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之余的碎碎念

讀書之余的碎碎念

讀書之余的碎碎念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書評 影評 看劇 吐槽 碎碎念
得壹善而拳拳服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所有集數

 EP06  吐槽🤢[不属于我们的世纪],回味「我与地坛」别看是散文,至少他尊重生命。

EP06 吐槽🤢[不属于我们的世纪],回味「我与地坛」别看是散文,至少他尊重生命。

🄴 讀書之余的碎碎念

🔹载誉过高,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坦白的说夸奖这本书以及推荐这本书的媒体人可能没读过什么好书。读书买书一定一定要忽略掉腰封和推荐语🤢 🚦按顺序对比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 🔼房思琦的初恋乐园 🔼无声告白 🔼卡拉马佐夫兄弟 🔼斜阳 里面提了一嘴的书是 孔飞力的「叫魂」 各种赞美😶,吐槽忘说了,还是回味下「我与地坛」吧,别看是散文,至少他尊重生命。 2014年度弗莱厄蒂-邓南首作奖、英国布莱克纪念奖、约翰·加德纳小说图书奖决选作品 2014年度卫报首作奖、英国弗里奥文学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入围作品 《纽约时报》2014年度最值得关注的百本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人年度最喜爱的十大图书 《出版人周刊》2014年度最佳图书 《娱乐周刊》2014年十大最佳虚构类图书 《华盛顿邮报》2014年度五十佳虚构类图书 美国独立书商2014年秋季选书 《君子》杂志2014年度最重要的五本图书 《沃斯堡星电讯报》2014年度大众最喜爱图书 《克利夫兰实话报》2014年度最佳图书 《魅力》杂志2014年度最佳图书 Popsugar网站评选2014年度必读书目 Bustle网站2014年度最佳图书 2014年度亚马逊最佳图书 2014年度巴诺书店最佳图书 2014年度苹果商店最佳图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05 死屋2:流放者队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EP05 死屋2:流放者队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讀書之余的碎碎念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1844~1930) ,19世纪末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 ✔️全画共分为前、中、后三组,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面目憔悴、精疲力竭,迈出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 画家本人曾对这些人物作过详细的介绍, 通过他的叙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纤夫的身世、性格和精神特征。 ➖➖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远。————索尔仁尼琴 ⏹️19世纪初,流放者几乎都是步行前往西伯利亚。他们可能会从俄罗斯帝国的以下五个城市出发:圣彼得堡、波兰王国的比亚韦斯托克、乌克兰的卡梅涅茨—波多利斯克和赫尔松以及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大多数人都会经过在莫斯科的中央中转监狱,他们及其家人从这座监狱向东行进,然后经过弗拉基米尔,那条蜿蜒向东的道路就是因这座城市而得名。 为了减少在夏季向东押送流放者时出现的逃逸现象,《运送流放者的章程》规定每个流放队伍在夏季不能超过60名流放者,在冬季则不能超过100名(冬季的严寒直接会让差不多所有流放者打消逃跑的念头)。苦役犯被认为比一般流放者更危险,因而每个队伍中不能有超过10名苦役犯。斯佩兰斯基还规定,每星期从蒂古洛耶集中点出发的队伍不应超过一支。 然而,随着流放者人数在19世纪20年代持续增加,官员们不得不忽略上述限制性规定,因此不得不让队伍的安全陷于危险当中。19世纪20年代初,流放队伍的人数膨胀至超过400人。随后人们几次想要限制流放队伍的规模,但都因为流放者人数增长过快而失败了。1835年,几名高级政府巡视员指出,流放者人数涨幅巨大且事先未曾预料到,这“使得地方官员虽说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也是难以按照《运送流放者的章程》设置的规章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指出,流放队伍一般多于250人。或者,当局不得不把超过所需人数的流放者截留在沿途的城镇中,拖延他们到达正式目的地的时间。 ⏹️休息站里的拥挤和肮脏让罪犯近乎沦为牲畜的状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04 死屋1:乌格利奇的铜钟--“第一个无生命的流放者”

EP04 死屋1:乌格利奇的铜钟--“第一个无生命的流放者”

🄴 讀書之余的碎碎念

这口铜钟在1892年晚春沿伏尔加河而行,搭乘蒸汽船抵达了乌格利奇大教堂前的码头。人们在那里为这口铜钟举行了返乡仪式,此时离铜钟起初被流放西伯利亚正好过去了3个世纪。 乌格利奇的铜钟也成了专制政权反对者的一个集结点,这些反对者将戈都诺夫对乌格利奇人的惩罚看作篡权者做出的残忍行径。1862年,被流放到托博尔斯克的贵族伊波利特·扎瓦利申意识到,乌格利奇铜钟是一个“未被消除的控告者,它提供了关于这个完全无过失的城镇所受惩罚的雄辩证词”!到了19世纪中叶,这口铜钟已经不仅象征着君主的最高权威,还象对最高权威的报复性力量。 虽然流放西伯利亚的著名作家和革命者的个人命运变得广为人知,且在俄国国内外均被讨论;但是绝大多数西伯利亚流放者的命运却不是这样。对每一个被流放的激进分子来说,成千上万个不知名的普通罪犯和他们的家人被带到了西伯利亚,然后被逐渐忘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文盲,没有办法为后人记录下自己的经历,他们的命运只能见诸警方报告、诉状、法院记录和官方函件中。一个日益发达和复杂的警察国家的组织机构收集并保存了这些文件:它们被装订在一起,包裹在简陋的纸质文件夹中,被束之高阁地存放在沙皇政府部门满是灰尘且年久失修的储藏室里,如今,它们被放置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西伯利亚各个城镇的档案馆里。 一个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涉及人类心灵和良心的秘密,涉及生与死之间的冲突的秘密,涉及战胜精神痛苦的秘密,涉及那些全人类适用的规律,这些规律产生于数千年前无法追忆的深处,并且只有当太阳毁灭时才会消亡。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03 一本三十年前的预言书: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EP03 一本三十年前的预言书: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讀書之余的碎碎念

本书的名字叫《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本书作者深受纽约炸弹客卡辛斯基的启发。卡廷斯基在西方是一个很快要成圣的地位,对他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前两年有一个非常火的美剧叫《炸弹追凶》,就介绍了卡廷斯基,他对社会的反叛,对社会发展使得人权以及人自己的个性的消失进行了很深很深的思索。 大伙儿如果沿着这个名字,也会慢慢找到《后工业社会来临》这本书的。 而我恰恰就是用这个路径走过来的。 读完这本书,先简单说一下收获吧,收获有三点: 第一点:这本书它告诉我,我之前所认识到的资本主义啊、社会主义啊这些东西,这种分法并不是社会发展的终点。因为在人的认知中,用这种简单划分法,根本就没法概括你当前所面对的所有国家和社会,他只是教学的时候方便而已。 第二他会指出马克思理论,他非常认真地给你分析马克思理论在诞生之初的逻辑错误,以及他视野的狭窄性。视野狭窄性是指的什么呢?他并没有否认马克思当时提出的理论,并没有说当时是错误,他很赞赏马克思从圈地运动,然后工业革命,然后到了面对英国的制造行业所诞生出来的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定义归类。当时在那个范围内定性是非常准确的,也就是说他对无产阶级定义给你了一个准确的还原。这种还原是站在时代氛围下,而且是综合考虑了一个社会环境、工艺、技术,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 它并不是现在我们这些专家学者总是在给你再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有一些重新定义这些概念,不存在这样这种。西方学者挺严谨的,就是说当时社会时代的无产是什么概念,而逐渐演变到各个国家,没有一个是吻合这个英国当时产生的这个无产这个概念的。所以这点非常难能可贵。让我一下豁然开朗。马克思只是站在他当时是非常出色的。 第三点的收获是他让我意识到了我们奉为经典的一些洛克、哈耶克等人的理论不过是人类漫漫长河中思想史发展的上的一环,可以说是重要的节点,是不可或缺的节点,但并不是所有理论的归属点。我为什么说理论归属点呢?就是因为我身边的人,包括我接触到的网络上的大V公知们,都非常热衷于用这些已经成型的理论去归纳总结,形而上学一些东西。特别是如果我们很热衷于分政治光谱,左派右派啊表现成什么就是什么派呀。这一点你会发现你走入了一个误区。 误区是什么呢?通过看这本书,包括以前我接触了一些新浪潮的东西,你会发现大陆的哲学社会学理论其实早早就被锁死了,锁死在什么阶段呢? 也就锁死在二次大战之前,之后也根本没有发展。包括现在一些所谓的很前沿、很先锋的学者,他说他给你讲普世价值啦,讲自由主义啦,讲人权、讲民主,可是呢你听多了他讲的东西,你会发现始终没有展现出一种兼并包容的涵养。他们的所有语言都有一种对立性,就是必须有对立,有二元论,有对有错,所有的思维没有跳出。你就说这些已经很成熟的大V们,他们的年龄阶段,包括他们受教育,始终没有跳出革命论,还有阶级框架,以至于他们特别推崇的这些通往奴役之路啊,一九八四啊,还有若干地缘政治、强人政治,还有什么各种各样的威权分析。这些东西在市场上是非常非常有卖点,很容易兜售,而且很容易成名成家的。但是如果你展望世界,你会发现这些东西早早的就落伍于时代和世界了,我们然后不停地把这些视为瑰宝,然后就在原地踏步,甚至是踏踏踏踏出个深坑,因为你根本看不到世界上其他的东西。而这本书作为一个典型,它并不是源发点,他只是接过新浪潮的,还有新阶级的那些理论在一直一直的往前走。他提出的后工业社会,新经济社会,数码时代,电子科技等等等等思想理论,其实在西方包括在日本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就已经孕育成熟了。 这本书让我特别吃惊的地方是他写于一九七五年,但是他准确的预言了现在的情况,还有一些种种的社会问题,准确的预言了,不得不惊呼。而且呢就因为他的预言那么准确,我还特意画了线,然后截了图给我的朋友发过去。他当时就说这是什么人写的这书啊? ………………………… 他讨论的信息啊,讨论的数码啊,讨论的服务行业、金融行业,作者并不是空洞的扔一个结论,然后进行那种推论分析,它是站在扎实的数据基础上,他研究的是美国的连续多少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就业数据、人口数据啊,都是一些统计数据。 然后他提到由于这些当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政策或者人们的喜好、偏爱,将导致三十年后三十五年后出现种种种种病症。我在看这本书时经常说看到作者在提到三十年后,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国家将怎么怎么样。当然他是站在他的所有的语境都是在美国未来会怎么怎么样。 看起来非常过瘾,因为很多就是活生生的就已经出现了。比如他提到信息经济对人类社会平等的挑战,已经不是用资本还有那个社会地位来衡量的了。 他这么写道:当信息被私有化,那么占有的人就拥有了无上的权力,相反未能占有者就会被推向。未能占有者就会被推向社会底层,形成一个数码隔阂。 这个不就是现在很活生生的例子吗?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02 吐槽 呼延云 咱就是一个低幼偶像剧剧本作家,不要蹭推理的车好不好。

EP02 吐槽 呼延云 咱就是一个低幼偶像剧剧本作家,不要蹭推理的车好不好。

🄴 讀書之余的碎碎念

EP02 吐槽 呼延云 咱就是一个低幼偶像剧剧本作家,不要蹭推理的车好不好。 最不可容忍的是,新闻记者法制日报根本不是小说里那样左右舆论,对公务人员起履职监督评价,你不要硬凹姿势冒充英美日台的社会风格。 四本真相推全都是这样,司法系统忌惮新闻媒体,呼延云一直在给读者降低智商有木有。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