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S2 EP08__李成、《茂林遠岫圖》 | 元瓅書坊

2021-09-11·13 分鐘

本集介紹

中國山水畫到了五代時期皴法在荊浩、關仝等畫家努力下進入成熟時期。唐畫無皴直到五代這種表現技法才真正有所改觀。李成山水畫初學荊浩、關仝,後獨創畫格,形成一家特色,所繪山石的形態猶如雲氣湧動。用筆以乾筆為主,兼帶濕筆,既卷又圓,運腕時圓中有方,筆力灌注於筆尖,行筆時皴擦而成,狀似鬆動,呈秀雅之貌,故名『卷雲皴』。
李成畫山石用筆從荊、關、范的直筆鐵勾技法脫胎換骨為帶有捲曲圓潤的柔性美,米芾《畫史》形容李成畫山石「皴石圓潤突起」、「石如雲動」。李成擅長以瘦勁的中鋒用筆描繪峰巒、山石和樹木的外廓,在山石的內廓中則加以皴筆,內外相結合的筆法盡顯諧和之感,而凹處的繁密與筆墨的融合會通,從而再為為畫作平添了清幽秀逸氣息的同時,又使『卷雲』山勢展示出一派壯闊磊落的氣象。但李成仍然吸收了荊浩山水畫「墨淡野雲輕」風格的特點進一步發揮了對淡墨的運用,故南宋鄧椿說:「嘗見營丘(李成)所作雪圖,峰巒林屋皆以淡墨為之。」
《宣和畫譜‧卷十‧山水敘論》也稱李成為北宋『當代第一』,『本朝李成一出,雖師法荊浩,而擅出藍之譽,數子之法,遂亦掃地無餘』。李成的山水畫:「故所畫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縈帶曲折,飛流危棧,斷橋絕澗,水石風雨晦明,煙雲雪霧之狀,一皆吐其胸中,而寫之筆下。」也就是說李成體現了「平遠之色有明有晦」的創作手段。
本期所要介紹的是典藏於遼寧博物館的李成《茂林遠岫圖》,縱45.4公分橫141.8公分,全卷橫向展開,大致可分為四段:首段主要以平遠之法描繪;第二段可以從山澗河流處開始,山勢漸趨高峻,峰巒此起彼落,逶迤曲折,直上雲
霄;第三段為全卷高潮,以高遠之法寫出了崇山峻嶺之勢;尾段山勢由高漸低,由陡變緩。
本幅畫作主要以夏日山水景色為主,其中峰巒疊翠,遠山奇峰崛立,空濛清曠;近處輕舟泊渡,行人車馬往來;中景山谷間,殿閣林立,伽藍塔影隱沒其中,整幅作品呈現了一派寓鬧於靜的景境。就繪畫技法論,刻畫細膩,神形有致;畫面構圖「三遠」法的並用,構景主次疏密的安排等等,無不透露出北宋山水畫風貌的典型氣息。此畫小舟搖漾,行人車馬往來其間彷彿如生;宮殿密布,塔影隱現,知去城郭未遠。飛泉水口,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李成的山水畫雖然仿效五代荊關二人作品中奇峰突兀、氣勢雄偉的特點,北宋畫家王詵曾說李成的畫「墨潤而筆淨,煙嵐輕動,如對面千里,秀氣可掬」。李成的作品用色不多,顏色清雅淳厚,恬靜莊重。《茂林遠岫圖》用筆勁健平和,線條纖細而不孱弱,骨力內蘊,如綿裡裹針。岩石先用瘦勁的線條勾勒,再以清晰、細勁的小線條慢慢皴寫,層層疊加。用墨謹慎小心,尤其淡墨,更是細膩持重、清逸傳神。即使設色之處,也是清新、醇厚,有一種雍容典雅的韻味,沒有絲毫的煙火氣與做作。
在山石的表現上,李成即以淡墨的形式,讓層疊的山巒如天上卷雲般靈動。山勢造景的形式畫面開闊,氣魄恢弘。於遠處,利用卷雲皴點染雄壯巍峨的山峰,彷彿拔地而起,昂然屹立,顯現頂天立地的豪邁與莊嚴。畫家利用胡焦點來表現蓊鬱的樹林環抱山峯,呈現一片生機勃勃的氣息,虛實相生的用筆,又體現了一種雲氣環繞的視覺效果,彷彿是夏日的清晨,林間還有些涼意,卻被剛升起的太陽一照,霧氣蒸騰,環繞山間;山峯延綿,而不是獨立成峯;從氣勢上,表現出了自然給予畫者的視覺震撼。近處的小橋流水、泊岸輕舟,以及往來不斷的行人車馬,營造出一派輕柔舒緩的場景。與遠山相互襯托,剛柔相濟,使畫面既和諧又生動。更有樓臺塔寺、流泉飛瀑點綴於溪畔崖間,叢林蒼翠,連綿不斷,使得整幅作品春光滿目、鬱鬱蔥蔥,令觀者心情舒暢。
以透視法而論,與西方三點透視法則不同的地方,中國古典山水畫以散點透視法為主,利用俯視仰視平視的多角度形式展現山水遠近大小之感。本圖利用平遠法構圖來表現清曠、幽遠的畫境,他以近山遙望遠山,卷首描繪了沙渚村舍,漁舟待發,河岸蜿蜒的一望遼遠的構圖法,隨著山勢越趨高遠,峰巒層疊,直上雲霄,雄渾磅礡、在惜墨如金的李成加入濃重墨色,讓山林越發深秀,使高遠之境盡現;山腳溪流潺潺,行人涉水,以平遠構圖法營造一種一望無際、層層推進的視覺效果,讓觀賞者感受闊遠無際的景致。體現了意境沖淡、平和,並帶有蕭疏之氣。平遠的構圖,讓觀賞者得以充分體驗平曠豁達的縱深感,畫面主次疏密的安排奠定了北宋山水畫作典型風貌。
這幅以屏風屏面的畫作,通常以三至四疊繞床而展,令觀賞者透過屏面的山水畫想像一方幽遠縹緲的山巒,流水潺潺,得以此間暫時放懷,飽覽紙上山水聊慰孤寂之心。
下週我們將持續介紹范寬的作品《谿山行旅圖》,歡迎大家的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