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14

2022-05-08·52 分

概要

首楞嚴經修學法要14

本經的整個修學的重點,就是在引導我們修習『首楞嚴王三昧』。一般小乘三昧的內涵,主要是一種「禪定」,就是我們講「心一境性」。這種「禪定」從大乘的思想來看,它還是一種事相的修學,很容易破壞的。但是大乘的三昧,或者是『首楞嚴王三昧』、『法華三昧』、『華嚴三昧』,它一定是以「理觀」的智慧來做引導的。

本經的「理觀」是什麼呢?
就是這八個字:「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我們遇到的、所有的妄想煩惱,第一件事情,先脫離妄想。趕快從妄想裡面跳脫出來,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先「脫離」妄想,再回過頭來「對治」妄想。所以本經告訴我們整個修學,是先提「理觀」,然後再起「事修」的對治。

整個觀念,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現在來看實際的修學操作。當然一旦講「修學」,我們理觀的思想—「把心帶回家」,就是「從假入空」,從一切因緣的假相中,回歸到二空的真如。但是因為過去生,我們的因緣不同,所以每一個人回家的路,也就不同。你看過去生,有些人他熏習是這樣的因緣,他的心是一念妄動─他往這個方向動,他當然要「就路還家」。你當初是怎麼離家出走的,你就從那個路回家;他是往這個方向動,還得靠這個地方回來。我們因為過去生,熏習因緣的妄想不同,所以回家的路,也就有所不同。雖然理論、方法、原則是相同,但是依止的「假相」就有所不同。

本經有二十五個圓通,二十五個方便門,都可以回到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個地方,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是簡單的提出「七大」:你「七大」了解了,其它都了解了,理論原則一樣,只是所觀境不同,如此而已。

丙二、別釋(分二:丁一、理觀。丁二、事修。)
丁一、理觀(分二:戊一、自力法門。戊二、他力法門。)
戊一、自力法門(分二:己一、破除虛妄。己二、開顯真實。)

前面幾段,佛陀偏重在破妄─怎麼去脫離妄想。但是在「耳根圓通」,佛陀把如何來「正念真如」講得詳細。所以「破妄」跟「顯真」,其實是一件事情,只是佛陀在發明道理的時候,是有所偏重的。你「破妄」、你肯定要「顯真」,哪一個人不顯真可以破妄的?那你一顯真、那肯定是破妄嘛!所以「破妄顯真」在《楞嚴經》是一句話。那麼在破妄當中分成六段:

己一、破除虛妄(分六:庚一、火大圓通。庚二、地大圓通。庚三、水大圓通。庚四、風大圓通。庚五、空大圓通。庚六、識大圓通。)

庚一、火大圓通。

這一位菩薩在因地,是以他身體的「火大」為所觀境,而悟入了圓通的真如佛性。

(宿習多欲)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

(遇佛授觀)『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骸四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觀成得果)『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結答圓通)『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燄,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在每一段的經文當中,都會先介紹這個菩薩「修學因地」,他的一個過去的因緣。我們是不能擺脫過去的,就好像我們永遠離不開「阿賴耶識」的這個因緣。『烏芻瑟摩』,烏芻瑟摩翻成中文叫『火頭』,他因地是修『火光三昧』而成就,他是整個佛教的金剛護法尊神。他在釋迦如來面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他是金剛護法,所以他是站著。前面都是要先「起立」,但他是護法神,就站在佛的兩邊,就直接的頂禮佛足。

他說:「我回憶我過去在做凡夫的時候,我內心的相貌是─性多貪欲。」就是「阿賴耶識」的內心世界,經常打這「男女貪欲」的妄想,這個妄想經常干擾著我。他面對這樣一個貪欲妄想的所緣境,我們看他怎麼面對這個問題─那麼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當然這個菩薩,他前生不斷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跟三寶結緣!所以他就能夠與佛同時間出世,這尊佛叫「空王佛」。這尊「空王佛」《法華經》裡有提到,就是在釋迦如來跟阿難尊者同時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那一尊佛。所以這個「烏芻瑟摩尊者」,他是跟釋迦牟尼佛是同學,這不可思議!

這個「空王佛」就跟他開示說:『多婬人成猛火聚』。先講過失─菩薩先觀察婬欲的心,它是一個「煩惱火」,假設我們不加以調伏,會變成「業力」之火,最後變成「三惡道」的果報之火,所以未來是一個「地獄」之火的果報,那怎麼辦呢?

你看:佛陀沒有教他馬上對治,佛陀教他「迴光返照」。說啊:「你好好的觀察──在你的百骸四肢身體當中,這種冷煖氣息的變化。」什麼叫「冷煖氣息的變化呢?」就是說:你要觀察你沒有生起婬欲念頭的時候,你的心是清涼的,叫『冷』;當這個婬欲之火活動的時候,你身體變成熱惱的,叫做『煖』。那麼這「清涼之相」跟「熱惱之相」,這兩個相狀在你心中交互作用,有時候清涼、有時候熱惱,有時候熱惱、有時候清涼。那你應該怎麼辦呢?

『神光內凝』─關鍵在這四個字。『神光』就是你那一念心要『內凝』,就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你要觀想:你婬欲在活動的時候,你要迴光返照、你要問它說:「你從什麼地方來?」觀察我們的「婬欲心」,你沒有來之前,到底它的根源在哪裡?

我們知道:「妄想」最怕的就是我們迴光返照─「達妄本空,覓心了不可得」。所以,我們面對煩惱第一件事情要怎麼樣?迴光返照─先脫離妄想。那麼一個人迴光返照就開始安住真如,就跟妄想的相狀脫離了,就不住在妄想,然後轉化…化多婬心成智慧之火。這個地方…他「理觀」是脫離妄想,應該還有一些「事」修的對治,比方說:念佛持咒、修四念處等等。

那麼這個烏芻瑟摩在空王佛的指導之下,一方面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脫離妄想;一方面種種事相的對治,就把婬欲的火轉成智慧之火。同樣是火,但是一個是「雜染」的因緣,一個是「清淨」的因緣。這時候,諸佛就叫我『火頭』。因為他觀「火大」而成就,在因地當中成就火光三昧,而悟入了真如佛性;在迹門當中,我示現一個阿羅漢,後來就發廣大願──只要諸佛成道,我就做金剛力士,護持所有修學者,幫助調伏魔障及一些冤親債主的障礙。

現在佛陀問我「圓通法門」,依我個人的整個修學歷程來說,我是如實的觀察:在身心世界當中,這個「冷煖」的觸覺,我發覺我的身體有時候是清涼的、有時候是熱惱的;有時候是熱惱的、有時候是清涼的。怎麼會這樣子呢?原來都只是一種「因緣和合」的假相,當我的因緣是一個苦惱的因緣結合,就出現婬欲之火的假相;當我阿賴耶識釋放業力的種子,是一個善的清淨種子,就出現清涼的假相,不過這兩個假相,都沒有真實的體性,所以開始脫離熱惱相、也脫離清淨相,最後無礙流通,我就悟入了…這種真如法性的周徧法界、沒有障礙的真如佛性、回到了我的真如佛性。一切的煩惱全部消滅脫落,而化成智慧的光明,最後成就無上佛道。對我來說,觀察「火大」,斯為第一,最為殊勝。

這裡所要詮釋的觀念,就是《楞嚴經》一再強調的一個觀念——
「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就這一句話!我們這個明了的心,剛開始是「被物所轉」,這個『物』就是一個假相,凡是有相狀的,就叫做『物』,我們的心是沒有相狀的,那麼我們一開始被它所轉,轉久了變成怎麼樣呢?變「物化」了。你看有些人說:「欸!你怎麼這種個性呢?」「欸,我改不過來。」被物化了嘛!你怎麼改不過來呢?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但是我們自己覺得改不過來,那就真的改不過來。所以我們常說:你不要認為︰你業障深重,你認為你業障深重,你果然業障深重,你被業障「物化」了!

你不要老是想你「煩惱深重」,你要經常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看經典裡面,佛陀告訴我們菩薩要怎麼想?你要想「我的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本來具足無量功德的。」菩薩要經常這樣想。你老是想你煩惱重,你就被煩惱物化了,你就被它束縛住了,所以首先「不為物轉」是關鍵。

蕅益大師在解釋「二十五圓通」的時候,他舉出一個很重要的思想──

他說:「釋迦牟尼佛」,祂來到人世間,祂因為過去的業力,他有十種的餘報,比方說:「馬麥」,佛陀曾經三個月,沒有人供養祂,結果馬夫拿粗的馬麥給佛陀吃。我們旁邊的人,看到佛陀真的把馬麥吃下去,但事實上是這樣嗎?不是。蕅益大師說 :「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佛陀真如的心啊,跟馬麥接觸的時候,轉成「常樂我淨」的甘露。佛陀啊!「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你說:「欸!釋迦牟尼佛假設生長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跟我們吃同樣的飯,那他是什麼相貌呢?」你表面看是跟我們一樣,但實際上不一樣,因為祂不為物轉,所以祂能夠去改變外境。

我們一般人「改變外境」方法錯誤─向外去改變,你永遠改變不了。你過去有一個業力,結果你去外面,跟它對立,結果兩個人惡緣越結越深,就像滾雪球一樣,輾轉增勝。佛陀告訴你,你不要這樣做,你遇到惡因緣,你把心帶回家,它自然脫落!你只要不為它轉,你就能夠轉它,因為它是虛妄的嘛!你想想看。後面《楞嚴經》講說─你安住在真實,它活在虛妄,當然是你轉它。

諸位要知道:真實的力量,一個人「不動念頭」是最大的力量,「無念」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

所以在「二十五圓通」佛陀說:說魔王來干擾你…開玩笑,魔王是什麼境界啊?六欲天的天主啊!他過去生的福報比我們大啊,他那個魔王也有一點禪定的,起碼有「未到地定」了,能夠做魔王也不簡單啊,我們一個生死凡夫,憑什麼能夠跟那個魔王抗拒呢?憑的就是我們安住真實,他活在虛妄。佛陀說:你安住真如就像「光明」一樣,他活在虛妄顛倒當中就像「黑暗」。佛陀說:你看過哪一個黑暗去破壞光明?不可能嘛!所以我們面對事情:第一個安住真實,不隨妄轉,你就能夠轉變它。你看他遇到了婬欲之火,他安住、他迴光返照,就「神光內凝」,然後再用種種的方法對治,他就能夠轉物─「轉婬欲之火,成智慧之火」。

一個人要懂得放下,你才能夠擁有所有的東西,這個思想很重要。「二十五圓通」的根本思想,就在這一句話:『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就是這個思考。

庚二、地大圓通 這個是以「地大」為所觀境:

(平地之行)『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樑,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

(兼修效力)『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這裏,它的「能觀智」,還是一樣「從假入空」觀,正念真如,脫離妄想;但是他的「所觀境」,他的妄想的所緣境是什麼呢?「大地」,以這個堅固的大地為所觀境。我們看這個當機眾是誰呢?「持地菩薩」。這個『持地』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在「因地」上,他是因為平整大地而成就圓通,所以在事相上呢,就安立做「持地」,因為他觀察地大,它的本質就是真如,「攝相歸性」,這是第一個。其次,從理觀上來說,因為他最後的結果─他的內心跟大地一樣的平等,來面對一切的眾生,所以叫『持地』。有這兩層意思。

「持地菩薩」他從座位而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回憶─我在過去生做凡夫的時候,我曾經遇到一尊『普光如來』出現在世間,我當時有幸,做為佛陀的一位出家比丘弟子。」那麼他出家作比丘之後,平常做什麼事情?他怎麼修學呢?這個比丘他不是在佛堂用功,他是經常到一些要路津口、田地險隘這個地方去活動。什麼叫『要路』呢?就是眾人往來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叫『要路』;『津口』就是車子很多的地方。這個『田地險隘』,就是道路或者土地,有危險的地方,或者不如法的地方。什麼叫「不如法」呢?就是『妨損車馬』,經過這裡,對車子或馬會產生傷害的。這時候,持地菩薩看到這種不如法的地方、危險的地方,他就把它做一個平填的工作。比方說:這土地跟土地間有河流,這車子開不過去,怎麼辦呢?他就在中間做一個橋樑。『或負沙土』,欸!這個地方有一個很深的坑洞,他就用這個沙土把它填平。如是勤苦的工作,做了多久呢?經無量佛出現於世啊!他就是做這些─或做橋樑、或負沙土,這種平填大地的工作。

在這裡我們看得出來,持地菩薩他在整個過去生中,他面對的所緣境是什麼?「大地」。他整天就是跟心中所看到的(就是這些土地),這個土地有沒有什麼傷害啊?有沒有什麼坑洞啊?有沒有什麼斷絕啊?他心中的妄想就是這種大地的妄想。所以他必須就著這樣的因緣「就路還家」。

『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除了大地,他兼修物品,說:有些力量薄弱的眾生,比方說老人、女眾等等,在『闤闠處』,人車熱鬧的地方,需要別人來搬一些比較重的東西,那麼我就事先把這個東西,搬到他所指定的處所,放了以後,馬上就離開,完全不收費用。前面他的所觀境是大地,這裡兼帶幫人搬物品。

到了「毗舍浮佛」…(我們現在叫賢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的第四尊佛。賢劫之前,莊嚴劫的最後一尊佛是毗舍浮佛。)毗舍浮佛出現在世的時候,當時出現了嚴重的饑荒,看這個意思…他(持地菩薩)當時是一個居士。怎麼知道是居士呢?因為他有收錢─我為負人,我身為一個挑夫,我幫人家挑東西,那麼我挑夫的原則是什麼樣?無問遠近,就是收一塊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這當中有些車子,被陷溺在淤泥當中;『我有神力為其推輪』,因為過去生經常為人家整地、搬物品這個福德力,所以他今生的力量特別大,他就能夠推動車輪,來拔除眾生的苦惱。

持地菩薩到這個地方,他的生命都還是在「事相」上活動,整理大地、搬東西、為人家服務…所以他的心,雖造善業,但還是安住在攀緣心,還是活在心中妄想的生滅心當中,我們只能說他在修習「安樂道」,直到後來的因緣,才產生了重大的變化:

(佛教平心)『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於觸自在)『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

(回證大果)『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結答圓通)『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這持地菩薩他過去都是在向外攀緣─整天在外面做慈善事業,但是後來遇到一個國王,他要廣泛的設齋,請佛陀來應供。他知道之後,他就在佛陀要經過的道路中間,『平地待佛』,預先平整大地,然後很恭敬的站在道路旁邊,等待佛陀的經過。這時候「毗舍如來」帶著清淨的比丘僧,威儀具足的走過來,走到持地菩薩的面前…當然佛陀看出這個人善根成熟了,就跟他講一句非常重要的話:『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這句話,對持地菩薩的影響非常的大。他說:「你要能夠向內去平整你的心地,那外在的大地就平整。」你不要老是向外去平整,你的問題不在外面,「一切的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你把你的心平了,你看到外面世界都是平的。就這樣子引導持地菩薩開始迴光返照,向內觀照了!這一句話,對他產生很大的變化。什麼變化呢?『我即心開』─這時,持地菩薩真實的了解到,其實宇宙外在的環境,是你內心的世界變現出來的。

為什麼大地會不平整呢?因為眾生的心有差別、有對立,所以外在的世界就構成對立了。要消滅「對立」,不是從外面去消滅,是向內心!

當他迴光返照─觀察這些的高高低低,他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開始探本求源,看到自身的四大、微塵四大,自己身體的四大跟外在的四大是『等無差別』的;開始從有差別當中,回歸到無差別,也就是說,他開始在脫離妄想。

我們都知道─妄想都是有差別、對立的,「相」是有差別的;「佛性」」是沒有差別的。他開始從相的角度,回歸到這個佛性的角度。他去觀察『微塵自性,互相摩觸』,這個外在四大的體性,也是一念的心性所變現;內在色身的四大體性,也是一念心性所變現,所以「一性無二性,一如無二如」,兩個不互相障礙,乃至於刀兵,也是一念心性,所以刀兵已經不會傷害到他的身體。(我們人,就是因為有「對立」的心,所以就會產生互相的碰撞。)

這時候,他從「地大」當中悟到法性,而成就無生法忍,在迹門當中成就無生的阿羅漢。如今迴小向大,入於大乘的菩薩位中,聞到如來宣說「妙蓮華」的法門,(「妙蓮華」我們前面說過,就是「不取」。你遇到妄想的時候,首先「無住」,不要住在妄想,跟妄想脫離,把心帶回家。)這種『佛知見地』;『佛知見地』就是佛的智慧,這樣的佛的智慧法門,我現在來作證明。

什麼叫『證明』呢?就是說明這個方法,是我自己走過的;這個法門的確是一個「道」,是可以通達涅槃的。這個法門可以走得通,你看:我剛開始一路都是在大地、外面的環境裡面活動,但是我迴光返照,脫離妄想以後,我果然證得無生法忍,也證得阿羅漢,這是我自己走過的、這一條道路是走得通的!

『佛問圓通』─我如實觀察內在色身的四大,跟外在世界的四大,兩種四大是『等無差別』─相狀不同,但是它的體性唯獨是「一念心性」─『本如來藏』,只就是『虛妄發塵』,只不過是我們過去─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隨順業力,所變現的差別現象。我們現在就從差別現象當中,把心帶回家,這個相狀的差別就慢慢的脫落,平等的心性就慢慢的顯現,而成就無上道,這對我來說是『斯為第一』!

這地方我們看得出來,持地菩薩整個修學的過程,他從事相上的造作,最後從理觀悟入,而成就無上佛道。當然這當中有個條件─他必須跟三寶有緣。有些人起煩惱,他就沒辦法遇到三寶的救拔;但是你看這個持地菩薩不簡單——「經無量佛出現於世」,他經常跟佛陀在一起,他就有得度的因緣。佛陀就會告訴他:『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得到佛陀的教誨。

庚三、二十五圓通章:水大圓通

從一個「濕性」的相狀,我們應該怎麼回家呢?

(古佛授觀)『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

(觀身中外)『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

(初成未亡)『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所見。』

(投物心痛)『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這裏,他的理觀方式也是一樣,「從假入空觀」,從假名、假相的因緣當中,把心帶回家。但是他的所觀境卻是以「水大」,從「水大」的濕性當中回家的。那麼這個當機眾是誰呢?「月光童子」─這位菩薩內心是特別的柔軟清涼,就像月光一樣。為什叫『童子』呢?因為這菩薩常保存一種天真無邪的心,叫「童子」。

月光童子他站起來之後,向佛陀頂禮,就白告佛陀說:「佛陀啊!我回憶過去在恆河沙劫的時間,我做凡夫的時候,我遇到一尊佛的出世,這尊佛叫做「水天佛」(這在八十八佛裡面有,這個因地當中也是修水觀的)。這尊佛,他經常教菩薩修學「水觀」,來入於大乘的三昧。

「水天佛」,祂怎麼教我們修「水觀」呢?
你一開始觀水觀──當然水很多,你先不要觀外面的水,你先觀你身體裡面的水。說:我身體當中的『水性無奪』─我的內身當中有很多的水,有口水、血液…等等,那麼它的體性,彼此是不會互相障礙的。當然一個人能夠沒有障礙啊,那表示他不住在相狀,一住在相狀肯定是對立。

怎麼觀呢?他從嘴巴的唾液的口水開始觀,一直觀到整個身體裡面的津液精血、大小便利。第一個『津』字就是我們口水,一旦吞到口中,吞到身體裡面叫做『津』;口水含在口中,還沒吞進去,叫做『液』;這個『精』呢,在骨髓當中的水叫做『精』;在筋脈當中的水叫做『血』,乃至於身體裡面的大小便利。當然這當中有比較乾淨的水,有比較污穢的水,不管是乾淨、污穢,這只是相貌的差別,它就在身體中不斷的循環;就是我們身中的水啊,有乾淨的、有污穢的,就在我們身體當中不斷的循環活動。關鍵在哪裡呢?水性一樣,不管乾淨的相狀、污穢的相狀,它們的本性是相同的。

一個人見到「本性相同」表示什麼?他已經脫離相狀——「不住」,不住在相狀了。這時候再觀察外面的水,「內水」觀完以後看「外水」,世界之外的『浮幢王剎諸香水海』;『浮幢王剎』就是大海當中的島嶼,島嶼旁邊的這些大海水,比方說印度洋、太平洋等等,彼此之間等無差別。原來外面的水,跟我身體裡面的水相狀不同、味道不同,但是它的體性都是一念心性所變現,從差別當中回歸到無差別。這個人已經開始把心帶回家了!他不斷的迴光返照,開始走進了回家的路啊!

『我於是時初成此觀』,『是時』是什麼呢?就是在「清淨水天佛」的時候,他成就了這個水觀的功德。他的『水觀』是怎麼成就呢?他的功德是什麼相貌呢?『但見其水,未得亡身。』蕅益大師說:『但見其水』─說明他證得「我空」的真理,當他入三昧的時候,他的身心世界、五陰身心全部消失掉,只有三昧水現前,「我」不可得;但是『未得亡身』─他的「法執」未破,他對三昧水的執取,他的心中還是有所住,住在這個三昧的清淨法水當中。這個是禪定當中─「定自在所生色」,所以『但見其水,未得無身』只證得我空,未得法空。

這時候,他是一位比丘,在禪堂當中─安心坐禪,他有一個年幼的弟子,就從窗口當中,看到他的房間裡面,「欸!怎麼會有一片清水,那麼普遍在房間當中呢?」其它的…就了無所見了。因為他這個弟子明明看到他師父走進寮房,他從窗戶看他師父的時候,欸!他師父怎麼不見了呢?只看見房間裡面有一灘的水。

『童稚無知』這個年幼的弟子…什麼叫『無知』呢?因為他產生兩層的疑惑──古德說,第一個、我明明看到師父走到了房間,為什麼看不到師父呢?師父跑哪裡去了呢?第二個疑惑,師父的房間怎麼就出現了這一灘光澤的東西呢?這到底是什麼呢?兩層疑惑。那麼他對於「三昧水」,當然不知道是什麼,他就想要去印證一下,就到外面拿一個瓦片,丟到這水裡面,結果激水作聲,產生一個水的聲音來,確定是水。但是確定是水,他的疑惑還是沒有去掉,「師父跑哪裡去了呢?」就左右顧盼,充滿了疑惑而離開了。

這件事情過了之後,他師父一出定,糟糕了─『頓覺心痛』。因為他還是有所住,「有所住」就會被業力所牽引,所以─頓覺心痛,感到胸口非常疼痛,這種疼痛就好像舍利弗入定以後,被違害鬼打一巴掌出定之後頭部疼痛的情況一樣。這時候,月光童子就思惟說:「我早證得阿羅漢、證得「我空」真理了,而且我已經沒有病痛的因緣,已經離開這種業障病很久了,為什麼我現在又開始疼痛呢?『將無退失?』難道說,我退失了阿羅漢道嗎?心中產生了這樣的疑惑。

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月光童子他在整個回家的路,走到一半─「但得我空,未得法空」,所謂:『但見其水,未得無身』。

(物除如初)『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去,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亡身合真)『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結答圓通)『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就在他師父感到心痛的過程當中,他這個年幼弟子就跑過來找師父說…如上事。說:他前面只看到水,沒有看到師父,丟了一個石頭到水裡的過程,跟他的師父報告。他師父就說啊:「你啊,待會再過來,你如果看到水,你不要在窗戶看,你就把門打開,就走進來,走到水中,你就把這瓦礫拿掉,把它丟到外面去。」童子奉師所教。後來,月光童子又入定了,這時候三昧水又現前,瓦礫宛然清楚的存在,這個童子就開門,把瓦礫除去。他的師父出定之後,身體就恢復健康。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他對三昧水的執取還是有的。

後來遇到了無量佛,他不斷的精進用功,不斷的迴光返照,順從真如,脫離妄想…到了「山海自在通王如來」,這尊佛也是因地修水觀的。在這尊佛的教導之下,他因緣成熟了,『方得亡身』。這時候他入三昧,三昧水照樣現前,但是他已經不再「住」在三昧的水;他內心的世界,與十方界的諸海…『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觀察他內在的水,跟外在十方世界諸香水海的水,兩者「性合真空」,一空無二空,等無差別,這時候「法執」也破了。所以在釋迦如來當中,成就了「童真住」,圓教的初住;「圓教初住」就是破無明了,就是「別教的初地」,入了大乘的菩薩法身之會。

現在佛陀問我「圓通」呢,我個人的整個成長過程是「觀察水性」,是一味流通。水的相狀是無量無邊差別,所以我們住在相狀,我們看到生命是無量的差別;但是當我脫離相狀以後─「攝相歸性」的時候,我慢慢看到生命的平等性,而證得無生法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這是從「水大」的相狀,而回到「真如」的整個過程。在「禪宗」有一個公案,跟這個故事蠻接近的。它說:有一個禪師,在僧團中閉關。他閉關的時候,一天吃一頓飯,他每天的中午都定要下來吃飯。有一天,欸!他中午沒下來吃飯了,而且今天沒出來、明天也沒出來…連續兩三天都沒有下來吃飯。方丈和尚就覺得奇怪,就派一個侍者上去問問看,怎麼沒下來吃飯?禪師回答說:「是這樣子,我入了三昧以後,就有一種寂靜的功德相現前,那天人…因為感動啊,幫我送供、供養,所以我現在不用下來吃飯,天人會送飯菜過來。」這方丈和尚斥喝他說:「你還是活在三界當中,你心中住在寂靜相,心有所住,你就啟動了生死的業力,你沒有離開三界。」這個禪師也是利根,一聽就知道,他就把這個寂靜相也捨掉了,第二天就乖乖下來吃飯了。方丈和尚說:「恭喜你啊,突破了!」

如果一個人,只想造慈善事業,那就不用要求這麼高,你就住在相狀,面對無量無邊的差別,在塵勞中不斷的活動,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雖造善業,心不安穩」,這部分我們不談。但是一個人修行─當他開始從差別當中,回歸到平等,如果他有志於達到臨終的正念,那一定要清楚─我們修行人越修行啊,他的「對立相、差別相」一定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判斷標準,沒有例外。如果你學佛以後,你感到你心中的妄想越來越多、相狀越來越多、對立越來越多,那你的修行方向走錯了。因為你相狀越多,表示那個什麼?表示你「生死業力」越重,「妄想」打得很重嘛!

你說:我怎麼知道我修行進步呢?
怎麼知道呢?不是說你一天拜幾拜佛、念幾聲佛號;那是資糧力,那不是根本啊!問題不在這裡!你發覺你現在,別人講一句話,甚至別人給你一個什麼動作,你心中的相狀越來越少。你這個人─繫縛我們生死的業力,就越來越淡薄、越來越淡薄…你看我們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一切眷屬,悉皆捨離;一切珍寶,不復相隨。」每一個人都要經過。我們到臨命終的時候,所有的東西全部被死亡破壞掉,但是有些人可以很自在的跳出去,有些人被生死的業力再抓回來。為什麼?當然事出必有因嘛!因為你平常就住在這個相狀,住久了,心有所住,就被它所轉!

如果你覺得──欸,我學佛以後,心慢慢平淡了、平靜了,這就是功德相。我不敢保證你福報多大,但至少你容易離開三界。如果你學佛很久,你心中的對立越來越重,看誰都不順眼,糟糕了!你走錯方向了。你的修行錯認消息了,不是這樣修的,你的路走錯了,你走上了生死之流。「生死之流」是越走─差別越大;「涅槃之流」是越走─平等性越來越明顯,這是很容易判定的標準!

我們常說:現在是末法時代,怎麼知道現在是末法時代?怎麼知道?你到那個超級市場去看一下,你就知道什麼叫「末法時代」了。現在百貨公司,你看那東西開始多元化了,以前東西單純;一個東西多元化之後,它對你的妄想、執著的刺激越厲害。我們本身的善根就薄弱,本來就經不起刺激,但是那個差別的因緣,不斷的刺激你,所以你的對立心、妄想心是越來越重…惡性循環。我們「善根薄弱」就容易墮到末法時代;末法時代又不斷的刺激你產生對立,輾轉增勝。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知道,這一條路不能走下去了,一定要脫離妄想─把心帶回家,從差別的相狀,回歸到平等的法性。因為「涅槃」的門就是「平等」,「生死」的門就是「差別」。當你走入「生死之門」,那是無量的差別;你走入「涅槃之門」,那是平等的法性,這個是很清楚的。

當然佛菩薩乘願再來,他走入了生死之門,在整個差別當中,他跟我們不同,那是「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但不隨物轉,就能轉物。」他是自在啊!「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從「差別」當中回到「無差別」─「從假入空」─把心帶回家!

我們一再強調─遇到事情,首先:你一定要生起「理觀」,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你要修《楞嚴經》的人,我建議你:遇到事情,你跟自己講三句話: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三句也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為我們煩惱比較重,要講三次,利根人講一次就夠了。你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提醒自己啊,不要住在上面。阿賴耶識它不斷的釋放感受跟妄想,這我們也沒辦法,過去生就是這樣子─你不斷的熏習累積的習氣嘛,阿賴耶識它不會放過你的!修行就是現在跟過去協調,你不能住在過去,阿賴耶識它每一天都會放很多的狀況給你,但是你能夠做的,就是一件事情:「不住」!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是因緣的假相。」

我們可以這樣講:阿賴耶識要不要把妄想丟出來,「丟不丟歸你,住不住歸我」——第六意識,這是操之在我。所有的對治法門─拜佛、念佛、持咒、懺悔…什麼都好,但是你的根本,就是「不能住在妄想」;你住在妄想,你所有的修學法門,全都是有漏的!

你今天住在妄想修學,就好像你的本質是『沙』,這個『沙』你不管用什麼調味料去調它,用多高的溫度去蒸它,它永遠就是沙,不是說你加了調味料它就變成『米』,不可能嘛!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學佛的訴求目標不同,你說我希望來生變成一個大國王,那你不用修《楞嚴經》,人天福報不用修《楞嚴經》;但是你來生…只要有志於跳脫三界,比方說求生淨土,要達到臨終的正念、你要脫離五陰對你的繫縛,你這個《楞嚴經》這一關,你一定要跳脫過去——不隨妄轉,否則你臨終正念做不到!

我再提醒一次:阿賴耶識不會放過我們,無量劫來煩惱、業力這一部分。它不會放過你,但是你也不要怕它,因為它是虛妄的,「達妄本空」,你不隨它轉,它拿你沒辦法。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