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瓅玩樂誌】每週一畫 S2EP11__王詵、《煙江疊嶂圖》|元瓅書坊

2021-10-02·13 分鐘

本集介紹

明代李日華曾言:「介甫詩云:『欲寄荒寒無善畫,賴傳悲壯有能琴。』以悲壯求琴,殊未浣箏笛耳,而以荒寒索畫,不可謂非善鑒也。」
可見得「荒寒意境」是中國古典繪畫風格技法非常重要的藝術表現,寒林清曠便是大量創造荒天寒地,使山水畫顯現「雲峰石跡,迴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的境界特點,展現超然出塵的美感。自李成以來,荒寒被視為中國古典畫作的基本特點之一,同時它也是中國繪畫意境追求最高的境界。也是文人畫審美趣味的集中體現,寄託了文人超凡脫俗的志趣。
在山水畫當中,蕭疏的古松、幽遠的山影、獨釣的漁夫、兀立的水鳥,都能帶來荒寒之感。中國古典繪畫對荒寒意境的推重,顯現孤介、靜寂、冷寒、野逸、枯淡,揭示了文人畫家的精神趣味。
繪畫創作中追求荒寒、蕭疏的境界,不僅是個別畫家的愛好,而且是一種普遍的美學追求;並且已然融入畫家的哲學和藝術鑑賞中,成為山水畫家的自覺美學追求。荒寒感不是一般的創作傾向,而是一種境界,也代表了中國繪畫的最高審美意旨,是山水畫家自我生命意識與宇宙情調完美的體現。寒林清曠的表現形式給予觀畫者冷落、清淡與荒寒之感,以期安頓己身不為俗累的心靈境地。
同樣在青綠山水中發展到宋朝也呈現出寒林清曠之幽深蕭散的韻致。以青綠山水發展而言,自唐代李思訓可說已然發揮到極致,其大青綠筆法,尤為唐宋畫家所推崇,李思訓擅長山石林泉,山石筆力剛勁、法度嚴謹,整個畫面意境尤為高超,著色金碧輝煌,他所代表的金碧山水畫對北宋青綠山水畫發展有很大的啟發。王詵身為貴冑族裔,他的《贏山圖》可說是宋朝青綠山水最具典範性作品,在山石畫法的用筆上,多為勾勒,較少使用皴法,但山巒層疊清晰爽利,設色筆法最似李思訓,整體畫面展現出嚴謹且不失風雅的裝飾性。
上週我們曾經提及五代北宋初年不管關仝、李成、范寬作品大多採取全景式山水格局,為了突出主題,都採用「巨碑」的形式,但到了王詵以後,逐漸成為畫卷形式呈現。因此王詵可說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於一爐相當重要的畫家,工筆畫與寫意畫齊用,以詩入畫,造就了山水畫風格的多樣性與獨特性。
本期所要介紹的是典藏於上海博物館王詵的青綠本《煙江疊嶂圖》,縱45.2公分,橫166公分,本幅畫作可說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第一次將唐代李思訓大青綠山水畫的「色法」與水墨山水畫的「墨法」集創作於一體的作品,而被稱為「小青綠」。另有水墨本《煙江疊嶂圖》,此純水墨畫作,師法李成,以勾勒皴擦點染,通過墨的濃淡乾濕來表現水墨的氣韻。
至於青綠本《煙江疊嶂圖》設色亦是如此,從整體畫面而言,其設色面積所占比例較少,主要將青綠著色於畫面左側的山石架構上,僅占整幅畫作三分之一,留出大片江面,江面與天空也只用淡墨暈染,展現天地遼闊。
本幅畫作所體現的是水墨與金碧青綠趣味折衷的體式,前半部是虛幻迷濛的遼闊江面,以水墨點染,凸顯意境深遠,煙波浩渺的景致,後半部則呈現了煙雲湧動的崇山峻嶺,傲岸險峻的山巒與開闊浩瀚的江水形成強烈的對比,奇巒挺秀,水天縹緲,崇山草木蓊鬱,展現蓬勃的生機,另以墨筆皴擦山面,以中鋒硬筆勾勒樹木,青綠重彩渲染,於清雅中展現富麗氣象。
首先,在《煙江疊嶂圖》中,於叢林畫法的表現,對樹木枝幹刻畫採用雙勾法,先以細筆帶著剛勁變化的轉折線條畫出樹木的姿態特徵,再依據不同樹種勾描出樹葉的多樣化,姿態橫生,斑斕重彩,勾葉點葉紛陳,疏密、闊窄有度,為了表現叢林的茂密但又避免單調的重複,王詵通過墨色的深淺,色彩的冷暖和用筆的粗細將叢林的意象表現得更加生動,其中勾葉敷色的樹葉在叢林中佔據絕大多數,接著通過深墨色的點葉樹來豐富加強叢林的節奏性,創造視覺上多元的層次與感官的多樣性。
由於座落於主峰山巒山腰處的屋宇,王詵在樓閣頂部運用石綠色,廊柱則點染朱紅,矗立山霧繚繞,隱身於雲霧蒸騰之間,隱隱約約,具有畫龍點睛之用。
再者,就山石敷色的表現方式,可說是結合了李思訓、李昭道的青綠敷色法,又以李成、郭熙的卷雲皴與刮鐵皴的筆法與些許淡枯的墨法,讓山石明暗與青綠分染山石分庭抗禮,讓畫面達到渾整統一的巧妙結合。由於青綠設色比重的減少使其畫面少了原有的金碧輝煌效果,卻增添了畫面的韻味,富有詩意,畫面意境更加耐人尋味。
北宋黃庭堅題王詵畫說:「王晉卿畫水石雲林,縹緲風塵之外,他日賞不愧小李將軍。」至於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云:「唐大小李將軍始作金碧山水,其後王晉卿、趙大年,近日超千里皆為之。」
元夏文彥《圖繪寶鑒》稱王詵,「學李成山水,清潤可愛,又作著色山水,師唐李將軍,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可見得師承李成又後出轉精融匯了金碧山水的畫作,開啟了北宋後期的青綠山水畫高峰的新篇章。
下週我們將繼續介紹以《林泉高致》品評畫作的郭熙的作品,歡迎大家的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