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街,人們口中的「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聚集緬甸移民的街弄。
1960年後,許多緬甸移民因排華事件來台,定居中和華新街。街上這些跨境移動的故事,和迷人的南洋美食,承載著在地移民的習慣、鄉愁與日常。我們想要紀錄的正是這個社區的共同記憶,和正慢慢改變中的華新街。我們在透過滇緬料理、街區走讀、深度體驗、podcast與地方誌《緬甸街》,挖掘緬甸街,書寫緬甸街,從在地人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探索屬於這條街的生活文化。
😋 FB 很多美食👉 https://www.facebook.com/mpculture.tw
😎 IG 很多幕後花絮 👉 https://www.instagram.com/mpculture.tw/
😘 網站很可愛 👉 http://www.mpculture.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有參加過我們三季家宴的朋友都知道,在家宴中除了能夠吃到一整桌的主廚拿手家常菜之外,移民故事分享也是當中很重要、很精彩的一環!從認識秋柳之後,常常會在他身上看到一股「不輕易向他人眼光低頭」的堅強。作為新住民,剛來台灣可能因為語言與身分在跨國婚姻裡頭,經歷婚姻的各種辛酸血淚。作為非科班出身的演員,在追求表演夢上,得要逐步排除語言與文化背景的差異,為了精準地詮釋角色,她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去理解劇本和揣摩角色的情感。.「我有時候常會聽到大家說『秋柳你很厲害』,但我覺得我只是『膽很大』!」回憶剛開始踏入戲劇圈,秋柳說「每個角色對我來說都是折磨。」秋柳分享她在排練和演出中遇到的挫折。有一次劇情安排她被洪水淹沒,可是不會游泳的他,為了真實地呈現溺水的狀態,她只能硬著頭皮讓自己被水淹沒。另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經歷是,在一齣戲中,導演要求她用台語演出,但她對台語並不熟悉,加上沒有足夠時間準備,最後她的台詞被全部刪減。又或是在片場為了一顆臨演背影的鏡頭,得要等上一整天。而且舞台劇、電視劇和電影的表演方式各有不同,舞台劇需要誇張的肢體和表情,電視劇和電影則需要更細膩的情感表達。 為了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秋柳除了參加表演課程持續進修,也抓緊騎摩托車的時間練習台詞。儘管素人演員的追夢路總是顛頗,秋柳仍然對表演工作保持著熱情。 她說舞台是她的快樂源泉,隨著自己累積更多表演經驗後,他發現對他來說表演最大的樂趣是,「能夠在舞台上純然地放鬆、享受表演,你會感受到一種成就感、快樂感,這有時候無關台下有多少觀眾為你鼓掌,而是來自你對自己的肯定。」這集 Podcast 是我們在籌備今年三個主題的家宴時,特別錄製的節目!除了吃到平常吃不到的越南菜以外,我們得以看見主廚秋柳從越南少女到台灣人妻,從育兒母親到影視演員,秋柳的人生角色在不斷地追尋與突破中,挖掘屬於他自己的追夢道路。如同蓮花一般,在淤泥裡找到盛開綻放的自信樣貌。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對我來說,沒有一個文化是冷門的。我想做的就是讓菲律賓和馬尼拉的故事一直出現在你的生活裡面,你一直聽、聽久了,最後你就想說就去那個城市看看吧。」出生在菲律賓、九歲時搬到台灣的臺菲新二代 Mond,現在是Let’s Go Manila的創作者,也是我們這次菲律賓家宴的主廚!🇵🇭👨🍳認識 Mond本人後,會發現他就是一尊身兼百般武藝的菲律賓文化大使,他高中學戲劇、大學讀觀光傳播,他會拍片、會剪輯、會設計,而且講話既幽默又風趣,還講得一口母語等級的菲律賓文。連他自己都說,當初創立Let’s Go Manila這個頻道時,是他在一個一年多前失眠的夜晚,躺在床上整晚睡不著,想著自己身上空有這麼多才藝,如果真的想為菲律賓做些什麼,自己怎麼可以浪費自己這個人才!所以那天晚上,他一口氣設計好 logo、寫好文案、剪好影片、在IG上創好帳號,就上傳了Let’s Go Manila的第一支影片。-不過,為什麼是馬尼拉?畢竟大部分台灣人對菲律賓的印象多是在長灘島、宿霧上的海島度假風情,對馬尼拉的旅遊動機其實不太高、也不太熟悉。Mond也提到,在台灣我們生活中接觸到的菲律賓人,大多是因為工作、家庭而來到異鄉生活工作的人,從這個角度你會發現,在台灣接觸到的菲律賓人並不是菲律賓全貌。菲律賓整個社會因為貧富不均、教育程度與社會經濟帶來的落差,讓我們在台灣只看到了其中一個面向。不過在Mond眼中,馬尼拉作為首都,匯集了過往菲律賓歷史的一切,從殖民者留下的遺跡與文化,到當代菲律賓人最真實的日常酸甜苦辣,如果要認識菲律賓,馬尼拉是最好的入口。「你只要用好的故事、好的方法,別人就會感興趣。而翻轉首都就是翻轉大家對於這個國家印象最好的方式。」-就像是Mond開始拿起鍋鏟,從煮一桌台灣人不熟悉的菲律賓菜,讓台灣朋友先留下對菲律賓菜好的第一印象,把最家常的菲律賓Adobo(菲律賓醋燒雞)、Tinola(青木瓜雞湯)、Turon(炸芭蕉)、Menudo(番茄燉肉)、Palabok(蝦仁豬肉醬米粉)端上桌,讓更多人知道「原來菲律賓菜這麼好吃!」用料理抓住大家的味蕾,還有他個人獨有的幽默魅力,再一步步把菲律賓文化的獨特與有趣之處,慢慢植入台灣人的日常裡頭。本集Podcast節目是久違更新、但精彩度不減的一集,也是主持人難得訪問如此熱烈,瘋狂大笑的一集。跟著Mond的角度一起認識菲律賓,真的是會讓你現在就想買張機票、直飛馬尼拉走一趟。🎧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 同步工商時間|由 Let’s Go Manila Mond 掌廚的菲律賓家宴!報名最後倒數中 ★本次菲律賓家宴所剩名額不多,不管你是第一次吃菲律賓菜,或是想來親臨Mond魅力無敵的脫口秀魅力,我們話就說到這邊,下一步怎麼行動,就掌握在大家的手速中。▶︎我要吃菲律賓菜!👉https://a.ecpay.tw/AgD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現在以「娘惹糕」甜點為人熟知的馬來妹 #許云繽,其實以前曾經暗自發誓長大絕對不要做娘惹糕。出生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馬來妹,從小在廚房看著媽媽每天一清早起床蒸娘惹糕,加上在家得要幫忙包裝娘惹糕,這一塊塊從小看到大的娘惹糕,在客人口中是美味的甜點,但在小孩眼裡看久了只剩下膩感。(這點跟身為破酥包女兒的我也非常有感,從小包到大的破酥包,現在要叫我每天吃就是懲罰阿……)「剛開始來台灣其實是為了逃離家裡。」馬來妹笑談當初來台灣的理由,外表披著是想要離開家裡向外探索馬六甲以外的世界,內裡實際是一場青春追愛行動,為了挽回曾經的前任,一路讓他決心從馬六甲飛到台北城。不過來台灣沒多久,原本的浪漫愛情線,很快在認清現實後,劇情直轉成女力創業線。馬來妹的創業人生,在進入大學後展開,馬來妹先在網路上賣起馬來西亞家鄉菜開始,向同校的學生兜售。而且起初為了不要步上媽媽的後塵,賣的不是娘惹糕,是馬來西亞的傳統西點和塔類,慢慢在校園累積忠實顧客後,也賣起了椰漿飯和馬來西亞風味的便當。是直到遇見了現在的台灣老公,才在搬離宿舍後,重拾媽媽的經典手藝,賣起娘惹糕,而且沒想到一賣就賣到了現在。-本集節目邀請到 #偶素馬來妹 的云繽跟我們從他來馬來西亞到台灣後,在台灣創立偶素馬來妹品牌的創業路,此外也分享了他最想念的家鄉娘惹菜。「娘惹菜」是馬來妹家鄉馬六甲獨特的飲食菜系,融合華人與馬來菜的特色。有關「峇峇娘惹」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 15-17 世紀鄭和下西洋,因為身為男性的「峇峇」長年經商不在家,家裡就由身為女性的「娘惹」包辦,其獨特的美感與創新色彩,影響範圍包括食物、服裝到建築,是數百年來東西方貿易與文化的橋樑。從小在馬六甲長大,雖然自己不是娘惹後代,但飲食習慣深受娘惹菜的影響,像是馬來妹外婆的招牌菜「豆瓣燜豬肉」、「娘惹泡菜」和「乾咖哩雞」,都是一家小孩最喜歡的家常菜。每次外婆只要煮這些菜,總能吸引一大票小孩清空好幾碗白飯。想更瞭解馬來妹來台後怎麼賣起娘惹糕的故事,還有娘惹菜是什麼,現在就去收聽本集 Podcast!-🎧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上週開始報名的娘惹家宴,受到許多朋友的熱烈支持,現在只剩下個位數的少量名額,不要說沒有提醒各位,想吃娘惹菜的朋友記得不要錯過!!► 詳閱活動報名資訊:https://a.ecpay.tw/kD6-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次跟同學聊到寒暑假要回去外婆家,大家回家可能短至二三十分鐘,不過我每次回外婆家一趟至少都要 15 小時以上。」我們在台灣經常在談新住民議題時,有時候其實很難想像新住民在寒暑假的時候,如果想帶自己的小孩回到家鄉去認識娘家的家人,或是去接觸媽媽母國的文化,實際上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像是嬰兒時期,媽媽得要擔心小孩能否適應長途飛機,也許是哭鬧怎麼解決,或是容易耳鳴怎麼辦。或是小孩長大到國高中後,開始煩惱的人變成孩子本身,畢竟長到了愛出去玩的年紀,卻發現媽媽回鄉的行程大部分都是在跟家人、老朋友敘舊吃飯。從媽媽的角度這趟是難得的探親返鄉之旅,當然要好好的把朋友都見過一輪。不過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跟媽媽的返鄉行程難免覺得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之前很少跟大家分享到,萬利自己的家族裡就有多重的遷移文化背景,不光只是緬甸和雲南的背景。像是二姐從緬甸跟著爸媽來到台灣後,後來又嫁到美國加州,跟非裔美國人結婚、生小孩。而今天節目的主角 Janel ,也就是萬利我的姪女。Janel 和他的姐姐從小在美國出生,在他們還小的時候,每年寒暑假都會跟著二姐一起回來台灣。在緬甸街也是幾乎在地居民都認識的人物。由於他們兩姊妹好認的外表,每次他們回來台灣,街區居民就會跟萬利家人提到「喔!你家孫女又回來喔!」/「我小時候以為緬甸的東西,就是台灣的東西。」對 Janel 來說,街區上的魚湯麵、烤餅,是他們印象中的「台灣菜」。長年往返在台灣和美國兩地,還有身上融合的「緬甸x雲南x台灣x美國x非裔文化」,他們如何探索自己的身分認同,做為阿姨的我也非常好奇。(尤其阿姨本人也是在從事相關領域工作)今天這集 Podcast 除了參雜了身為阿姨的私心,我們也跟 Janel 聊到,像在美國加州這樣一個匯集多元移民的大城市中,他們在校園裡會接觸到的同學都來自哪些背景?在加州校園裡,是不是也像台灣現在在課綱裡有關於多元文化族群的討論?期待藉由這集節目,帶大家出走台灣以外的移民視野,看見「離散」帶來的影響如何作用在不同世代身上。/這集錄音的時候真的充滿感動,覺得自己的姪女可愛又有長大的成熟感,非常推薦大家力馬收聽去!/📌 上架平台更新!在許多聽眾敲碗之下,現在在 Youtube Music 上也可以收聽《鳴個喇叭緬甸街》Podcast 囉!歡迎大家追蹤追起來 👉 https://www.youtube.com/@mpculturetw/🎧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Apple / Spotify/ Youtube/ SoundOn/ KKBOX/ Firstory▶︎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為全英文訪談。This episode was recorded in English)「有時候,我覺得在緬甸當一個影像工作者,是一件很瘋狂的事。」緬甸動盪的社會、高壓的審查制度,考驗著影人們如何創造新的可能性。有限的資源、稀缺的人才,也考驗著整個產業如何長久的走下去。緬甸 Tagu films 創辦人與製片 Lin Sun Oo 談到,即便是在緬甸 2021 年政變以前,拍片本身就是一條艱難的路。政變後拍片,要學會如何躲避軍警的質疑,跑到鄉村拍片要花更長的交通時間。政變前拍片,得從做中學開始,慢慢在一片荒蕪中,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角度,得直視自己想說的故事是什麼。/紀錄片到 2010 年才逐漸進入緬甸影像工作者的視野,剛開始大家對於紀錄片是什麼還是一團困惑,看過紀錄片的人也不多。影展策展人與製片 Thu Thu 說,在過去,如果要稱上可以類比紀錄片的片子,多半只有官方的政治宣傳片。他自己也是到了捷克電影學校後,才打開了對紀錄片的認識、看見紀錄片承載的「真實」力量何以反映我們生活的世界。/對照緬甸紀錄片的發展時間,會發現他跟緬甸民主化的十年緊緊重疊,從 2010 年軍政府結束統治後展開,到 2021 年又因軍政府掌權開倒車。不過,影像創作在這個環境嚴峻的時代,沒有後退,而是綻放出更多元的樣貌。例如,把自己的診所當作攝影棚的醫生和導演 Aung Min,他長期以來在自己診所開班授課,教學生怎麼拍紀錄片。作為一個創作者 Aung Min 認為,「沒有創傷,就沒有藝術。(No trauma, No art.)」「雖然說我是一名醫生,不過從某些角度來看,當醫生並不是我真正的興趣。我真正感興趣是人,我想了解人如何運作、如何思考、經歷過什麼創傷,帶給他們如此巨大的不安全感。身為一名醫生,我從周遭的病人和親朋好友看見他們生活的環境,這些在我看來,是最能直接理解整個社會樣貌的素材,也啟發了我想拍片、說出這些人故事的動力。」/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在上週末正式圓滿落幕!其中今年緬甸作為焦點主題國,也有超過五位以上的緬甸影人來台。我們很榮幸在今年與 TIDF 的合作中,我們也緊緊把握這次的機會採訪了三位緬甸影人!這次採訪跟以往不一樣的地方是,做為主持人,過去我們已經做過許多從政變切入的訪談,但這次在規劃訪綱時,我們更想帶出紀錄片創作者在緬甸的實際樣貌,他們被誰的作品影響?怎麼會一腳踏入紀錄片圈?還有在有限資源下,他們怎麼凝聚獨立電影的社群?政變帶來的時代轉折是真切實際的,不過在這集節目中,我們想回到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創作者,在這個時代下,緬甸影人「用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如何凝聚成巨大的能量,向世界發聲?-*本集為全英文訪談。This episode was recorded in English*-🔎 你可以在以下音樂平台找到《鳴個喇叭!緬甸街》Apple / Spotify/Soundcloud/SoundOn/KKBOX/ Firstory▶︎ https://open.firstory.me/user/mpculture/platforms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u01ysaz0llp01vn5b5a3thb/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