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6 | 疫情之下的商業世界,贏家與輸家

2020-12-17·13 分鐘

本集介紹

一週財經聚焦 1.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於11月24日至27日對日韓進行了正式的訪問。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11/26 Bloomberg:〈China Reaches Out to Long-Time U.S. Allies South Korea, Japan〉(中國嘗試和美國的長期盟友日本、韓國建立關係) ●11/26 CNBC:〈Beijing doesn't want the U.S. to form an 'anti-China coalition' in the post-Trump era, consultancy says〉(北京不希望美國在後川普時代組成反中國聯盟) ●南華早報:〈Ca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follow RCEP with their own free-trade deal?〉(中國能不能繼RCEP後和南韓、日本達成貿易協議?) 分析解讀: 多年來中日韓遲遲無法達成三邊協定,這次如果能夠透過RCEP間接完成,絕對是三國貿易關係的重大突破。 RCEP的最大改變就是日韓與中日間新的自由貿易關係。在日韓間,韓國廢除日本產品關稅,比率將由現行19%大幅增至92%,而日本更將廢除韓進口貨品的94%品項關稅。在中日間,中國移除了日本產品關稅,由目前8%大幅增加至86%。 韓與日是臺灣競爭對手,尤其在科技產業,中與日則是臺灣的主要市場,分別是臺灣第一與第四大的出口市場。日韓達成自由貿易,將增加韓國在石化、紡織、汽車、機械與鋼鐵出口日本競爭力;日中產品零關稅亦將增加日本產品對中國的出口。 RCEP對台灣主要衝擊,就在它是個包含中日韓的區域協定,但詭異的是,如果此次簽的是中日韓FTA,台灣應該十分緊張,為何RCEP明明包含了這三個國家,臺灣卻如此淡定?事實上,RCEP對台灣衝擊,遠比中日韓FTA還大,因它還會增加三國分別或聯手搶奪我在東協市場的可能。中日韓透過RCEP強化彼此供應鏈關係,也會衝擊美國想要打造的那個雙供應鏈模式。 2.葉倫(Janet Yellen)被提名為下一任美國財政部長。 現年74歲的葉倫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在Brown大學取得學士學位以及在耶魯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她公職生涯是從Fed開始,在1994-1997年擔任Fed理事,因而結識其丈夫-Fed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將得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 之後,葉倫於1997-1999年進入白宮,擔任柯林頓政府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她在柏南克婉拒連任後扶正,於2014-2018年執掌Fed。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經濟學人》:〈Janet Yellen will lead Joe Biden’s Treasury. What does she stand for?〉(葉倫將領導拜登的財政部。 她代表什麼?)。報導中用《哈利波特》中的厄裡斯魔鏡(the mirror of erised ),形容葉倫符合各路人馬的期待。現在的美國急需要一個能夠打破兩黨僵局的人,看來非葉倫莫屬。 ●華爾街日報:熟識葉倫的人認為,除了強悍與精明外,她還擅長建立共識,是能與兩黨議員協調許多議題,並且達成共識的適當人選。 ●德國商業銀行 (Commerzbank) 策略師表示,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一個正面的任命,因為她將奉行傳統政策。而就財政計畫來說,她可能會配合聯準會想法,並盡力推動相關計畫。 ●Bloomberg:引述可靠消息人士指出,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已選定聯準會(Fed)前主席葉倫出任新政府的財政部長。論資歷,論能力,葉倫可能是最有資格擔任此一職務的人選。 ●CNBC:葉倫擔任Fed主席期間,美國經濟穩定成長,標普500指數累計上漲近60%,且就業市場持續獲得改善,而這份成績單,也讓華爾街對她出任財長的消息,感到樂觀。 分析解讀: 葉倫接下來必須迅速與國會敲定新一輪緊急擴張公共支出計畫。最近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快速升溫,但勞工失業給付即將於年底斷炊,企業倒債案件也可能快速增加,政府必須再度啟動新的紓困計畫,以防止經濟陷入二次衰退。 葉倫真正的難題,則是落實拜登所承諾的「綠色投資」計畫,以及為挹注公共投資及縮小貧富差距所主張的增稅政策。另外美國財長,至少還須負責匯率政策與美中貿易談判兩項重任。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特別在紐約時報撰文讚揚,推崇她「不曾忘記經濟是要為人民謀福」。葉倫不僅會是美國史上首位女性財長,也將創下同一人囊括三種經濟政策最高官銜的紀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主席、Fed主席,以及即將出任財長。 無論如何,我覺得這個世界應該可以慢慢重回該有的運作軌道,不過美國真的要面對的難題,是中國現在已經不是四年前的中國,中國對美國的態度也不可能因為民主黨上臺,就一夕之間回到從前。 《經濟學人》總評 ● 本期最佳文章:疫情之下的商業世界,贏家與輸家 ● 整體評價: B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再次點評了民主政治,我給它的評價還是B,因為這已經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實,也是過去幾年民粹主義猖獗的原因。《經濟學人》認為,民主仍然有自我修復的基因,我卻認為菁英的傲慢沒有改變,民主修復就很困難。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回到了對於民主制度的反思。在象徵腥風血雨的橘紅背景前面,我們看見的是美國的自由女神,右手依舊高舉那個象徵自由的火炬,但捧著《獨立宣言》的左手,則被改成了一個滿目瘡痍的盾牌。上面一排白色字體:〈How resilient is democracy〉(民主制度的復原能力如何?),文章認為雖然民主制度已經褪色,但民主制度蘊含著復原的種子。 另外,Briefing專文:〈Democracy in India〉,強調一個對權力饑渴的總理,正讓印度面臨回到一黨專政的威脅。另外在Lexington 專欄:〈The end of the embarrassment〉,如果認為共和黨會被川普束縛,這個想法是錯的。 今天的民主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正當性危機。捍衛民主的理論仍時不時會出現,但批評民主的書籍,絕對更容易攻佔全球暢銷書的排行榜。哈佛大學教授Micheal Sandel曾說:「人生,總有些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但今天,錢買不到的東西愈來愈少了」。 被有心人士操弄的民主,讓我們生活在了一個什麼都可以用錢買賣的時代,無論教育、醫療、休閒、環保到司法,似乎沒有不能用錢解決的事。金錢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每個層面,政商裙帶就像一隻揮之不去的臭蒼蠅,滋生出來的不公平和腐化,更讓民主的醜陋無所遁形,並造就了民粹主義在全球各地此起彼落。 文章認為,儘管川普竭盡所能想要推翻美國大選的結果,但美國的民主制度似乎從來不曾在投票過後崩潰。川普仍然在搞破壞,那些縱容他的共和黨領導人也好不到哪裡去。鑒於每五名共和黨選民中就有四名認為這次選票被偷走了,選舉公正性的信任基礎早就被動搖了。 美國並不孤單,蘇聯解體導致了自由民主國家的數量和質量的蓬勃發展,但是現在這種趨勢已經被逆轉。真正的威脅不是來自軍事政變,而是來自那些擁有權力的執政菁英。假以時日,不道德的政府領導人很可能會開始破壞民主體制。 本週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探討了全球民主政治衰退的背後原因,並認為也許仍有機會自我修復。 本期《經濟學人》重點內容 推薦專題:緒論第二篇〈Winners and losers〉(贏家和輸家) 本期雜誌,我推薦的文章是疫情中全球商業世界的贏家與輸家,我覺得內容不錯,值得我們搭配疫情的可能發展,好好做番思考。 大企業將從疫情打擊中受益嗎?這個問題很複雜,未來也充滿了不確定。 隨著疫苗問世的可能性越來越近,企業老闆和投資者開始將一部分目光從和疫情的長期鬥爭移了開來,開始關注起自己企業的長期競爭格局。誰會贏?誰會輸? 就像病毒侵襲一樣,衰退通常會先打擊最弱的一員,資產負債表不佳或利潤率較弱者最容易率先屈服,部分充滿未來希望的初創企業陷入了癱瘓,那些擁有資源的老牌企業,反而以逸待勞等待著機會的出現。 然而,Covid-19造成的衰退比想像的更嚴重,也更加複雜。 預計今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以上,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嚴重衰退,而且還有再次衰退的可能。政府紓困以及中央銀行的刺激政策,甚至銀行和房東的寬容,才減緩了創造性的破壞進程以及大量違約的數量。社會隔離讓某些產業陷入限制的閒置與資源的浪費,但也同時促進了其他行業的興起,並讓人們發現一些從事舊事務的新方法,。 那麼,什麼才是評估贏家和輸家的好方法? 在許多產業,既有者將保持著領先地位,因為事實證明,他們的發展較不受網路發展的影響。還有一些既有者贏得勝利,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新的數位創新技術。還有某些產業,疫情加快了技術變革,新進者正在愉快收割領地。 整體經濟前景如何?如果看一下美國的股票市場,最大型企業的股票今年表現的都不錯,但在59個行業中,只有33個企業擁有兩個百分點的利潤。在許多板塊中,激烈的競爭仍在進行著。 而在電子商務領域,Amazon的銷售量激增,但它也面臨著Walmart線上運營的數位新貴Shopify帶來的競爭。Covid-19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也正迫使許多行業加快推動創新以謀求生存。消費者和反托拉斯者肯定希望,這些新興經濟領域的激烈競爭即使在疫情過後能夠繼續存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