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07 提升教會音樂敬拜能力與素質不該是可有可無

2021-03-12·45 分鐘

本集介紹

維真會客室播客第七集:提升教會音樂敬拜能力與素質不該是可有可無
四十年來,信徒揚棄詩歌本、成為一群多數不看譜也不記詞的會眾,這是他們的選擇或是教會的主導?
蔡玉玲教授
當然是教會的主導。我們被帶成教會音樂的樂盲和文盲。
在八零年代興起的美國創新教會,吸引了大批人,特別是年輕人願意進入教會。他們當時的理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以「人」為中心,看重人的需要,於是連主日音樂敬拜也都跟著「轉型」成看重人的感受與需要。
他們的目標是要去贏得1946-1964年間出生的嬰兒潮新生代(Baby Boomers,大約就是當時我這一代的年輕人)。1980年代,這些人是青壯年,如果教會無法吸引他們進來,教會將成為冬眠教會(Hibernating Church),這是他們當時的看法。
目的很好、方法很多,也真的創造了一頁榮景,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就這樣湧入教會。
教會過去四十年最大的迷思是:以為這樣的詩歌內容和音樂方式可以吸引年輕人歸主。但是,這個模式發展四十年來,手段卻變成目的了。吸引人來教會是一回事,教會的主日敬拜變成是以「人」為中心的敬拜,這當然是錯的。敬拜永遠都應當以「神」為中心。
這整個四十年,考慮人的需要,以各樣用意良好的手段與方法吸引人來教會都沒關係,問題是把敬拜變成以「人」為中心,詩歌常以「我」為主詞。「祂」和「祢」的對神稱頌,漸漸消失殆盡。為了吸引人,有些講道是在製造舞台效果勝過好好解經講道,有些把經文晾在一邊,讓笑話與流行話題,勝過神話語的吸引力,令人錯愕。
難怪我們今天可以覺得:「我」何必這麼麻煩學看譜、學唱歌?「我」需要學習詩歌中的神學?「我」可以跟著屏幕讀詞跟唱或上Youtube學唱不就好了?
我們被教導成不需要去學更好的詩歌創作和演唱來獻給神。奕明牧師說:「我們可以通俗,但不要媚俗。」就是這樣。終久,教會就是在走向淺薄媚俗,而不是提升更美好的敬拜與事奉。
在維真播客第七集中,我們正是邀請奕明牧師、三位主領Jay、Carol 和Charley牧師一起對談:教會的會眾唱詩能力與素質是教會可以有方法去努力和提升的,絕不是可有可無。在過去四十年,我們是被教導和引導成不看譜、沒有機會好好學唱歌,揚棄詩班的美好傳統。
奕明牧師在這一集中,更清楚闡明他所謂的四十年與四百年的對比,以下是一些他的談話摘要:
「四百年是指西方音樂發展的四百年,樂譜系統是整個跟著這個發展一起成長的。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的教會音樂也曾經發展到非常多聲部(最高四十部),甚至已經聽不清楚歌詞了,當時也有人認為已經走入死胡同了,不再為歌詞服務了。宗教改革之後,教會開始以母語唱自己的詩歌,音樂上也有主旋律和主調的東西進來。巴赫發現會眾是不會看譜、也沒有辦法唱複雜的東西,他就用了一個定旋律(cantus firmus)的主旋律,比如用某些格雷果聖歌或較通俗的旋律,讓會眾唱,詩班和管風琴就去負責比較複雜的部分,這些就是我所謂的四百年慢慢去建立的傳統。」
所謂的四十年拆掉,第一就是詩歌本不再被使用、看譜這件事不再被重視;詩班被裁撤。某種程度,我們成為教會的音樂文盲。這是可惜的。
現代音樂所謂的創新,那些和聲和節奏在三、四百年前早就已經存在了。許多都是重複和模仿,卻要騙我說是在創新,這是我比較不能接受的。我認為創新是要站在傳統巨人的肩膀上去創新,傳統不是可以隨意丟棄的,傳統是創新的養分。從傳統去拿東西,可以做出更好的東西,才能叫做創新。拿著創新當招牌,但是卻揚棄傳統。」
(完整文章請至維真網頁www.regentministry.org觀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