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一張A4通知書,揭開鳳梨出口不能說的祕密!

2021-03-22·9 分鐘

本集介紹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2月25日以「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為由,通知台灣自3月1日起暫停鳳梨進口。對岸的這一張A4通知書,讓全台緊急發起「搶救鳳梨」大作戰,短短五天的網路訂購,危機看似解除。

但這一顆鳳梨卻意外揭開農業外銷不能說的祕密!原來台灣的鳳梨出口,如此仰賴單一市場……。

元宵節過後,「鳳梨」竟然成為最熱門的網路關鍵字。全國上上下下,不分業別不分黨派,連海外僑胞、台商都卯起來買鳳梨、吃鳳梨,力挺果農。短短五天,預購量已超過2020年銷往大陸的總量(4萬1661公噸)。

一位種植鳳梨32年的果農陳嘉華(化名)很欣慰,「種了一輩子鳳梨,沒有像今天這樣被重視過,台灣人真的很熱情,」但,他隨即嘆口氣說,這次即時透過認購降低農民損失,如果大陸明年還不進口呢?如果禁令擴及其他農產品,怎麼辦?

自從鳳梨農於2月26日接獲「大陸不進口」的通知後,大伙如熱鍋上的螞蟻,惶恐不安。農委會也隨即登高一呼,倡議各界上網預購鳳梨,一時間全民搶救大作戰,靈敏商家更推出鳳梨冰、旺來蘿蔔糕、鳳梨酥等促銷活動響應。

果農也沒閒著,不斷與貿易商聯繫,想辦法增加日本、香港與澳門的出口量。陳嘉華邊打電話,邊聽政論節目的來賓大打口水戰,他搖搖頭說,有名嘴提議「只要每人吃18公斤,連吃兩週就好,有很難嗎?我們怕什麼?」(名嘴後於臉書承認口誤,是1.8公斤),這個問題真的這麼容易解決嗎?

外銷口號喊得嘎天響,問題卻一個也沒解決

雲林的菜農林佳新就在臉書發文提醒,農產品只要上新聞就努力做哏圖、下鄉視察,然後叫大家努力吃起來,一天給你吃1噸都無法解決鳳梨問題,反而排擠到其他盛產水果的通路,製造更多問題。

其實,預購只是提前買,不管是誰認購,最終都會流入內需市場,將影響到國內的價格。

屏東的鳳梨農林炳耀(化名)說,價格決定是心理因素,鳳梨供應量增加1%,價格有可能會掉一成,不是將大陸的出口量消化掉就沒事,「外銷對國內市場很重要,可達到調節平衡效果,一旦失去這個信心指標,就有可能面臨崩盤。」

他進一步分析,台灣農作物幾乎每兩年就會因盛產而引起價格崩盤,這次是外銷市場臨時限制進口,成因雖不同,問題本質都一樣,「到底台灣的農產品要不要出口?這麼多年來,口號喊得嘎天響,問題一個也沒解決。」

每當農作物盛產,國內無法去化,造成產銷失衡時,農委會的解決方法不是呼籲各界認購、多元促銷,就是鼓勵業者做成加工品以及拓展外銷。2018年5月香蕉因滯銷而大崩盤時,農委會同樣的救市步驟又來一遍。

這次雖非盛產所引起,解決方式仍脫不開這三招。第一時間,總統蔡英文也呼籲「買鳳梨,挺農民!」並強調農委會已提出三大措施「開拓外銷市場、加強國內行銷、啟動多元加工」。

貿易協定、檢疫、關稅等問題阻礙外銷夢

眾所皆知,台灣的水果品質好,果農也拍胸脯保證,台灣的鳳梨又甜又不會咬舌頭,深獲外國人喜愛。但,為何外銷實績遲遲無具體進展?

《遠見》訪問屏東、嘉義的鳳梨農們,彙整出農產品外銷的困境。

放眼台灣的農地隨著世代交替,愈來愈支離破碎,不適合大規模機械種植,單價成本高也無法保證一定的生產量。例如菲律賓的都樂食品,鳳梨產量相當台灣一年總產量,一手包辦種植、包裝、出口到製作成罐頭,現已被日本企業併購,台灣相對沒有競爭力。

再加上台灣並非國際經貿組織成員,無法享有優惠關稅,鳳梨出口日本要繳17%關稅,韓國更高達30%,這也是出口日本金額無法快速成長、鳳梨至今未輸出韓國的原因之一。

林炳耀坦言,不是農民想出口就能出口。涉及貿易協定、農產品檢疫、關稅等問題,這些都會阻礙農產品的外銷夢。

三個農業國家隊的水果外銷實績在哪裡?

尤其台灣以小農居多,沒有資金投入研發,也不敢亂添購設備,遇到日本農產品檢驗嚴格,又要求高品質與包裝,寧可轉攻較容易的市場,而同文同種、船運期短、又熱愛鳳梨(諧音旺來,有好彩頭)的大陸,就逐漸成為外銷的大本營。

加上台灣的冷鏈技術遲遲無法克服,也導致鳳梨無法銷往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鳳梨既重又易腐壞,裝好貨經海運到大陸,最快一天最慢三天就能到達各城市的超市,到日本需要四至七天,新加坡則是八天。想銷往加拿大,船運期會拉到28天以上。目前雖有農友與農改場合作研發冷鏈技術,可做到冷藏22天不會壞,但仍需要時間克服。

「外銷還要自己蓋包裝場、投入研發、找貿易商合作,」陳嘉華說,這麼多問題要克服,你覺得台灣有多少農友敢「撩落去」(台語發音)。

連農委會國際處都坦承,鳳梨比較重,換算成運費非常貴,運費都已經這麼昂貴,代表賣到當地市場的價格會更高,市場競爭力就會比較差,導致生鮮鳳梨無法拓展至澳洲市場。

眾所皆知台灣農業的困境。多年來,蔡政府也大力推廣分散市場,希望不要太倚賴大陸,特別於2016年12月5日成立農業國家隊「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簡稱「台農發」),2018年設置「台農投」,2019年又新增「台灣農產品外銷平台」,這三個農業國家隊旨在協助拓展外銷市場。但多年過去了,到底外銷的實績如何?

台灣出口鳳梨、釋迦,九成以上都銷往大陸

沒想到2月25日對岸一張A4的通知書,意外揭開政府最不想說的祕密。原來,台灣出口的鳳梨、釋迦等水果,九成以上都是銷往大陸。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根據資料指出,執政黨上任五年來,鳳梨銷大陸的比重連年增加、銷日本的比重卻逐年下降。2015年鳳梨出口日本的總金額比重還有6.03%,2016年降到3.98%,2019年僅剩2.12%。出口大陸的總金額比重,從蔡政府執政後,開始超過九成,從2016年的92.99%增至2019年的96.14%。

左正東進一步追問,台農發、台農投都將鳳梨當作主要外銷農產品,這次大陸暫停進口鳳梨,顯示這兩家公司完全沒有發揮功能,負責人理應出面說明,過去對分散出口的努力成果為何?如果都要等出口受挫再動員民眾採購,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值得商榷。

眼看距離鳳梨4月盛產季愈來愈近,多數果農都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甚至還有人說,高屏三大作物是鳳梨、木瓜跟香蕉,大不了改種其他作物因應,但這樣恐將陷入搶種其他作物、擾亂市場的惡性循環。

林炳耀嘆口氣說,身為農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市場,好做難做的地區都要盡力拚一拚。而大陸市場會起來也是農民歷經十幾年努力,才贏得當地消費者的口碑,不是農民想轉換其他市場,馬上就能達標。

對農民來說,耕種原本就是高風險行業,即便很想配合政策,轉型打進國際市場,但台灣欠缺的,又何止是東風(出口地區)而已。

更多相關報導及精彩內容,請參閱遠見雜誌。  


採訪撰文/彭杏珠      
錄音轉述/郭美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