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

2021-07-23·1 小時 2 分鐘

本集介紹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首先看序言,并不是我故意遗漏,是因为看电子书时,将序言部分放在了最后打开。序言是上个世纪60年代所写,所以囿于当时的意识形态,所以评价这部书,难免带有很强烈的维护社会主义,鄙弃资本主义的色彩。其实这本书中讲了很多我们日常熟悉的现象,并且一一加以用金钱文化来解释。其中有的解释或许存在说服力不足,但是不少解释还是极为在理的。

书中绪言部分,作者凡勃伦想说明有闲阶级的产生的过程,这个解释就等同于要解释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根源的产生,也就是阶级制度的产生的原因。——它们可以说都是基本一致的问题。作者的解释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导致生活习惯的变化,人类从和平的生产走向了掠夺,并由此伴生的是人类性格的变化——开始变得自私狡诈,凶暴虚伪等。他认为,其中以武力著称的人就成为掠夺者,将掠夺到的财物,包括奴隶和女人在内,然后逐渐将这些财物合法化了,——于是有闲阶级从此诞生了。暂不作评论,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听从马克思的分析,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文中已经做出回答。(这点我下篇文章再谈)

我主要想谈谈的是本书的其他部分,他的其他章节主要关于一切媒介物——休闲、消费、礼仪、生活方式、服装、运动、尚武、赌博、宗教信仰、慈善和高级知识等方面。这些都是自我表现的媒介物,能彰显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事物和表现。

我们先来看以下关于上述各方面的描述:

1.劳动成为贫困的证明。有闲阶级的主要特征是明显不参加一切有实用的工作。

2.礼法是有关身份、地位关系的一套规约,是与粗鄙的生产工作不相容的。

3.我们如果仔细考察这类物品(如内衣、厨房用具、陈设家具等),可以看出,其中足以增加其成本从而提高商业价值的某些特征,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其适用性。

4.金钱可贵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它支配人们关于宗教上的设备怎样才算恰当的看法。

5.艺术品或珠宝之类对占有者的效用,一般主要还不是在于它们所具有的真正美感,而是在于占有或消费这类食物可以增加荣誉,可以祛除寒酸、鄙陋的污名。

6.任何贵重物品,要引起我们的美感,就必须同时适应美感和高价这两种要求。

7. 同别的类型消费比较,在服装上为了夸耀而进行的花费情况总是格外显著,风气也总是格外普遍。

8.它们(有闲阶级)的职务是寄生性的,它们所关切的是把它们可能转移的财产转给自己使用,把任何归它们掌握的财产保持在手。

9. 银行工作本身包含巨大所有权的意味,这一行业之所以体面,无疑部分是由于这一事实。

10.工人与罪犯、工业巨头不一样,必须从事劳动,而且由于工业范围内发生了有限度的淘汰作用,则利于产生爱劳动的精神倾向。

11.有闲阶级制度,通过强制实行一种金钱礼俗方案,尽量向下层阶级汲取生活资料这类手段,发生了使金钱性格特征得以在广大人民中保存的作用。

12.有闲阶级表面上最重要的职务是政治职务,而究其起源和发展的内容来说,这也是一种掠夺性职务。

13.任何工业社会如果积累相当的财富,足以使很大一部分脱离工作,种种运动比赛和爱好这类活动的热情就会获得发展。

14赌博习性的主要因素是信赖命运。(这是古老的性格特征,是万物有灵的一种表现形式)

15.教士是要把全部时间共享于这类服役的(为神代理有闲的活动)

16. 有许多表面上为了无私的公共利益而进行的事业,在创办时以及在进行中都别有用心,根本目的是提高发起人的荣誉,甚至增加这些人的金钱利得。

17.管理任务就其起源来说,是一种掠夺的职能。有闲阶级的生活资料就是从群众中得来的。

18. 有闲阶级成员如果在属于古典范围的知识以外有所涉猎,其涉猎的通常就是法律、政治尤其是行政管理一类的科学研究。(为其执行财产管理谋到指导原则)

 

以上的话语分别取自于各个章节,从这些话语,若要将凡勃伦扣上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帽子,我看大可未必。因为他的观念可以说是非常朴素的一些经济观念。他认为,工业生产才是真正产生财富,而关于所谓所有权的管理之类,都是掠夺性的、寄生性的。以下我分几个问题来谈:

你所购买的东西都是你真正需要的吗?

作者认为,浪费是无益于人类生活或人类幸福。——而很多商品的消费可以说并未有适用性,纯粹为了“明显消费”——而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财富而已。很多衣服的消费,都只是为了炫耀。这也就是解释为何“衣贱人也贱”的观念的来源。——正是因为不少所谓地位高的人士之中兴盛一种金钱消费之风,材质、款式的讲究等,从而来体现自己的地位,因此这种风气传到底层,于是不少人就产生了“以貌取人”的陋习,甚至“以衣取人”。

上层社会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关于消费观念方面的,传递给下层人士——这并不是一件合适的事情——毕竟下层人士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的消费能力,而与其消费能力不适应的消费观念只会加深他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商品的贪婪。

事实上,人类很多时候都将精力放在了一些无用的,纯粹消费性的事物之上,当然这是为了所谓的“金钱荣誉”。按照作者的话说,荣誉的本质就是金钱的。金钱——权力——荣誉这三者是息息相关的。

如今人们的消费已经步入品牌消费和符号消费的年代,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明显消费”的做法,和作者所写的是一回事。

至于现代的有闲阶级,可能更倾向于明显消费,而不是明显有闲。因为他们喜欢让自己表现得很忙的样子——忙于美容、购物、高尔夫、艺术品或古董收藏、赌博、养宠物、慈善代言人等等。毕竟现代人的忙碌生活更显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性。

人们都是通过这些外在的媒介,来表现自我的。从服装、配饰、购物、学习、生活方式等等。我们深受金钱文化的熏陶,所以我们几乎都用金钱来表现一切。

 

养只英国短毛猫就变高贵了?

此外,作者还非常清晰地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植物、知识、艺术品等类存在普通与高级之别。

花草:

易栽培的——俗不可耐,中下层阶级把玩;

难栽培的——高贵,但并不是指美感上高出

动物:

有用途的,生利的——如猪牛羊之类,低级的

无用途的,消费性的——如宠物狗、猫、鹦鹉之类,高级的

知识:

实用的——如机械、养殖之类,低级的

装饰性的——如经院哲学、古典文学之类,高级的

某件事物之所以珍贵,不在于其实用性,而是在于其精美,难得,稀有,甚至就在于其道无用性和纯消费性。我想为什么养宠物流行啊,其实就是现在的群众受到上层人士的消费观念的影响,于是也开始学着养养宠物,以表现自己的经济能力,以表现自己不那么寒酸,还能将支出用在这类纯消费性的事物上。

现在等到大家都开始养宠物了,上层人士又开始告诉普通群众,养宠物也是分高级低级的,养珍贵品种和养普通品种可不是一回事。像养一只土狸猫的人,也就只能算是中下人士,养英国短毛猫、泰国暹罗猫、苏格兰折耳猫等等之类稍微名贵点儿的猫,娇贵、费钱的,那样才更能彰显身份和地位。

所以,各种生活方式(从养猫,养花,养草,到选择房子、衣服、家具、电器等等)都有很多套理论,细说起来定会繁复,但是简单说来,无非是选择价钱高的、国际知名度高的、难获得、费事的这类事物,那么肯定就是让别人羡慕的。

可是这种消费观念有什么好处呢?——仅仅使自己让自己感觉来高人一等,也就是达到书中说的“歧视性对比”。

上层人士做的是高级工作吗?

其实真正的有闲阶级并不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不过这类人,也是管理劳动阶级的那层人,他们会学习很多管理学的知识,为的是让工人们在有限范围内存在差异性竞争,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精神。

有闲阶级,有空闲时间,又不缺钱,按理说可以好好地搞搞研究和学术什么的,但是他们却并非如此,他们都把精力耗在关注自己的金钱、荣誉之类的事物上了,因此这类人士中出的科学家之类不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看到有不少论调认为,管理知识才是高级知识,而且那些掌握大公司所有权的人,正是做着管理庞大公司的工作——而这类工作是比工人的劳动要高级得多的一种工作。这类论调很显然地在为资本家辩护,认为资本家正是做着高级工作,理应获得更高的报酬;而劳动者做的是低级工作,所以只配获得很少量的报酬。我想,这类论调的人,是想驳倒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理论,而完全忽视了凡勃仑也十分直率地点出的一点——管理实质上也是一种掠夺性任务。

试想,如果让你来管理并分配大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的时候,试问,你在拥有分配权的时候,你怎么舍得不给自己多分配点呢?资本家都是大公无私的吗?真的将工人的劳动所得都分配给工人了吗?显然没有。有闲阶级这类人士只负责管理所有权的问题,也只关心金钱分配的问题,他们也只管理这类问题,所以,他们不用劳动,他们的任务就是把持更多的钱。

 

派生的“寄生阶级”

另外,凡勃仑提出的“有闲代理”的概念的确也很有意思。他指出有钱人的妻妾,和一部分仆人都成为了“代理有闲”的一群寄生性的人。他们的职能就是为主人服务,并替主人花销,进行代理性消费。譬如贵族的庄园里,成群的仆人们——这些人当然有一部分在做生产劳动,但是另一部分就是为了礼仪存在,为了管理存在,因此这一部分人就成为了派生的有闲阶级一部分。他提出教士,神父之类的职务,也是一种有闲阶级,只不过这是为神代理有闲的阶级,所谓的“神的奴仆”。

还有很多派生的:譬如运动员,军人,警察,公务员,律师,银行人士等,这类人士其实都不是生产者,他们的工作并不创造财富,他们可以说是为统治阶级协助管理和代理有闲。如果说他们都是自食其力,赢得他们所应有的荣誉的,那么这类说法可能就和凡勃仑所认为的“生产”是两码事情。这里的荣誉,与经济几乎没什么含义,当然这里的荣誉可以带来很多经济利益——这些经济上的利益并非他们生产的,只是统治阶级将从群众那里获得金钱分配了一部分给这些协助管理和代理消费的人士。因为这些人抑或帮助掌管所有权,抑或是帮助维持整个国家运行,或者是为一些人提供娱乐。其实斗牛在某种意义上和运动竞赛有类似的作用。

至于宗教,我了解得不多。当然,宗教从古至今都起做重要的作用,拥有很高的地位。这无疑是人一直自甘为“神的奴仆”有关。而且人的这种奴性可谓根深蒂固,因为人类或多或少都相信一种超自然力。而正是原始人类对这种超自然力的畏惧,让人类至今心中惶恐不安。而宗教人士,这类完全只服务于精神的,完全脱离生产的人士,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有闲阶级的一员。

凡勃仑把物质生产当作是第一位的,也是他衡量一切事物是非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标准,这种评判不一定正确。不过很显然的一点是,从事精神领域的活动的人士,基本上都脱离物质生产,或多或少成为有闲阶级的一员或附属一员。凡勃仑在分析大学的作用,以及学者的作用的时候,也提出知识起源于宗教仪式,起源于为有闲阶级的服务。所以至今我们的大学赋予学位的仪式依旧有点宗教性质的意味。他甚至直言,“一些学校不论在实际成就上还是志趣上,已经明确成为有闲阶级机构。”我想,他的意思可能就是说大学或者从事写作或学术的人士,其实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无处不在的金钱文化

因此,金钱所到之处,都打上了金钱的烙印。金钱涉及到资助学校,于是学术也染上了金钱的臭味。荣誉也总是和金钱如影随形。获得荣誉的人总是伴随着掌声,以及金钱的奖励。金钱和权力几乎快成为同义词。“权贵”其实也就是由此而来。有权的人自然有钱,有权的人有对金钱的分配权,自然有对金钱的掌控权。自然可以为整个社会划分金钱的分配标准。

我们的生活无一不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拥有多少钱,决定了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品质。这或许是经济决定论调,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常遭到西方一些思想家所批评的地方。或许金钱不能决定一切,但是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文化和环境中四处都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我有时候喜欢幻想乌托邦,想找到一处没有金钱入侵的领土,可是发现现在亲近大自然也是需要付费的。自然界也被金钱染指了,空气大概也要收费了吧,昨天看网上说有人提议要收呼吸税。我想,我们只能浸淫在金钱文化中,无处遁形,饱受其害,彻底做一个金钱的奴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