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为何要学习《心经》及悬谈

2021-04-01·5 分鐘

本集介紹

《心经》是基本上每个学佛人都知道的经典,乃至不学佛的文化人,都知道。但大多数人可能都不是很了解到底里面说了什么。
我们先来说说学《心经》的原因。
佛陀讲经说法49年,其中有22年讲的都是般若。《大般若经》长达六百卷,能够全经研究和修学当然是最好不过。不过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诸事繁忙,全经看一遍都十分不易。而《心经》只有六百六十字,却涵盖了整个《般若经》的精华要义。所以非常适合现代人参学。
学佛讲究见、修、行、果。也就是也有正确的见解,然后才能指导我们座上修行,座下行持,而后方能证果。现在无论在家出家,都会念《心经》,但很多人只是不明就里地念诵,而修行更是谈不上。所以,了解了《心经》的道理之后,再念都不一样了,而且深明般若的义理,再去修行,就有眼目了。
末法时代,薄地凡夫灾难多、人心不古,修行本就不易。而论加持感应,莫过于《心经》了。当年玄奘法师远赴西域取经,途中屡屡遇到艰难险阻,都是念持《心经》渡过难关。《心经》的前面讲述了显宗的空性正理,而最后又以密宗真言印持,显密圆融无碍,所以《心经》的加持和感应特别大。
然后我们来看这部经典的题目,叫做《般若波罗蜜心经》。般若,我们翻译成大概的意思,就是智慧。但这个智慧跟我们世俗智慧不一样,般若智慧的意思是明白究竟实相的智慧,这个究竟智慧,在二转法轮中就被称为空性。所以整部《心经》讲的都是空性智慧的见修行果。
“波罗蜜多”,翻译成大白话是“到彼岸”的意思。我们众生在苦海里沉沦,是此岸;而了生脱死、证悟涅槃则是彼岸;如何才能到彼岸呢,《心经》开显的就是,空性智慧能度脱众生到彼岸。
“心”字,是个比喻。是心脏、核心,的意思。《心经》是整个《般若经》的核心,如果把《心经》研究通透,那《般若经》的宗要也就全都了解了。
“经”字,梵语叫做“修多罗”,翻译成中国话是“契经”。“契”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合诸佛之理,下契合众生之机。这部经上与诸佛的究竟道理相契合,而下则与众生的根机相契合,所以叫做“经”。
我们再看翻译的人,是唐三藏法师玄奘。
“三藏”是指经、律、论三藏,都贯通,才能称为“三藏法师”。“法师”的意思是,“法”是以经、律、论来作为法则,自己来学佛法,叫做以法自师;“师”是模范、师范的意思,学会了法,要教化众生,利益众生,叫做以法师人。以佛法自利利他的人,叫做“法师”。
玄奘法师,我们都很熟悉。十一岁出家,十三岁就可以升堂讲法,到二十一岁的时候受具足戒。他遍访了中国境内的善知识,当时很多法师讲得道理,他不能融会贯通。自己也有很多疑问。于是前往印度求学取经。二十八岁出发,到印度学法十七年,四十四岁回到中国。当时唐太宗深爱佛法,为他建立译经场,直到六十五岁往生兜率天。
玄奘法师翻译了很多经典。法相唯识宗就是玄奘法师成立了,对中国佛教有很重要的影响。除了翻译了大量法相唯识宗的经论,《大般若经》也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我们这个版本的《心经》也是他老人家翻译的。
好的,我们大概介绍了心经的题目和译者。现在大概了解一下心经相关的几个问题。
有人问:《心经》怎么没有类似“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的序文呢。
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个版本,上来就是直接宣讲经义,而没有序分、流通分。原因是在《大般若经》里面,已经有了,所以这里就省略了。
有人问:这部经是释迦摩尼佛说的呢,还是观自在菩萨说的呢?
《心经》一共有六种翻译版本,有一种版本,就是释迦摩尼佛说的,而引用观自在菩萨有甚深的般若功夫。但是其他译本,都是观自在菩萨给舍利弗说的。其实佛经里面,除了佛陀说的,还包括佛陀加持所说的、以及佛陀印证的内容,都可以算作经典。
有人问:《心经》前面开显了空性智慧,为何后面还要有咒语呢?
明说般若智慧,能灭除烦恼障,诵持密咒,可以集资净障,两者缺一不可。而《心经》体现了显密圆融无碍的特点,所以非常殊胜。
好了,我们这集先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