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96|鄭宜農《圓缺 Moon Phases》(大倫有大量Podcast版)

2025-06-07·1 hour 14 minutes

Descriptio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j14v8uxb9y708635lyqkgxo/comments
距離上回訪問鄭宜農,是三年前她得獎前夕的事,得獎後的這三年,她專心創作,跟台南妹仔學台語,從查字典、寫台文⋯最終完成人生第二張台語創作專輯《圓缺》。
《圓缺》的誕生,我想或多或少也和上次得獎時引起的風波有關。
回想她在以《水逆》得到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時,因未以台語致詞而引發部分輿論的批評,當時對她的影響不小。
這次她來上專訪前,花了近八個小時,自己在家查台語字典、一字一句寫下台文正字回應每一題訪綱,然後帶著厚厚的筆記來。
我用自己的例子跟她分享,若不是因為我進入台語電台工作,過去這片土地跟社會所營造的環境,尤其對早期的北部小孩來講,並不利於講台語,語言是代表一個土地文化的象徵,當初我的四周圍也有許多朋友說:「為什麼你不會全台語,為什麼你做不到?」28歲才開始一字一句把母語學回來,面對身邊各種指教,我在縫合自己母語舌頭的路上,也曾感到巨大的壓力與困惑。
來自各界的建議與想法都有道理,然而
面對來自外界對「語言純粹性」的要求,鄭宜農沒有選擇對立,她選擇了沉澱、並用作品說話。
這張沉澱三年後的台語專輯《圓缺》
她用月亮的盈虧為題,把人生的缺憾與圓滿一一照見。每一首歌,都像是一片心的切面,細膩、真切地創作過程如她所說,像是一條自我剖開的路,走得很慢,也走得很深。
原本就不善言辭的她,認為上一張確實如同歌曲「人如何學會語言」,既抽象又摸索地組合拼湊屬於自己世界的字𢑥與語感。
但這次的專輯,「圓缺」更像是被台語引領著走,音韻與語言邏輯上更為謹慎,每一字一句她都深思熟慮,想清楚語法是否貼近台語的生活與感受,是否讓這個語言,在她的歌裡更顯溫度、力量與細節。
在經歷風波後,面對各種層面的期待,她認真也積極思考如何把「責任與創作間的平衡」變成下一張作品,因此,她決定繼續用台語創作,不是為了回應批評,而是因為她對這個語言有情感,還有話想說,需要用這個語言繼續說。
我聽著她說這些的語氣,不是怨懟,而是一種堅定而溫柔的體悟。她用非常正面的心情,將原本像是阻力的聲音,轉化為創作的動力。這份成熟,讓人佩服,也讓人動容。
訪談中,鄭宜農提到,她用台語寫歌,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轉移。
因為台語的語法與詞彙邏輯跟華語不同,這種「必須思考」的過程,讓她在面對創傷與情緒時,不至於陷得太深。語言,成為她創作裡的浮木,也是一種溫柔的距離。
如今,她成立的「邊走邊聽」音樂公司,也在積極地將台灣音樂推向更多元的舞台。不只簽下韓國創作人李瀧,這個月她將參與韓國音樂祭Asia Pop Festival,下半年也將前進日本、歐美⋯等國家演出。
她想在更多國際舞台大聲唱台語歌,更期待藉由語言與文化的融合,創造出新鮮的元素。她用自己的方式,將台灣音樂帶到國際。
比如這次的新歌《寬寬仔來到祢的面前》是她和韓國創作人李瀧跨國合作,打破語言隔閡,兩人隔空用英語溝通,一起創作出台語與韓語的對唱歌曲。
喜歡閱讀的她也因為讀了賴香吟老師的「白色畫像」這本書,創作出致敬白色恐怖受難家屬郭素貞,透過音樂紀念歷史的《留佇咱的血內底》。
在這個講求速度與表面的時代,有人願意慢慢來,把創作當作與世界對話的方式,並用自己熟悉卻常被忽略的語言——台語,來訴說白色恐怖的歷史傷痕、這些微光都是一種難得的溫柔。
對鄭宜農來說,這不是一張「應該」完成的專輯,而是一張「必須」完成的作品。她選擇了用最真誠的方式,繼續用台語說下去。
最後我問她台語的故事說完了嗎?
自認已經掏空的她,還是沒有答案,
不過我知道,她將帶著台語歌飛到韓國及更多國家,留下鄭宜農台語歌的足跡。
To be continue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