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082

2020-12-03·1 小時 29 分鐘

本集介紹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最近剛好回台灣、還有回大陸一趟。回台灣是因為台灣的司法部矯正署,這個矯正署就是專門管理整個台灣監獄犯人的教育,所以叫矯正署。應該有六萬犯人左右。透過監獄的這些教化,讓他能夠轉惡為善,能夠成為一個好人。而台灣矯正署辦了一個生命教育的課程,來參與的都是在監獄系統裡面的輔導員、從事教化的這些官員。這個很難得,來的全部都是阿sir,我們以前看電視都要給他們敬禮的這些官員。他們每個人背後可能都管理著幾百、甚至上千個服刑的人員。在台灣稱他們叫「同學」,希望他們把監獄變成學校,把刑期變成學期,這個心態一轉,很可能他就好好的在這段時間之內去改造自己。
  而傳統文化落實在監獄裡,做得最好的是我們海南省監獄系統,張發廳長他所帶領的那個團隊,他們的成功經驗影響到台灣。所以台灣的矯正署就有了這場的課程培訓。那當然我也是非常歡喜,回到自己的故鄉,一起參與這個課程。在場所有參與課程的官員都嫌培訓的時間太短,兩天他們說不夠,最少要三天以上才行。我們可以了解到,「人之初,性本善」,每個有權力的人他聽到老祖宗這些教誨,把他的一種使命感都喚醒。而且事實上他們在位置當中很盡力、很辛苦,他假如沒有用到根本的方法,有時候是吃力不討好,徒勞無功。
  其實我們很冷靜來看,現在在家庭裡面,父母教育孩子辛不辛苦?效果好不好?不一定。學校裡面老師教育學生,不容易。我看馬來西亞的小學老師,每天像打仗一樣,一節接著一節,那真的,我在台灣已經覺得教小學很辛苦,到馬來西亞來,真的對馬來西亞小學老師肅然起敬,真不是人幹的事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沒有使命感,幹這種事幹不長久。你看得深遠,你知道這個工作的意義。就像沈慕羽老先生說到,教育這個事業太重要了,它是承傳文化。文化不承傳,我們中華民族在全世界是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一、二代人不傳,都可能變成最短視的民族,可見文化教育影響之深遠。所以這些長者都洞察到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領導他也很努力,也很想照顧好員工,可是他也帶得很辛苦,還覺得員工不聽話。所以在這個時代活著都不容易,真的,為什麼?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有好結果。而這些方法,很可能我們沒有經典的指導,我們都在枝末當中下功夫,枝末當中下功夫,徒勞無功,甚至會什麼?本末倒置。那請問大家,監獄要管理好,是不是把房子蓋得愈好,冷氣都給它裝上,三餐都給他吃得好好的,就管理好了?那假如管理得好,為什麼現在全世界各地監獄都裝不下了,人滿為患了?甚至於現在很多地區是變成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之內,這些刑期很短的,不關了,沒位置了,還得再蓋監獄。所以我們冷靜看到這個時代的現象,請問大家,是好好辦教育好,還是把錢拿去蓋監獄好?標準答案。但是現在監獄的人愈來愈多,每個答案我們都知道,但是沒有深入經典,真不知道怎麼做。
  大家想一想,是懂得養生好,還是把醫院愈蓋愈大好?又是標準答案。那大家想一想,所有的病都是症狀,不要害怕。現在很多說法,都被症狀嚇得半死,每個人一想到要去體檢,都挺緊張的,心跳加速,會不會得什麼東西?一檢查,癌症,裡面有腫瘤,那嚇得不行。所以我們深刻去思考,癌症死掉的人有兩種,一種被嚇死的。我請問大家,他還沒有去檢查以前,有沒有癌症?有,活得很好!結果檢驗報告出來,路都走不動了。同樣一個人,那不是被自己嚇壞了嗎?當然,首先是醫生把他嚇壞了,醫生告訴他,「你只有三個月的命」,他就嚇壞了。
  我們聽到一個女士,二十九歲就得子宮頸癌,今年七十八歲了。癌細胞在她身體多久?四十九年了。她現在還做很多公益事業,精神非常好。那癌細胞跟她四十幾年了,有沒有傷害她?沒有。請問大家,你有沒有癌細胞?每個人都有。對,為什麼這麼怕它?應該是說,它的指數升高的時候,告訴我們什麼?我們太糟蹋身體了。它是一個警報器、一個忠臣,提醒我們,我們只要把體質調養一下,就沒事了。癌細胞是在告訴你,你有問題了,不能再這樣糟蹋身體。然後我們把它當敵人,非得讓它死不可。所以這種對立的思考把我們給引錯了。所以所有的努力,因為一開始就是錯的,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健康,因為方向就已經錯了。所以大家想一想,用對立的方式,用要滅掉癌細胞的方式的方法,基本上是不可能讓人健康。所以現在醫學太多的方法都是用對立的。
  事實上用傳統文化,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大家相信嗎?你們的笑容很燦爛,有體會到這個真相。所以其實我們有很多觀念,假如不是經典的教誨,我們不知道被誤導了多久,自己不清楚。所以這個時代是確確實實應該冷靜反思的時候,冷靜依照真理、依照經典來做事情。
  所以一個字之差,可能就是一個心態之差。大家想一想,中國的醫學強調「解」毒,西方的醫學叫「殺」毒。你殺,有可能身體愈來愈好嗎?你吃下去一個藥,然後說這個藥只殺肝的癌細胞,其他的都不殺,有沒有道理?嚇死人。這一顆藥還裝上偵察系統,它裡面有一台computer是吧?它還可以分辨長什麼樣子才叫肝癌細胞,其他的都不殺,最後瞄準才殺。所以很多在醫學界有良心的醫生,他會希望找真正能讓人恢復健康的路。這種殺的一個思考是不可能讓人恢復健康。所以真正化療的人,他的壽命都很短。而真正明白恢復健康要從生活習慣做起,要多鍛鍊,改善體質,反而他不只沒有被癌細胞傷害,他還活得很長壽。這段話講完了,以後大家去檢查,要不要怕這個指數?你從症狀來講,你就怕這個、怕那個。從根本呢?所有的症狀都是忠臣,都是提醒我們,體質被我們糟蹋了,好好改善體質。
  甚至於很多症狀,它都是自己身體經絡受傷所產生的疼痛。這個在張釗漢醫師他在研究的「原始點療法」,就讓我們體會到這個道理。其實還沒聽以前不知道。這次張釗漢醫師來我們大馬講學,他頭一天整個上午,身體有哪裡痛的請他們上來,都在相關筋傷的地方把它柔開,這個痛就沒有了。可是可能我們腳痛,就又要去換膝蓋了,是不是?哪裡痛了,又要去開刀,要把它剖開來。結果揉一揉就不痛了,你還去挨一刀,你說冤不冤枉?所以真正這些醫生,令我們佩服,他希望世間沒有疾病的病痛,希望所有的家庭不要因為一個人生病全家人愁雲慘霧,見不得光明。當然張醫師有這樣的悲願,主要是他的太太就是得癌症,然後用了西醫、用了中醫的很多方法都沒有治療好,化悲憤為力量。他的太太最後進醫院,醫生說活不到七天。結果他二十四小時,又請人,幫他太太全身按摩,最後後來好像活了十個月,本來說病危了,絕對活不過七天,後來活了十個月。所以就在那個過程當中,他慢慢在摸索,怎麼解決這些症狀、這些病痛。所以人這麼一轉念,從痛苦當中就延伸出無窮無盡的願力來。所以大家有沒有看到這次我們張醫師來,皮膚變白了,臉變圓了,福報變大了?那是量大福大。大家看他二、三年前的帶子,跟現在的面相不一樣。所以大家看到張醫師的面相,就明白怎麼改造命運。你心量擴寬了,命運就改。真正去造福於人,愛人其實就是愛己,福田靠自己的心去耕。
  所以看到家庭、社會種種現象,再來體會我們現在要一起學習的第四個單元,「務本」,真是感覺太重要。「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商業的商道才能生,教育的師道才能生,團體、政治界的君道才能生,得從根本下手才行。
  回到台灣,又回到大陸。回到大陸是因為在河南許昌辦了一屆《群書治要》論壇,所有的老師全部都講《群書治要》。河南許昌是三國時代魏蜀吳的魏建都的地方,許昌。還有歷史當中,堯帝本來要把位置讓給許由,後來許由沒有接受,他很清高,他就是許昌人,這個「許」在典故上是由他來的。其實在每個地方當中的歷史人物,對於那個地方都產生很長遠的教化。當時候曹操把關公留下來,所謂「人在曹營心在漢」,是吧?就是那個地方。我還看了當時候關公在那裡讀《春秋》,這《八德故事》裡面有。把他安排跟兩個嫂子住在一起,他整夜都沒有睡覺,拿著《春秋》讀,那種德行風範,名垂千古。而這次辦這個課程,政府高度重視這一本《群書治要》,了解到這是治國的寶典,是開創大唐盛世貞觀之治最重要的思想觀念跟為政的方法。我們看到整個大陸政府這麼重視這一部書,很安慰。這也代表整個國家民族復興的預兆、祥兆出現了。而且參與的差不多八百人,很多都是官員,也是各地的官員過來的。
  簡單跟大家匯報一下,因為我跑出去這麼久,也得給大家交代一下。我以後會比較乖。因為我們一年共學班,我們自己內部十月一號就開始學習,海外是過完年,三月一號才報到。所以這一整年,我們跟著同仁一起深入經典,扎儒道釋三根,然後為漢學院做準備。所以任何人邀請我,除非師長指示的,不然我都不去了。我跟你們講,就不能失信於你們。所以我就可以去跟邀請我的人說:「我已經跟這麼多人都講了,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假如我再不守這個原則,那我就沒有辦法在大馬立足,我就得捲鋪蓋回台灣去了。」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走了這一趟,更體會到辦政治,務本的重要性,以至於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從根本下功夫。我們上次跟大家講到的是一百六十一句: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穩固了,國家才會安寧。這次課程當中,有一位雲南省的官員,他就是管雲南省思想品德這一塊,非常愛民、利民的官員。這位官員他在雲南省三屆道德論壇,都是他主要負責,三屆的雲南論壇,受益的人應該是有五、六千人,現場聽的。他說到,他本來過年過節的時候,他的辦公室、他們家很少人來;可是他辦完論壇以後,他門庭若市,好多老百姓提著錢來找他說要辦論壇,非常支持他做這個事情。他講了一句話讓我們很感動,他說到:「中國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善良的老百姓。」這句話我以前聽過,聽過師長講的,這一次聽到官員自己這麼講,我很感動,也很佩服師長看得這麼正確。因為這些官員真正用老祖宗這些教誨教育老百姓,老百姓不只配合,全力支持。他們看到很多現象都為之動容,很多老人提著錢來,那個錢裡面都有零錢,代表什麼?他把他所有的儲蓄都拿來了。官員看到這個情況,那不盡心盡力做,怎麼對得起這些老人?
  我們中心有一次接待一位老太太,應該有八十歲左右,老人家非常重視教育、重視文化,她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候沒有讀書很遺憾。聽到師長在大馬辦傳統文化的教育,她知道了,趕到中心來,拿了一包她積攢了一輩子的錢,裡面有一角、一塊,都有。而且整個一角錢、一塊錢全部都捆得好好的,用繩子捆好,整整齊齊的,說要辦學,總數一千零六十點三元。其實看到了,我們就明白,那是老人家一生的積蓄。所以這些老者,她知道文化的價值,她傾其所有的來支持。所以我們中心同仁看了都非常感動,更重要的,我們得盡心來做,才對得起這些長者。而寧處長他經歷了這麼多老百姓全心全意的支持,他覺得不用心做對不起這些人民。
  所以中國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因為中華文化教化了神州大地的百姓五千年。其實五千年是有歷史記載,沒有歷史不能說沒有文化,印度記載他們有一萬三千年的歷史,我想中華民族也不止。剛好這次去河南許昌,附近就有伏羲的墓,伏羲是我們的祖先。黃帝上去是神農,神農上去是伏羲氏,伏羲氏畫八卦。整個中華文化最悠久的就是《易經》,伏羲是八卦的始祖,接著文王六十四卦,發揮,緊接著孔子又把《易經》的義理開解出來,所以作「十翼」來詮釋《易經》的義理。
  這次很幸運,剛好就在許昌附近,可以去禮拜伏羲的墓。這個墓好大,可能歷史悠久,每一個人去了之後抓一把泥土放在這個墓上面,我從沒看過這麼大的墓。結果很有意思,這個墓前面三棵松樹,其中一棵松樹,它的樹上面長出了一個耳朵,那個就像人的耳朵,好大。然後聽說你對著那個耳朵許願,願會圓滿。但是應該是為眾生許願,不是許願趕快讓我賺大錢,許了這個願跟我們伏羲始祖相應,他會助你一臂之力。我們知道,卜卦相關的就是龜殼還有蓍草。這蓍草很奇妙,我今天沒有帶過來,下次帶給大家看,蓍草它的枝幹切開來就是八卦,是八個角,而且只在伏羲墓旁邊那一片土地長,其他地方還長不了。所以天地之間很奇妙,很有靈氣,明明是植物,怎麼其他的地方沒長,就那個地方長?這是這次有幸還能夠去禮拜伏羲始祖。也去拜了我們蔡氏的始祖蔡叔。因為河南上蔡,就是我們整個蔡氏就在那裡建國。所以了了一些心願,回來該幹啥還得好好的幹,才對得起這些祖先。
  而我們中華文化是聖人政治,中華文化的特色是什麼?各行各業都是聖人。辦政治,叫古聖先王;當老師,叫至聖先師,師道;從商,他有商道。我們看山西晉商、安徽徽商、浙江浙商,商人被尊重,稱他們是晉商,代表什麼?他有德行。所以都是以道德為根本,然後各行各業去落實道德,給各行各業做表率。我們在商業界有想到哪個聖賢人?范蠡,陶朱公,中國的財神,商人的代表。財神,被稱為神,那他就是商業界的聖賢人了,「三聚財,三散財」。而且我們在《史記》當中看到,他散千金,他的後代子孫布施做得比他更積極,不得了,看到這些歷史很感動、感佩。包含范仲淹先生,他在世的時候義田是一千畝,清朝他的後代發展到四千畝,這真的是把祖宗之德發揚光大。所以辦政治都是聖賢。當媽媽也是聖賢,有沒有?你們不能對著我笑,要點點頭,「對對對」,你不點頭就是不敢直下承當。太太是源自於周朝的三太,聖賢媽媽。所以周朝,孔子讚歎中國的聖人到周朝是達到鼎盛,為什麼能達到鼎盛?因為周朝出最多女聖人,所以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是聖人。所以各行各業每一個角色都可以成聖成賢,而且都有好榜樣給我們表演出來。
  而中國的政治,當皇帝的人叫天子,有味道。代表他從政效法誰的精神?上天。替上天照顧子民,「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假如出現天災人禍,這上天給他提醒,他慚愧懺悔,到天壇去反省自己,這些都是非常可貴的態度、精神。所以在《尚書》當中,《尚書》是最精闢的政治哲學,在《尚書.泰誓》當中講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子是代表上天來照顧老百姓,所以為民做主,『民為邦本』。什麼是民主?念念把老百姓的幸福、利益擺在第一位,叫民主,不單是制度。你有了制度,沒有這顆愛民的心,那制度不就變成了搞自己的政治利益去了嗎?所以是不是有愛民之心,才是民主的根本所在。
  而我們看到這些聖王,都愛護老百姓。你看周文王「視民如傷」,老百姓其實已經過得很好了,他還戰戰兢兢,覺得好像老百姓像受傷一樣,生怕他們哪些痛苦不能解決,這個是聖王的榜樣。而歷代這些好的皇帝,他們時時不只是這些官員跟他傳達,「現在風調雨順,老百姓都吃得飽了」,他不只聽官員講,他還要什麼?微服私訪,去看看老百姓是什麼看法、老百姓的心聲是什麼,要去好好了解一下。這真的是無微不至的來愛護老百姓。而違反了這個原則的,甚至於是根本就不重視老百姓的心聲,還製造很多老百姓的痛苦,那老百姓日子過不了了,那他的皇帝也做不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我們講到這裡,我們翻到一百四十頁,「敬慎」第四個綱領,「鑒戒」。這「鑒戒」的意思就是以歷史當中所發生的這些事情、人物來提醒自己的人生。這句話就講到,「夫君者舟也」,君主好比是船;「民者水也」,百姓就好比是水。「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水可以負載船,也可以翻覆船。上次我們講到這句的時候有講到,齊桓公問管仲治理國家,管仲說要「貴天」,齊桓公一聽到,看看天,管仲馬上說:「這個天是指老百姓。」你都殘害老百姓,老百姓怨恨一直積累,你這個國家不可能安定,一定會被覆舟了。所以「君以此思危」,君主由此想到其中的危險;「則危可知矣」,那麼什麼是危險你就知道了。
  當然這種戒慎恐懼的心也要透過教育。我們看到一個歷史典故很佩服,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的母親在他登基大典上,那個教育是太有智慧了。大家記不記得這個典故?還沒有二十一次。兒子當了皇帝,媽媽高不高興?一般的媽媽都高興。但趙匡胤的母親,當天在朝廷當中,非常非常嚴肅。百官都跟皇帝趙匡胤道賀,結果看到太后臉色非常沉重,就覺得很不能理解,就對著太后講:「母以子貴,你兒子當了皇帝了,妳怎麼不高興?」太后講了:「他當了皇帝能真正愛民,那還好;假如不好好愛人民,那歷史當中這麼多被推翻的,後代都被人民的仇恨、報復都殺光了,假如到那個時候,我想當個老百姓的機會都沒有,有什麼好高興的?」你看當下趙匡胤聽完,趕緊給母親磕頭,「敬受命」,恭恭敬敬記住母后今天的這個提醒。當皇帝第一天,當頭一棒,重不重要?重要。
  諸位學長們,你們人生曾經被棒喝幾次?看你們的表情好像不記得有,是吧?那可不好。我們人生很多時候都有重要的關鍵、重要的時機點。劉芳總裁上一次來大馬給我們分享的課程,您看她出嫁的當天,有沒有受到棒喝?誰給她棒喝?她父親。這個時候父親不教,誰能教?而這個時機點過去了,要講就沒有那麼大的效果了。等到她已經苦水一大堆了,你還要給她講兩句,她還抱怨你:「女兒都受這麼多委屈了,你還不為我,還給我這麼多批評。」那個時候效果就不一樣,所以要慎於始,很重要。
  所以太宗皇帝不簡單,他在跟群臣講話的時候就有講到,每個皇帝首先要先心存百姓,不能做損害百姓的事情。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強盛,那君王就有好日子過了。你去掠奪老百姓的錢財,他日子過不下去了,那這個國家就有危難了。所以《大學》裡面有講到,全國各地的官府的倉庫,因為老百姓日子好了,繳納稅收,倉庫都是滿的,那你國君還缺錢嗎?老百姓安居樂業了,那你國家就愈來愈富強。你去掠奪老百姓,最後老百姓太貧窮,過不下去。所以你去損害老百姓,這是顛倒了。太宗做了一個比喻非常好,損害老百姓,就好像挖自己的大腿肉起來吃,「好餓啊,割大塊一點」,割割割,吃啊、吃啊,吃飽了,也死了。你挖大腿肉,你的血就流不止了,最後還是得死。所以太宗的成就都來自於他為政非常重要的愛民,還有戰兢惕厲的態度。我們接著來看下一句,一百六十二句: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於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這句在《中庸》當中也有,在《孔子家語》也有,這一句很精闢。我們看到經文講的,周文王、周武王他們施政的這些道理、理論、方法,都在哪裡可以找到?『布在方策』,「布」就是指陳列在書裡面,「方策」,「方」是指木板,「策」是指竹片。以前還沒發明紙以前,把字寫在這些木板、竹片上,所以叫方策,其實就是典籍,這些簡冊、這些典籍當中。所以治國的這些好方法不是沒有。
  我們看到這裡就想起師長講的,方東美教授他是台大的名教授,對中華文化非常了解。方教授有講,假如周朝的這些皇帝、天子代代都遵守先祖的教誨,都遵守周禮,現在還是周朝。聽到這句話,我們想一想,大家想不想做周朝的人民?想。你看孔老夫子那時候,多麼嚮往周朝盛世的時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你看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人是誰?周公,輔佐周成王。四十多年監獄裡面一個犯人都沒有,「成康之治」,夫子非常嚮往這樣的時代。真的,還照《周禮》聖人政治的這些制度、方法去做,那人民是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所以確實這些典籍都是寶。
  但雖有這些典籍,可是盛世不能常常出現,所以典籍不是最關鍵的。典籍重不重要?重要。還有一個比典籍更重要的關鍵,接下來就點出來。所以您看,現在很多管理的好方法,可是每個人用效果一不一樣?不一樣。關鍵在人。所以『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其實這一句,我們再翻回來第一頁第一句,複習一下。大家看這些經句都是相互呼應。我們看第一句,大家一起複習一遍,「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經過了千年之久的朝代更替,多少領導者都希望讓國家興盛、太平,可是卻都很難達到這樣好的目標,為什麼?人,為政者他還是放縱自己的自私自利跟欲望,那再好的制度還是起不了作用。
  所以這句講,「其人存,則其政舉」,如果有像文王、武王這麼有德行的人來做領導,這個仁政便能實行。為什麼?「政者,正也」,政治就是什麼?要大公無私才可以,要公正。孔子跟季康子說,「子帥以正」,「帥」就是你要做表率,你要領導大家,你首先以身作則,你是領導者以身作則,「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底下的人他就不會私心滔滔,他不敢造次,他效法你的公正。所以政治也是上行下效。
  接著經句講,「其人亡,則其政息」,如果沒有像文王、武王那樣的人,那仁政便跟著就止息了。大家看歷史,貞觀之治不出幾年就成就了,從一百多年的亂世轉成盛世,幾年時間,所以真的是「人存政舉」。而同樣是唐朝,甚至同樣一個皇帝,都有可能從盛世變成差點亡國。「其人存,則其政舉」,他自己清醒,旁邊又有有德行的大臣,唐玄宗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人身邊沒有正直的朋友,這一生道德要成就不可能。所以「以友輔仁」,要有好的朋友、同參道友輔助自己的仁德、道德。唐玄宗的這個事例就讓我們很深刻,他旁邊沒有忠臣了,馬上政治就衰敗,然後又遇到楊貴妃,「從此君王不早朝」,這麻煩了,沒人提醒了。所以這一句不只是一個朝代,其實也是提醒我們每個人,自己提起理智了,這一生「聖與賢,可馴致」,「其人存,則其政舉」,你自身的修養,包含你的家道可以承傳。但是自己假如墮落了、懈怠了、放縱了,那可能自己跟家庭,甚至團體,都要遭殃了。
  從這句話當中,我們知道辦好政治第一個重點,培養好人才,培養好領導者,尤其是全國第一把手。下一段經文就講到這裡了。太子以後是皇帝,所以從太子,從他小時候就開始培養,這個是高度智慧。我們看這些古人怎麼來辦政治、怎麼來教育下一代,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看到這一句,其實很多感觸。我們冷靜來想想,從國家到團體,不明白這一句,繞了多大一圈?這一、二百年來,政治界都在找尋什麼?哪個制度能夠讓天下太平、哪個法律能夠讓天下太平,有沒有?耗了多少的精神,在那裡整這些制度。最後呢?現在全世界社會犯罪率愈來愈高,貪污腐敗愈來愈嚴重,你說好制度沒有嗎?有,花了那麼多時間整出來的東西。可是問題是,它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是要把人教好。你再好的主意、再好的政治制度,沒有人沒有辦法辦。所以「德者本也」,其他的都是在其次。有了好人,制度不怎麼樣,還是能把政治辦好;你制度再好,人不好,整個政治一定是愈來愈嚴重。所以我們看,人才重要。從漢武帝那個時候,舉人才的標準是孝廉。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教誨是什麼?是真理。你只要一變,災禍就來,這不能亂動的。
  可是我們現在人有一個誤區,新的就是好,非常嚴重的一個認知問題。任何新的東西,只要它的精神不符合真理、不符合經典,那個新就是災難,這一點非常重要。比方說競爭的態度,教競爭,幼兒園就開始教競爭,新不新?很新,你學的東西都是最搶手、最新的東西。比方說我們在教育界,愈年輕的可能態度都比較高傲,為什麼?我學的教育理論是最新的,你們以前學的那個都已經落伍了,我學的這個是新的。新的就好?騙人,大家冷靜想一想,你學的是最新的,請問現在的孩子是愈教愈糟糕還是愈教愈好?愈糟糕。那你那個新的要反省!很多國家、地區說,教育改革是絕對不回頭的,一定繼續改下去。我聽了冷汗直流,它改啊改啊,那條路剛好遇到懸崖,「我絕不回頭」,那你只有死!你再不反省,孩子就是一屆不如一屆,你說那種勇氣真是誤事!
  所以孔子講,「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果敢而窒者」,這些話真的都,看到這個時代,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孔子說最怕的是哪種人?做什麼事很有決心、很果敢、永不回頭,可是道理不明白,把整個國家引向死路,「果敢而窒者」,他對道理根本不懂。什麼是教育的大根大本?讀了一大堆理論,他不見得講得出來。請問大家,在哪一本教育理論裡面看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結果到枝末去了,不重德、不重孝,偏到哪?知識技能。所以教育偏得很厲害。問題是你講了一大堆,講得很好,是理論,你得做出效果出來給他看。所以很難得,我們「全國校長職工會」推展《弟子規》、推展孝道,現在很多大陸教育界的來都會到我們幾個小學的示範點去參觀,去吸取他們的經驗。這個時代你不做出榜樣出來,人家也不容易相信。
  人不可以太激動,激動會寫錯字。而人激動寫錯字,最重要一定要有「善友為依」,馬上可以提醒我。所以一接受人家提醒,要趕快轉,不能還繼續錯下去。比方說你脾氣要起來,你太太拉拉你的褲子,你就要馬上深呼吸、馬上smile要露出來,不然人家以後就不願意勸我們。這個又想到《論語》,你看《論語》多好,「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你要肯改,人家才肯跟我們講。
  剛剛跟大家講到,真理不能改,一改災難就來。人才的標準,「孝廉」二字。孝,就有德的本;廉潔,他就有辦事的根本,他不貪污,他公正。所以政治界培養人才,甚至吸納黨員,還要回到老祖宗的「舉孝廉」,這樣的人才能把政治辦好。我們看到很多貪官污吏被抓了,自己生活揮霍,老母親還住在破房子裡。你假如是他的領導,這種人你還用,你就太沒有智慧了。很多地區都開竅了,現在很多地方選舉官員,首先第一條要孝順。甚至於知名大學,現在校規,只要發現不孝就退學,不讓他讀,為什麼?以後一定會敗壞學校。
  當然很可貴,我們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先生,他很孝順。應該不久前,他母親九十大壽,他回去給母親祝壽,兩個母子抱在一起痛哭。結果他就講到,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他說因為他母親八十大壽的時候,他因為事情沒有回去,他非常非常的遺憾,當時候他就告訴自己,母親九十大壽的時候,我再怎麼樣都不能再錯過這個給母親祝壽的機會。北京大學是全中國最好的學校,校長帶頭行孝,功德無量。所以公門好修行,一個人位置愈高,他要積功累德愈容易,只要他肯做好、做表率。當然第一重要的是德行,是有賢德之人來做領導。
  我們也看,翻到三百零七句,也在「鑒戒」這一部分,在一百四十一頁,孟子這段話。因為我們怕很多道理有時候大家一聽,又偏到只看一邊了,要不是太過,要不太不及。我們看到「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看了很激動,這個企業老闆、團體領導一回去了,所有制度統統不用了,人好了就好了。明天開始,大家想,要不要打卡、要不要寫假條、要不要遵守這些規定?還是有規則嘛!「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你不要偏到說什麼都不用。
  我們剛剛討論的是德行最重要,當然還要很多輔助的這些政治制度、方法。所以孟子就講,我們把這段念一下:「孟子曰:離婁子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擅長用譬喻,讓我們從譬喻當中了解他所要強調的道理。而我們讀《禮記.學記》也講到,一個好老師要「罕譬而喻」,也要很善於譬喻,做一個譬喻,大家都清楚了解這個道理。所以老師的基本功要會講故事、還要會譬喻。
  那天看到網上,台灣一位企業家,他做了一個比喻,他說一支火柴可能連一毛錢都不夠,是吧?一棟房子幾百萬,一支火柴可以把整棟房子給燒掉。這個就是譬喻。幾百萬的骨牌排起來,要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排起來,可是你把一個骨牌推倒了,它可能很短的時間之內全倒。一個人的事業可能幾十年建立起來,但是一個決策錯誤了,可能他晚年事業就垮掉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你們要配合一下,這句好像快二十一次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有好的開始,能夠慎終的人不多。那要有耐心,那要有謹慎的態度,不然人得意容易忘形、容易自滿。所以唐太宗身邊的太多大臣都在提醒他「鮮克有終」的態度。一個人幾十年的品德、道德,都有可能做錯一件事,身敗名裂。所以立名於一生,失之只頃刻之間,就毀掉了。這個企業家接著問:那我們身上帶著幾支火柴?這個火柴是什麼?習氣。我們身上還有幾個習氣,可以毀了我們的一生。貪戀財、色、名、食,都有可能讓我們墮落下去的,我們的傲慢、我們的瞋恨心都可能把事情給毀掉。所以大家把火柴拿出來,趕快扔掉,不能引火自焚。這道理講得好。
  但是這個企業家他的後代一定好嗎?不見得。所以知道、悟到、做到、得到。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你真正做得下去嗎?就像《三字經》講,「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有沒有道理?有。請問有錢人一百個,幾個人做得到?有錢人說:「你自己沒錢,講得這麼輕鬆;你假如有錢了,我相信你也做不到。」所以你看,多少人要表演。范蠡(陶朱公)他表演了,我的長輩盧叔叔他也表演了,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錢財全部布施,一心為聖教的弘傳。反而他這麼做以後,後代不會拿著他的福報去享,反而更佩服他的父親,最後快馬加鞭追隨他父親弘道的腳步,這是有智慧的父親。留一大堆財產,他在那裡,「花不完」,他還有志氣?他還向道?所以道理是這樣,真正做得下去,除非你真搞明白了,不是聽一聽而已。所以看破叫明理,看破的人一定放得下,放不下就是還沒有真明理。
  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講到,說所有讀歷史的人都會覺得看到前朝的人是怎麼失敗的,就在那裡感嘆:「怎麼這麼糊塗?怎麼幹這麼荒唐的事情?」「後人哀之」,哀嘆這些前朝的歷史;「而不鑒之」,自己沒有引以為鑒、鑒戒,自己在那裡感嘆,自己還繼續在幹,自己做的事情跟前朝一樣,還是在好女色,但是還在罵前朝的人。所以「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他沒有真正深刻體會來時時提醒自己,犯的錯照樣。所以這個世間沒有新鮮事,《二十五史》裡面不知道提了多少次了,我們所犯的過失《二十五史》都重複提醒。「後人哀之而不鑒之」。所以誰最有福?聽,肯聽勸的人就有福,肯記取歷史教訓的人,他人生就少走太多彎路,甚至於跳脫很多的陷阱。那後人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矣」,每一代人就在感嘆上一代人的悲哀,一代嘆一代,一代嘆一代,「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矣」。
  其實坦白講,不用一代一代了,把這個道理拿來放在哪?放在我們自己。當我們在感嘆哪個朋友的時候,趕快回光返照;當我們在說他傲慢的時候,馬上,「我有沒有傲慢?」我在那裡感嘆他,在那裡批評他,可能我自己跟他一樣。所以老祖宗提醒我們,「見人惡,即內省」,太重要了。只要沒有這個態度,一定變成我們在哀嘆別人,事實上我們也走的跟他是同樣的路。因為人要反省大難大難。可是藉由看到別人,你覺得不對了,趕緊反省自己,才能夠看到自己的問題。所以這些態度都是成就德行的關鍵。「見人善,即思齊」,這個態度沒建立起來,麻煩,見人善,即嫉妒。沒有學習他,那會跑到哪個方向?嫉妒、傲慢,「又有什麼了不起?」甚至去批評、毀謗他。長善救失重要,你不長善,慢慢很多習氣會現前。
  所以學到的道理不奉行,我們鐵定會退步,「學如逆水行舟」。當我們看到《弟子規》哪一句,三根哪一句,我不能全心全意去奉持,沒有這個態度,保證退步。「明天再說」,「給我三個月以後我再來做」,那絕對進步不了。有一個很大的殺傷力,就是「還有明天」,保證把我們的道業給毀掉。「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真想成就的人,真想利眾的人,從哪裡看出來?從他奉行孔子說的「仁者先難而後獲」,先從最難的習氣下手,你就看出這個人是真幹。假如他最嚴重的他都放在一邊,還是很認真學,那是學樣子給人家看,那很可能還是陶醉在別人的肯定當中。不從最難的下手,談不上真幹。所以俞淨意公那一篇教誨,最可貴的就是,修學絕對不能修在相上、修個表面,想要人家覺得自己好,讚歎自己,最後幾十年下來,窮困潦倒。所以要從心地下功夫,從起心動念下功夫,不能僥倖,不能做表面功夫。
  所以我們剛剛講到,認知一個道理,不能聽了之後沒有圓融的去理解,最後偏到一方去,不好。孟子善於譬喻,譬喻到,離婁子他的眼睛非常厲害,你看毫末,很細很細的東西他都看得清楚,叫明察秋毫,他有這麼好的眼睛;公輸子,這個工匠非常的巧。古人那個巧,巧到實在讓我們不可想像。以前工匠雕刻一個小東西,裡面可以雕六、七個人,坐在一條船上,每個人的表情還不一樣。你起一個念頭就刻不了這種作品。他都有定功!古人連工匠都是聖賢的功夫,不然他沒有辦法留下這些作品。而這麼巧的能力,他還是要依照什麼?「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所以還是要用圓規、曲尺來正確的畫出方形、圓形,然後才能創造這個作品。而師曠他是樂師,他耳朵非常敏銳,但是他也要用六律的規矩才能夠把五音給矯正清楚,都是還有依循的軌範的。
  接著重點要彰顯的就是這一個道理,「堯舜之道」,就算有堯舜的修養,他為君的德行,「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如果不實行聖王的法令、制度,也不能治理好天下。所以有好的存心、好的領導,還要有好的方法配合,才能把天下治理好。所以總結,「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徒」就是只有,只有善心還不足以從事政治,或者把政治辦好。這一點我們再推延開來,要成就一件利眾的事情,徒有善心、發心,行不行?不夠的。你今天很有善心、很發心,讓你當管理者,你得要學習管理的能力,你只有一顆好心,不找這些方法,還是團體會亂的。所以有時候我們聽到一些激動的話,「只要發心就可以了」,真正發心的話,他一定會去找方法來把事情辦得更好。假如發了心,不去找方法,不去請教專家,那個發心是激動不是理智。甚至於是很激動,又從事管理,又不去問管理的人,那變成什麼?變成在欣賞自己的發心了,孤芳自賞。還變成什麼?傲慢。不去請教別人了,那不是傲慢嗎?所以從這些行為當中,要推回來心地上有問題。
  我們不能學傳統文化了,人家一聽學傳統文化,他還沒有學,對我們非常恭敬,其實人家的管理、人家的人生歷練比我們多太多了。人家一恭敬我們,我們反而都不主動去請教別人的長處,那就吃大虧了。不只自己吃虧了,團體還繞一個大彎。這一段話能跟大家分享,就是這個錯就是我犯得很嚴重,所以才講得這麼順,大家知道嗎?所以看到「師說」,很慚愧,頭抬不起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個領域人家比較懂,當然我們要向他請教。不然人家稱我們講學的人叫老師了,一聽人家叫我們老師,這個腰就僵直性脊椎炎,彎不下去。告訴大家,僵直性脊椎炎也不一定要開刀。現在聽到人家要開刀就很擔心,很可能是你的體質、還有筋傷的問題。好好改變生活習慣,好好做適當的運動、調養,把這筋傷揉開就好。所以「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你不能說他比較年輕,他懂的比我們多,你就應該跟他學習。那像我們在師範學院讀四年出來,每個人都叫我們老師。有老師之名,有沒有老師之實?還是相當不足,都還沒有實戰經驗。這個時候遇到教學非常有經驗的老前輩,你要向他學習,主動向他學習。可是現在年輕人主動承傳寶貴經驗的態度不足,所以這些都值得我們反思。
  不能只有善心,「徒善不足以為政」。既然要做領導,一定要去請教這些有管理經驗的人。甚至於你假如是在高位,你要去用有管理能力的人。你用錯了人,影響的面就很大,「其人存,則其政舉」。用錯人要負因果責任。所以以前哪個官員出差錯了,推薦他的人要負連帶處分,這是有道理的,這是明因果。你推薦的人有大成就,國家嘉獎你,因為你為國家舉了一個棟梁之材。「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是有這些善法、好的制度,這善法又不能自己去做,得靠人去執行。所以這一段教誨,讓我們再回到剛剛這句經句,就不容易偏到,「就品德就好,就不用制度」。而所有的制度又要跟善心相應,又要跟經典相應,這個才是善法。現在很多西方管理的制度不見得都是好的。為什麼?他的制度設計出發點就不是善心,他是懷疑,他不相信人是善的,設種種的監督機制,種種手段、方法。可是那個方法用出來,只會讓人愈來愈不相信人,就不好。所以每一個人事制度都要跟《弟子規》相應,都要跟《群書治要》相應,這個才是在弘揚《群書治要》,弘揚傳統文化。
  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雖然這一句還沒講完,但是已經講了好幾句了,都是我們《群書治要》的經句,再這樣相互呼應,就感覺到《群書治要》真的講得很圓滿。好,謝謝大家,大家休息一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