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052

2020-12-01·1 小時 28 分鐘

本集介紹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下午好。大家好久不見,一個半月以上,時間過得非常快,確實是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其實人縱使活到一百歲,也只有三萬六千天左右,所以古聖先賢,所謂聖人惜寸陰、惜分陰,對時間都非常的珍惜。一個多月過去自己反思,對於光陰還是不夠愛惜糟蹋了。不愛惜光陰,就像我們「貴德」,我們講到第四個單元「誠信」,其實自己不愛惜光陰,也是對自己不真誠,不誠實面對自己,要對他人誠實,首先要對自己誠實,自己能不自欺。所以自己沒有把光陰珍惜好,糟蹋了自己的生命,也糟蹋了自己的道業。我們華人常講,「人身難得,中華文化難遇,東土難生,大道難聞」。剛好自己都遇上的時候,更應該要珍惜此生的光陰。
  就像我們打開《大學》,開篇就說到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看到我們經典當中的這一段話,可以理解大道難聞,沒有看到這樣的教誨,在現在的社會當中很難不追名逐利,隨波逐流。我們看到,就像日本很成功的稻盛和夫,這個在企業界企業經營之聖,他告誡尤其是年輕人都說到,人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心靈的提升。就像師長講的,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智慧,這是人生真實的東西,帶得走的東西。所以反思自己沒有聞到聖教以前的人生,確實是難免隨波逐流。可是聞到了之後能不能保持初心,而且是有使命感、有長遠心的,「德日進,過日少」。甚至更加的勇猛精進來對得起自己,也能對得起家人,或者身邊人的信任。現在自己看到大家,覺得一個多月過去了,反思自己沒有真誠的面對自己,然後也是對不起信任自己的人。所以浪費時光,人生對自己來講,很大的一個罪過。
  所以一開始,要跟大家繼續來學習「誠信」這個部份,剛好反思到「誠」,首先要對自己真誠,所謂「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從這一段格言可以感覺得到,儒釋道的學問都是內學、內功,都不是向外去要求他人,都是求之於己的學問。這個妄字以什麼為標準?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一言一行,跟經典不相應就是妄了。再說得更深入一點,跟我們的良心不相應、跟我們的性德不相應就是妄。所以真誠是性德本有,真誠相對的是虛偽,或者應付。大家冷靜感受、感受,我們再比方應付別人的時候,內心快不快樂?有沒有人說我好高興,把他打發走了。那高興是騙自己的,人不用真心的時候,當下就不自在、不快樂,那是一時習氣調不了。順著習氣了,還覺得好像挺厲害的、挺高興的,這樣就愈迷愈嚴重。
  比方那天有一個朋友說到,說他最嚴重的,就是傲慢克服不了。他還是個養生師,學問算很不錯的,說他很難克服的就是傲慢。我就問他,我說你在傲慢的時候感覺內心舒不舒服?他說不舒服。我說既然不舒服你幹嘛繼續傲慢?那不就自討苦吃了嗎?諸位朋友,我們舉一反三,除了傲慢會痛苦以外,還起什麼念頭會痛苦?你們都沒有經驗,我比較有經驗。比方說起懷疑別人的時候痛苦,我不懷疑他,待會他佔我便宜怎麼辦?有沒有道理?聽起來有道理,其實這些聽起來,好像有道理的話,聽多了你的人生就愈來愈累。用一顆純真的心對人是最舒服,他的人生是最簡單輕鬆的;隨順我們的習氣,然後把人想得很複雜,那是最累的。縱使他真的騙你又怎麼樣?學聖教首先學吃虧,不要太聰明。你說那他騙了我,我不就損失了嗎?有沒有損失?那個人要騙你,你還很真誠對他,你是上天疼愛的孩子。被人家騙了真誠還不變,那你是上天的獨生子,我們閩南人小時候就教一句話,叫「天公疼憨人」,上天就是疼這憨厚的人。
  我們再講個理,福田靠心耕,一個人老實到人家騙他,他還是保持他的真誠,那這一顆心是有福還是沒有福?你們不大配合,有點勉強。所以古人留的這些話,其實對我們的處世,都是金玉良言,而箇中的法喜,箇中你做了之後,對心性的提升,也只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傲慢其實起來的時候,身心是不自在的。同樣的懷疑別人也好,或者起情緒、起貪心的,那個當下身心就是好像被綁住了一樣,被束縛住了,那是苦的,不是樂的。所以人能感覺得到,起這些貪瞋痴慢疑是痛苦的,慢慢的就不願意再搞這些事情了。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隨順性德時時都有法喜,都會快樂。隨順什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存心。違背這樣的五心,這樣的心念我們不要起,心不妄念。身不妄動,身不造殺盜、邪淫這樣的行為;口不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不造這十惡,整個身心才保持在一個真誠的狀態,所以誠、真誠是恢復性德,是我們求學問的終極目標。
  所以師長有一段話非常好,怎麼恢復真誠?請問大家真誠好不好?很好,至誠可以感通。真誠你會有很多知心朋友,真誠夫妻一條心,真誠你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是有智慧、有德行的人,真誠你會感天動地,老天爺災難都會變小。所以這個誠重要,所有事情的成敗也在真誠,「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真誠心現前可以凝聚眾人之心,諸位學長,你有沒有這一生想做的事情?你們沒有反應。有沒有?這個世間需要做的事這麼多,師長講的每一個理念,都是救這個世間,甚至是救世世代代子孫的。這些事都很重要,你想不想做?沒有反應的人還有良心嗎?想做,好。那個沒有反應的人,是陷入了深度的思考,這個我能理解。但是要成就這些事,你必須要團體的力量,那怎麼凝聚團體?也要有真誠,不真誠留不住人。尤其這些事業都不是為名、不是為利,不是以名利為動力的。那最重要人與人之間惺惺相惜,不分彼此的那一分真誠。
  師長有提到,處世當中「絕利養,除成見,戒怠慢」,絕利養就是跟人相處,絕對不能謀私利,自私自利的心起來就不真誠;為公、為大局,念念為人著想,才能恢復真誠。除成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他有不對的地方或者有缺點,我們就放在心上或者盯著看,甚至還拿放大鏡。那你對人就有一種傲慢的態度出來、懷疑的態度出來,自己就不能真誠對對方。可是又有人說到,可是他真的有缺點是不是?他真的做不對。他真的有缺點、他真的做不對,不然要怎樣?我沒缺點、你沒缺點、自己沒缺點?有時候人就是一時的習氣起來、情緒起來,就卡死在那裡。話說回來,他有缺點,自己?我自己也有缺點,那自己希望別人怎麼來面對我的缺點?當然是包容我。那就對了,腦筋總要稍微轉一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然我們這些心態都往刻薄在走不知道。修道是愈修愈厚道,怎麼愈修愈刻薄?
  所以別人有缺點,別人有做錯,我們回過頭來想,我們做錯的時候希望別人原諒、幫助,我們有缺點的時候,希望別人包容,然後提攜我們。而且人生兩個字就說透了,叫因果,人家有缺點我們幫助他這是種因,得什麼果?我們的缺點,人家包容、幫助我們。我們現在苛刻了,改天我們出狀況的時候,就沒人幫助,人家也苛刻對我們。所以有一句話叫廣結善緣,這個很重要。除掉成見,就像我們剛剛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已經點出來了,一切的人都有明德,這聖人講的。學聖教首先第一不能不聽聖人的話,不聽聖人的話就沒法學!不只孔子在《大學》裡這麼講,《孟子》又說了,「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非常慈悲鼓勵一切的人,每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志氣,都可以像舜王一樣,像古聖先王一樣成為聖人。他們為什麼相信?他們契入境界了,他明白了一切的人都有明德,有明德一定可以恢復。
  明德是他本有的,但他現在為什麼有這些缺點?「苟不教,性乃遷」,那個不是他本有的,一定可以去掉。這一段話相信了,他一定可以恢復明德,他一定可以去掉習性。相信別人可以恢復明德,你對人就不懷疑了;相信別人可以去掉習氣,你就有耐性了。所以古聖先賢這些教誨,貴在我們把這個道理領納之後,跟我們的身心融成一體,時時都提得起來。我們今天對任何一個人還會傲慢,還沒有真正把經典裡面這些教誨領納在心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們有明德,一切的人都有,平等、恭敬都是從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當中,很自然提起來的。所以明理重要,而這個明理是完全領納心上,不是好像記一句經句而已,學習貴在用心去感悟這些道理。
  戒怠慢,懈怠、傲慢都會障礙我們真誠的心。所以孔子在《論語》裡面講,「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驕傲、傲慢,這傲不可長,都是值得我們要對治的,很大的習氣煩惱。而儒家講傲不可長是克制,在佛家講要斷除,那佛家境界更高,當然人要有志氣,要往更高的目標去邁進。我們看經典傳了幾千年,到我們手上很難得,有一代人不傳它就斷了,所以如獲至寶。我們聽師長老人家的教誨,今年老人家修學六十一年,講學五十四年,這麼難得的法緣,所以老人家的教誨都是他一生修學的精髓,肯真誠恭敬領受,那是最有福報的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萬分誠敬,大家不要不耐煩,這不是我加的,這師父加的。
  大家都聽過佛門有一個公案,叫「拈花微笑」,佛門有一個宗派叫禪宗,它沒有經典,它直接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有一天佛陀拈了一朵花,這個一拈起來話一句也沒說,大迦葉就笑了,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只有一個人笑了,禪宗就傳給大迦葉,心神領會不用言說。這個不是禪宗是這樣學的,其實我們跟師長也是這樣學的,跟古聖先賢也是這麼學。大家有沒有讀《論語》,讀到哪一句話的時候,突然拍案叫絕,晚上是笑著睡覺的有沒有?這個叫神交古人。這句話我真的看明白了,我人生少走二十年的彎路了,這句話就是講給我聽的,我就是當機者。諸位學長,師長加了後面那幾句,你感受到老人家的存心沒有?老人家沒有當面跟你講話,你也笑了有沒有?當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是笑的,你就跟老人家有心靈感通。你的心裡在那裡加得好,我這輩子不會忘記了,原來入道兩個字最重要「誠敬」。還是師長在那裡加的時候,師父這麼麻煩幹什麼?加那麼多句,念起來也挺累的,那就不一定能交會了。有時候這個戒怠慢重要,剛剛擦黑板的學長跟我默契不錯,我突然再加一個戒怠慢重要,沒有擦掉,不錯、不錯。
  可能我們一開始學聖教,對師長講的覺得句句都是寶,聽了半年以後,尤其聽半年以後各個都是辯才無礙的不少,道理也都懂了。半年以後怎麼又講這個故事了、怎麼又是這一段道理?那怠慢都出現。其實不了解聖哲人都是大慈大悲、苦口婆心,那最常講的都沒有廢話的,都是最重要的,重要到什麼程度?只要你這個態度沒有,你學一輩子不可能提升。君子務本,基礎沒有了再怎麼學都學不上去。說到這裡我很慚愧,對師長很不恭敬,我舉個例子給大家聽。二00六年我們跟著師長到了聯合國,法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那時候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在那個報告會上,第一邀請新加坡九大宗教領袖為世界和平祈禱,證明什麼?宗教是一定可以團結的。宗教團結在這個時代很重要,幾十億人是宗教徒,這些領導者帶頭,可以把世界帶向一個新的和諧安定的方向,這個很重要。新加坡的宗教團結做得很好。
  第二件事要證明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是二00五年底,我講錯了,應該是二00六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0六年。就剛好0五年底在廬江湯池,我們的同仁們下鄉跟老百姓交流《弟子規》,短短幾個月老百姓聽了這些孝悌忠信的故事,人心都很有轉變,民風改善不少。透過這個經驗去跟全世界交流,倫理、道德、因果確實是可以勸人向善的,人之初是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是這兩件很重要的事情。參與的這些國家代表,他們聽完以後,也是非常認同,也想來了解參觀學習,所以人都希望幸福快樂,也希望這個世界更好。而師長在幾天大會最後做總結的時候,師長講最多的,其中有一段是他跟三個老師學習。我坐在台下,我在那裡想:師父怎麼又講這個故事了?一百九十幾個國家代表,不講些新的東西?這麼難得,怎麼又講三個老師的故事了?所以現在想想,很慚愧,不明老人家的深意。而且我起這個念頭的時候,在底下還在那裡著急,其實都沒聽清楚。
  而當下這一念,也是在懷疑師父的教誨用心,所以我這個學生愈學愈油條,自己什麼時候墮落都不知道。真的,人生最可悲的事情,是自己心念不對不知道,被自己給賣掉了。我後來過了一段時間,才體悟到這一點,體悟到什麼?傳統文化是師道,沒有尊師的態度,學傳統文化學一輩子都不可能學得成。所以孝親尊師大根大本,你談得再好,他不知道根本在哪裡,他也沒法受益。對於師長老人家要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因為像師長這樣的好老師太難太難找了。老人家是有接受私塾教育的最後一代,而且胸懷天下,從青少年時期,戰亂的時候就發了這樣的願心,感得當時候三位大德的教誨,又一輩子講經弘法不間斷,這太難得的一位好老師。所以我們這一生最大的災難,就是對這樣的好老師產生懷疑,這就是最大的災難。這樣的好老師的教誨,我們能真正奉行,我們的智慧、德能、福分都能不斷的恢復。這是一開始跟大家講到「誠」。
  我們也回到,上一次是講到第九十八句經句,我們今天接著來看第九十九句。當然「誠信」還有一個,這信除了守信以外,我們做出的行為也要值得人家信任,值得人家信任好不好?很好。你不值得你孩子信任,你怎麼教育他?你不值得你另外一半信任,那夫妻怎麼同心?你不值得同仁的信任,大家怎麼一起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自己的道業從對聖教有信心,以至於世間的事業,或者家業,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礎,沒有信心就瓦解掉了。可是這信不是去求來的,是要自己做出來的,我們看「謹而信」的信,「凡出言,信為先」,這要自己做出來。「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我們的態度,假如見什麼事情都還沒有去了解情況,就妄下判斷,在那裡瞎猜,這樣的言語一次、兩次、三次,以後我們講話人家信不信?不信。所以大家冷靜去看,「信」篇裡面的每一句,其實做到才是值得人家信任的。「聞譽恐,聞過欣」,這樣的行為出來,人家才信任;「聞過怒,聞譽樂」,這樣的人家沒法信任。「過能改,歸於無」,才值得人家信任;「倘揜飾,增一辜」,倘揜飾那又是耍小聰明,不值得人家信任。還有哪些事情才能值得人家信任?比方說我們依照經典去處事待人接物,然後得到很好的果報。比方學《了凡四訓》,最後你的家庭命運都改變,人家對我們有信心,對聖教有信心。
  過年前、春節前,我先到了香港去親近師長,我就快要沒電了,不充電不行。說坦白話,充電應該不是去了香港才充電,應該每天都要充電,每天都要聽經才對。去的時候突然明白到一個重點,就是天地之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每一件事情只要是我們生命當中遇到的,都是要啟發我們。結果我去親近師長,過年前聽老人家的第一堂課到離開,聽了不少節課,都是講同一個主題叫「三十二相」。一個人很認真修行,他很有福報他感來的相貌三十二相。奇怪了,怎麼我第一節課聽到最後一堂,要回家過年以前,全部是講三十二相,怎麼這麼巧?意思就是說,你的相貌是最不及格的!
  你看像我這種學生特別難教,也難為師父老人家。怎麼說?在身邊好罵是吧?罵兩句看表情承受力有多少,承受不了了,頭可以摸一摸,承受得了繼續罵,嚴師出高徒。我這個不在身邊的,怕罵了之後又耍賴,還是罵了之後退心,還得呵護著,什麼時候罵?台上。看他悟性怎麼樣,有沒有聽懂?從第一節到最後一節還沒聽懂,那真的也是沒救了。所以年前的課程,聽完之後下定決心,今年第一件大事,不可以丟臉,就不可以丟這張臉。你看老人家一說,你好好學習聖教,首先身體健康,臉色一定是紅潤的。其實我都是在障礙聖教,我們看胡小林老師,你幾個月沒看到他,那個相貌愈來愈好,有沒有?這個都是給我們表演。像彭鑫醫師他每一次出來講課,那個相貌愈來愈好。
  所以我這個相貌一直不好,沒有別的,沒有真幹。這個真幹是從哪裡看?從起心動念,從心態上,從最嚴重的習氣下手。我的習氣就是牽掛太多、情執太重,該想的不想,不該想的想一大堆,憂能使人老怎麼可能會胖?都講給別人放下、放下了,講給別人都講得這麼灑脫,回到自己身上都做不到。「陽善享世名」,人家都覺得講得這麼好,結果都做不好。所以陽善這個名福報都報光了,鐵定瘦。剛好過年期間跟我媽媽出去,遇到同修,遇到一個日本同修,後來他說:這是你媽,我以為是你姐。告訴大家,我聽到這段話,一來是很高興,媽媽看起來年輕是孩子的福氣;當然對我個人來講,我現在已經不是不敢跟我姐出去,現在是連跟我媽出去都不敢。沒關係,知恥近乎勇,所以從年前,算祖先、聖賢的保佑給了我很寶貴的啟示,就是我們弘揚中華文化,首先要先把相貌給修好。除了看起來要容光煥發之外,首先也要「面上無瞋供養具」,臉上不可以有殺氣,要像布袋和尚一樣笑口常開、大肚能容。所以看到這個「信」字,首先要期許自己,是可以讓人家對聖教生起信心的。
  我們看九十九句說到的:
  【唯君子為能信。一不信則終身之行廢矣。故君子重之。】
  我們談到這個信,在我們之前古文班,對這信有很多的交流,信貫五倫、貫五常、貫八德,我們看五倫你沒有信,綱常就沒辦法維繫了。五常仁義禮智信,仁,仁者愛人,不守信就傷害人了,就不可能是仁人;義,信義、信義,有道義的人,一定信守承諾;禮,失信於人就是不恭敬人,就失禮;智,真正理智不會做失信的事情,為什麼?信譽是人的第二生命。在社會當中有信用是不容易的事情,我們花了一輩子來建立信任,可是可能因為一件事不守信,這一輩子的信任就毀於一旦,所以這個信重要。而我們看到句子裡面講,『唯君子為能信』,就只有「君子」是能守住這信用、守住信義的。「唯」也是彰顯,就修養要到君子的程度,這信義才能夠保得住。尤其這個時代誘惑相當多,高名利祿現前的時候幾個人不動搖?《孟子》有提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都是有相當的德行根基才能夠不動搖,聽起來是不容易的。
  那我們有沒有面對很多的誘惑?馬來西亞民風比較純樸,可能誘惑沒有那麼多。其實順境也是誘惑,比方說我是一個公務員,每個月國家給我薪水是順境,慢慢慢慢我會覺得這個薪水拿得應該的。我當一個公務員,應該守住的信義,有沒有時時放在心上?所以順境會淘汰人。當公務員的人,第一天那種代表國家來服務人民的信念,到他退休那一天是提升了、還是下降了?按理來講一個人只要用心,他是進步的狀態,所以應該是愈來愈提升。我們讀過范仲淹先生「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請問大家,你聽過哪一個忠臣,到晚年之後他說算了算了,國君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不要管他了。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忠臣?他那個忠心是愈來愈深!
  就像我們讀過史鰌,到他臨終的時候忠心不改、不變。臨終的時候還交代,死了之後,棺材不可以放在正廳,他不配,他沒有勸衛靈公用蘧伯玉是他的過失,所以只能放在那窗戶底下。後來衛靈公來弔唁的時候,看到棺材亂擺,很生氣罵他的兒子: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你父親的遺體?兒子才講:這是父親斷氣前交代的,我不敢不順從父親的意思。這種至忠讓衛靈公回頭了,罷黜彌子瑕,用了蘧伯玉。所以從這裡我們冷靜看,道義之心是與日俱增這對的。但是當我們在福報當中、在順境當中,什麼是順境?每天有得吃、有得穿、不會凍著了,這個都屬於順境。慢慢慢慢的,對公家的那一分義退了,增加的是什麼?自己的私心,甚至於是對家庭的私心。
  所以再看看這個「唯」字,是不容易的,「唯君子為能信」,真的是要達到君子的德行,才能守住信義的做人標準不退。我之前從事小學教育,我們的信義是什麼?要教好下一代,不然政府發給我們的都是人民的血汗錢,信義!所以領公家的俸祿,最後又有多少人都是守住信義,就可以了解到,人這一生確實德行的提升,如逆水行舟。順境容易貪著,就覺得這福報是我應該受的、應該得的,到時候加薪沒加到自己,就跳起來。甚至於現在有老師動不動走上街頭,這些都要很冷靜。逆境?脾氣上來了跟人對立,就不顧及團體的凝聚力,團體的人和。
  唯君子為能信,『一不信則終身之行廢矣』,一不守信義,那這一生的作為、這一生的經歷,可能都被否定、廢棄掉了。所以「一不信則終身之行廢矣」,『故君子重之』,所以「君子」看重信義、看重信用。一個人要能真正贏得他人的尊重,決定不是他的地位,決定不是他的財富,而是他的人格,而是他的信譽,一諾千金的德行,而誠信是美德。我們這個時代功利太強,好像覺得能動腦筋賺很多錢,想很多巧詐的方法謀私利,這個叫本事,這個都是錯誤的社會風氣。所以很難得,其他地方華人地區的情況,我不盡然全知道。但我們祖國大陸,持續了好多年貫徹道德模範的選舉,參與選舉的人一億多人,就可以知道關心恢復社會道德的人,相當相當多。
  其中是今年二月份頒的獎,是二0一一年道德模範,其中就提到,誠信的例子,有一對兄弟姓孫,好像是湖北人。這哥哥從一九八九年,二十年前帶著家鄉的農民工到北京、到大都市去工作。給他們的工資從來沒有欠過,都在除夕夜以前一定會把工資都發給他們,二十年都是如此。結果就在二0一一年的時候,年初就春節前,前幾天又帶著錢要回去發放給所有這些農民工,自己家鄉的農民工。結果路上車禍,自己跟太太跟孩子都喪生在車禍當中。他的弟弟聞到這個噩耗,那是趕到現場太平間的時候,那是春節前的話,那個雪積得很厚,跪在那裡真的是無言問蒼天,這個情況。可是您看這個弟弟接著做了什麼事情?帶著他哥哥車上的二十六萬塊錢,以最快的速度趕回家鄉。
  因為他知道他的哥哥一輩子就是守信,雖然哥哥已經離開了,他能理解他哥哥的心願,說清白一輩子,不願意世間的人批評他的哥哥。所以趕回去見他父母,父母一定是傷心欲絕,安撫了父母的悲痛,趕回去的時候是除夕,當安慰了父母,馬上就開始發錢給農民工。可是問題不知道每一個人發多少,所以他也信任所有的人,你們說發多少我就發多少。結果發的款項當中,還有一萬塊錢是他自己的母親又拿出來墊的,另外還有六萬多塊錢,是他這個弟弟自己拿出來墊的。發完跟他哥哥當時候預估的錢,沒什麼大的差別,所有這些農民工都是守信的。所以你看這樣的例子,政府把他表揚出來,感動千千萬萬的人民。結果感動到各地的人捐款到他家,捐了兩百多萬,他們不用,成立一個基金專門幫助農民工,你看那個善的力量有多大。
  孔子在《論語》當中講到,「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這個話太有智慧。所以聖人的話,肯好好聽一句、用一句利益家庭,假如又是國家領導,那就利益整個社會了。這一段話的全文應該大家比較熟悉,季康子問孔子,「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讓老百姓能恭敬我、效忠國家,而且互相規勸向善,應該怎麼做?夫子這個話也非常有禪機,都引導季康子你是一個領導者,還是要反求諸己。「臨之以莊則敬」,你首先自我莊重,而且也恭敬人民,人民自然就恭敬你。你教導老百姓孝順,而且以父母的心慈愛老百姓,老百姓自然忠於你,「孝慈則忠」。「舉善教不能」,把善的榜樣立起來,而且教導能力比較差的人,舉善了見賢思齊,教不能,你的那種耐心、愛心就帶動老百姓的善心。我們舉個例子來講,比方說一個老師帶班,對於那些程度比較差的孩子,老師還留下來額外輔導,這樣做一段時間。孩子們看在眼裡,也會體恤老師辛苦,一些成績好的孩子,也會主動的去幫助成績比較不理想的同學,這都是自然就帶動起來。所以這些經句,我們當前都可以落實在自己的生活當中。
  剛剛跟大家講到,大陸政府它每一年都重視道德模範的評選,這個太可貴了。而且我們都熟悉山東電視台「天下父母欄目」,辦整個孝文化的弘揚,感動了很多人,這個節目辦得非常好。而大陸中央的李長春先生他是管傳媒這方面,他能下文要求全大陸的省市縣所有電視欄目,都應該要辦道德頻道。你看這一個舉措,這個對整個社會以及後代影響太大了,希望趕快多辦一些道德頻道,應該由政府來辦。剛剛跟大家講到孫氏兄弟的故事,還有後續,後續是什麼?後續是很多工人都慕名而來,要當這個弟弟他的員工,因為信任他的人格,所以他這弟弟的事業也是愈做愈好。當然人世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而能堅持道德的人決定是有好報的,這是我們不用懷疑的。
  「為善必昌,為善不昌,其自身及祖上必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必殃,為惡不殃,其自身及祖上必有餘昌,昌盡必殃」。不管人生有任何的事情發生,都堅信行善必得善報,不要有絲毫的懷疑。遇到人生不好的際遇了,都堅信絕對不會是上天不公平,是上天來成就我的德行的,是以前做得不好感召來的,絕對不怨天不尤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有來世其實科學都證明了,很多科學家這幾十年,都投入去研究,訪問很多可以記得前世記憶的。其實人不相信有來世,是很危險的,他不明白這個真相他什麼都敢幹,肆無忌憚的造惡、縱欲,他就很慘,他一墮不知道墮到哪裡去。
  剛剛我們讀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都背挺熟的,好,請問大家背出來、說出來了,是知識還是智慧,是學儒還是儒學,剛剛我們讀這句話是學儒還是儒學,是學佛還是佛學,這就是個關鍵重點。假如這一句話印到心上去,這一輩子決定不再怨任何一個人,跟任何一件事了,為什麼?是明白人,明白人不能再糊塗了。都是自己造的還要怪誰?「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句話真印到心上去,真印上去的人警覺性、覺照力很高了,他知道現在的每個念頭、一言一行跟未來都是相關的!他不會自毀前程,念頭純淨純善,口說好話,身做好事。所以這些教誨好,貴在領納在心上,時時能提得起來,自己的境界就上去了。
  所以信用除了對自己很重要,自己的信用還會產生延伸性的影響。比方影響到自己的父母,自己不守信,人家說那誰家教出來的孩子?我們家的信用也被我們毀掉了。再來,我們代表哪個團體,我們不守信,也會殃及這個團體,比方做出了劣質的商品,可能那個地區的東西以後人家都不敢用,或者是那個國家的東西人家都不敢用。大家有沒有經驗,你拿東西要請人家吃,他一拿起來:這哪裡做的有沒有?那個地方來的那不能吃!德有傷,貽親羞,連整個地區國家的人,都被我們給拖下水。假如剛好那個地區是你住的,難不難過?難受,接不接受批評?錯了就錯了還是要接受批評。不然人家一批評兩句,發脾氣、不高興這不行,錯就錯了,該承受,承受。怎麼那麼巧,我們哪裡不住,剛好就住那個地區,這也是有原因的,沒關係把它洗刷掉。
  說到這裡就想到,新北市三重耕心蓮苑,三重以前人家都覺得是出流氓的地方。兩個老師很有願心,在這個地方留下來,對這個地方就有一分情義,用愛心教育當地的孩子,尤其是單親、比較弱勢的孩子,教到那個社區風氣很好,孩子很乖。台灣教育部社會教育司還以他的社區,為社區教育的典範,所以你看一個知恥近乎勇的力量有多大,不得了!也有跟大家提過,當華人積功累德特別容易,你走在國際,或者是你走在路上,你表現得好,人家就說Chinese好。你假如做得不好,人家就說華人都是這樣,做得不好,把十幾億人都拖下水,那造孽就造多了。所以當華人也有個好處,沒有後路可以走,勇往直前成就道德學問。
  信譽還會影響同一個行業,像我們小學老師,做出違背私德的事情,那一陣子大街小巷的人在談話都怎麼說?那小學老師很多都這樣。所以這個信用太重要,我們被人家罵那是小事,更慘的是什麼?讓社會對老師失去信心,那以後孩子還怎麼教?這是更嚴重的問題。包含我們學聖教,親戚朋友都知道,這就是學中華傳統文化的,而且每個禮拜六下午兩點半,都會去聽《群書治要360》。結果我們學了之後回來,行為人家都不能認同,給人家生煩惱,人家生不起信心了,那人家覺得這《群書治要》也不怎麼樣。我們身上也繫著人家對經典、對聖教的信心!
  不能拿著聖教謀名利,最後還把聖教給毀了,台灣有個作家寫的都是這些倫理道德的文章,他的銷售率又很高,所以久而久之,他出版的書人家就覺得是道德的一個標杆,因為都在暢銷排行榜前面。結果後來對他太太不忠,事情一發生,他寫的書,婦女把它搬到一個廣場上當眾燒。你看那個影響不只是他,可能以後這些社會大眾在看這些道德的書,是不是又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寫的?人的信心不容易建立,可是很容易動搖。所以好的榜樣重要,當然這榜樣從我們自身開始來樹立起來。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