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 S2EP11__郭熙、《早春圖》|元瓅書坊

2021-10-10·13 分鐘

本集介紹

在十一世紀前,山水畫理論主要以圖寫自然山水歸,雖有張璪(ㄗㄠ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說法,宗炳也有「賢者澄懷味物」之言,中心意指無非是由山水得天地之真氣靈秀,但真正從天地山川之「理」來到山川之「情」,也就莫過於郭熙了。

固然有了典型山水型態基礎,然則要為山水畫點染豐富的意象與造型,則是筆墨,在中國古典繪畫中,筆墨形塑形體,傳達畫者心之所向,北宋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說:「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用筆要「先求氣韻、筆墨兼濟,方生氣韻。」所以,在山水畫的用筆用墨中,郭熙提出了「近取諸書法」的用筆觀念,就是郭熙於繪畫用筆的方法論。

從事繪畫實踐的理論家,郭熙山水專著《林泉高致》一文認為山水畫內容中必須有「人情境界」:「胸中寬快,意思悅適」,進而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是郭熙山水创造观中的重要的審美觀點,他更進一步的認為畫家必須在後天廣聞博識、飽游飫看的主張:「其要妙欲奪其造化,則莫神於好,莫精於勤,莫大於飽游飫看,歷歷羅列於胸中……今執筆者所養之不擴充,所覽之不淳熟,所經之不眾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紙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於煙霞之表,發興於溪山之顛哉!」廣泛遊歷,勤於觀察各處不同的山水風物,方能擴充畫家的學養,使得胸中有丘壑,這樣就能使畫家在創作中把高明的格調體現在溪山煙霞之中,收到奪造化之功,窮盡要妙的藝術效果。
本期所要介紹的是典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郭熙的《早春圖》,縱158.3公分,橫108.1公分。
《早春圖》是郭熙於壬子年(西元1072年)所完成,圖中所描的是冬去春來,一派欣欣向榮之境。他以細膩工整的表現手法,讓冰雪融化、春光爛漫的自然景觀全然呈現出來,畫面中山石錯落,行徑幽微。山澗群峰高聳巍峨,朦朧的薄霧籠罩在山間。
本幅畫作充分體現了《林泉高致》中「山之人物以標道路;山之樓觀以標勝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遠近,山之溪谷斷續以分深淺」的藝術特質,他特意突出近景,讓近景佔整幅畫作三分之一,特意讓山與裊繞的雲氣,刻意創造留白為十字形狀,將整體畫面遠近相互呼應,虛實交錯,開創了山水畫立體透視效果。
構圖形式採取遠望與近觀相互結合,遠望山水氣勢,近觀石頭歷歷可見,符合郭熙在畫論中所提出的「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所以依次分佈岡阜林壑,為遠近大小之宗主。」以大山作為整個畫面的主體,通過通過近景和中景的左側與前方輔山,和主峰構成了蜿蜒曲折形構圖。左側與前方山巒相接,右側山巔引入雲端,予人巍峨屹立之感,渺渺煙霧的渲染,使得主峰更加高遠。
至於林間幽徑順山勢而下,前景水岸汀州,樹木林立,畫家特意將高大的喬木和小株灌木分別佈置於地勢低窪和地勢較高之處,既表現了畫面的立體感,增加物象間的錯落感。
至於近景中枝枒抽出的嫩芽驅逐冬日的寒氣,松柏枝幹虯曲,樹叢委以虛、實來營造前後距離,腰間右側的亭臺樓閣,此時環伺於水墨山水中,其下山澗瀑布流泉,與左側緩坡谷底,山間融雪化成的涓涓源水,蜿蜒地順流而下匯入山底前景之江流小潭之中,凸顯水流綿長及山坳縱深。至於中景左方是一片曠野河谷,虛渺的遠山咫尺千里,是為「平遠」,其間四組旅者從曲澗棧道一端越過小橋,生機勃勃臘盡春回。畫面墨色清新雅致,彷彿置身於夢幻的仙外之境一般。
觀畫者正是透過「S 形」山勢引導,將視線從後方的主峰、山嵐,中景的樓閣、流泉、行旅等,順勢牽引至近景,空間鋪陳手法,是為「深遠」。
至於山石勾勒,則以粗闊扭曲的線條,描繪山石輪廓,再用乾濕濃淡不同的墨色,層層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紋理,因為形狀像捲曲的雲塊,所以稱為「捲雲皴」。皴擦渲染中特意以乾筆為主,讓整體畫面呈現清晰潔淨,而近處大石皴筆大膽使用濃墨、焦墨加強山石結構,讓畫中墨色虛實濃淡富有多層次感。
細緻處使用的筆墨法承繼了李成的蟹爪枝,刻意著重於樹葉枝幹的表現上,樹幹用筆靈活,樹多重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畫中山石以抑揚頓挫、粗細有變十七的墨筆勾勒,皴法多用「舌壇皴」,揮灑恣意,具有乾濕濃淡的效果;有的石頭形狀奇特像鬼臉,而遠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勢」。整幅畫用筆勁健、精練,筆法生動多變,用墨清潤秀雅,氣格幽靜清曠而又渾厚。
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曾如此讚美郭熙所作山水:「山聳拔盤迴,水源高遠,多鬼面石、亂雲皴、鷹爪樹,松葉攢針,雜葉夾筆、單筆相半,人物以尖筆帶點鑿,絕佳」。《早春圖》可說是郭熙山水畫獨特的技法風格和鮮明的藝術特色。
下週我們將持續介紹郭熙其他的畫作,歡迎大家的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