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記錄著

聲音記錄著

雅柏

安妮迪勒:「草變綠的那一刻,我想在場!」

在這裡,你可以聽見最動人的故事。
在這裡,你可以看見最真實的變化。

不管是堅強的、脆弱的、明朗的、迷惘的,
我都想在現場,紀錄每一刻!

你好,我是聲音記錄者雅柏,讓我們一起用聲音記錄著!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
Instagram|albert_radio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所有集數

一起家家酒|雨後總會看見彩虹!同志家庭孩子在校園的性別對話feat.同志家庭孩子戎欣、柏安;青民協育萌、毓庭

一起家家酒|雨後總會看見彩虹!同志家庭孩子在校園的性別對話feat.同志家庭孩子戎欣、柏安;青民協育萌、毓庭

🄴 聲音記錄著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欣:媽,你怎麼突然把這張照片設成臉書大頭貼?真的很會選欸!媽:因為你拍的很好啊,看起來很有愛、很和諧。跟別人幫我們拍的不一樣!欣:喔?因為是你們平常看我的眼神,就是這麼有愛,所以拍起來才會好看!媽:是喔,原來…我平常有這麼溫柔嗎?欣:…好啦…媽,你別哭了啦!上面的對話,是來自同性家庭孩子戎欣和媽媽的可愛互動,或許是那麼的日常,會出現在很多的家庭裡。但同時,這個日常對話卻又是如此珍貴,同性家庭要養育孩子,需要經歷的挑戰實在太多,要能擁有「日常」之前,卻是得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感受。在2010年之後,有越來越多到海外進行人工生殖的資訊傳回台灣的同志社群,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簡稱:同家會)也開始舉辦更多生育議題講座,讓很多同志朋友開始思考:是否有養育孩子的規劃。因此,我們遇到的同志家庭孩子,年紀最大的約落在8至10歲,而比例較高的則是新生兒寶寶或準備進到幼兒園的孩子。這一季的節目中,也一直無法聽見在同志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與我們聊聊他們的校園生活。很幸運的,我們遇見了主動來信詢問同家會實習機會的戎欣,閱讀她的信件,我們才知道已經升上大學的她是在同性家庭中長大,在20多年前,戎欣的家長們收到醫院朋友的請託,提到有個新生兒正在等待收養,所以他們才有幸成為一家人。後來,在「同志家庭」系列節目採訪即將進入尾聲,我們也遇見在重組家庭中成長,已經就讀高中的柏安。柏安的媽媽曾經在傳統價值的壓力下,被迫與異性結婚,卻因為價值觀不合,在懷孕期間便與前夫離異,一直到柏安4歲時,才遇到現在的伴侶,並成為同性家庭。在「同志家庭」系列的最後一集,我們邀請戎欣、柏安一起聊聊,我們聽見他們的家庭故事、自我認同、校園生活,當然也感受著世代間的差異,他們不再聽見男人婆、娘娘腔這類的性別玩笑,氣質陰柔的男性也越來越不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學校老師也曾帶著他們共同思考2018年同婚公投,以及同婚法案的意義,當時10歲的柏安也笑笑的對我們說:「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國小生也會討論這個話題喔!」戎欣、柏安感受著身邊朋友的友善,但戎欣確實也曾聽過有人質疑:「同志家庭的孩子都會變成同志。」或我們也曾聽同志諮詢熱線的夜盲說過,同婚通過之後校園出現另一種聲音:「現在同性都可以結婚了,你看起來就像同志,為什麼不承認?我們都會挺你啊!」不管友善,或是壓迫,都是真實的存在。當聽見這些聲音時,戎欣、柏安的心情又是什麼?邀請各位朋友一起聆聽本集節目,聽聽同志家庭孩子的真實心聲。【以生命回應生命】長期關注校園話題與公共議題的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回憶起在國高中時同學們會在中午一起看電視新聞,而當看到同志大遊行的畫面時,男同學間還會開彼此玩笑:「你怎麼沒有去參加?」接著就會是一陣哄堂大笑。但誰也想不到,幾年之後真的一起為性別議題而參加遊行。在育萌的班上共有12位生理男性,其中有8位是出櫃的男同志,有著相對穩定的支持系統,也更有力量一起關心台灣的性別運動。在升上大學之後,社會上討論同性婚姻的聲音越來越多,這群朋友紛紛參加了各校的婚姻平權小蜜蜂,為同婚價值盡一份心力,他們也從原本只是觀望者漸漸的成為議題的參與者。2018年,育萌即將從校園畢業,擔心這份力量會因為大家出社會而消散,因此成立了「台灣青年民主協會」,持續關心所有和青年有關的校園議題與公共事務,希望能成為青年朋友的後盾、陪伴青年一起創造改變的機會。本集《性別就是力量》也邀請到青民協的兩位夥伴,分別是理事長張育萌,以及還在就讀東華大學的邱毓庭和我們聊聊,他們在校園中的性別觀察,也帶我們一起在雨後,看見彩虹。Facebook|雅柏如是說Instagram|albert_radio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一起家家酒|同志家長的深切期盼:學校,什麼時候才能性別平等?feat.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翁麗淑

一起家家酒|同志家長的深切期盼:學校,什麼時候才能性別平等?feat.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翁麗淑

🄴 聲音記錄著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媽媽,今天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其他班同學跑過來跟我說,每個人的家裡都只能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如果是兩個爸爸或兩個媽媽的家庭,那他們會被警察抓去關三年。」(同志家庭孩子Zenny,2023年6月)聽見兒子的描述,住在台東的同志家長寶玉驚訝得說不出話,當時Zenny還以為媽媽沒有聽懂,於是又再說了一次。回過神之後,寶玉趕緊照顧Zenny的心情,再慢慢的陪他釐清,社會仍然對同志家庭有著污名和歧視。而這段對話的一個月後,是我們拜訪寶玉的日子,我們聽著她的轉述,我和同家會秘書長小萍則是直呼:「真的不敢相信!」因為,這是發生在通過同婚法案(2019年5月)四年之後的校園對話。但,這個聲音卻也開啟了我們的好奇,已經進到學校讀書的同志家庭孩子,他們也曾聽過這樣的聲音嗎?而面對不夠友善平等的校園環境,同志家長們又會有哪些擔憂呢?因此,我們拜訪台東第一對同志家長寶玉後,也拜訪了其他同志家庭,包含:家有高中孩子的曉梅、曾經和孩子一起在美國生活的子良、同時身為國小老師的Marc、單身收養孩子並在花蓮生活的樹豆爸,聊聊在孩子進學校前的準備、孩子進到學校後如何成為堅強的後盾。「在孩子進學校之前,我一定會跟校長、老師表明我們的家庭背景,同時也會上網搜尋新聞,查訊校園中是否曾發生性平案件。一步一步地探尋學校對於同志家庭的態度,確認是多元友善後才會讓孩子進到這間學校就讀。」——同志家長曉梅。同志家長在決定孕育孩子之後,就要面對著一連串出櫃的過程,不管是在醫療院所、校園環境、乃至生活周遭的傳統市場、社區公園,家長經常需要出櫃同志家庭的身份,用以確認環境的友善程度。有時,甚至還要成為橋樑,為社會打開一扇理解的窗。例如:寶玉和子良在孩子進到校園後,會準備性別友善、同志家庭主題的繪本故事,在晨間時間進班透過繪本與同學們分享性別平等的觀念,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多元、正向、安全的學習環境,以及正確的性別資訊與知識。而在同志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常常更早對於性別產生好奇,在家長的陪伴下,建立起正確的觀念外,也學習說自己的家庭故事。更多關於同志家長的故事,歡迎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以生命回應生命】不只是性別議題,在校園中仍然充斥著許多的不平等,包含:霸凌議題、不當體罰、容貌焦慮等情形,如何建構友善、多元、自由的校園環境,是所有家長的深切期盼。而回到校園性平話題,近年來最大的衝突與爭議莫過於2018年的公投,反對同志方提倡「國中及國小學校不應該對學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之同志教育?」這個訴求的背後隱含著謬誤的觀點:同志教育會把孩子教成同志。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翁麗淑老師帶著我們回望2018年時的課程內容,部分出現在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公民與社會等教科書,部分交由各科老師,依照教育部建議能力指標,在國英數自社等科目中適切融入教學。性別教育內容大致涵蓋性侵害防治、尊重多元性別氣質(如陰柔男孩、剛強女孩),與尊重多元性別(如同志、跨性別、LGBTQ)。其實,關於多元性別的教育本來就非常不足,可是在反對同志教育的公投、家長撕毀課本之後,不僅有些老師不敢教,教材出版商也大多不願意規劃關於性別的課程內容。縱使,108課綱中希望讓孩子能從「自己」出發,提升學習的自主性,但是課綱與教學現場仍有些距離,這讓我們擔心,如果無法帶著孩子學習認識自己,長大後可能會對自我產生更大的困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性別,就算同性婚姻已經通過,我們尚有非常多需要持續努力的地方。如何開啟性別教育的可能性?如何陪伴老師一起打開關於性別的想像空間?本集《性別就是力量》中為大家邀請到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的翁麗淑老師和我們進行更多的分享喔!Facebook|雅柏如是說Instagram|albert_radio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一起家家酒|在比利時生活,讓我忘記自己是同志媽媽!feat.同志家長Cake、彩虹平權大平台倫倫

一起家家酒|在比利時生活,讓我忘記自己是同志媽媽!feat.同志家長Cake、彩虹平權大平台倫倫

🄴 聲音記錄著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因為伴侶(Coffee)工作的關係,我們曾有一段時間可以在比利時生活。當時,她就跟我說比利時是同婚合法國家,而且在當地還可以做人工生殖。所以,一直很期待成家的我們,到了比利時之後就非常認真在孕育孩子。」——同志媽媽Cake比利時,於2003年通過同性婚姻法案,是全世界第二個國家。除了友善同志之外,比利時也充分保障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不管是單身女性或女同志,都可以在當地的醫療機構進行人工生殖。同志家長Cake回憶生育的經歷,她說:「進到醫院諮詢人工生殖時,看到形形色色想要孩子的人,而醫師卻也從來沒有詢問過任何人的婚姻狀況和性傾向。」Cake在比利時生活及孕育孩子的過程,感受到滿滿的友善。在公園散步時能自然地牽起伴侶的手,在與人互動時也可以輕鬆的說出自己的同志身份。而在有了小孩之後,更不曾被投射任何好奇的眼光或是進一步探詢:「孩子的父親是誰?」那段日子裡讓Cake最印象深刻的是,她為了要學習法文而會到圖書館借書,當時經常遇到的館員是一位伊斯蘭女性。Cake坦言在與館員接觸時,一開始有點緊張,擔心著對方的宗教信仰可能會反對同志,不希望因為「出櫃」而造成對方的困擾。經過幾次考慮後,Cake仍決定自然的說出自己的家庭,讓館員知道自己的同志身份。而令她訝異的是,館員從來沒有露出一絲絲不友善的眼神,兩人甚至還因為學法文而成為好朋友,彼此互相鼓勵、分享學習的資源。這讓Cake直說:「在比利時生活,真的讓我忘記自己是同志了!連素昧平生的圖書館館員都可以暫時放下自己的信仰,真誠且自然的面對不同信仰、不同性取向的人。」想知道更多關於Cake在比利時的生活、育兒教養的精彩故事嗎?邀請各位聽眾朋友收聽這集節目,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去拜訪同志家長Cake囉!【以生命回應生命】近期在婚姻平權運動中,許多亞洲國家迎來美好且豐碩的成果!日本婚姻平權團體Marriage for All Japan透過在全日本6個不同地方法院提起同性結婚訴訟以爭取權益,東京地方法院跟北海道高等法院都在3月14日白色情人節當天做成判決:東京地方法院指出同志無法結婚是「違憲狀態」。同日,位於札幌的北海道高等法院更直接指出現行規定屬於「違憲」!而在泰國,起草同婚法案的泰達努蓬(Danuphorn Punnakanta)對著泰國眾議院議員說:「我們是為了泰國全體人民才會這樣做,期盼能夠建立一個消除歧視、以達成性別平權為基礎條件的社會。在此我希望能邀請各位一同創造歷史。」於3月27日,泰國眾議院以壓倒性票數(贊成400票/反對10票)跨黨派支持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接下來泰國的同性婚姻議案將提交參議院,若是經參議院通過、泰王同意公佈於政府公報,泰國將會是第一個同婚合法的東南亞國家!台灣於2109年5月24日通過同性婚姻法案,至今已經5年了,我們仍然不斷地往前走,在許多性別團體的努力下,陸續通過跨國同婚、無血緣共同收養法案。但是,即便同志朋友、同志家庭走入大眾的視野,社會上仍然有許多不理解,有時甚至會出現惡意評論。這讓我們好奇,台灣要從「通過同婚法案」走向「實質友善與多元平等」,還有哪些需要持續溝通的地方?本集《性別就是力量》單元邀請彩虹平權大平台的副執行長倫倫,從台灣通過同婚的重要契機出發,與我們分享他對於台灣性別環境的觀察。同時,倫倫也將分享美國非營利組織GLAAD的經驗,他們透過舉辦GLAAD媒體獎,鼓勵全球影視聽產業融入多元性別角色,改變LGBTQIA族群在大眾視野中的形象。節目中將從GLAAD的經驗中回望台灣,聊聊我們還能繼續為「多元」努力的方向!Facebook|雅柏如是說Instagram|albert_radio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同婚五年,污名仍在!同志家長的社會因應策略

同婚五年,污名仍在!同志家長的社會因應策略

🄴 聲音記錄著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在宜蘭生活的雪青和大米,因為共同有著「友善土地農耕」的興趣,而成為相互支持的農友。後來更成為伴侶、組成同志家庭,並透過滴精的方式有了孩子。不過,從來沒有看過同志家庭的農村長輩,會如何理解他們,又是如何跟他們互動呢?「鄰居長輩在看見我們生育孩子之後,常常會露出愣住、困惑的表情。也會不停對大著肚子的雪青問:『阿你先生呢?』其實,我知道有些長輩很難理解,但我並不介意,甚至想幫她抒發情緒,便笑笑的對她說:『阿嬤,你是不是覺得我們不正常?』阿嬤輕輕的點點頭,但卻也因此開啟對話的可能,試著理解我們的同志家庭。」——同志家長大米要開啟互動對話並不容易,迎面而來的探問,也不見得只是單純的好奇,另一位住在宜蘭鄉下的同志家長Marc,遠赴美國透過代孕擁有孩子。當時因為擔心孩子若有著混血兒面孔,會需要承受更多深入的探問,於是選擇華人的捐卵者。不過,仍然有不少鄰居長輩會問著:「孩子的媽媽呢?」這句簡單的提問,聽起來卻像是在質疑:「沒有女性在身邊,男性真的有辦法照顧孩子嗎?」許多同志家長因為在自己的成長經驗裡,曾經聽過歧視性別氣質、性傾向的言語,因此也會更加擔心孩子能否在安心的環境中成長。尤其,當孩子進到學齡階段,在進學校就讀前,家長們的焦慮指數便開始不斷升高。多數同志家長也會為了孩子鼓足勇氣,先與學校校長、老師出櫃,並詳細的說明自己的家庭狀況,為的就是避免不友善的狀況發生。本集《城市的光影》拜訪了大米、雪青、Marc、Jessie、Judy、寶玉、德州、阿康等等多位同志家長,聽聽他們在生活中曾經聽見什麼樣的好奇,而他們又是如何因應?另外,這集採訪中也會讓我們聽見,如果同志家長與孩子們身處在友善的環境裡,會發生的良好社會關係喔!【以生命回應生命】當社會文化、生活環境,甚至是至親朋友都對「同志身份」做出歧視性的評價,身為接受訊息的同志朋友而言,心裡會有什麼感受和想法呢?還記得在2018年的同性婚姻公投時,有將近700萬票投下「反對同性婚姻」,這彷彿是在告訴同志:「當走出家門,每遇到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是討厭我的。」縱使後來以專法形式保障同志的伴侶權益,但進一步觀察時卻也會發現,當時的專法並未通過任何關於「生育」的政策,這也能讓我們看見,社會對於「同志孕育下一代」的偏見。當同志想成為家長時,社會很容易會去檢視同志想生養孩子的動機、正當性,而不是去看社會是否足夠支持不同族群、不同樣貌的人都能夠有成為家長的機會。同性婚姻法案的通過可能會讓一般大眾以為社會上沒有任何汙名,同志已經跟異性戀平等,但事實上仍有許多誤解跟汙名存在,這也可能會讓資源不足、較難獲得家人支持、環境中受到隱微歧視的同志,更難以表達自己的生活處境與需求。當這些歧視不斷地擴大,同志朋友還可能會出現「恐同內化」的心裡現象,將外界的恐懼和歧視,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與態度。有些恐同內化可能會很明顯出現在,同志不能夠接受自己的身分,認為如果自己是同志,那將會是很糟糕的事。但也有些恐同內化,是很難被覺察的,例如:「我一直很努力在照顧父母,有個深層的內在原因是:我認為身為同志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需要透過更多的付出和照顧,才能彌補心裡的虧欠。」面對這樣的內在恐懼,是非常辛苦的事!同志家長要如何在跌撞的生活中練習站穩腳步?身為同志家庭中的孩子又要如何去長出自我認同與回應社會汙名的能力?本集《性別就是力量》為大家邀請到洪于珊諮商心理師與我們分享因應社會的方法,同時也陪我們一起在黑暗中尋找光亮,在光亮裡看見愛的希望。Facebook|雅柏如是說Instagram|albert_radio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一起家家酒|有愛的地方就是家!而我愛你,只因為你是你!Feat.重組家庭同志家長曉梅、孩子小安

一起家家酒|有愛的地方就是家!而我愛你,只因為你是你!Feat.重組家庭同志家長曉梅、孩子小安

🄴 聲音記錄著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對你來說,什麼樣的地方才能算是家呢?」前陣子跟朋友討論了這個看似簡單卻也不太容易回答的題目,有人說:「狗狗的味道讓他想起了家。」也有人說:「有廚房和家庭劇院便有家的感覺!」還有朋友說:「家是有人支持、有人愛你的地方。」家的形象,在這些外在形容下漸漸清晰,但同時又有種不確定感。當我們談到「家」時,可能提到硬體空間、軟裝設計、血緣關係、情感連結等等面相,每個人對家的定義都好不一樣。「她有細心的照顧我、承擔起養我的責任。對我來說,我不是只有看她的性別是什麼,更準確的說…其實我對同性婚姻根本沒有概念…只覺得她在我的人生中扮演著「爸爸」的角色,這讓我覺得很感動。」——同志家庭孩子小安在傳統的家庭環境中,曉梅的父母認為:「女生到了一定年紀就是應該要結婚生子。」但是,曉梅的心裡一直都不認同家人的觀念,同時覺得「結婚」和「養育小孩」是兩件事情。迫於壓力下,有著育兒期待的曉梅,曾經有過一段不太圓滿的異性婚姻,也在那段關係中生下小安。在小安十個月大時,曉梅便與同樣被傳統約束、價值觀差異甚大的前夫協議離婚。經歷四年單親的日子,曉梅遇見了有著跨性別(女跨男)認同的小奇,相處愉快、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的兩人,在同性婚姻通過那年便決定結婚,共組家庭。但是在組成家庭的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不認同這段關係的曉梅父母,曾經強硬的分開小安和曉梅,她們要如何面對緊張的家庭關係?對於小安來說,看著親愛的家人們因為觀念不合而爭吵,又要如何從中找到平衡或是認識性別議題?本集節目就要帶著各位朋友一起聽聽曉梅和小安聊聊他們的家庭故事!【以生命回應生命】在繼親家庭中的孩子常常這樣問著自己:*為什麼之前的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是因為我表現得不夠好嗎?*你不是我的親生爸爸/媽媽,不可以管得那麼嚴格?*我很想念之前的爸/媽,但是又擔心繼父/母會傷心,該怎麼辦?在繼親家庭中的家長也常常這樣探問著:*我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一個合格的繼父/母?*孩子不是我親生的,我對他這麼嚴格似乎不太好?*如果孩子想回去找親生父/母,那我該怎麼辦?是不是該放手?不管是子女或是家長,要進入新的家庭關係時總會帶著許多不安跟緊張的情緒。如何讓彼此產生歸屬感、認同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就算建立起良好且穩固的家庭關係,仍要進一步思考法律上的關係。當與一位有孩子的伴侶結婚,名義上將會是孩子的繼父/母,但法律上卻沒有實質的親子關係與責任義務。需要進一步透過法律程序,在前家長的同意下轉移親權及家長身份,才能成為繼子女的「合法」家長。如果困難重重,我們該站在什麼樣的角度思考孩子的親權與收養課題?如果完成收養之後,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家庭中的變化?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是非常期待你來到新的家庭,而不是留下被拋下的感受?」本集《性別就是力量》單元為大家邀請到台北市兒童及少年收出養服務資源中心的夥伴楊雯伃與我們分享更多繼親家庭的故事!Facebook|雅柏如是說Instagram|albert_radio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