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 楞嚴經 第130集 淨土教觀學苑

2022-04-14·44 分鐘

本集介紹

第130《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

第130.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斥邪結正,廣答五陰本妄想。

斥邪結正:斥邪。經文: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結正。經文: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結勸欽誨遵修。經文: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毘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更斷餘疑﹕疑問。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復白佛:

騰三問﹕問陰本妄想。經文:
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問併銷次第。經文:
又此五陰,為併銷除,為次第盡?

問詣何為界。經文:
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總請答。經文:
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正答所問﹕廣答陰本妄想。經文: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30.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斥邪結正,廣答五陰本妄想。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302頁【庚三、斥邪結正】

我們前面講到十種識陰的魔境,前面的八種都是屬於染污心產生的執著,後面兩種是對我空的清淨心產生的執著。在此這一段是佛陀把它作一個總結「斥邪結正」,這個「斥邪」是佛陀訶責識陰的十種魔境中的過失,「結正」是結歸大乘正確的菩提之路。先說明什麽是不對的,再說明那什麽是正確的。

(分二:辛一、斥邪。辛二、結正)
【辛一、斥邪】佛陀怎麽訶責前面十種魔境的過失。

(魔境因由)『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
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佛陀招呼了阿難,這一句話就有警覺的意思,阿難!你應當了知,這前面十種識陰的魔境。佛陀在訶責的時候是分兩部份訶責:

第一、訶責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叫做「中途成狂,因依迷惑」的訶責;說你本來應該是正念真如,應該去順從我空、法空的真如,怎麽在中途當中生起這種斷常種種的邪見呢?這個邪見是怎麽生起的呢?佛陀作一個總結說:「因依迷惑」,這邪見還是我們自己迷惑不覺的心生起的!這個很重要,你不能說我看到這件事情是它引誘我的啊!不能這樣講,外境是被動的!諸位要知道!外境永遠是被動的,你有主動權啊!別人刺不刺激你是他決定的,你要不要起煩惱是你決定的。

過去有人在一本書上說:事因印順老法師講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所以「打倒印順」。印順老法師提出一個方法,他說:「打不打歸你,倒不倒歸我」,哈!這個高明啊!因為外境你沒辦法決定,打不打我沒辦法決定,但是倒不倒我決定,我自己「不迷、不取、不動」倒不了的。所以這地方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起顛倒,你自己要負責,你自己顛倒嘛!

第二、訶責「於未足中生滿足證」,這是佛陀對二乘聖人的訶責,對於還沒有圓滿菩提就生起這種得少為足之想。「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總而言之,這都是在第八識的用功當中,所謂的真妄交攻而產生這十種差別的魔境。

魔境的理由只有四個字就是「真妄交攻」,你不修行就沒有魔境,一個人要沒有修行他什麽事都沒有發生,他一輩子就是這樣貪圖五陰的快樂,把福報享盡,直到死為止,他的內心當中什麽事都沒有。什麽叫魔境呢?就是你有用功才有魔境,沒有用功的人他的心就是順從妄想。為什麽有魔境呢?因為我們的心皈依兩個理事,一方面想要順從善根,又想要心存妄想,就在那個地方猶豫不決,這個事情就出現了

(迷則成害)『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
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
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總而言之,在整個魔境當中之所以會墮落,都是因為我們一種堅固的迷惑,而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不知道去迴光返照,去找回到我們的真如,找回到我們最初的發心。在這十種魔境現前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在解讀魔境的時候,都是依止過去所愛著的因緣,就是過去生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比方說有些人他喜歡空觀,他因地當中看《般若經》讀很多,進入到第八識的時候,他肯定執著斷滅見是喜歡空觀的人;喜歡假觀的人跟喜歡唯識的人在他進入第八識的時候,就是容易執著常見,在第八識不常又不斷的過程當中「各以所愛」。這是怎麽回事呢?就是「先習迷心」過去的習氣來迷惑我們止觀的內心,在這地方產生安住,產生休息,當作自己究竟的皈依處,自己認為已經滿足無上菩提了,就不用再增上了。

如果是前面八種外道的邪見,就很可能會依止這個而產生大妄語,說自己成就涅槃、成就佛道了等等。這個都是成就外道邪魔之所招感,臨命終的時候因為大妄語的過失而墮入無間地獄,這是前面八種的邪見。後面兩種聲聞、緣覺,因為這樣子而不能夠成就對於無上菩提,就不能繼續增進,以得少為足,偏空涅槃。

(勸誡保護)『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
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
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佛陀勸勉我們應該要懷大悲心來秉持大乘的如來之道,將此《楞嚴法門》辨別邪正的法門,在佛陀滅度之後而傳示於末法的眾生,這時魔強法弱是非不明,能夠普令修習止觀之人都能覺了這十種魔境的差別異相,不要被自己的邪見之魔,而自己造作了罪業,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痛苦當中。什麽叫做「自作沉孽」?因為修習到了行陰跟識陰,天魔都不能干擾了,是你自己挖一個坑,你自己跳下去的嘛!故必須「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保護安定修行的內心,來哀救修行之人,消除心中的邪見顛倒,使令他的身心世界,能夠證入佛陀的中道知見當中,從始至終能夠圓滿成就圓通的功德,而不遭這種外道、二乘的歧路,而直趨涅槃之城。

佛陀在訶責過失的時候,先講出過失的原因,再講出對治的方法。說我們為什麽會有魔境呢?簡單講就是「真妄交攻」。我相信每一個人發了菩提心,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內心一直很矛盾,這個很正常,你不矛盾不掙扎,你就不是在修行!為什麽呢?經典講很清楚:第一、是我過去所愛著的習氣,我很想這樣做;第二、是我們今生修學佛法,佛陀的教誡,聽聞佛法所栽培的善根。那可好了!心中永遠兩個聲音,很想這樣做,不可以!很想那樣做,不同意!我們經常這樣真妄交攻。

世間人他活得很快樂,因為他的內心統一,完全用百分之百的心去放縱;聖人很簡單,聖人用百分之百的心安住在聖道。最困難的就是這個過程,有煩惱也有善根,有善根又有煩惱,這個就是真妄交攻。這時候色受想行識,就在我們的心猶豫不決,腳踏兩條船的過程當中,這種五陰魔境就全部顯現出來,五陰魔境的過程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說《首楞嚴經》是照妖鏡!就是這個意思。它把五十陰魔全部講清楚,讓你辨別邪正的法門。

魔境生起是真妄交攻!那怎麽辦呢?佛陀在本經當中的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動」。你不要亂動不要輕舉妄動,你一亂動你就錯了!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永遠是仁者心動,你心一動,你就前功盡棄了。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起跑點很多人跑得很快,但是最後的終點你不一定能達得到,過程很重要,不是說你開始很用功就怎麽樣,你在這過程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的。

我講實在話,煩惱不會放過你的,你要對治,它也不是簡單的,它肯定要跟你反抗。但是有一個破處「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煩惱它沒有實體,知真本有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所修的戒定慧是稱合本性,真如是真實體性的。煩惱只是一時顛倒所成的,所以無明煩惱最怕什麽?煩惱的天敵就是時間!你要不動,它就消失掉!它怎麽能夠跟你這樣耗下去呢?它哪有時間呢?煩惱是一種情緒化,是生住異滅,所以它不稱合本性。煩惱起來的時候,你一旦不隨順它,它就消失掉了。煩惱最大的天敵就是時間,它經不起時間跟它耗,不要對治,你不動它就消失掉了!你要一動就錯了,它要的就是你動,那這事情就沒完沒了。

我們要體會這個六字真言「不迷、不取、不動」。這六字真言的主要道理來自於哪裡呢?這理論基礎來自於「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因為煩惱沒有實體,我敢跟它耗下去;我的戒定慧是從我的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是有真實體性的。我們前面花了很多時間講解「七處破妄,十番顯見」說妄想是本空的,真如是本有的。

這地方我們要知道,真如是真實的,煩惱是虛妄的,所以你不要怕它,而且你不要跟它對治,你只要做一件事「不迷、不取、不動」,當然「不迷」是最重要,你一顛倒你就沒完沒了。這一段等於是把整個煩惱生起的原因跟對治的方法說明了!

【辛二、結正】
結示正確的修學因果:應該這樣才是正確的修行法門。

(法門殊勝)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我們把《首楞嚴王三昧》修學法門分兩部份:第一、是因地的正念真如,以不生滅心而修學所有的三昧就是「正念真如」。第二、在修行過程當中遇到任何的魔障記得「不迷、不取、不動」,就是這兩個法門。第一個「正念真如」,第二個「成就三不」。

這兩個法門是怎麽來的呢?是要有傳承啊!是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先佛如來,都是依此法門而得「心開意解,入佛知見,乃至於成就無上菩提」。這個法門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這樣做,而「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十方諸佛都依此這法門走過,沒有一個佛例外。沒有一個人修行不順從真如,不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沒有這樣子的;都是正念真如,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這個六字真言。

(識盡根融)『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功德相:若是識陰能夠窮盡,你能夠在整個第八識中,把它雜染的因果這一部份破壞了,以我空法空的真理,開顯清淨的因果,這時候六根互用,我們講證得圓通法門。在階位古德的判教,諸根互用是什麽階位呢?圓教的初住!就是破無明證法身也就是別教的初地。

(頓超諸位)『從互用中,能入菩提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
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

圓教初住他的功德是怎麽樣呢?在六根可以互相共用,他能夠等入菩薩的金剛乾慧地。我們講到這個乾慧有兩種:一個是初步的,從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另一個是金剛心以後,又重複再回到乾慧。這個是金剛後心的乾慧,這個是等覺菩薩的境界了。

這地方我們解釋一下:為什麽圓教的初住他的觀行力等同金剛乾慧呢?
這是講本質是相同,因為圓教他入了真如三昧的時候,他是一入一切入,一證一切證,一修一切修。你不能夠說,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同,你的真如比較圓,我的真如比較不圓,沒有這回事情。

諸位你看《天台宗》的判教,六即佛,他怎麽判啊?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從理觀上是「六而常即」,雖然是有圓教的理即佛:這個名字位、相似位、觀行位的,但是他所觀的理是一致的,這「六而常即」是約理觀來說。圓教初住位的菩薩觀照真如的時候,他的理觀是等同金剛乾慧,當然事修不同,福德資糧完全不同,但是理觀是相同的。他理觀是什麽呢?「圓明精心」這個「圓明」指的是他能觀的智,「精心」是他所觀的理。他就是以一心三觀而照了現前一念心性,以如如智,照如如理,這一部份是等同金剛乾慧的。

「於中發化,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在整個理智相應當中,他能夠「發化」就是他能夠從初住直接轉入金剛等覺後心的妙用,我們前面講過,在理觀這一部份是相似的。就好像一個清淨的琉璃寶內外透徹,內含光明的寶月。這個琉璃寶內外透徹指的是「所觀的理」,也就是我們講的現前「一念心性」或者講「真如」所觀的理性;「內含寶月」指的是能觀的智慧「空假中」三觀。三觀去照一念心性,一念心性又具足三觀,以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還契如如智。

如是能夠超越別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而等同於整個菩薩的金剛三昧這個十地當中,乃至於能等同於等覺的「圓明」,就是他的一心三觀的智慧叫圓明。這時圓教初住是等同於等覺菩薩的,在理觀方面是等同的。

(圓證佛果)『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最終他就能夠證得佛陀的妙莊嚴海。這地方是就修德來說,他能夠成就無量功德的果海。在性德方面,他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哪有什麽得不得?你只是「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我們只就是把我們本來的佛性恢復起來而已,哪有什麽得不得!

從這一段經文講出了兩個觀念,就在我們修行:第一、是本具的,你不要修行,你只要做一件事情,相信它的存在,然後順從本具就好。第二、是熏習成,你要用功的,這一部份是可以修來的。本具叫性德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本然週徧法界,這一部份是你不要去修,只要相信它、順從它就好。那麼第二個是「空假中」三觀,用空假中三觀來照了現前一念心性,這個「空假中」三觀是要修來的。

在本經當中我們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樣講凡夫的清淨跟佛的清淨有什麽差別呢?我們從這一段經文就看得出來有差別,凡夫的清淨只是一個清淨的琉璃寶,裡面沒有光明,被黑暗罩住,我們只有性德沒有修德,我們的清淨叫素法身;在一念清淨心當中,有很多很多虛妄的「無明妄想」籠罩在清淨心當中。佛陀的心清淨是那一念清淨心當中,多了一個寶月,多了一個光明,他有修德。所以我們的性德是具足,性德這一部份跟佛是相同的,但是修德這是我們要用功的。這一段等於是說明整個修學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就是性德跟修德兩項的操作,佛陀作一個總結。

【戊三、結勸欽誨遵修】
佛陀對我們的教誨,而弟子們應該要怎麽去奉行。

(遵循傳承)『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麽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在整個五十種陰魔的魔境當中,釋迦牟尼佛怎麽知道這五十種魔境呢?
佛陀講出傳承:此是過去世十方諸佛,在修習圓頓止觀當中,他們依止覺明的始覺智慧明察判斷,在定中所觀察出來的。意思就是說這五十種陰魔境,是十方諸佛過去修行的經驗,是以過來人經驗之談。

(善知魔境)『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
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ㄔ)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
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這地方講到我們在對治五陰魔境的功德:
破惡與增善:這五十種魔境現前,假設我們能認識清楚知道它是虛妄境,知道這是虛妄的,從今我要遵守真如本性,我不能再順從妄想,我要順從真如,你只要能夠生起這樣的觀照!那有什麽好處呢?自然「心垢洗除,不落邪見」就能夠調伏煩惱,一旦不順從煩惱,它就消失,你也不會落入邪見,這種種的五陰魔境就慢慢消滅,內魔消滅,當然外魔不起,魔王再怎麽厲害他也不能強迫你。我們之前講過,魔王他頂多就是在前面挖個火坑,在火坑上面擺滿鮮花,很多漂亮之物要你去跳!但問題是你自己要去跳才有辦法啊!魔王不能將你推下去,他沒有那個能力啊。

所以說,我們內心的魔境消除了,天魔自然摧碎是指魔王波旬,乃至於大力鬼神是指魔王的眷屬,他們就「褫魄逃逝」氣魄就消滅了,就逃逝了。為什麽呢?因為邪不勝正嘛,你正念真如,你在光明當中,他在黑暗當中,黑暗怎麽敢去跟你光明抗拒呢!這個「魑魅魍魎」是更小的鬼神,當然更不敢出聲。這些魔王、大力鬼神、諸小鬼神自然消失掉,因為你心中有光明。

「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直至無上菩提,所有的功德都不會缺少,都能夠具足,即使是下劣的二乘種性之人,也能夠在正念真如當中,慢慢的增長大乘善根,而趨向於大般涅槃,永遠不會有任何的迷惑產生。這地方是破除邪見顛倒而增長善根,這個是講到本經的功德。接下的結勸:

(勸修護持)『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
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
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
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若是在末法時代,眾生去佛久遠,而且障深慧淺,這時修行人不能夠完全的通達大乘的一心三觀,什麽叫做「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他不知道!而且他也不能夠完全明白佛陀所說的五十種陰魔的法門,修行過程哪個地方有火坑要小心他也不知道,雖然他有善根喜歡修習《止觀三昧》,但是對這個止觀三昧不很清楚,修習過程中哪個要小心也不知道,難免「汝恐同邪」恐怕會墮入到魔障當中。那怎麽辦呢?佛陀說有個方法!你既然什麽都不知道,勸令好好的持誦『楞嚴神呪』或者在長水大師說持誦呪心也可以。若是你沒辦法持誦怎麽辦呢?就把這呪寫在禪堂內或帶在身上,仗持呪力,因為這呪有金剛藏菩薩的加持,魔王也不敢動你。總而言之,汝等應當欽奉十方如來的真實教誨,能夠究竟的修學《首楞嚴三昧》,這是佛陀最後的最圓滿的正確的修學軌範。

這地方是說我們過去學很多的止觀,比方說『唯識止觀、四念處止觀』,其實這樣的止觀都是在枝末上對治煩惱。本經的特點,是從你煩惱的根本,從你的不生滅心下手,你把煩惱的根斬掉了,你就好處理了,其它那些剩餘的勢力,你就比較好處理。所以你看《天台宗》講的「十乘觀法」,第一件事就是「真正發心」,他那個真正發心不是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這個!他是發起不生滅心,圓教的真正發心是「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的」,他真實的發起,就是「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這真如發心修行,因為我有真如佛性,所以我應該念念順從真如。

前面的五十種陰魔它本來就分二科(丙一、正明禪境。丙二、更斷餘疑)

【丙二、更斷餘疑】
到這裡佛陀等於講得差不多了,前面的破妄顯真,會四科,融七大於一心三昧,把四科七大融入一心真如,然後講到正助二行,二十五圓通乃至五十種陰魔,整個過程都講得差不多了,佛陀最後在斷除最後剩餘的疑惑。

(分二:丁一、疑問。丁二、答釋)
【丁一、疑問】(分三:戊一、領前法。戊二、騰三問。戊三、總請答)
【戊一、領前法】阿難尊者領受佛陀所說的五十種陰魔的法門。

(領前法)『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悔,頂禮欽奉,憶持無失。
於大眾中,重復白佛:』

阿難尊者聽完了佛陀開示的五十種陰魔之後,可以說是非常的歡喜、也非常的受益。所以他以感恩心身業頂禮,而且意業中來遵奉而憶持不失,把這整個法門的過程憶持不失。這時在法會中就白告佛陀:

【戊二、騰三問】這「騰」就是生起最後的三個疑問?
(分三:己一、問陰本妄想。己二、問併銷次第。己三、問詣何為界)
【己一、問陰本妄想】五陰為什麽就是妄想呢?

(陰本妄想)『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
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第一問:佛陀啊!您在本經中說這五陰的差別相,是五種的虛妄相都是我們的妄想所成,但是我親近您老人家這麽久,佛陀講那麽多觀念,講中觀講唯識,佛陀頂多是講五陰是因緣所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頂多也講五陰是因緣生啊!怎麽說五陰是妄想呢!你過去都沒有提到這個觀念啊!現在怎麽會提到呢!

【己二、問併銷次第】

(併銷次第)『又此五陰,為併銷除,為次第盡?』

第二問:這個五陰要消除是一併就同時滅除;還是漸次先破色陰,再破受想行識,是要一個接一個的次第銷除?

【己三、問詣何為界】

(詣何為界)『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第三問:這五陰的相狀到底它彼此間的區分是什麽?比方說色陰是從什麽邊到什麽界?比方我們講淨律學佛院,到底從什麽範圍到什麽範圍之內都叫淨律學佛院?離開這個範圍就不是淨律學佛院,它有個範圍,五陰亦復如是,色陰的範圍是什麽?受陰的範圍是什麽?要把這個界限釐清!阿難提出了這三個問?

【戊三、總請答】

(總請答)『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
作將來眼。』

總請答:惟願如來大慈悲心,不但為了整個法會大眾來作清淨智慧的依止,更為了在末法時障重的眾生為作將來的正法眼藏;一方面加被當時的眾生,一方面加被來世末法的眾生。

【丁二、答釋】佛陀回答。
(分二:戊一、正答所問。戊二、結勸傳示)。
【戊一、正答所問】佛陀正式回答阿難尊者的請問。
(分三:己一、廣答陰本妄想。己二、超答詣何為界。己三、追答併銷次第)。
【己一、廣答陰本妄想】廣泛回答五陰本是妄想。
(分三:庚一、總明。庚二、別示。庚三、結成)。
【庚一、總明】

(真本無陰)『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
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
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佛陀答說:為什麽五陰本是妄想呢?
我們眾生的本來面目是「精真妙明」;這個「精」純而不夾雜,「真」實而不虛妄而且是「妙明」具足無量的功能德用,「本覺」具足無量的智慧德相,「圓淨」指的是周徧法界。我們一念心性具足這五種的功德「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這五種功德它是真實的功德,所以它「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不可能永久的停留在生死道中及停留在煩惱塵垢當中,不可能永久的。「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這個真實的它本來沒有五陰的,五陰是怎麽生起呢?是妄想生起的。不要說五陰還是有相狀的,乃至於無相的虛空,都是妄想所生起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推論「斯元本覺妙明真精」,這個「斯」指的是五陰的相狀,它的根元就是在我們本覺妙明真精之心當中「妄以發生」就一念妄想的啟動,才產生這麽多的依正二報的世界,這種情況就好像「演若達多,迷頭認影」。

佛陀前面說,演若達多早晨起來的時候,他不摸摸頭,他只看鏡子的影像,因為這個鏡子很模煳,他看不到頭,結果他就認為他沒有頭。意思就是說,你不要老是看外面的鏡子,你自己摸一摸你就知道了嘛。就是說他只去認映鏡中的影像,而不去認他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個影像指的是五陰的假相,而忽略了真如本性。

(迷執故有)『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
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事實上「妄元無因」五陰生起的虛妄相根本沒有原因的,只是一念的妄想而生起的。乃「於妄想中立因緣性」佛陀為了要從眾生的妄想中,所以安立了因緣性,也就是說,佛陀是為實施權而說因緣法,所以因緣法是為實施權。「迷因緣者稱為自然」而外道迷於因緣而說五陰為自然性那更是顛倒!連因緣法都不究竟!何況是自然呢!不知道「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彼無相的虛空尚且是一念的真實的心中起一念的妄想所生的,更何況是五陰呢!所以「因緣自然」這兩種教法,都是眾生虛妄的計度所產生的;因緣是佛陀的方便教法,但是它是不究竟的;「諸法因緣生」這一句話是不圓滿的,應該說「諸法是由妄想所生」才是比較圓滿。「諸法」是指有漏之法,這一切法都是我們眾生的妄想之所創造。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佛陀為了使令眾生了知這五陰是虛妄之法,所以只好說五陰是因緣所生,這是針對人天二乘的根性而說的。「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實際上能生起五陰的妄想,根本是無所有的,更何況是由妄想所生的因緣之相,更是了不可得。你看五陰是妄想所生,這個妄想根本就沒有原因的,那你說五陰還有嗎?所以「何況不知,推自然者?」何況是那些愚癡的外道,還把它當作自然。意思就是說,連因緣生都不究竟了,更何況是自然呢?

(陰本妄想)『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總而言之,從圓滿的教法當中,五陰都是妄想所生!這個觀念我們把它作一個總結:佛陀說法,不是說什麽人都講一個法,他是對不同的人他講不同的法。不同的法這當中有權法跟實法兩種差別;權法就是方便,比方說有些人他沒有大乘善根,他的思考模式一定要產生對立,要嘛就是對,要嘛就是錯,那沒辦法,佛陀只好說「諸法因緣生」。那是怎麽回事呢?那是依止虛妄相而說的:比方說你看大海,大海本來很清淨,突然間風吹,海水撞到石頭產生水泡,這個水泡本來是沒有嘛!本來就是一念的妄動才有水泡嘛!但是你跟他講說「沒有」,他也沒辦法接受。好!那就說有吧,那這個是什麽呢?那是很多因緣嘛!因為有風的因緣,海水撞到石頭,所以就變成有水泡。

佛陀在講因緣法時,他是假設很多的因緣而創造了五陰說因緣生。說這水泡有沒有?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當然是有,不能說沒有,這是佛陀依止虛妄相而說法。但是依止真實義來說法的時候,佛陀講話的口氣就不一樣,這個水泡本來就沒有「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大海哪有水泡呢!佛陀在《首楞嚴經》講水泡本是沒有的。

唉!您前面說水泡是因緣生!那是為了方便說嘛。所以你要知道究竟義是「當體即空」,但是方便教法裡面是說「諸法因緣生」,講到了究竟義諸法是「本自清淨,本來無生」。諸位要把這兩個觀念弄清楚,在方便當中我們安立了因緣生;到究竟義的時候呢,一切法本自清淨,本自無生。

諸位你要知道,讀到了《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的時候,就不再講諸法因緣生,直接從無生當中去建立一切法,就是直接契入一心真如。因為講因緣生,你頂多破妄,不能顯真,你說這個水泡,是由風吹海水碰撞到石頭就有這個水泡,這樣講的很表面,沒有把大海的本質講出來嘛!但是講「諸法無生」時,就把大海講出來,其實你要顯真!不只是破妄而已,要顯真!把真如本性顯出來,你才能夠直下承當,才能夠順從真如,從真如當中開顯無量的「妙莊嚴功德海」。

《楞嚴經》不只說要你去斷惡修善而已,不是那麽簡單,它要你承當「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要承當這件事情。從《楞嚴經》這一關你沒有衝過去,你後面的《法華經、華嚴經》你根本就走不過去,那是要顯妙用。你連承當真如都不敢承當,你怎麽修「法華三昧」與「華嚴三昧」!那是要顯莊嚴!顯妙用的!

《楞嚴經》的觀念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訴你,妄想不是你的主人,它是來掛單的,你不要相信它。唉!我煩惱很重,你不能說那煩惱代表你啊!那是一時的生滅因緣;說你煩惱很重,不然你拿出來看看!所以在《楞嚴經》當中,佛陀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妄想只是一時的風吹草動,你不要當真,它不真實的。就像大海當中偶爾生起水泡,它不能代表大海,大海還是大海,這個觀念諸位要記清楚,這個觀念清楚了,你這部《楞嚴經》就沒白學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要能夠承當,對你以後念佛、持咒、修六波羅蜜有很大的加持力。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