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巫》導演張吉安專訪!你的童年回憶,是我的降頭日常⁣【聊Bar大來賓:ep.72⁣ 】

2021-04-07·31 分鐘

本集介紹

#一部張吉安導演與家人和解的電影⁣
#遲遲在馬來西亞上映不了的真相大公開⁣
#祝導演能如願帶父親進戲院欣賞屬於他的電⁣


1️⃣ 拍片契機:以半自傳色彩的電影出發,期望與家人達到和解⁣

「在情感方面,我想要透過這部電影跟我家人和解。尤其在我父親成為解降師之後,我跟家裡的關係就不太好了。」⁣

在當地有一種說法,只要家裡有人中了降頭痊癒之後,下一個目標可能會輪到其他家人,導演的父親為了怕這樣子的輪迴持續發生,便拜解降師為師,算是還願的同時也能幫助家人。但從此之後家裡變得雞犬不寧,只要有法事小孩就只能躲在房間裡,也因而讓張吉安導演開始不喜歡回家,進而與家人的關係漸漸疏遠。⁣


2️⃣ 電影風格:不走驚悚恐怖的驅魔形式,以日常型態表達民俗信仰⁣

「我把民俗文化日常化,因為如果你深入探討這些民俗信仰,你會發現它跟邊界文化,邊界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在那個地方與怪力亂神和平共處的心態。」⁣

無論是八、九零年代的香港或是這幾年的韓國,驅魔題材的影視作品不在少數,不過《南巫》不選擇與這些作品相似的手法,導演張吉安將恐怖、驚悚的元素淡化,專注在這些民俗信仰對這些邊疆居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3️⃣ 童年回憶:身處在馬泰邊界產生了對暹羅人的負面印象⁣

「我小時候是蠻不喜歡泰國的,華人鄰居都在相傳一定是那位會巫術的暹羅人害了我爸爸,而那時候的愛恨分明讓我也開始討厭泰國人,我到現在為止也都沒有去過泰國。」⁣

導演前面提到了自己在父親成為解降師之後,與家庭的疏遠,而當時鄰居以耳傳訛的影響下,都認為是住附近的暹羅人害爸爸中降頭,因此對泰國多有負面情緒,雖然長大懂事了,也不全然討厭泰國,但就湊巧至今也沒有去過泰國。⁣


4️⃣ 政治意涵:拿督公手上的雙面刃,血洗華人又提供庇護⁣

「馬來西亞最大的政權叫做巫統,對我來說巫統就是馬來西亞的巫術,在1987年討論最多的就是巫統的政治人物會在公開場合舉起這把劍,並會公開表示華人如果再不聽話,便會用這把劍血洗華人,但華人祭拜的拿督公,也是拿著這把劍的。」⁣

這也讓這把劍形成非常特別的矛盾感,這把劍代表著他將血染華人,但是在自己的民俗信仰中,你卻敬拜這把劍,某種程度上也呼應了華人在這片土地上的處境,適當的時候產生懼怕,適當的時候景仰,適當的時候排斥,適當的時候認同。⁣


5️⃣ 馬來西亞能否上映?原本說要剪的12刀,如今何去何從?⁣

「這部電影觸碰到的神經線不是政治,反倒是用了太多過去滿盛行的巫術,雖然這些年來馬來西亞的鬼片不在少數,但很少有電影還原的如此嚴謹與認真,以至於當局擔心有鼓吹迷信的疑慮,但我是想把真實的民俗文化呈現在電影當中。」⁣

因為政治的原因,許多民俗、宗教色彩的儀式都慢慢凋零,甚至不被允許。因而才有最早要被剪12刀的新聞,不過在導演與電檢局的對話後,達成了不用剪輯但需要在特定畫面進行消音的結果,不過礙於疫情的緣故,原本預計在馬來西亞國際影展放映的計畫也告吹,目前的院線上映計畫,也遙遙無期,台灣成為了第一個上映這部電影的地方。⁣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