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座廣播金鐘獎得主馬世芳的第一個音樂 podcast 節目。從「音樂史的各種奇聲怪響」出發,深入分享三十多年的聆樂心得。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isode with songs
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還有時間放幾張唱片,我想用什麼歌來告別一切?這一題,我時不時就會默默在腦中排列一份「末日片單」,卻從未真的寫下來,更別說做成一集節目。 「耳邊風」做滿一年 50 集,終於來到完結篇,似乎是可以探討這個題目的時候了。這些唱片、這些歌,是我此刻回想畢生所聽最貼近自己的心,也最珍惜的音樂。 幸好,世界末日看來還不會那麼快降臨,我們還可以從從容容把這些唱片一張張拿出來,多聽幾遍。 謝謝每一位願意張開耳朵陪著我走到這裡的聽友,我們後會有期。深深祝福! 播出曲目: 陳明章、許景淳 / 歲月的船(《戀戀風塵》電影音樂,1986) Keith Jarrett / The Köln concert - part I 選段(The Köln concert, 1975) 以莉高露 / 路過(輕快的生活,2011) Brian Wilson / Surf’s Up (solo version, from "Inside Pop: The Rock Revolution", 1967) Bob Dylan / 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 (Live, The Royal Albert Hall, London, 5/27/1966)(The Genuine Live 1966) The Beatles / The End(Abbey Road, 1969)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ocit4tv7bon0899vfs0b3i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isode with songs
「耳邊風」來到倒數第二集,還有什麼很想講的沒講到呢?我想說說現場實況這件事,並且分享幾首私心珍愛的實況錄音。 我常講:搖滾這門手藝,至少一半生命是活在現場的舞台。若讓我來列「馬世芳推薦必聽現場實況專輯」,信手就能列個五十一百張。從爵士到民謠到搖滾,太多偉大音樂來自舞台現場。今天只有五首歌的時間,其他的,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下週播出最後一集完結篇,敬請期待。 播出曲目: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Rock ’N’ Roll (1969: Velvet Underground Live with Lou Reed) Sam Cooke / Bring It On Home to Me (One Night Stand: Live at the Harlem Square Club Club 1963) 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 Statesboro Blues (At Fillmore East, 1971) Janis Joplin / Summertime (live, 1968)(In Concert, 1972) 安溥 / 決定(煉雲,201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ocit4tv7bon0899vfs0b3i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isode with songs
我曾在之前做過一期「不需要樂器,就能唱哭你──才女清唱篇」,今天延續這個方向,繼續介紹幾首 a capella 無伴奏純人聲的演唱曲,都是曾經深深震撼我的愛歌。 Paul Simon 和南非合唱團體 Ladysmith Black Mambazo 融合英語和祖魯族母語的 Homeless 是我少年時代打開對所謂「世界音樂」認知的啟蒙之歌,背景也包括當時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有心人當可從歌詞聽出若干抗議歌曲的端倪)。當年並沒想要查明其中祖魯語演唱、重新填詞的 isicathamiya 歌謠到底在唱什麼(沒有網路的年代,也實在無處可查)。經過這麼多年,終於弄明白他們在唱什麼,頗有意外驚喜,節目裡有交代。 The Persuasions 原本是在布魯克林街頭唱歌討賞錢的男聲組合,漸漸唱出點小名氣,偶爾也會上上電台節目。他們時來運轉卻是因為搖滾怪傑 Frank Zappa:Zappa 早對 Doo-wop 有很深的熱情,一次因緣際會聽到他們的歌聲,立刻決定擔任他們首張專輯製作人,就此開展了 The Persuasions 數十年專業演唱生涯。這首 Buffalo Soldier 並非 Bob Marley 的同名歌曲,而是另一首翻唱 The Flamingos 的作品,故事是十九世紀的黑人士兵,主題意識卻和當代黑權抗爭風潮緊緊相連。最重要的是,他們實在唱得好聽極了。 廿七歲早夭的 Janis Joplin 是我摯愛的歌者,不敢相信「耳邊風」做到 48 集我才終於播了她的歌:Mercedez Benz 原是她在錄製 Pearl 專輯時沒想太多隨口清唱了一個 take 的歌,或許她是先錄個大概,之後才要來搭上樂器重唱更正式的版本?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因為她在錄完這首歌三天之後便因海洛英過量死在了旅館房間,這首歌變成了她的最後錄音。結尾那豪放又調皮的笑聲,就是她留在人間最後的告別了。 對了,「耳邊風」節目即將完成全年度 50 集的航程,有任何意見都非常歡迎!敬請期待最後兩集的精采曲目! 播出曲目: Paul Simon and Ladysmith Black Mambazo / Homeless (Graceland, 1986) The Persuasions / Buffalo Soldier (Street Corner Symphony, 1972) Janis Joplin / Mercedes Benz (Pearl, 1970)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ocit4tv7bon0899vfs0b3i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isode with songs
今天聽四首歌,前兩首的奇聲怪響是樂器的聲音,後兩首則是意料之外的物件變成了樂器:一支掃把,和一輛農用鐵牛車的引擎。 Radiohead 的成名曲 Creep 中間進副歌之前,吉他手 Jonny Greenwood 重複製造了兩記沉墜的「吭嗤」巨響,三十年來無數吉他手企圖重現那兩記「吭嗤」,卻很難完美重現它的巨大量體和粗礪音色。其實,那是 Greenwood 的抗議之舉:他覺得這首歌編曲太無聊沉悶,決心要製造一些噪音來攪局。據考證,那是 Telecaster 電吉他加上 Marshall Shredmaster 踏板加上 Fender Deluxe 85 音箱,左手悶弦、右手使盡全力狠狠刷下去的聲音。這首屢和 Nirvana / Smells Like Teen Spirit、Beck / Loser 齊被譽為「厭世代 / 崩世代國歌」(slacker anthem)的名曲,若是少了那幾記「吭嗤」,肯定失色不少。 曠世經典 Beck's Bolero 是一首「神仙打架」的演奏曲:主奏吉他 Jeff Beck、節奏吉他 Jimmy Page、貝斯 John Paul Jones、鼓手 Keith Moon、鋼琴 Nicky Hopkins。短短三分鐘的歌,一舉把電吉他的可能性推到全新境地:它對破音和回授的使用啟發了 Jimi Hendrix,slide 滑弦的音色則影響了 Duane Allman。這首早在 1966 年 5 月就錄好的歌,次年發行單曲,1968 年才收在 Jeff Beck 單飛的首張專輯 Truth,儘管如此,事隔兩年才見識這首歌的聽眾仍會驚覺它超前時代的未來性。很多人說,重金屬搖滾的根基是這首演奏曲奠定下來的。 1992 年,Neil Young 剛結束史上最大分貝巡演:他和 Crazy Horse 樂團催枯拉朽的重搖滾經典 Ragged Glory 足以讓新生代的 Grunge 小兒們敬畏有加,之後的實況專輯 Weld 和 Arc 更是天崩地裂、壯絕一時。結束巡演,老楊聽力受損,必須休養生息。他遂回頭和老友 Ben Keith 重新玩起鄉村民謠,做出了溫柔抒情的 Harvest Moon 專輯,和 Ragged Glory 完全是光譜的兩個極端,卻同樣經典。在動人的標題曲裡,貝斯手 Tim Drummond 持續、堅定、穩固地拿一支掃把掃地,當成節奏樂器,成為這首歌不可或缺的元素:之後的巡演,老楊會請他的吉他技師在台上嚴肅認真地掃地,重現那關鍵的節奏。 最後要放一下我摯愛的交工樂隊,他們在《菊花夜行軍》這張台灣搖滾經典專輯創造了太多值得大書特書的里程碑,但今天我只想請你聽聽標題曲裡,那轟然啟動的鐵牛車的引擎聲。二十多年過去,那仍是我的聆樂人生最震撼、最難忘的經驗之一。 播出曲目: Radiohead / Creep (Pablo Honey, 1992) Jeff Beck / Beck's Bolero (Single, 1967) Neil Young / Harvest Moon (Harvest Moon, 1992) 交工樂隊 / 菊花夜行軍(菊花夜行軍,2001)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ocit4tv7bon0899vfs0b3i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isode with songs
電風琴這個樂器,原本是賣給供不起管風琴的教堂,讓信眾做禮拜用的。它的音色豐富,音量也比傳統腳踏式風琴大得多。1950 年代爵士樂手發現它能一口氣取代鋼琴和貝斯,以電風琴、鼓手加上一管薩克斯風或一把電吉他的 organ trio 電風琴三重奏蔚為風潮,直接影響了接下來的節奏藍調、靈魂樂和搖滾樂手,紛紛彈起了電風琴。在合成樂器尚未普及的年代,電風琴不但能夠發揮比鋼琴更豐富的音色,搬動起來也比鋼琴輕便,大大有利於巡演。 1960 年代後期,迷幻搖滾、重搖滾、前衛搖滾百花齊放,幾位神級樂手把電風琴的地位提高到足以與吉他手平起平坐,他們最常駕馭的兵器,是接上旋轉式揚聲器 Leslie speaker 的 Hammond 電風琴,最常見的型號是 B3、C3 和 L100。從 1935 年創立到 1970 年代中期停產傳統音輪式(tonewheel)電風琴,Hammond 累積賣出兩百萬台電風琴,儘管如今有許多軟體可以模擬 Hammond + Leslie 的音色,每一個彈過「真貨」的樂手都會告訴你:那是無法取代的銷魂體驗。 這集節目,且放三首神曲,介紹三位神人:Jon Lord、Keith Emerson 和 Rick Wakeman,他們都是高踞「搖滾電風琴神殿」最頂端的大神。 播出曲目: Deep Purple (Jon Lord) / Lazy (Machine Head, 1972) Emerson, Lake and Palmer (Keith Emerson) / The Barbarian (Emerson, Lake and Palmer, 1970) Yes (Rick Wakeman) / Roundabout (Fragile, 1971)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ocit4tv7bon0899vfs0b3id/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