。币圈的技术分析有自己一套指标,有些跟股票类似,比如上升趋势线、下降趋势线、超买超卖等等。还有一些是币圈特有的,比如MV、RV、彩虹带、逃顶指数等等,具体内容可以上网查。现在看币圈的指标,比特币这轮涨幅可能才到半山腰,还没到过度贪婪或者需要抛售的时候。基本面更多理由在于联储降息和美元政策。现在降息周期刚开始(但是特朗普上台后,通胀预期可能再次升高,降息周期进入不确定时期),再加上比特币ETF获批,它成了场内可交易资产,很多企业、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可能会把比特币纳入资产配置。资产配置理论认为,如果美国所有金融资产持有者都配置一定比例的比特币,价格会暴涨。还有,比特币越来越进入传统金融领域,持有者越来越多。这些因素一起推高了比特币价格。但说白了,目前更多是FOMO(害怕错过)心理。但长期资产配置论影响可能更深。换句话说,如果资产配置没发生,比特币长期来看可能没大家想的那么高。这很可能是决定比特币长期走势的关键。(00:15:08): PolymarketPolymarket是本次大选中的网红之一——不仅反映了市场情绪,也对选情产生了实际影响。Polymarket的赔率变化就像实时民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预期。它跟传统的民调和新闻不一样,可以实时更新数据,差不多每秒一次,能更及时地反映市场情绪。而且,Polymarket的下注变化也会影响人们对选情的看法,形成一个循环。传统投票是用笔在纸上画圈,Polymarket是用钱投票,比传统投票更需要认真分析。这不仅影响大选结果,影响力也跟社交媒体差不多,甚至可能更大。Polymarket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发言倾向,不仅数量上有优势,而且用真金白银做指标,影响力更大。甚至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00:20:10): 加密票仓币圈对特朗普的支持及其对美国大选的影响存在争议。虽然币圈的影响力不及马斯克个人,但马斯克对狗狗币的支持,加上特朗普对狗狗币的回应,使得币圈对特朗普和美国大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密货币的兴起也催生了新的“加密票仓”。这个群体年轻、男性、少数族裔居多,政治参与度高,而且普遍支持特朗普。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加密货币持有者支持特朗普,仅约30%支持哈里斯。而且,几乎所有持有加密货币的选民都计划投票,这使他们成为两党争取的关键群体。共和党对加密货币的支持力度很大。特朗普表示支持比特币在美国开采,并接受加密货币捐款。部分共和党议员甚至提议建立比特币战略储备。民主党则相对谨慎,但也有支持加密货币的声音。例如加州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伊利诺伊州州长J.B.普里茨克(J.B. Pritzker)、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许·夏皮罗(Josh Shapiro)——积极推动加密货币发展,吸引加密公司落户。“加密票仓”的积极投票,成了本次选举的关键因素。(00:26:15):为什么特朗普要支持加密货币?特朗普支持加密货币的原因有很多。从政治角度来看,可能看到了加密货币用户的热情和对放松监管的渴望。为了争取选民,公开表示支持加密货币。对比特币的认知加深,例如比特币ETF的出现,也推动了这一趋势。在比特币大会上,特朗普的演讲虽然主要抨击民主党,但也引发了人们对“比特币是否是美元敌人”的思考。他认为只有政府行为才会危害美元,而不是比特币本身。如果把比特币看作数字黄金,它与美元的关系本质上并没有改变。特朗普的表态似乎表明,美国政府可以通过接纳和利用,而不是对抗,来控制比特币。这标志着美国对加密货币态度的转变。自从比特币ETF出现后,传统金融机构的态度也在转变。早先,他们试图“驯服”比特币(早在2018年,CME的主席曾表示“we will tame bitcoin”)。但随着政府的支持,比特币的地位提升,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重新评估与加密货币的关系。懂王加持不仅推动了短期市场上涨,更可能长期重塑美国乃至全球金融格局:假设未来比特币价格飙升至一百万,并被锚定为美元的一部分,这是否会强化美元的地位并维持其全球霸权?不排除比特币也许将在未来金融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与美元的关系也将更加复杂和紧密。(00:33:10): 比特币对维系美元霸权是有促进作用还是有破坏作用?存在分歧:有些认为比特币是去中心化货币,它的出现可能会影响美元地位。有些认为锚定美元后可能强化美元地位,维系美元霸权。任何货币的出现,首先需要市场先接受。美国开始审慎观察,这符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任何事物包括货币形态出现时,他们会在市场上表现,如果能被市场接受,政府就会将其背书成为法定货币,如果市场不接受,它就会被淘汰。美国一直不打压加密数字货币,也不提倡自然发展。美国采取了许多监管措施,这表明市场已经接受加密数字货币。政府现在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很可能将其转化为法定数字货币。目前,许多美国大金融机构已经接受加密货币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如果它纳入正规金融体系,可能会成为美元支付体系的另一部分。如果加密数字货币已经成为与传统金融市场平行的金融市场,美国必然会重新把握霸权,不可能放弃。(00:35:35): 比特币如何增加美元霸权?货币的本质是共识。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部分原因是美国过度借债和增发货币,导致美元共识削弱。过去,布雷顿森林体系将黄金的共识转移到美元上。现在,如果美国通过比特币ETF等方式使比特币与美元自由兑换,相当于将比特币的共识嫁接到美元上,这可能强化美元地位。这类似于将比特币视为“数字黄金”。不同的是,黄金通过固定汇率巩固地位,而比特币则通过现代金融工具融入主流体系。当前,各国减少对美元依赖,使用本国货币结算,进一步削弱了美元主导地位。特朗普支持比特币,不仅可以寻找替代黄金的新资产,还能通过比特币的合法化和普及增强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力。全球范围内,各国增加黄金储备,也表明美元霸权面临挑战。如果比特币被纳入美元体系,既满足了对新型资产的需求,又维持了美元地位。比特币对美元霸权的影响在于它能通过现代金融工具融入主流体系,既满足对新资产的需求,又可能巩固美元地位。但其中风险和复杂性需要谨慎对待,未来发展仍不确定。(00:44:30): 美元的问题比特币能解决吗?即使美元与比特币绑定提升共识度,也难以完全恢复美元的强势地位。根本问题在于美元超发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降低美元超发量和偿还外债。特朗普的政策重点也在这方面,例如调整税收和经济政策、减少对外援助等,这些比与比特币挂钩更重要。美债超发是因为美国维持其国际地位的成本过高。即使比特币价格上涨十倍,相对于美元的全球规模,影响仍然有限。正如特朗普所说,美元的敌人是美国政府自身的行为,而不是比特币。恢复美元信心,关键在于解决美国自身的经济和政策问题。然而,美国拥抱加密货币会带来新变化。在全球去美元化的背景下,各国建立本币联盟进行贸易结算。但这些国家仍需选择结算方式。美国开放地建立了美元与比特币的直接兑换关系,甚至支持比特币ETF。以USDT为例,美国对其相对宽容,因为它实质上促进了美元在全球的流动。USDT的规模已达数千亿,甚至开始创造信用——这边是美国不会发展央行数字货币的原因。如果美国持有100万枚比特币,按当前价格计算价值900亿美元,未来若比特币涨到100万美元/枚,则价值上万亿美元,接近美国黄金储备规模。尽管如此,即使比特币能替代黄金,按货币乘数理论,这仍难以完全支撑现有美元体系,但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缓冲池。(00:51:46): 比特币被华尔街收编,会失去其特殊性?美国会利用加密货币建立新霸权,发动金融战吗?可能性不大。美国拥抱比特币的重点不在于比特币本身,而在于其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就像在美元、世贸组织等领域一样,美国的目标是在加密世界也制定规则。比特币ETF的通过对整个行业影响巨大,美国正逐步成为加密世界的规则制定者。一个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比特币的规则将不再由加密圈定义,而是回归华尔街的金融逻辑。短期内,比特币价格可能上涨,但长远来看,比特币可能会失去特殊性。美国如何达成制定规则的目标?比特币ETF是第一步——比特币ETF的获批标志着加密世界历史性转变的开始。其中有两个重要逻辑:第一,金融资产的交易逻辑。美国比特币ETF是现金结算的,这意味着只能用美元买卖ETF份额,而不能提取比特币。这使得美国对美元与比特币价格建立了单向影响力。随着ETF规模扩大,场内交易将主导比特币价格。最终,比特币价格将由美股ETF决定,而非加密世界。第二,比特币的安全性。随着比特币减半,矿工的利润依赖于比特币价格上涨和链上交易手续费。但随着ETF规模扩大,更多比特币被储存在美国人手中,链上交易减少,矿工收益和算力可能下降,比特币网络安全性可能降低。如果比特币价格和安全性都被美国控制,对比特币是福是祸?或许会有新的区块链继承加密精神。美国的法治和开放决定了其追求规则制定权。美国通过比特币ETF,实际上是接受了比特币的POW机制。但当美国控制大量比特币和算力时,格局将发生变化。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应该关注实际行动,而非媒体报道:金融从业者对市场反应最快,其次是加密媒体,再是主流媒体,最后才是学者。关注资金流向和实际行动才是可靠的判断依据。只要世界仍由人构成,这些规律就永远存在。关于《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Twitter:@LeiSalin_XP@Will42WTG群(开放):t.me收听平台:小宇宙:文理两开花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文字稿和延伸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其他平台:即刻: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04: 从苹果开心马到图灵测试:形式与意义的无尽追逐

EP04: 从苹果开心马到图灵测试:形式与意义的无尽追逐

🄴 文理两开花

一个简单的符号游戏如何揭示数学的本质?什么是“同构”?“形式”和“意义”到底是什么纠缠关系?为什么1+1=2?为什么1+1=2是数学的基础?OK,1+1=2,然后呢?量子、数学与人类之间有什么三角关系?请听本期烧脑。本期剪辑:小碗时间戳:(00:02:05)如果用ChatGPT来解读 “WJU”(00:12:02)阿基里斯和乌龟又抬杠:芝诺悖论的数学与逻辑延伸(00:22:58)“pq系统”:这是一个伟大的章节,献给那些不知道“2-1=1”的人(00:27:09)为什么这么无聊的游戏(pq定理)是一个伟大的定理?(00:53:35)上帝之问:为什么1+1等于2?(00:57:30 )图灵测试:一场主观的“游戏”(01:06:46)量子、数学与人:人类骨子里就有数学?文字稿:1.如果用ChatGPT来解读上一章出现的“WJU”(英文版“MIU”)谜题,它会怎么解释?(00:02:05)这个谜题在英文版中被称为"MIU",而在中文版中则被翻译成了"WJU"。ChatGPT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它能否理解这些字母背后的隐含意义?ChatGPT首先准确描述了"MIU"作为形式系统的规则,并解释了为什么无法推导出"MU"——表明它对形式系统的规则和推演过程有着清晰的理解。再问为什么中文版变成了"WJU"时,ChatGPT声称"WJU"是更适合中国读者的翻译,但无法解释原因。更有趣的是,当用瞎编的"WKV"版本误导ChatGPT时,它竟然毫无保留地接受并应用了这个规则。测试表明,ChatGPT对形式系统有着强大的掌握能力,能够理解和应用规则,无论字母如何变化。但它无法理解这些字母背后的隐含意义。“MIU”中的每个字母对应着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而"WJU"则对应着中文发音——这种人为赋予的意义超出了ChatGPT的理解范围。这个实验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工智能如何理解“意义”?AI可以精通形式,但对“意义”的理解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像一个精通语法规则的语言模型,却无法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语境。2. 阿基里斯和乌龟又抬杠:芝诺悖论的数学与逻辑延伸。(00:12:02)这段抬杠是芝诺悖论在数学和逻辑两个维度上的体现。故事中,阿基里斯终于追上了乌龟,乌龟却将话题引向了欧几里德定理的逻辑证明。乌龟故意抬杠,表示只接受定理的前提,而不接受推导出的结论。为了说服乌龟,阿基里斯不得不将“接受推导”本身也作为一个前提加入证明。然而,这却掉入了乌龟的陷阱——乌龟故技重施,拒绝接受新的“接受推导”前提,迫使阿基里斯不断添加新的前提,形成了无限循环的逻辑怪圈。乌龟这种论证方式称为“无限回归”,即一个命题的证明依赖于另一个命题,而这个命题又依赖于另一个命题,无休无止,无法找到最终的起点。这段对话揭示了数学和逻辑之间微妙的关系。芝诺悖论在数学中可以通过“无穷小”的概念得到解决,因为它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而逻辑上的无限回归却可能永远纠缠不清,无法得出明确结论。卡罗尔的这段故事以及后续的PQ系统,都在暗示着数学比逻辑更接近真实。我们习惯于依赖逻辑思考,但卡罗尔的故事却提醒我们,逻辑并非完美无缺,甚至可能陷入无限循环的泥潭。相比之下,数学虽然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却能够通过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更可靠的结论。这段看似荒诞的对话,实际上引出了GEB这本书的核心议题:数学与逻辑,究竟哪一个更能代表真实?哪一个更能揭示世界的本质?3. “pq系统”:这是一个伟大的章节,献给那些不知道“2-1=1”的人。(00:22:58)和上一章的格式类似:本章也介绍了一个形式系统,也是侯世达老师自己的发明,叫做“pq系统:。这次炫出了“pq谜题”,真的把我绕烦了。(想起百观Robert老师的一句话:阅读GEB越深有感触,这更像是一个青年才俊的一个上头的炫技项目)——仔细想想颇有道理,所以还是不要纠结内容细节罢。用我自己的小白语言简单解释一下“pq系统”:·比如Will老师设计了一套符号游戏,游戏中有三个符号:“p”代表“加”(plus);“q”代表“等于”(equal);“-”代表数字(1)。·然后Will老师用这些符号写了一个符号串:“--p---q-----”,也就是“2 + 3 = 5”,这是数学中的加法,是有意义的。·我觉得我也行,于是给符号取了新的意意义:“p”代表“开心”,“q”代表“马”,“-”代表“苹果”。于是上面同样的符号串,解释就变成了:“两个苹果开心三个苹果马五个苹果”——听起来就是喝醉了的胡说八道,没有任何数学意义。Will老师的设计就是有意义的解释;而我设计的就是无意义的解释。·如果把这些符号都换一种意义:“q”代表“减”;“p”代表“等于”;“-”代表数字“1”:那新的符号串:“-----q--p---”就是“5减2等于3”,也是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数学陈述。·这说明了啥?符号不是唯一的解释:关键看你给他赋予什么值,能不能解释现实世界。4.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无聊的游戏(pq定理)是一个伟大的定理?(00:27:09)这一章可以说是整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侯世达通过这个看似无聊的系统,试图解释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这与罗素在《数学原理》中用数百页来证明“1+1=2”有异曲同工之妙。“pq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形式系统,就像MIU或WJU系统一样,它有初始状态和变换规则。这个系统可以自然存在,并能推导出无数包含“-”(横杠)、“P”和“Q”的“定理”。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个系统的意义何在?如果我们将“-”(横杠)解释为数字,P解释为加法,Q解释为等号,那么这个系统就变成了自然数加法系统。但如果我们给它赋予其他含义,比如"苹果开心马",那么它就失去了数学意义。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形式系统的解释似乎与系统本身的推导过程无关,而解释的合理性又需要人来判断,而非系统本身。这引出了本章最核心的问题: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侯世达给出的答案是"同构"(isomorphism)。当我们能够在形式与意义之间建立同构关系时,我们就给出了形式系统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可能有多种,有些可能有意义,有些可能没有。从人的角度来看,形式系统是否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同构关系。正如侯世达所说,"同构产生意义"(Isomorphism Induces Meaning)。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意义本身如何定义?我们如何确保彼此理解的意义是一致的?恰恰在这里,形式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形式系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能看到相同的符号,所以它可以成为讨论和传播意义的有效工具。这与语言的功能类似,语言本质上也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形式系统。所以,这一章虽然内容简短,但涉及的是人类思维的一个永恒话题。在当前人工智能的大讨论中,这个话题又被重新提起。例如,我们在讨论ChatGPT是否真正理解人的思维,还是仅仅在进行形式符号的堆砌时,实际上就是在探讨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5. 当我们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形式系统,并希望发现其中隐藏的含义时,该如何行动?(00:39:36)答案是:找几个符号,并为每个符号赋予有意义的解释。这意味着要在"陈述"和"定理"之间建立一个更高层次的对应关系,就像为想要解决的问题找到一个更高层次、更抽象的“平行宇宙”。目标是让这个抽象世界能够反映或"同构"出现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什么符号,以及使用什么规则都是有高度目的性的。就像侯世达设计的pq系统一样,同构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因为他有意设计了一种通过符号形式反映加减法的方法。一旦这个符号世界被创造出来,它就与现实世界或数学世界独立存在。即使我们不知道2加1等于3,"--q-p-"在这个游戏中依然是一个有效的定理。"同构"在GEB中定义是:保存信息的变换。两个复杂结构可以互相映射,并且每一个结构的每一部分在另一个结构中都有一个相应的部分。这里"相应"的意思是:在各自的结构中,相应的两个部分起着相类似的作用。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在这几章中看到很多例子了:三部创意曲、巴赫的音乐、pq/wu游戏和形式系统。换成人类语言理解:两个东西像照镜子一样,形状可以不一样,但里面的结构一模一样。比如,把巴赫的音乐和三部创意曲比喻成两幅图画,音乐中的和弦和色彩学中的色彩搭配,虽然一个是声音,一个是颜色,但它们在给人的感觉上可能是一致的。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一棵树的结构,虽然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是结构上却相似。问题的表象下隐藏着与之同构的理论实质。我们需要了解抽象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现象。在符号传播意义的过程中,某些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具有唯一性和固定不变的特性。这意味着某些符号的社会意义不可随意变更,是唯一的,是被意识形态强制赋予的。公众往往不会留意这个意义是如何产生的,而是直接认同了这个意义,并将之视为"自然而然"的社会法则。6. 说到“自然而然”的“强制法则”,我们就来到了那个上帝之问:为什么1+1等于2?(00:53:35)为什么1+1=2?而不是34567呢?我们从小就知道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但为什么"1"可以代表一个苹果?为什么"+"可以代表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为什么两个"1"放在一起就变成了"2"?这就涉及到了数学的基础问题。在数学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些基本的规则。规则就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就像数学世界里的"自然规律",我们必须相信它们总是成立的。根据这些公理进行逻辑推理,推理的结果就上升为定理。例如,要证明1+1=2,我们首先需要对1和2,也就是自然数给出定义,比如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为了对自然数给出严格的定义,给出了5条公理。然后,我们需要给"+"一个定义,说明什么是加法。这种严谨的数学推导过程可能会给人一种"数学就是不好好说话"的感觉。但实际上,这种严谨性是必要的。1、2、加减乘除运算在数学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必须从逻辑的角度出发去证明。罗素和怀德海在《数学原理》中耗费了大量篇幅来证明这些看似简单的概念,他们的工作看似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夯实了现代数学大厦的稳固性。数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一个"理想的数字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数字和规则都是完美无缺的。他们想知道,我们能否用符号和规则完全地描述这个理想的数字世界。这种追求严谨和基础的方法,体现了数学思维的独特之处,也揭示了许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核。无论是多么小的问题,都有探究它的意义。7.图灵测试:一场主观的“游戏” (00:57:30)图灵测试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让专家去问问题,然后判断回答的是人还是机器。这个测试本身值得仔细琢磨,它真的客观吗?图灵测试实际上给出了人工智能的一个定义角度:如果大部分人认为是这么回事,它就是这么回事。如果大家都觉得它有人的智能,那它就有。换句话说,我们无法用公式或者代码来定义什么是人工智能,因为一旦我们能做到,那就等于已经创造出人工智能了。所以人工智能能否实现,是无法确定的,因为它不能被形式化定义。如果能,那这个描述本身就已经实现了智能。这意味着智能这个概念只能由人来判断,它不是一个客观的形式化标准。因此,讨论某个系统是否实现了人工智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最终还是需要人的主观判断。意义永远只存在于人的思维中,而不在机器那边。8. 形式与意义的无尽追逐:谁才是最终的解释者?(01:00:02)数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做模型论,它研究的是如何解释形式系统。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悖论:如果解释本身也能被形式化,那它不就又变成了另一个需要被解释的形式系统了吗?如果解释也能被形式化,那它还是个形式系统,哪来的解释?模型论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没有任何形式系统能够完全准确地描述数学本身。任何试图定义数学的形式系统,都至少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我们熟悉的数学,而另一种则是未知的。这就像是一个永远无法逃脱的怪圈,形式系统无法完全定义自身的意义。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也揭示了类似的困境:任何足够复杂的逻辑系统都无法证明自身所有为真的命题。这意味着,形式系统永远无法完全捕捉到人类思维的全部内容。那么,谁才是最终的解释者呢?现代数学和逻辑学似乎都指向了一个答案:人类。只有人类拥有赋予一切以意义的能力;只有人才拥有对一切的解释权。这是一个循环的怪圈,也是GEB这本书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更深一层思考,"重构"或许才是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如果世界不能被不断地重新解释、重新定义,那么存在本身就失去了意义。重构甚至可能比存在和意识更为 fundamental,因为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本质上都是对存在和意识的不断重构。人工智能试图用一系列形式化的规则来模拟人类思维的灵活性。然而,规则本身是僵化、死板的。为了让机器更像人,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添加新的规则,形成层层嵌套的复杂结构。但这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些规则的最终来源是什么?或许,智能的本质是一个能够包含并改变自身规则的循环系统。只有当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不断地反思、质疑和重构自身的规则时,才有可能真正接近人类智能的奥秘。9. 量子、数学与人:生命本质的三角迷思(01:06:46)薛定谔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生命本质上是一种量子现象。这一想法将微观世界的奥秘与人类的存在紧密联系在一起。量子力学在微观世界展现出惊人的数学性质,甚至挑战了我们对客观实在的理解。量子似乎决定了生命的存在,包括人类。这个观点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思考:为什么人类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学?也许是因为量子决定了我们的存在,而量子本身又遵循着独特的数学规律。这就像是一个精妙的循环,量子、数学与人类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三角关系。这种关系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似乎天生就具有数字概念。我们对数学的直觉可能不仅仅是文化习得的结果,而是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宇宙规律。人类骨子里就有数字,这或许就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关于《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Twitter:@LeiSalin_XP@Will42WTG群(开放):t.me收听平台:小宇宙:文理两开花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苹果播客中国区可复制https://open.firstory.me/rss/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手动添加节目)文字稿和延伸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其他平台:即刻: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微信群:请添加坛子微信(WeChat ID: BKsufe),注明:文理两开花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