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1*
*.2戈壁南北古游牧部落(Ancient nomadic tribes in Mongolia area)

《史記·匈奴列傳》:「唐虞以上有山戎、玁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史記將山戎、玁狁、葷粥都視為匈奴的前身,居於北方蠻荒之地,隨著畜養的牲畜四處轉移遷徙,也就是典型遊牧民族的生活類型。
以下就針對古籍中有記載之北方游牧民族作一個基本介紹。
葷粥
中國古籍最早記載的北方遊牧民族,是「葷粥」,讀音為「勛玉」,又有其他寫法為「獯鬻、薰育、薰粥、獯粥、薰鬻」,葷粥這個遊牧部落主要的活躍時期是在上古中國的商代與周代,並持續地與商人與周人發生戰爭。
據《史記》記載,西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王朝,這個距今有4,200年之久的夏朝(西元前21世紀至前17世紀)最後一名帝王夏桀的兒子,夏淳維在商湯伐夏桀,也就是商朝滅夏朝(西元前17世紀)後,率領夏朝遺留未被消滅的部族移民流亡北上,最終成為順應草原生活的遊牧民族。
圖-周部族起家的豳地,今日陝西彬州市。
史書《史記索隱》記載,周朝的始祖「古公亶甫」居住在「豳(讀音為彬)」,也就是今日的陝西彬州市。周這個部族甚至曾遭葷粥攻擊,無法抵敵而暫時短暫臣服於葷粥。而根據漢代史料,葷粥、鬼方、獫狁等皆是前匈奴時期游牧民族的稱法,也皆為匈奴的祖先。
然而也有近代人類學家認為「葷粥」有可能是西方塞種血緣,源自古代印歐人種。因為當時歐亞草原上馳騁縱橫的是塞種人部族,後來的匈奴、大月氏、烏孫、康居等陝西以西之地幾乎都是塞種人游牧部族的生活領域。
不過現在要證實此事,必須能先找到葷粥統治者的墓葬骸骨,但是葷粥這個部族的存在,基本上只存在於傳說中,沒有特定墓葬能與葷粥人取得連結,因此也就無法通過骸骨基因組鑑定的方式來以科學方式證明葷粥是印歐民族塞種人,還是東方民族蒙古人種。雖然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古代羌族的血脈,但我們還是勉予採納葷粥為夏朝遺民的說法,也就是他們是屬於東方人種為主的遊牧民族。

獫狁(犬戎)
與葷粥同時期的其他北方遊牧民族有一支稱為「獫狁」(讀音為顯允),也有古書稱他們為「嚴允、玁(
ˇ
)狁」,這支遊牧部落活躍的時期是在西周時期,大約是西元前1200-前700年左右,地點在漠南草原。
由於其位置在中原的正北方,因此被列為北狄之一,《禮記.王制》:「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這裡說的是北方的遊牧民族被稱為「狄人」,穿動物皮毛製成的衣物,居住在山洞裡,不吃穀類作物,因為遊牧民族吃的是所養牲畜的肉、奶及奶製品。
周朝與先秦史書都有記載他們對南方農耕民族之不斷掠奪。獫狁有另外一個更有名的稱呼,就是「犬戎」。當然字面上是將他們貶抑為狗,是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歧視與污辱,也代表了農耕民族既無法在武力上與遊牧民族對抗,那我在史書記載裡貶抑、污辱你總可以吧?這也是一種精神勝利。
史書中對犬戎之敘述極早,甚至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中的「帝嚳」(音為庫)時代就有。那已經是上古神話時代,有人推算帝嚳生於西元前2275年,但不知是否屬實,帝嚳生於高辛,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所以號為「高辛氏」,是殷商人的始祖。
圖-帝嚳像,出自《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在《風俗通義校注》這本書中,有一個與犬戎有關的故事。故事講的是高辛氏帝嚳時,領地就不斷受到犬戎侵襲之苦,帝嚳想盡辦法武力討伐都無法解決犬戎外患,於是帝嚳詔告天下,表示誰能夠將犬戎大將的首級奪來獻上,則帝嚳將賞給黃金千鎰、食邑萬戶,並以帝嚳最小女兒嫁之為妻。
有一條狗,名為「槃瓠」,聽得懂人話,於是潛入犬戎陣營殺死首領,將其人頭銜回給帝嚳,帝嚳一見大喜,可是馬上又煩惱不知如何賞賜?小女兒聽說後,認為帝王之命令不可違背,因此自願跟著槃瓠走,槃瓠背著帝女到南山中,人跡不致之處,成為夫妻,三年間就生了六男六女。之後兄弟姐妹互相婚配後成為一個大部族。等到這個部族出山再與外界接觸時,外界發現他們的語言、文化、衣飾等都與一般人不同,帝遂將山林高山之處封賞給他們部族使用,並稱他們為蠻夷,也就是南方蠻族。當然這樣人狗跨物種婚配的事情荒誕不經,但在遠古時期犬戎就是中國北方邊患是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在《詩經》中,周代曾派兵攻打獫狁,並在朔方(今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與鄂爾多斯市西部)築城抵禦獫狁。西周中期獫狁到達強盛顛峰,隨時都會南下攻略關中與河套地,威脅到周朝的北部邊疆安全。周宣王 (在位時期為西元前828年至西元前782年)曾命大將軍尹吉甫北上出擊進攻獫狁,並戰勝了獫狁,只是這也不過是持久長年戰鬥中少數周人打贏的一次。
《詩經·採薇》描述當時周朝與玁狁作戰情況,與士兵艱苦戰鬥的景象:「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上面說的是一名服遣戍役(守邊)的將士寫的詩詞,說「採薇採薇,薇菜的新芽已經長大了。守邊的日子說已經輪到要返家了,但因為戰事又一直回不了家。我們有家也等於沒有家一樣,都是為了與獫狁戰鬥的緣故,我們甚至都沒辦法休息一下,得不斷地與獫狁作戰。」
詩詞中表達了與北方遊牧民族獫狁的無止盡戰鬥,獫狁凶悍無比,周朝軍隊必須隨時警戒以備敵方來犯,生活緊張又充滿警戒,連求個安穩休息都很難。這是距離現在2800餘年前,西周邊疆士兵與北方遊牧民族獫狁作戰的個人經歷,流傳至今。
玁狁的另一個稱號「犬戎」在歷史上也許更有名氣,因為周幽王為了博愛妃褒姒一笑,撕布匹、點煙火台,戲弄救駕之諸侯多次,最後一次在周幽王11年(西元前771年)時犬戎大軍逼境,周幽王點煙火台命諸侯出兵救駕,無人來援。周幽王近衛部隊一接敵就潰敗,周幽王帶褒姒與太子伯服出逃,結果在驪山下被犬戎部隊追上而殺死於該地,這就是西周滅亡的事件。
西周自建國以來就受到犬戎持續不斷的騷擾,到最後也滅亡於犬戎,也就是獫狁之手,不禁令人感嘆古代華夏農耕民族生存之不易。然而也可見到在距今2800年前的遊牧民族,就已經在武力上可以輕易的碾壓南方農耕民族,並將南方視為資源生產地,隨時可以前往收割,雖會遭遇抵抗,但不影響長年不絕之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