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 S2EP24__四景山水圖春、劉松年|元瓅書坊

2022-01-01·13 分鐘

本集介紹

界畫指的是以界筆直尺劃線的繪畫方法,利用長度約為一枝筆的三分之二的竹片,一頭削成半圓磨光,另一頭按筆桿粗細刻一個凹槽,作為輔助工具,作畫時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將竹片凹槽抵住筆管,手握畫筆與竹片,使竹片緊貼尺沿,按界尺方向運筆,便能畫出均勻筆直的線條。界畫適於畫建築物,其它景物用工筆技法配合。通稱為「工筆界畫」。 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畫家十三科」中有「界畫樓臺」一科。專指繪以宮室、樓臺、屋宇等建築物為題材以界畫為主的臺閣,也是筆墨的屋木與宮室。
界畫創作講求工整寫實、造型準確。再現所畫對象,分毫不得逾越。界畫難工,卻足以表流當時生活真實面貌,界畫畫卷的存在保留了相當多古典建築中的瓊樓玉宇。
本期所要介紹的是典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劉松年的《四景山水圖》「春景」,絹本設色、縱41.3公分橫68.5公分。《四景山水圖》描繪春、夏、秋、冬四景山水各一段。劉松年以寫實的筆調,描繪出他所熟識的西湖一帶士大夫階級的庭院風光,而且把遠山、湖水及堤、橋、樹、石和建築物巧妙和諧地組成富有鮮明季節特徵的景色,並賦予了生動形象的生活氣息。
本幅「春景」採用邊角式的構圖方式,同時,南宋的山水畫已由北宋全景疊嶂式山水構圖法,轉化為小景圖或截景式的詩畫江南山水,由「無我之境」發展到「有我之境」,從此圖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四季美景,同時領略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獨特魅力,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之美。
「春景」畫中描繪堤邊莊院。堤邊桃樹李樹爭奇鬥妍,遠山下雲霧迷漾,雜樹小草充滿生機,給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審美感受。從樹縫中透出層層樓閣,觀看中彷彿穿過拱橋,直視圍牆內庭院建築的雅致和裝飾的精巧。
前景的柳樹下,畫的是身著齊膝衣的兩人牽著馬,邊交談邊行走。走在右側前方的人,椎髻露頂,著白色右衽交領窄袍窄袖上褥,條帶束腰,下身著行縢(綁腿)的窄褲,腳著草鞋;走在後邊的人,上身著赭色短袍,下身著稍微鬆垮的長褲,腳著似是靴子,其幞(ㄈㄨˊ)頭隆起、褌(ㄎㄨㄣ)裹巾向後;馬背上馱有一副馬鞍,從前後馬蹄勻稱畫法感受到其前進的步伐。劉松年採行的人物畫法是簡筆勾描法,不使用釘頭鼠尾描;畫馬是勾線後再用顏色渲染,體現畫院體的風格,完全不似隋唐利用勾線之後平塗。
大院門口的梧桐樹下一童僕正清理擔具,旁邊一侍從在協助;一女子身材瘦長,頭上梳高髻坐於敞亭中歇息,著石青色的旋襖,背朝畫面;另有小狗饒富興致地觀望著大家,一人倚在小橋旁應該是在等待男主人的歸來。
畫面遠山模糊不清,突出中景樓閣的秀美。遠山的畫法則不勾勒山形以潑染法為主,利用筆蘸墨先隨性暈染,再以另一隻筆蘸清水一點一點把墨撣下來,就形成了自然過渡的輪廓,遠山呈現柔和溫潤感,承繼北宋山水的畫風。
《四景山水圖》畫的是南宋首都臨安的景色,春景的建築是依山勢而建的非對稱的主房和耳房,耳房與主房平行,呈垂直狀,至於樓上檐下橫披,遮擋了簷上斗拱,窗格則以淡墨勾出;人字形兩坡屋頂結構清晰,畫上懸魚、平梁和蜀柱;從山牆自檐至地呈直線對應,連接院牆,一直延伸到湖邊。
此圖用方筆勾輪廓線,以小斧劈皴和刮鐵皴繪出山石,剛毅中蘊含滋潤,或橫筆、豎筆,規律中具疏密、濃淡、乾濕的變化。小斧劈皴表現山石質感堅硬、立體感強;劉松年所創刮鐵皴是從斧劈皴後出轉精而來,所繪的山石形態偉岸端正,骨體方硬,石紋橫向切割,皴筆沿橫線自上而下,墨較濃,水分較少,收筆處見乾筆運用,彷彿銳器在鐵板上刮行,具有力度,用以表現山石硬朗、稜角分明的立體感。
本圖坡壟畫法先用濃墨方筆勾線再用刮鐵皴,繪出稜角分明的各種山石,斜沿江面順勢延伸至水中,過渡自然,與留白處江面形成鮮明對比。
至於樹叢,畫近景的樹採重墨勾樹幹的輪廓線之後再皴筆向上,樹幹形體轉折柔和自然,樹幹上的點皴筆法濃淡相宜,生動地表現出了樹幹圓渾蒼勁的肌理;至於遠景的樹,是雙勾輪廓線後再平塗一些顏色,墨色稍淡些,讓視覺呈現出前後感。樹葉畫法是勾點結合,用筆細勁秀挺。以點葉畫法上墨,細垂葉點、栢葉點、一字點及水草,一組一組的點葉具有疏密節奏,或上密下疏或左密右疏,深具層次感,於樹梢細緻分明;夾葉點利用雙勾線條柔而不弱,細而有力地穿插於林木之間,多而不亂顯得自然流暢。另外桃樹的枝幹則用拖枝法畫出,蒼勁且有力。
春景所採取江南水鄉煙雨朦朧之感,上實下虛,卻是與實相呼應。可說呈現出西湖春景中雍容淡雅之美。
下週我們將持續介紹《四景山水圖》中的「夏景」,歡迎大家的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