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達格蘭文化館【雷公子宅家聽展覽】

凱達格蘭文化館【雷公子宅家聽展覽】

雷公子

Makila Kaman!我是雷公子!
我是凱達格蘭文化館的標誌人物
很高興認識你們!

來到這兒,不受時空的限制
大家在家也能「聽」展覽!
之後除了發布新展消息
也將陸續分享特展的理念和故事喔
———————————————————
【最新展覽資訊】

與你相遇之所:首部曲─《臺北‧從我們開始》
The Place We Meet:
EpisodeⅠ- Taipei,Start from Ketagalan
2021.06.15-2021.08.31(線上展覽同步)
凱達格蘭文化館三樓特展區

【凱達格蘭文化館Facebook】
https://m.facebook.com/ketagalan.culture.center/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所有集數

EP12 走入Ketagalan

EP12 走入Ketagalan

🄴 凱達格蘭文化館【雷公子宅家聽展覽】

今年凱達格蘭文化館的標誌人物正式現身在凱達格蘭文化館,它就是雷公子!雷公子是來自於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典藏之北部平埔族群木雕刻,它的頭上戴著五岔羽冠船形帽頭飾,也有著像是耳環、手飾等等的裝飾品,是凱達格蘭族目前最為鮮明的圖騰之一。   凱達格蘭文化館大廳的設計則發想於凱達格蘭族的七星山傳說。 話說七星山上有七星堆遺址,它位在七星山南峰大約1000多公尺的地方,有疑似凱達格蘭族的遺址,像是金字塔、祭獸台等等。另外,陽明山上有一條金包里大道,是毛紹翁社、北投社人與金包里社相互聯繫的要道,到了清朝才成了魚路古道。 根據陽明山國家公園李瑞宗老師的研究,乾隆年間的記載,有毛紹翁社娶金包里社女子,便是走這一條路迎娶,所以在更早以前,這裡是獵徑、聯絡、交易和迎娶之路。以前就有凱達格蘭族的耆老說,什麼魚路古道,那是我們打獵的地方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11 Makila Kaman! 凱達格蘭

EP11 Makila Kaman! 凱達格蘭

🄴 凱達格蘭文化館【雷公子宅家聽展覽】

語言,是建構文化的根基,也是社會組織運行的基礎。根據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指出,世界6,000種語言中,約2,500種瀕臨危機的語言,台灣現今16個原住民族群的語言,都被列入瀕危語言,此外,平埔族群的馬賽(巴賽)語、龜崙語、洪雅語,以及凱達格蘭語、道卡斯語、拍布拉語、西拉雅語等7種語言,被認定已流失。   在《臺北‧從我們開始》展場的親子互動區展示了簡單的凱達格蘭族語,又稱巴賽語,有問候語Makila Kaman您好,還有數字1-10。其中LIMA還是南島語族普遍使用的數字5,或稱手。 孩子們接觸到的是300年前在北台灣盛行的語言,我們何等慶幸。   文獻紀載,巴賽語(Basay,Basai)是台灣北部凱達格蘭族所用的語言,原在大台北地區,基隆市,新北市金山區、萬里區、瑞芳區、貢寮區等地使用。現今許多地名比如:ki-taparri(金包里社/cajpary)、pourompon(大龍峒)、ki-patauw(北投)、ki-lrigan(唭哩岸)、pari(八里),以及bangka(艋舺)等地均為巴賽語的音譯。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10  番社生活日記─迎婦

EP10 番社生活日記─迎婦

🄴 凱達格蘭文化館【雷公子宅家聽展覽】

《番社采風圖》中的〈迎婦〉,這一幅畫是17幅圖畫裡面顏色最豐富的,大家都穿著喜氣的紅色配件、服飾等,迎接新的家人。在《臺海使槎錄》的作者黃叔璥(ㄐㄧㄥˇ)的觀察,當時臺灣南北部的平埔族群家庭制度並不完全相同,有的從夫居,有的則是從妻居,但大多是以女性為重,這張圖畫中可以證實此事,是夫從妻居。   而「牽手」圖上的說明文字為:「彰邑東螺、西螺、大武郡、半線等社娶親迎婦,名為牽手」,後來大多數的文獻,都有提到「牽手」,指出牽手一詞是來自於臺灣平埔族群的用語,是指結婚的習俗,也因為越來越多與漢人通婚的情形,當他們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妻子的時候,就使用「牽手」一詞來引申,久了就成了妻子就是牽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9 番社生活日記─農耕

EP9 番社生活日記─農耕

🄴 凱達格蘭文化館【雷公子宅家聽展覽】

番仔厝是凱達格蘭族北投社曾經居住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其實就是有名的關渡平原其中一角,在這片豐沃的土地上,有許多人在此耕作生活,代代薪火相傳。上週我們有提到關於《番社采風圖》的由來,還有平埔族群狩獵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說說凱達格蘭族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就是農耕。在總共十七幅的《番社采風圖》中,與種植有關的有四幅,分別是〈種芋〉、〈耕種〉、〈刈一ˋ禾〉、〈舂米〉,都各自有著不同的地區與人物呈現。從〈種芋〉這一幅圖畫來看,畫中的人物穿著就明顯與其他幅不同。 《番社采風圖》畫中人們身穿鹿皮衣,在山間小徑掘土種芋,備註的部分有提到,平埔族人對於芋頭的料理方式是將土燒熱,並將芋頭埋起來悶熟來吃,有點類似控土窯的方式,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煮食方式,非常有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8 番社生活日記─捕鹿

EP8 番社生活日記─捕鹿

🄴 凱達格蘭文化館【雷公子宅家聽展覽】

在《臺北‧從我們開始》特展當中,特別精選十六幅中的十幅展示於現場。 《番社采風圖》原本的裱禎封面原題為「臺番圖說」,經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考證過後,正名為番社采風圖。此圖是臺灣監察御史”六十七”(滿族人姓名)使臺期間(西元1744─1747),巡視臺灣各地時,將所見所聞詳加考證過後,命令畫工繪製的平埔族群風俗圖。由於畫工精巧寫實、生活文化層面涵蓋頗廣,史料價值極高,也有助於推測及考證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群的社會面貌及文化特徵。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